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紫花苜蓿不同茬次及年际间生产性能的动态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河平原区,先后选取22个、14个苜蓿(Medicago Stiva)品种,雨养条件下通过7年和4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茬次干草产量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每年刈割4次:第1茬 > 第2、3茬 > 第4茬;刈割5次:第1茬 > 第2茬 > 第4茬 > 第3茬 > 第5茬;前2茬苜蓿年平均干草产量均占全年总产量的52%以上,第3茬干草占全年总产量的25%以下;随茬次的增加,株高总体上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第2茬草的叶茎比极显著高于第3、4茬(P<0.01),第4茬草的叶茎比最低;粗蛋白含量为第2、3茬>第1、4茬,并且差异极显著(P<0.01)。苜蓿在海河平原区存在明显的“夏眠”现象,造成了光、温、水资源的浪费。7年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在海河平原区紫花苜蓿适宜的利用年限为4~5年。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适宜新疆北疆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选取国内外32个紫花苜蓿品种,利用DPS9.5数据处理系统软件对不同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份苜蓿年产量以及各品种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品种干草产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所有参试苜蓿品种中甘农4号、MF4020、甘农5号4年年产量之和排名前3位,分别达58960.60、58051.54、57868.68 kg/hm2;各茬次干草产量总体呈现出第1茬>第2茬>第3茬的趋势,其中第1茬产量占全年总产量比重较高,为44.1%~53.2%;各茬次产量与年产量基本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第1茬与年产量之间的关联度最高,随着茬次的增加关联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且第2年年产量与总产量关联度最高。综合4年试验结果得出,甘农4号、MF4020、甘农5号3个品种的丰产性和产量稳定性优于其他品种,适宜在新疆北疆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地区14个苜蓿品种旱作产量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2017年,在山东东营地区对14个苜蓿品种进行生产适应性评价,以期筛选适宜黄河三角洲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结果表明:苜蓿年产量在不同年份间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14个苜蓿品种中4年平均年干草产量居前三位的是中苜3号、中苜2号和WL-SALT;干草产量在各茬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第1茬产量最高,约占年总产量的38%~46%,年产量最高的两个品种的第一茬产量也最高。综合分析4年结果,中苜3号、中苜2号生产性能最好,其次国外品种WL-SALT和WL363HQ表现良好,这4个品种较适宜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2013~2016年通过田间试验,对国内外15个紫花苜蓿品种的产量性能进行比较分析,以期筛选出适宜河北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结果表明,不同年份的苜蓿年产量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15个苜蓿品种中4年平均年产量(干重)居前三位的是中苜3号、中苜2号和WL712HQ,分别为14423.1kg/hm2、13706.3kg/hm2、13144.3kg/hm2。4个茬次的干草产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第1茬的产量最高,约占年总产量的38%,第4茬产量最低,年产量最高的两个品种的第一茬产量也最高。第一茬与年产量之间的关联度最高。综合4年的结果,筛选出适宜河北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为中苜3号和中苜2号,国外品种中WL712HQ、WL903HQ和MagnumVI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生产中由于留茬高度不当造成苜蓿再生干草产量、品质及翌年返青率较低的问题,试验选择"金皇后"紫花苜蓿,测定分析不同留茬高度处理对苜蓿再生干草产量、品质及翌年返青率的影响,以确定最适留茬高度。结果表明: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苜蓿干草产量呈降低趋势;留茬≥8~11 cm时,苜蓿再生干草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较高,分别为20.79%、147.24%,其次为留茬≥5~8 cm,两者间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差异不显著(P0.05);留茬≥8~11 cm时,苜蓿根内可溶性糖含量为89.41 mg/g,翌年返青率为79.89%,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说明凌海地区第一、二、三茬苜蓿以留茬高度≥5~8 cm为宜,但第四茬苜蓿应留茬≥8~11 cm。  相似文献   

