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群落多样性是判断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指标,为了解人工建植对稀土矿废弃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福建省长汀县离子型稀土矿堆浸废弃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植被恢复固定监测点,选取植被恢复5、8、11 a废弃地为样点,调查不同恢复年限样地物种种类和数量,分析稀土矿废弃地物种多样性随恢复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前期人工种植的植物逐渐被本土野生植物取代,增加物种以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为主。乔木层、草本层植物种类和数量随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稀土矿废弃地乔木层物种丰富度(Gleason指数、Margalef指数)、Shannon指数逐渐增加,而乔木层、草本层Pielou均匀度指数则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植被恢复8与11 a植被相似度最高,其次是植被恢复5与8 a,其中植被恢复11 a与对照样地植被相似度最低;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与Shannon指数呈显著相关。因此,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稀土矿生态退化区植被恢复前期人工干涉效应在逐渐降低,后期演变为自然演替,物种群落结构和种类发生变化,但与当地本土植物群落仍存在一定差异,表明生态退化区植被演替仍处于动态变化阶段。  相似文献   

2.
抚仙湖流域区磷矿开采废弃地植物群落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通过对云南省抚仙湖流域区1—5年的磷矿开采废弃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设样调查,探讨了植被恢复中植物群落演替的一般规律。调查研究表明,1—5年磷矿开采废弃地植物群落的次生演替以菊科的牛尾蒿、加蓬和1年生禾草为先锋植物迁移定居开始,而后是多年生草本和蝶形花科的波叶山蚂蝗等陆续出现并在一定地段形成优势。演替的方向符合复生演替规律;演替速度较快,表明该地区具有较强的植被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3.
采用TWINSPAN数量分类方法对门头沟区采石场废弃地自然恢复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并结合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研究了该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将42个样方划分为9个群落类型.结合采石场自然恢复年限,将不同群落类型划分为不同的演替阶段,分别为草丛群落阶段、草丛群落向灌丛群落过渡阶段、灌丛群落阶段.在废弃地植物群落形成与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之增加,但其分布的均匀程度先增加后减小.这些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自我修复在实践上是可行的,但要对规划和布局等提供更多依据,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山东湿地植被组成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湿地共分布湿地高等维管植物70科277种、苔藓植物12科24种,在植物种类组成上以莎草科和禾本科等种最为丰富。植被类型分灌丛、灌草丛、草甸、盐生、沙生、沼生和水生植被等7种植被类型。湿地植被的分布既受地理位置、气候、海拔等影响,又受制于水分、土壤和土壤含盐量等因素。湿地演替可以表示为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即随着湿地的发育,特别是土壤水分和营养的变化,导致植物种类和群落发生改变的过程。湿地植物群落演替是气候、水文以及地貌、土壤等自然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客观反映了湿地的形成、发育与演替过程。  相似文献   

5.
对北京西部黄羊滩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3个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随演替的进展呈增加的趋势,每一阶段对应着不同的优势种群.藜科植物是流动沙地的先锋植物,在植被演替早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在各阶段种类数量比较稳定;菊科植物属于演替的过渡类群,只是在半固定沙地阶段表现出较高的优势度;禾本科和豆科植物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成为固定沙地生态功能的主要维持者.随演替的进展,初期占绝对优势的1年生植物逐渐被多年生植物替代,沙地植被向杂草类草原方向发展,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各阶段群落间的生态距离较远,在人工植被建设时应根据沙地环境条件选择最佳植物种和配置.  相似文献   

