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雄蚕品种引进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雄蚕品种的引进与产业化推广是今后蚕业发展的方向。通过引进雄蚕品种夏华×平 8、华秋×平30在实验室对比和农村示范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 :雄蚕品种综合性状总体较优 ,但某些性状如产量、蚕茧解舒率等有待于进一步改良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北方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6个果桑品种和8个地方品种资源,概述了这些品种的生长性状、果实性状和栽培特点。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苜蓿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通过对22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的产量、生长速度、越夏性、抗病虫害等方面的比较试验,初步筛选出了5个适宜三峡库区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  相似文献   

4.
5.
为了掌握果叶兼用新桑品种"嘉陵30号"经济特性,采用"红果2号"与"嘉陵30号"进行了对照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嘉陵30号"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明显优于"红果2号",该品种具有果形大、产果(叶)量高、果实品质优及抗逆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几个果桑品种的二次挂果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对6个果桑品种进行二次挂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中桑5801未见二次挂果,大十少有挂果,但未见成熟;台湾长果桑、72C002、富士红、st-4均能二次挂果并成熟,其单株产果量分别为0.61kg、0.53kg、0.51kg、0.39kg,占春季单株产果量的2.51%、5.54%、6.07%、8.44%;二次挂果的桑椹品质与春季比较,糖酸比降低26.09%~61.48%、总酸增加90.70%~218.93%,其中台湾长果桑二次挂果桑椹的糖酸比达到1.51,在4个挂果品种中最高。4个挂果品种的多糖和还原糖含量有增有减,分别为-47.77%^+26.76%、-26.60%^+103.04%,黄酮含量降低29.17%~54.46%。综合分析结果,果桑能否二次挂果与品种特性有关,且二次挂果的桑椹,无论从营养功能成分还是口感上普遍较春季差。本次试验的6个果桑品种,从产量和品质上看,以台湾长果桑二次挂果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两个优质桑品种物候期、抗逆性、产叶量等方面近三年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在泰兴地区栽培“大十”果叶两用桑是可行的,并有望获得比育“71—1”桑更高的经济效益,但要注意栽培技术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对江西省引进的强桑1号、金十、丰田5号和农桑14号4个良桑品种进行了养蚕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4个良桑品种的饲养成绩均明显优于湖桑32号,综合性状均表现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 1 供试品种 红皮火桑(三倍体,浙江余杭农家品种),旺2号(三倍体,四川旺苍农家品种),大中华(人工三倍体),95A_1、95A_2(三台蚕种场采用同源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选育而成),桐乡青(二倍体),湖32号(二倍体)作对照。 2 试验方法 2.1 田间栽培:于1995年秋采用相同规格大小的甲级实生苗按株、行距0.67×1.67m进行栽植,1996年春按随机排列法对参试品种进行嫁接,并连续两年进行春伐养  相似文献   

10.
青贮玉米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60cm×43cm的种植密度下,进行白顶2号、农大3138、中原单32三个青贮玉米品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3个品种均能在闽清地区生长良好,以白顶2号青贮玉米表现较佳。它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叶片数多,干草产量高达18·8t/hm2,粗蛋白质含量为8·96%,是值得大面积推广的一个青贮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1.
在果桑种植过程中,部分优良果桑品种落果严重,“台湾长果桑”的落果率甚至达到50%~80%,给果农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此,以“台湾长果桑”为试验果桑,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防落素进行桑果不同发育时期喷施及不同喷施次数的效果试验,调查座果率;选取7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果桑保果药剂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防落素250~1 000倍液或8%对氯苯氧乙酸钠可溶粉剂3 000~5 000倍液、 85%2,4-滴钠盐可溶性粉剂3 000~5 000倍液在果桑盛花期喷施1次,对减少“台湾长果桑”的落果有明显效果,果桑的座果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不同桑品种养蚕成绩比较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以农桑系列为代表的新一代桑品种,已经逐步取代湖桑系列桑品种成为我省乃至周边地区的主栽桑品种。为进一步了解农桑系列桑品种与其它新一代桑品种的养蚕实绩,我们依据《浙江省桑树品种综合性状调查办法》的要求,通过养蚕生物试验,评定各品种叶质的优劣,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2007年,从广东引进4个抗青枯病桑品种,其中:1个为抗青10号扦插苗,3个为抗病杂交组合(桑籽)。抗青10号在桐庐县经过7年田间种植和嫁接强桑1号种植试验,证明对桑萎蔫病和桑青枯病具有较强抗性;3个杂交组合品作为砧木,分别嫁接浙江省现行推广桑品种强桑1号、强桑2号和金10,经过1年4点培苗试验和3年4点种植试验,证明具有一定的抗性。综合试验结果,浙江省桑萎蔫病和桑青枯病病区可选用抗病组合抗青10号(砧木)与强桑1号或金10(接穗),嫁接方法可采用贴芽接法。  相似文献   