6.
在内蒙古赤峰地区对引进国内外的35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比较生长第3年的越冬率、茎叶比、鲜干比、再生速度及不同茬次的株高、生长第3年的干草产量、生长第2年和第3年的总产量等各项农艺性状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种植第3年,公农1号、肇东、龙牧806、敖汉苜蓿和龙牧801等苜蓿品种适宜在内蒙赤峰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确定辽宁地区苜蓿干草最适收获条件。试验以“康赛”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刈割期、刈割次数和留茬高度对苜蓿干草产量、品质及越冬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期推迟,苜蓿的营养品质明显下降,干草产量明显增加(P<0.05)。随着刈割次数增加,苜蓿的干草产量和越冬率变化不显著(P>0.05)。留茬高度越高,第三茬苜蓿的营养成分、越冬率显著提高(P<0.05),干草产量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辽宁地区苜蓿干草初花期收获最佳,全年刈割3次较为合理,留茬高度5~8 cm,末次刈割留茬高度10~13 cm为宜。  相似文献   

8.
2013-2016年通过田间试验,在中国农业大学涿州教学实验场对22个紫花苜蓿品种的产量性能进行比较分析,以期筛选出适宜河北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结果表明,不同年份的苜蓿年干草产量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建植当年各苜蓿品种平均年产量最低,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产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中苜5号’的4年总干草产量最高,‘SR4030’等6个品种的总产量低于对照品种‘中苜1号’,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第1茬产量最高,随着茬次的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第1茬与年产量之间的关联度最高;秋眠性3~6级的品种丰产性和产量稳定性综合评价较高。综合4年试验结果,‘中苜5号’、‘中苜1号’、‘SR4030’、‘巨能551’、‘BR4010’、‘MF4020’、‘SK3010’和‘WL363HQ’产草量高,具有潜在的推广价值,适宜在河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绿洲区不同苜蓿品种生长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各茬的株高、干草产量、叶茎比以及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苜蓿品种株高和干草产量随着茬次的增加而降低,但品种间各茬次存在差异;生长季内3茬的苜蓿株高和干草产量WL 323和三得利表现最好。各品种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第2、3茬高于第1茬,尤其是第2茬明显高于第1茬、第3茬,而粗纤维含量则相反;而品种间在主要营养物质含量方面则是三得利和WL 323表现最好。综合几项指标,三得利和WL 323在绿洲区表现特征最好,阿尔冈金表现不佳。从不同品种各茬次生产经济性状综合来看,第2茬的效应最好,可见,第2茬苜蓿是获得理想苜蓿干草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0.
18个苜蓿品种在青海高原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春喜 《草业科学》2011,28(11):1998-2002
2009-2010年在青海高原对18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种植第1年开花初期单株根长22.6~31.9 cm,根粗4.1~8.8 mm,单株分枝数4.1~6.8枝,株高43.9~80.1 cm,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种植第2年开始进入丰产、高产期,单株分枝数增加1.5~10.5枝,第1次刈割时株高在110.7~145.4 cm,比第1年第1茬高1倍,三得利、德宝、WL232品种表现最优;第2年全年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居前3位,鲜草产量在106 614~121 364 kg/hm2,干草产量在30 761~34 934 kg/hm2;美国杂花、德福32IQ、赛特、农保和阿尔冈金居第4~8位,鲜草产量91 922~10 282 kg/hm2,干草产量为25 410~29 036 kg/hm2,优于其他品种,表明这些苜蓿品种适宜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10个紫花苜蓿引进品种的生产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002~2007年的田间试验,对国外10个紫花苜蓿品种的产量性能进行了评价,以期筛选出适宜北京及周边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并为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年份的苜蓿年产量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10个苜蓿品种中6年平均年产量(干重)居前三位的是爱菲尼特、牧歌、胜利者,干草产量分别为13.9t/hm2、13.8t/hm2、13.6t/hm2;不同茬次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第1茬产量最高,占年总产量的32%以上,第4茬产量最低,占年总产量的百分比不足18%,第2茬和第3茬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茬次对年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第1茬第2茬第3茬第4茬;不同年份之间的年株高存在显著差异(P0.05),2002年各品种年株高最低,2007年最高;10个品种间的年株高没有显著差异,牧歌的年株高始终位居前5位。综合6年的结果,筛选出适宜北京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为爱菲尼特、牧歌、胜利者。  相似文献   