6.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植被特征与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特征与植物多样研究表明:1)植物种类贫乏,有明显的重点科;并以的豆科Leguminosae、菊科Compositae、蔷薇科Rosaceae和禾本科Graminea等被子植物种类较大。2)对阴、阳坡不同海拔灌丛植被α多样性的的测度表明,各样地灌丛群落灌木和草本的物种多样性H与丰富度S、均匀度E成正相关关系,而与优势度D呈相反关系;植物群落物种α多样性指标在阴坡随海拔升高表现出明显的直线上升增加趋势,阳坡呈现出中间低两边高近似“U”型的海拔梯度格局;草本具有和灌木多样性指数相似的海拔梯度格局。3)低海拔梯度和高海拔梯度的灌丛植物种类和群落生境有较大的差异;随着海拔的升高,相似性减小,物种更替速率增大,灌丛群落的β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以广西平果县喀斯特山地植物群落为对象,研究了植被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生活型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本地区植被主要处于5个演替阶段,即次生乔木林、乔灌过渡林、灌木林、灌丛、稀灌草丛。调查共记录到维管植物295种,隶属于96科226属。其中,蕨类植物19种,隶属于13科14属;裸子植物1种,隶属1科1属;单子叶植物36种,隶属于15科31属;双子叶植物239种,隶属于67科180属。物种分布较多的科有大戟科、桑科、禾亚科、菊科、蝶形花科和苏木科。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及Shannon-Wiener指数的大小顺序为:次生乔木林乔灌过渡林灌木林灌丛稀灌草丛;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及Shannon-Wiener指数的大小顺序为:次生乔木林灌木林乔灌过渡林灌丛稀灌草丛;草本植物种数以次生乔木林最多,其Shannon-Wiener指数为:稀灌草丛灌木林次生乔木林乔灌过渡林灌丛。群落物种丰富度总体上表现为随植被正向演替而增加。RDA排序结果显示坡度、土壤全钾及全氮对调查区域物种多样性分布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于2016年8月8日,采用遥感影像判读和实地布设样方的方法对浙江温州领海基点海岛稻挑山岛植进行维管植物与植物群落调查,并进行植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稻挑山岛共有维管植物15科22属24种,其中,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Poac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属数和种数分别占该岛屿总属数和总种数的41.6%,草本植物占总种数的75%;植被覆盖率为10.57%;植被类型有灌丛、灌草丛、草丛,其中灌丛占陆域面积的5.86%,灌草丛占4.49%,草丛占0.22%;植物群落主要有厚叶石斑木Rhaphiolepisumbellata,变叶裸实Gymnosporia diversifolia,芙蓉菊Crossostephium chinense灌丛,变叶裸实、芙蓉菊和肉叶耳草Hedyotis strigulosa灌草丛,滨海珍珠菜Lysimachia mauritiana草丛。  相似文献   

9.
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调查与自然恢复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辽宁省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组成、物种多样性及重要值的变化,研究了排土场植物群落恢复与演替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排土场共有植物63 种,分属于23 科,其中菊科15 种、豆科11 种、禾本科8 种;蒺藜+水稗草+猪毛菜、水稗草+大籽蒿+黄蒿、水稗草+披硷草+黄蒿+大籽蒿+黄花草木犀、芦苇+披硷草+水稗草+狗尾草分别是年限为5、10、20、40 梯田层群落的优势种群;重要值对植被重建中物种筛选有指示性,蒺藜在排土场人工恢复中可做为先锋种,披硷草、芦苇、水稗草可做为重要的优势种;排土场植被自然恢复速度缓慢,为了尽快改善生态环境,应该筛选并合理配置先锋植物和适生植物,进行植被重建,加强抚育管理,缩短演替进程。表2 参17。  相似文献   

10.
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将黔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演替过程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从草丛阶段开始增加,草本层到藤刺灌丛阶段达到峰值,随后下降;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则增长到次生乔林阶段达到峰值.草丛阶段和草灌阶段物种多样性为草本层>灌木层;藤刺灌丛阶段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最低,草本层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大小对比因测度方法不同而有差异;次生乔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物种多样性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黔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在人为干扰较小的情况下,植物群落由草本植物占优势逐渐向灌木和乔木树种占优势转移,并最终形成喀斯特森林.  相似文献   

11.
高寒草地沙化严重影响了植被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植被对人类和动物的生存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选取了川西北高寒沙区典型沙化县若尔盖、红原、阿坝、色达、稻城、理塘等6个县的典型沙化区域为研究地,对不同沙化程度的植被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化进程中,物种种类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植物群落优势种不断发生演替,禾本科、莎草科种类数量逐渐减少,被菊科、蔷薇科植物等替代;物种多样性呈显著先上升后降低趋势,露沙地和流动沙地物种多样性较低,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较高;βT与CN呈基本相反的变化趋势,物种组成随沙化程度的加剧差异更加明显。植物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受沙化程度影响最大,但最终分布是环境及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封山育林是恢复和重建晋西黄土高原森林植被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了晋西黄土高原封山育林的必要性、理论依据及可行性。分析了不同时期弃耕地和封禁小流域的植物演替和植被恢复规律。在黄土弃耕地上植物群落演替规律为:弃耕后,15a-20a为草本植物群落阶段;21a-25a可形成灌木群落;26a-30a能达到较成熟、稳定的灌丛群落;30年后,开始形成乔木林。黄土残塬沟壑区封禁小流域植被恢复情况为:经过12a,木本植物的种类达到了41种,分属于16科34属,其种源来源于周围残存的次生林。总结了封山育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林业实用技术》2021,(4):15-19
本文旨在筛选出适合修复荒漠化的喀斯特地貌先锋植物和耐旱的乡土植物,为喀斯特荒漠化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支撑。以石漠化严重的天等县驮堪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该区域内随机选取了2个500 m~2的样方,调查分析其野生植被资源和植物群落结构。调查发现,该区域植物群落主要为草丛、灌丛、偶尔藤刺灌丛;群落正由草丛→灌丛演替,少部分由灌丛→藤刺灌丛演替,且零星出现了几棵阔叶落叶乔木;表明该石漠化区域植被正逐步恢复,处于自然恢复更新的初级演替阶段。对其植物物种组成和区系成分分析表明:调查记录共66种植物,隶属39科59属,主要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优势灌木主要有勾儿茶、聚花野丁香、雀梅藤;优势草本有金丝草、割鸡芒、画眉草、马唐。对其植物特性及用途进行分析发现,耐贫瘠的先锋植物主要有芒萁、金丝草、狗尾巴草、芒等;耐旱且能够保持水土的植物较多,主要有聚花野丁香、青香茅、微毛柃、地果等;喀斯特地貌特有植物有青篱柴和三脉叶荚蒾。由此可知,青篱柴、聚花野丁香、雀梅藤、勾儿茶、金丝草、青香茅、芒萁等植物可作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恢复的优先考量植物。  相似文献   