14.
章晔  许梅 《江苏蚕业》1990,(4):60-61
<正> 五十年代我省苏南地区曾有成片桑园被桑蟥危害成灾。近几年来苏北沿江地区又有发生并有蔓延趋势,尤以如皋县境内为甚。我县在1986年桑病虫普查时,仅发现12条桑蟥,1987年中21个乡镇9.85万棵乔木桑被桑蟥危害。1988年蔓延到42个乡镇,受害特别严重的是高沙土地区的搬经、江安两区,高大的乔木桑无一完全叶片,甚至全部被蟥食光,造成二次、三次重新发芽,仍有部分桑树叶片被桑蟥吃光,导致全株闷死。由于乔木桑干高冠大,又在农户家前屋后和农田林网上,使用药物喷雾防治桑蟥幼虫难度较大,同时对人畜安全也难以保障。所以,为探求一种既能治虫,又要安全的方法,故进行了内吸剂农药防蟥试验,现初报于后。  相似文献   

15.
几个杂交桑品种比较鉴定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一代杂交桑新品种桂特优2号(广西)、桂优62号(广西)、粤桑11号(广东)、粤桑51号(广东)和西农杂交桑(西农)分别在四川4个不同环境条件的蚕区进行区域引种栽培鉴定,各个供试品种的种子清洁度、发芽率、桑种实用价值各项指标全部符合国家杂交桑种的标准。各个参鉴品种的生长势遗传度整齐,品种内的经济性状分离较小,个体开差较小。个体及群体间在晚秋表现出桂优62号、粤桑11号较为优良,桂特优2号、粤桑51号稍次,西农杂交桑叶片特别小,生长也较其它品种差。杂交桑品种叶片特别薄,桑叶凋萎速度特别快,在当年表现各个品种抗旱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采用桑叶测产的方法,对杂交桑塘10×伦109,在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进行了探讨,为推广杂交桑,提高对其肥培管理技术,提供实验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从各个方面看,均以D处理为佳,即,第一次,在3月20日左右,施10kg尿素+30kg复合肥/667m~2;第二次,在4月下旬,施10kg尿素/667m~2。  相似文献   

17.
袁胜国  张劲 《四川蚕业》2004,32(4):19-19,21
蚕桑产业是安岳县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县委、政府为了实现蚕桑产业“追乐至、赶宁南,争创四川省优质桑蚕茧基地县”的目标,从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栽桑和发展密植小桑园,目前全县拥有桑树资源11万亩(1亩≈667m^2,下同),7766万株。  相似文献   

18.
魏晓军 《蚕学通讯》2005,25(4):38-38,42
台湾的果桑研究起步于1979年,苗栗市农业改良场利用当地的野生桑与国外引进的品种杂交,先后培育出编号为46C019和72C002两个高产、优质、专用果桑品种,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台湾广泛栽植.近几年,首先在江苏引种栽植145 hm2,所生产的桑果汁饮品全部销往美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由笔者在宿迁建立了4.5 hm2苗木繁育基地;目前,已推广到大陆多个省、区、市,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该品种适应性强,我国大部地区均可栽植,具有产量高,果型整齐,桑椹大,口感好,成熟齐等优点,是鲜食和加工桑果饮品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9.
新一代桑品种产质量比较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增加单位面积桑园的经济效益,提高蚕桑产业的竞争能力,桐乡市于1998年引进近年新育成桑品种22个,经3年种植初选,将8个品种的成林桑,于2001—2002年连续2年作产质量、抗性和农艺性状的比较签定试验,筛选出了新一代4个桑树优良品种:丰田2号、农桑14号、农桑12号和育71—1,与荷叶白相比,单位面积桑园产叶量增加22.3%—34.9%,万头蚕收茧量增加5.3%—10.1%,万头蚕产茧层量增加10.5%—14.0%,抗逆性强,农艺性状好,适宜于杭加湖和相应蚕桑地区种植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对艾温燕麦、天鹅03206燕麦、锋利18403燕麦、赣选1号黑麦草、中饲828小黑麦草5个牧草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赣选1号黑麦草和艾温燕麦两个品种产量较高,分别为103325kg/hm2和91950kg/hm2,分蘖力较强,是适于江西种植的主选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