12.
采用裂区设计,以播种量(15.0kg/hm~2、22.5kg/hm~2、30.0kg/hm~2)为主区,8个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为副区,研究其对干物质产量的影响,旨在为苜蓿生产确定最佳播种量和适宜品种、发展精准苜蓿产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播种量对每一年度的同一茬次干物质产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不同播量和品种的干物质产量总体表现出第1茬第2茬第3茬第4茬第5茬第6茬第7茬的趋势,而且前两茬产量约占全年干物质产量的50%左右。这就提示我们,在苜蓿生产中,应加强前期水肥管理措施,以提高产量。(2)综合3年干物质产量,为获得高产,从品种角度考虑,应选择排名前3的先行者(78.60t/hm~2)、WL525(76.73t/hm~2)和WL903(75.10t/hm~2)。(3)播种量在15.0~30.0kg/hm~2范围内对年干物质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为减少种子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建议选择低播量进行播种。  相似文献   

13.
京郊平原区苜蓿生产能力与耗水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根据北京地区气候与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特点通过定量灌溉控制,设置水分相对充足(WS)、水分中度 (WM)和水分亏缺(WD)3个水分梯度处理,对苜蓿各茬次与全年干草产量、土壤含水量以及干草产量与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关系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苜蓿干草产量与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正线性相关关系,当灌溉量较大、水分充足时,可增加苜蓿各茬次与全年干草产量,其耗水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也相应增加,表明相对充足灌水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在北京相对干旱的2003年,生长时期的自然降水为285.6 mm,仅依靠自然降水并不能获得苜蓿高产以满足生产需要,适当的灌水是有必要的,按返青和每次刈割后灌溉60 mm/次(以保持土壤含水量75%时),全年耗水量530.33 mm,全年可获得苜蓿干草产量17 927.48 kg/hm2.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温室种植苜蓿的生产性能,对6个苜蓿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6个苜蓿品种中, WL323苜蓿的干草总产量最高,为18758.33 kg/hm2;阿尔冈金苜蓿的平均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可达1.44 cm/d;阿尔冈金苜蓿在留茬高度为5 cm时的茎叶比最高,为0.8732;抗蓟马苜蓿在留茬高度为5 cm时的鲜干比最高,为12.8465;苜蓿王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为21.98%。  相似文献   

15.
在科尔沁沙地以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共3种禾本科牧草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按豆禾行数比1∶1、1∶2、2∶1和2∶2建植混播草地,分析了禾草种类和混播比例对二龄混播禾草、苜蓿及禾豆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禾草种类及混播比例对混播组分及群体产量影响显著(P0.05)。除第1茬禾草产量以苜蓿+虉草混播组合最高外,其余茬次及全年禾草产量均以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组合最高,苜蓿+垂穗披碱草混播各茬次及全年禾草产量最低。苜蓿+无芒雀麦和苜蓿+虉草1∶1混播全年禾豆总产量分别比单播苜蓿产量高25.70%(P0.01)和14.21%(P0.05),但禾草产量占比仅为16.10%和16.63%。豆禾1∶2混播全年禾草产量占比达到27.20%~37.57%,但禾豆总产量显著(P0.01)低于其他混播组合。在科尔沁沙地,苜蓿∶禾草1∶1混播短期内可获得最高的禾豆总产量,1∶2混播全年禾豆总产量最低,而禾草产量比最高。  相似文献   

16.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施肥对退耕地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退耕地紫花苜蓿的地上生物量并延缓其衰败期,对定西安定区龙滩流域退耕地播种5年后的紫花苜蓿,于2007-2008年连续2年开展氮肥和磷肥混合撒施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N肥对促进苜蓿生长并提高生物量没有明显的效果,施P肥效果明显,2年的施肥苜蓿平均生物量分别是对照的1.62和1.15倍,可显著促进苜蓿生长并提高其生物量,其中P肥最大用量为12 kg/667 m2时的生物量最高。栽培第7年的苜蓿鲜草产量平均可达18 240 kg/hm2。研究区阳坡的苜蓿比阴坡的苜蓿生长好、生物量高,其鲜草和干草平均生物量是阴坡的1.49和1.43倍。在年降水量400 mm左右的半干旱黄土区,苜蓿产量主要由第1茬苜蓿产生,约占全年总产量的75%,第2茬苜蓿产量较小,约占总产量的25%,所以在该区域苜蓿1年适宜收割2次。  相似文献   

