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2016年3月30日讯:3月27日,由北京林业大学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冠县试验示范基地完成的北林雄株1号、北林雄株2号新品种选育项目成功通过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鉴定和良种审定。"我们通过国际领先的染色体加倍技术,在经过长期的田间测试,选育出一系列三倍体毛白杨新品种,其中,通过染色体加倍解决了品种速生的问题。通过雄株选育,解决了杨柳飞絮问题。"北京林业大学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康向阳介绍  相似文献   

2.
花卉多倍体育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论述了花卉多倍体育种中诱导材料的选择、诱导途径等倍性操作技术,以及各种诱导方法的优缺点比较。并对多倍体鉴定的研究进展情况以及染色体加倍技术在花卉育种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概述,以寻找一套较合适的染色体加倍与鉴定体系,为科学实验和花卉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林业育种中新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项新技术在林木育种中得到了应用。该文详细分析了当前分子标记技术、组织培养技术、航天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现状,指出分子标记技术侧重于林木基因表达性状的早期鉴定,组织培养技术侧重于远缘杂交育种以及林木的快速繁育,航天育种侧重于林木基因突变育种方向,转基因技术侧重于林木的抗虫育种。在林木育种工作中,应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最佳的育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植物多倍体育种技术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各种植物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和染色体加倍的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类,包括自然调查发现多倍体、物理诱导、化学诱导、组织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及体细胞融合等部分;总结了植物染色体加倍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着力对几种常用的技术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该文在查阅大量文献基础上,对猕猴桃属植物倍性鉴定技术、染色体加倍技术和多倍体诱导融合技术等相关倍性育种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对该属倍性育种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猕猴桃育种研究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分子设计育种研究进展及其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分子设计育种的概念、研究进展及其在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结合当前林木育种发展现状和育种目标, 介绍了开展林木分子设计育种的研究基础, 包括林木多基因转化技术研究、林木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以及林木的生物信息学研究。针对林木分子设计育种现状, 分析了开展林木分子设计育种存在的相关问题, 并对今后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林木育种事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日本的林木育种事业开始于1957年,在过去的40多年里,日本的林木育种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介绍了日本的林木育种简要历程、林木育种机构、林木育种事业的三大内容(新品种培育、森林遗传资源保存和海外技术合作)、育种成果及对未来育种的期待。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林学会林木育种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2月11日至12日在呼和浩特召开。会议传达了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的精神,总结了林木育种专业委员会前两年的工作,安排了今后任务。会议收集论文28篇,在会上宣读了19篇,论文以表型测定为中心,包括选、引、育、  相似文献   

9.
湖南林木育种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种苗是林业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育种又是种苗中一项最关键的基础工作。为了适应新形势对林业的要求,作者提出了湖南林木育种的基本原则及发展趋势。林木育种的主要目标及加速林木育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植物组织培养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林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林木遗传育种。植物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现已在林木遗传育种中发挥作用,为林木遗传育种提供一套先进的育种方法,它的进一步应用可更好地发挥林木遗传育种在林业生产中的作用。1植物组培加速了优良林木树种的推广应用一个新的林木优良品种,从选育培育到生产上大面积应用,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如应用植物组培进行快繁,就能大大加快这一进程,可直接从优良母树上采取分生组织,进行体细胞繁殖,减少了建立种子园的时间与费用。植物组培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  相似文献   

11.
植物单倍体育种及其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倍体植物是进行植物遗传分析及开展育种工作的理想材料, 具有能有效控制杂交后代性状分离、缩短育种周期等优点, 在林木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前景。文中概述人工诱导单倍体的方式, 重点综述目前最常用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的方法, 探讨花药离体培养在林木育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展望林木单倍体育种的意义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木种质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具有独特的属性和非常重要的作用.生物技术的发展又为林木种质资源的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近年来,林木遗传育种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从对优质、高产、抗性和稳定林木新品种需求的紧迫性出发,分析了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工作的现状,提出了以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为主体的生物技术、常规育种和林木种质资源保存等方面的工作,是新世纪中国林木育种技术需求的重点内容.现代生物技术正日益应用于林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并取得了重大成果,为林业育种技术的改造、更新和林业新技术革命提供了可能.对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日本《林野时报》1979年8月发表农林省林野厅造林课文章,介绍日本林木育种事业的发展。 日本林野厅造林课于1956年增设育种组,1957—1960年间在全国按地域建立了五个国立林木育种场和四个分场(1978年调整为三个)。育种场负责选育和培育良种,繁育原种,收集保存育种材料,是地区的林木良种中心,普及并指导林木良种技术。 一般造林需用的苗木供应、优树选择、种子和采穗园的建立管理以及子代鉴定林等业务,在国有林归营林局负责,在民有林则由都道府县的机构负责。在每一林木育种地区、林木育种场、营林局、都道府县、林业试验场和大学等共同组成地区性林木育种协会。 日本有组织的进行林木育种已经二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林木遗传育种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围绕高产、优质、抗逆和适应性强的高世代林木育种进程不断加快;以常规育种为基础,利用生物技术迅速崛起的基因工程,进行无性系育种和元性系林业;在育种方法和方式上,注重时空优化效应;在良种繁育上,加速种子园的换代提级。本文仅涉及当前国外林木育种几项发展趋势,结合国内林业现状与发展规划,提出未来林木遗传育种工作的刍议。  相似文献   

15.
程鹏 《安徽林业》2008,(1):12-14
受日本林木育种协会和日本林木育种中心邀请,2007年11月我对日本林木育种协会、京都大阪森林管理事务所、京都府立北桑田高等学校、关西育种场、日本林木育种中心等7个单位进行了访问与学术交流,考察了日本的林木育种、森林组合模式、松材线虫病防治等工作,所见所闻,很受启迪。一、日本的林木育种事业1.从历程看,日本的林木育种事业始于1957年,当时为满足战后重建对森林资源的激增需求,以及满足社会对提高林木生产力的迫切需求,借鉴欧洲林业发达国家育种工作的先进经验,组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林木育种工作体系。从那时起,林木育种事业就一直作为日本的一项长期国策开始施行。  相似文献   

16.
林木育种的观点在考虑自然保护和林木育种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之前,首先探讨一下什么是林木育种。迄今所谓林木育种,是以遗传方式改善树木的经济性能为目的,亦即一般所理解的品种改良。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林业生产水平,普及林木育种知识,本刊编辑部邀请了辽宁省林业学校苏正武同志撰写了《林木育种知识讲座》,由本期起陆续刊登,全讲座共分六讲,各讲标题如下。第一讲林木育种及其展望; 第二讲林木选择育种; 第三讲林木有性杂交育种; 第四讲引种、单倍体育种、林木组织培养; 第五讲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 第六讲表型测定及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18.
浅析林业育种和生物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祥标 《绿色科技》2014,(7):127-128
指出了将生物技术应用到林业育种当中,能筛选出优良的林木品种,对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林业常规育种现状出发,分析了生物技术在林业育种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间的关系处理,为我国林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林木育种是以培育优良品质林木为目的的一门实践性技术。生物技术作为重要的科学手段,在林木育种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概述了林木常规育种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类型及应用,提出了正确处理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关系的思路,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选育林木良种和进行繁育良种的工作称为林木育种。林木育种的途径是“选”、“引”、“育”,也就是良种选择,引种,及通过杂交、倍数性育种和幅射育种等方法来培育新品种。 林木分布广,野生性强,大多数是异花授粉,容易进行无性繁殖,自然变异大;而且林木高大,生长周期长,许多性状表现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对于这些特点在林木育种中必须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