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环境、气候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增加森林碳汇作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成本的有效途径,是“碳中和”背景下大力培育国家储备林的主要原因。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严重威胁着生态系统安全,“碳中和”旨在通过多种方法捕集、利用、封存碳,以此平衡各种碳吸收量。国家储备林作为森林资源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3年启动建设试点,2018年出台建设规划,并在18个省(区、市)启动建设,至今已落实多项工作。为促进森林资源保护的同时实现“碳中和”,持续探究国家储备林培育对策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政府已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将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经济工作的八大任务之一,使2021年成为中国加快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元年。包括中国等大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全力推动碳中和,将极大造福地球和人类,也带来巨大商机。可以预计,随着碳中和时代的来临,森林将越来越成为比石油更重要的战略资源,全球金融也将从金本位、油本位转化为林本位时代。  相似文献   

3.
<正>在当前国家双碳战略大背景下,企业或公众想抵消碳排放乃至实现碳中和,就应该想到植树造林。这是最直接、最易理解的碳中和行为。“我单位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需要植多少棵树才能中和掉?”“中和我家小轿车行驶一年的碳排放,要栽植几棵树?”“想办一场零碳婚礼,需要栽几棵树?”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弄清楚一棵树究竟能吸收固定多少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4.
<正>全面推行林长制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守护生态安全、增进民生福祉的战略举措,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目标的重要抓手。自林长制实施以来,衢州市各级林长围绕“共富”背景下的碳中和目标,积极履职尽责,市、县、乡、村四级林长联合发力,做好了“碳汇+共富”文章。衢州市市级总林长、市委书记点题并亲自推动林业碳账户应用场景项目建设,全市高位部署推动,聚焦林业碳汇项目流程繁、管理难、地块多、技术专、成本高五大难题,以全省森林资源“一张图”为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期间,碳中和林植树启动仪式在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举行。启动仪式由外交部、国家林业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来自相关部门、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捐资企业的代表共100余人参加启动仪式和植树活动。为了中和APEC会议排放的二氧化碳,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和北京市林业部门组织了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捐资,在北京市和周边地区营造1274亩碳中和林。这在  相似文献   

6.
11月3日,在北京怀柔区举行了2014年APEC会议周碳中和林启动仪式。经过计算,APEC会议周期间,参会者的国内外交通、餐饮、住宿、资料、会场用电等,共计造成6371吨二氧化碳排放。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和北京林业部门组织下,在北京怀柔区和河北康保县种植1274亩林木,全部抵消了会议周的碳排放,实现会议碳中和目标。这是22次APEC会议以来首次实现碳中和,成为中国承办这一盛会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7.
自2020年9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重要场合发表重要讲话,向国际社会郑重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30年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m3。目前,全球已有54个国家实现了碳达峰,且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将碳中和转化为国家发展战略。文中梳理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要求和进展;分析了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国际谈判重点议题的变化、美国立场的不确定性等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提出在新格局下,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碳汇作用将更加凸显,以及我国林草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点,以期充分发挥我国林草业在助推碳中和目标实现中的潜力,并在保障国家外交战略和促进绿色发展中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林业建设》2009,(3):F0003-F0003
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承担的国家林业局“中国绿色碳基金-中国石油云南能源林碳汇计量与监测”项目,已2009年5月完成碳汇计量阶段的外业调查及计量报告的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拥有良好的森林资源优势,为实现“双碳”目标,分析了黑龙江省林草业的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探讨黑龙江省林草碳汇潜力,助力黑龙江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转化。  相似文献   

10.
数字     
<正>中国绿公司年会9次会议营造616亩碳中和林4月22日,2019中国绿公司年会举办零碳会议授牌仪式。至此,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与老牛基金会联手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已连续9年实施中国绿公司年会碳中和项目。9年来,项目累计在甘肃、内蒙古造林616亩,抵消碳排放2204吨。新疆平均每年义务植树1.2亿株  相似文献   

11.
森林碳汇是应对气候变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成本经济的有效途径。增加森林蓄积量是我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举措。分析了国家储备林在造林碳汇、森林经营碳汇以及林业碳汇的规模效应等方面的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同时探讨了碳泄漏风险与防范措施,就国家储备林碳汇潜力的价值实现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家储备林建设是缓解我国木材供需矛盾的重要举措。为分析国家储备林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采用文献计量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国家储备林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国家储备林研究始于2014年,研究学者人数有限,产生了以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为代表的两大研究团队;现阶段研究专注于储备林与木材安全的关系、储备林的金融支持模式及以国有林场为承储主体的建设实践的探讨;关键词的演进与政策性文件的出台高度一致,未来该主题的研究有与碳达峰碳中和相结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正>在全球背景下,伴随着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人们在使用石油、煤炭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这对全球的气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吸收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方法。森林是最大的碳储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能够有效适应我国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要求,能够为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这一目标作出贡献。从我国森林碳汇情况来看,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在人工林中,中幼林又占据着较大的比重,有着极高的碳汇增长潜力。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碳达峰、  相似文献   

14.
杉木为开化县林场主要用材林树种,现有杉木林面积5333公顷。为了促进杉木林的速生丰产,自1981年来,已营建速丰林1667公顷,取得了较好的速生丰产效果。该文着重介绍了杉木速丰林的良种选用、栽植、抚育管理、间伐等方面的技术。  相似文献   

15.
碳汇林的营造与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及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结合项目实施经营目的,江夏区碳汇林全部定位为生态林,设计项目有造林密度、混交方式、混交比例、主要树种、伴生树种、整地方式、造林时间、幼林抚育等因子及7种造林栽植模式,并采用GPS固定样地的方法定期测量和监测相关碳库碳贮量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6.
《国土绿化》2014,(11):5-5
11月3日上午,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碳中和林植树启动仪式在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举行。启动仪式由外交部、国家林业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来自相关部门、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捐资企业的代表共100余人参加启动仪式和植树活动。  相似文献   

17.
《山西林业》2010,(6):10-10
<正>2010年12月2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天津会议"碳中和"林揭碑仪式在襄垣县举行。今年10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天津会议是中国政府首次承办的为传播低碳绿色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在成都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上,数字碳中和成果“碳减排数字账本”(简称“碳账本”)首次亮相,就引起各方关注。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中央网信办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杜少中介绍了数字碳中和成果“碳减排数字账本”,展示了利用数字技术带动公众碳减排,促进绿色生活方式形成所取得的成绩。他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低碳行为都可以被“碳账本”记录下来,可视化每个人的减排贡献,可进一步促进社会公众从微小处改变碳排放习惯,  相似文献   

19.
柳秀兰 《沙棘》1997,10(2):43-43
1996年陕西省在沙棘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全年共营造人工沙棘林7073.3hm~2,累计营造沙棘林92240hm~2.其中吴旗、志丹两县示范区共新增人工沙棘林2733.3hm~2,累计营造沙棘林已达46666hm~2,已挂果面积达28000hm~2.陕西的人工沙棘林建设,已经走上了由小区域向大规模,由零星栽植向集中连片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基于碳中和愿景的竹林生态系统管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竹子具有良好的固碳增汇能力,为实现中国在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目标,竹林生态系统的经营与管理至关重要。文章从竹林生态系统合理布局、结构优化及综合管理等方面,探讨了碳中和愿景下竹林生态系统经营模式及管理方式,旨在为充分发挥和巩固竹林碳中和贡献提供依据,同时展望了后碳中和时代,竹林经营与管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