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滨水空间特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从城市形态的角度入手,有利于排除滨水区空间细节方面的影响,将滨水区内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简化为有限的若干指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要性判断。该体系基本指标层次结构清晰,为客观地评价滨水区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该文对滨水区指标体系做了系统的研究,总结归纳了一套滨水区景观特色评价的基本指标模式。  相似文献   

2.
城市的滨水区作为重要的景观要素和门户,其对城市环境和活力都起到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总规的粗略规划缺少详细的指导作用,而控规往往分片区规划从而导致对滨水区缺少总体的控制,所以就需要单独对滨水片区进行研究和规划。本文通过黔江老城区滨水区实际调研找出问题,结合理论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从空间打造、活力塑造、交通体系设计、绿化景观设计、人文特色表现、建筑风貌设计这几个方面探索出一些适合的滨水区规划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3.
张涵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604-8604,8607
在对上海、北京、哈尔滨三地滨水区绿地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借鉴生态学理论以及相关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围绕自然空间、亲水空间、交通空间、情节空间4个方面阐述了城市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的构成,初步提出了城市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4.
村镇滨水景观设计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村镇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的基础上,对村镇滨水区景观设计进行了探讨,指出要正确处理滨水景观与周边建筑关系、正确对待村镇滨水区驳岸的处理问题,并指出村镇滨水区绿化必须根据生态理论,把乔木、灌木、藤蔓、草本、水生植物合理配置在一个群落中,做到有层次、有厚度、有色彩,使喜阳、耐阴、喜湿、耐旱等各类植物各得其所,构成一个长期共存的复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构建景观与功能互相融合的新农村滨水景观。  相似文献   

5.
田大方  程思  任君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235-7236,7255
以临海古城滨水区为例,探析其景观特征及影响因素,通过对古城滨水区景观特点,景观构成要素及影响要素的阐述,为今后的再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生态园林理论的指导下,城市滨水区成为新兴开敞空间的绿化用地。基于城市滨水区绿地景观与植物造景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城市滨水区园林植物要素要求和植物配置方式的分析,探讨当代城市滨水区植物配置的基本方法,提出植物配置中植物选择的建议,以期对我国城市滨水区的绿化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遵从自然的城市滨水绿地空间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城市中一类特殊的自然景观要素——城市河流和滨水区为对象,探析城市滨水绿地规划设计过程中,遵从河流的自然过程来设置市民活动空间的系统化设计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使社会各界能够重新审视目前滨水地区开发的现状和问题并认识到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意义.[方法]结合成阳市渭河滨水区景观建设的概况,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滨水区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亲水空间的设计、历史文脉的延续、滨水空间的开放性及植物的合理配植等方面提出了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建议和对策.[结论]滨水区的景观规划应该尊重"生态优先"的原则,重视河流、景观与人文的结合,从而创造环境更优,更有特色的城市滨水地带.  相似文献   

9.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探析——以咸阳渭河滨水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使社会各界能够重新审视目前滨水地区开发的现状和问题并认识到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意义。【方法】结合咸阳市渭河滨水区景观建设的概况,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滨水区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亲水空间的设计、历史文脉的延续、滨水空间的开放性及植物的合理配植等方面提出了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建议和对策。【结论】滨水区的景观规划应该尊重“生态优先”的原则,重视河流、景观与人文的结合,从而创造环境更优,更有特色的城市滨水地带。  相似文献   

10.
滨水区景观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钰  陈星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930-7932
从理论基础入手,引入了滨水区和滨水景区的相关概念,指出滨水景区是构成区域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地区的形象窗口,也是凝聚人气的重要休闲场所,结合研究区具体情况,从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社会文化要素方面分析了滨水区的景观构成,根据湖体形态及水景观现状将研究区分为3个区域,分别分析其景观现状,并针对各段景观现状提出相应的景观设计策略,使相互关联、互为制约的因子共同作用,开发自己的滨水景观,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要素的协调发展,建立与自然相融合的人居环境,以期为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陈志超  李鹏宇  李毅 《农技服务》2014,(11):183-185
近年来,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中极具活力的经济社会载体和独具吸引力的环境载体正成为全世界规划设计和城市建设的热点。其开发建设不仅为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而且也为城市特色风貌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契机。本文在了解城市滨水区景观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滨水空间规划方法和滨水特色景观要素的设计,结合案例,发现我国滨水区景观规划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适合我国滨水开放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2.
陈雅轩  谭欣  袁犁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8):179-182
滨水区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通过良好的运用既有资源,可将其创造成为城市的活力区域。通过对重庆市万州区密溪沟滨水区功能、交通、驳岸、照明、市政、景观节点等进行合理规划,创造一个宜居的滨水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3.
浅谈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滨水区的开发与建设,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越来越成为城市建设与土地开发中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植物造景在城市滨水景观中扮演着重要的社会和生态角色,运用己有的关于滨水区植物景观要素、植物造景形式分析的研究成果,研究城市滨水区植物造景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张涵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478-3479
以对上海、北京、哈尔滨3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滨水区绿地进行实地调查为依托,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总结出城市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的构建模式,包括竖向模式和护岸模式。  相似文献   

15.
滨水区设计应以人为本,将空间环境设计与人的心理行为模式相协调,从而使滨水环境充满人性-邻里感、乡土感、归属感。在滨水区设计中应充分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努力营造人性空间.  相似文献   

16.
城市滨水区人文景观设计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廖程程  贾德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513-9513,9515
城市滨水区是有吸引力的空间,是城市的形象窗口,也是城市居民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结合当前国内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存在的不足及人文景观在城市滨水区中的作用,探讨如何将人文内涵融入到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中去。  相似文献   

17.
滨水景观植物的选择与种植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滨水景观是城乡重要的绿带和生态走廊。为了有效利用滨水区的空间资源,提升其生态和游憩价值,对适合滨水区生境的景观植物种类进行了选择,并提出了滨水植物种植原则和模式。  相似文献   

18.
水系景观空间作为徽州水文化重要载体,蕴含了古徽州先民们在对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的理水智慧。徽州聚落水系景观空间秩序与特征分析表明:徽州聚落选址规律分布与徽州水系等级、水系距离和水系周边环境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徽州地区水系可分为条形、曲线形、凹形以及交叉形四类,不同的水系形态造就了聚落与水系不同的空间关系;聚落内部可按形态不同分为面状、线状和点状水系空间,这些要素与周边其他要素组合形成不同的景观空间层次。在当下乡村振兴建设中,徽州聚落的水系环境建设仍需保持自然生态的特征而发挥其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校园教学及教辅建筑外部空间景观中现存的人性化缺失问题,营造适宜师生学习、生活的人性化校园空间,本文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梳理教学及教辅建筑前广场、庭院及露台空间中人性化景观设计要素,将准则层划分为生理安全需求、行为心理需求和情感审美需求,分别定量客观地计算得到各设计要素权重,并针对结果提出不同空间人性...  相似文献   

20.
盛长元 《安徽农业科学》2014,(28):9816-9820
以扬州为例,对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利用的6种类型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主要有商贸餐饮、历史文化、绿化游憩、文化教育、居住、工业交通6种功能的滨水区,并对当前滨水空间利用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剖析,尤其对城-河不密切,滨水空间渗透性不足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从优化滨水区格局的角度出发,对城市滨水框架进行了梳理,提出滨水空间的开发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打造多条向水通道和滨水节点,并提出打造历史城区精品区域的总体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