14.
科尔沁沙地植被演替规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演替是指在一定地段上一个植物群落取代另一个植物群落的过程,也称植物更替。在沙地上,因其母质的特殊性以及沙区气候的特殊性其演替过程也呈现出独自的特性。植物演替依其发展方向可分为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两种。在沙地上进展演替表现为植被的恢复过程,逆行演替则表现为植被的退化过程,即土地荒漠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植被演替     
植物生态学揭示,植被都处在不断发展演变中。原有植被类型逐渐演变,被另一种植被类型所代替,这种变化就叫植被演替。植物群落的演替,开始于原来没有植物的裸地上,称原生演替;若开始于植物群落被破坏的迹地上,则称次生演替。按照植物产生的环境,又可分为岩生演替和水生演替。根据演替的性质和方向,则分为进展演替和  相似文献   

16.
植物演替是指在一定地段上一个植物群落取代另一个植物群落的过程,也称植物更替。在沙地上,因其母质的特殊性以及沙区气候的特殊性其演替过程也呈现出独自的特性。植物演替依其发展方向可分为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两种。在沙地上进展演替表现为植被的恢复过程,逆行演替则表现为植被的退化过程,即土地荒漠化过程。 一、调查区基本情况 调查区位于奈曼旗中北部,地处科尔沁沙地腹部。地理座标为东经120°3’2”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阜新地区杨树等12种常见煤矸石废弃地人工林林下植被组成调查及多样性分析,挑选出易于形成稳定生态群落的废弃地恢复树种。结果表明:紫穗槐、刺槐、旱柳、杨树人工林林下物种相对丰富;煤矸石废弃地常见人工林的林下植物群落α多样性以刺槐、白榆、旱柳、紫穗槐、杨树等5种树种较优;阜新地区煤矸石废弃地紫穗槐、刺槐、旱柳、杨树人工林林下植物群落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8.
民勤绿洲退耕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民勤绿洲内部退耕地植被恢复系列不同阶段的群落取样,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的组成、多样性变化过程。结果显示:在50 a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可大致划分为1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阶段、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阶段、草本灌木植物过渡阶段和灌木植物阶段。所有调查群落的物种组成简单,单科单属植物种所占的比重很大。随恢复年限的延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指数S和Margalef指数呈下降趋势;物种多样性指数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在退耕初期和退耕30、40 a的植被群落中最高;退耕地群落中的均匀度指数Pielou和Alatalo指数都高于原始自然群落,说明经过50 a的自然恢复,绿洲退耕地仍然没有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群落仍然在发展。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矿业对周边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了巨大破坏,破坏后的矿业废弃地无法再得到自然的修复,矿区废弃地中的植物群落无法进行正常演替。调查了湖南冷水江市内锑矿区废弃地现状,总结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冷水江市锑矿区废弃地的植物景观恢复提出了相关原则、策略。  相似文献   

20.
姑婆山天然植被的种群组成和群落演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姑婆山天然植被的种群组成和群落演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共有植物92种,隶属于48科71属;用重要值指数分析各演替阶段中的优势种群可知各阶段的优势种没有显著的变化(草丛阶段除外),不少种类在2个或3个演替阶段中均为优势种,优势种的更替呈现一定的连续性,体现了群落演替主要表征为优势层及优势种的更替;对各演替阶段物种多样性进行测定,其多样性指数变化为常绿落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灌丛群落>草丛群落。在物种多样性预测演替顺序的基础上,利用演替指数法及演替度法,从群落物种多样性、植物种群优势度及相对频度等多方面来论证各阶段演替的顺序,证明各阶段演替顺序为:草丛阶段—灌丛阶段—常绿阔叶混交林阶段—常绿阔叶林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