17.
紫花苜蓿生长特性及产量性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2,他引:36  
连续4年对我国10个已通过审定的苜蓿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苜蓿生长的高峰期在第3年,单株干物质产量最大生长速度在第1茬,日均增长速度最快为第2茬;各龄1茬的单株干物质产量占当年的41.69%~61.90%,2茬占19.76%~33.59%,3茬占12.03%~18.33%.各性状分析表明,其变异系数依次为4年平均叶面积(17.43%)>4年单株总干物质产量(12.42%)>4年日均增高(8.63%);年际间变异系数以年单株干物质产量及叶面积1、4龄最高,日均增高则以2龄最高;茬次间变异系数除1龄外单株干物质产量及日均增高均以2、3茬变幅较大或最大,其中单株干物质产量及日增高最高值分别为4龄2茬和3龄2茬.2、3、4龄的年单株干物质产量、年日均增高及叶面积均与4年总产量呈极显著相关,且以3、4龄年干物质产量对总产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生产中由于留茬高度不当造成的紫花苜蓿返青率及翌年干草质量降低的问题,本试验以"WL354HQ"紫花苜蓿为供试材料,通过测定分析不同留茬高度对紫花苜蓿根系生长、储藏性营养物质含量、返青率及翌年第一茬干草质量的影响,确定当地适宜留茬高度。结果表明:全年刈割中,不同处理的苜蓿根干重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主根直径、根干重和侧根总数均增加,但根颈分枝数减少。末茬刈割高度8~11 cm处理的苜蓿根内储藏性营养物质、返青率和翌年第一茬苜蓿干草质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1)。综合分析认为,凌海地区紫花苜蓿第一、二、三茬适宜留茬高度为5~8 cm,第四茬适宜留茬高度为8~11 cm。  相似文献   

19.
土默川平原13个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5~2017年在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对13个国内外紫花苜蓿品种的越冬率、生产力进行研究,并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播种当年苜蓿品种FGI6100、准格尔和FGI3122越冬率高达98.37%、94.82%和93.68%,显著高于其他苜蓿品种(P0.05),品种WL319HQ和FGI5322越冬率低于50%。所有参试品种的年产量逐年增加,第3年达到最大值,达14786~16946kg/hm2;生长第2年的次之,为12339~15461kg/hm2,生长第1年的年干草产量仅为4476~6703kg/hm2。品种FGI6328和FGI6100的3年总干草产量较准格尔苜蓿分别增产23.37%和20.17%,增产显著(P0.05)。综合分析,苜蓿品种FGI6100、FGI3122和WL168HQ的适应性、丰产性等综合表现优于其他参试品种,适宜在土默特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河套灌区23个紫花苜蓿品种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套灌区是我国传统的农牧业区,牧草产量低,品种单一,品质较差,不能满足该地区畜牧业的发展要求。为改善和加速该地区牧草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本研究对引自国内外23个优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在河套灌区3年的抗寒性、生产力和营养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苜蓿品种间越冬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公农1号和大富豪越冬率较高,凉苜1号最低,越冬率仅为55%;2)苜蓿不同茬次的株高呈现第1茬高于第2茬和第3茬的趋势;干草产量呈现第1茬高于第2茬和第3茬的变化规律;3)苜蓿的产草量随着株高的增加而增加;茎叶比越低,蛋白质含量越高;4)通过对苜蓿各项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可得,23个苜蓿品种在河套灌区的生长中大富豪、WL353LH和赛特的适应性、丰产性和营养品质优于其它品种,可以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及相类似的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