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村落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型业态,其适当的开展对解决欠发达地区乡村经济的发展创新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以莱芜市卧云铺村为例,从传统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卧云铺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发展旅游对传统村落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最后从乡土文化、基础设施、行业管理、特色品牌和传统工艺几个方面总结出提升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路径,以期对传统村落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
基于山东省432份农村院落调查问卷,综合采用文献分析、农民访谈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农村院落空间组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东省农村院落主要有楼房、四合院、三合院、一正一偏和只有正房等5种空间组合,距城镇距离、地形和经济状况等3个村庄特征,院落用地面积、建筑造价和成新度等3个院落特征,年总收入、非农收入占比和耕地面积等3个家庭特征,以及户主年龄等对农村院落空间组合有显著影响。提出引导非农倾向家庭入住城镇化社区、农业兼业型家庭优化院落空间组合、老年家庭入住养老院等院落分类利用与管理建议,以期为新型农村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推进京郊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为创建村落地域特色及科学性保护提供方法。【方法】查阅文献和实地探勘,利用规划制图软件绘制图纸分析灵水村的院落格局及建筑形制。【结果】归纳村内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绘制单体建筑立面图及典型院落空间构成的平面图,对院落格局、建筑等进行形态和形制分析。【结论】从文保档案的建立、院落形态的保护以及科学性的修缮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与此同时结合周边的旅游资源整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徐慧宁  李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05-14808
在简要分析广西城乡风貌改造工程的背景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广西城乡风貌改造中传统民居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尝试,总结了广西的传统民居特色,将其按地域特征分为3类,一是按发展源流分为干栏建筑,院落式建筑和非院落式建筑,西洋建筑;二是按建筑材料分为竹木结构民居、石头结构民居、土墙结构民居、土石结构民居、砖木结构民居、混合材料民居;三是按建筑样式分为干栏式建筑、院落式建筑、非院落式建筑。桂北木结构"干栏"式建筑是广西民居的代表。笔者根据现实发展情况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进行改造;要以更新民居形态为改造的新方向;要善于挖掘、展示和保护传统文化。这些建议对提高城乡风貌改造的文化品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丽彬  林从华  林晓嵩  蔡丽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07-18009,18097
通过对滨水区建筑空间的概念、特点的认知,以福清市图书馆、档案馆、科技馆综合体建筑设计为例,指出福清市图书馆、档案馆、科技馆综合体建筑自然地理空间、规划结构空间、传统院落空间、建筑室内空间的设计手法与特征。详细解析了"一心三轴"的三馆空间结构特点,充分考虑到建筑环境因素进行平面规划布局,塑造出半围合的"文化广场"空间、收放自如的"开放式庭院"序列空间以及错落有致的"立体生态庭院"空间,利用这些叠加空间营造出庭院化、园林化的阅读、休憩、娱乐、交友环境。希望能启发滨水区建筑的设计思路,创作出具有时代性和民族特色的滨水建筑。  相似文献   

6.
王江  杨宁  邱守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2,(15):8625-8626,8629
通过对传统的乡村聚落空间的实地调查,发现其典型的空间建构模式存在着原型与标志的二元性以及两者互为因果的关系。而在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这种空间建构模式不断被蚕食,表现为部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高速、大规模的整合和重构自然村,致使地域营建体系缺失和生态人居环境遭受破坏。从原型理论的视角出发,将原型建筑与标志建筑在空间建构过程中显现的二元性特征与空间建构模式应用相结合,以可持续、可选择和转型为策略,引导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建构模式的传承应用和寻求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揭示湘西南传统民族村落文化景观变迁的特征,探寻文化景观变迁的内在动力和变迁机制,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文化景观变迁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和方法.[方法]以文化空间景观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句法的文化空间研究和灰色关联分析,对文化景观变迁因子进行关联分析.[结果]空间整合度与文化频率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回归关系,空间可以塑造文化景观;随时间的推进,文化空间景观从建筑内部的堂屋逐渐向建筑外部的院落发展;文化空间呈现2种自由随机的变迁方式发展;在简单民居内部,文化空间以堂屋为主,在有院落的民居中以庭院为主,在族系尺度则以公共空间为主;在景观变迁因子中,使用工具等物质文化景观比生活习俗等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变化要快;总体上,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对文化景观变迁的影响最大.文化景观表现型因子对受外界施加的影响反应要大于文化景观基因型因子;湘西南文化景观变迁受到内外两方面的作用,以有利与否为标准进行变迁.[结论]文化景观的保护、开发、利用与管理应该重点抢救、保护内在的基因型民族文化景观,然后再挽救表现型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变迁需要进行科学引导,尤其是市场作用即文化产业作用下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8.
长胜街地段内街巷结构完整,街巷尺度基本维持清末民国时期特征,保留有大量传统院落和传统建筑。长胜街地段以居住性质为主,沿街服务型商业发达。本文聚焦于长胜街内活跃度最高的小学生人群,即集中时间段内活动于长胜街道的主要人群。因为该片区建成年代较久、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落后、建筑密度过高、周边业态多样导致了公共空间严重不足等问题,造成居住在内的小学生人群无处活动玩耍。本文通过调研小学生人群活动空间及活动方式研究其与长胜街整体传统街道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与矛盾,以小学生的视角理解传统街巷中的公共空间,从小学生人群的需求角度出发,提出利于长胜街小学生活动发展的合理规划设计策略,提升城市传统街巷空间儿童友好性。  相似文献   

9.
地处辽宁西部且与辽、蒙、冀3省交界处的朝阳市,在历史上是北方游牧族和中院农耕族的交汇区,也是民族的起源和聚居地所在。本文以辽宁省美丽示范村骆驼山子村为研究对象,对其村落空间形态、院落布局以及民居建筑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为骆驼山子村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意义,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农村建设正在进行中,乡村民居受城市化的影响,传统民居庭院空间形式文化遭丢失遗弃。乡村民居庭院既满足了防卫、生产的需要,又给家庭活动提供空间,因而具有多功能性和公共性。泰山民居庭院由建筑、院墙、宅门、植物等要素围合而成。在矩形宅基的基础上演化出四合院、三合院、"L"型等院落形制。这些院落具有内向性、自然性、渗透性。泰山乡村民居体现出中和、平易的地域性格,反映了庭院空间的"家"庭观、生态观、和谐观。  相似文献   

11.
通过时传统的乡村聚落空间的娈地调查,发现其典型的空间建构模式存在着原型与标志的二元性以及两者互为因果的关系.而在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这种空间建构模式不断被套食,表现为部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高速、大规模的整合和重构自然村,致使地域营建体系缺失和生态人居环境遭受破坏.从原型理论的视岛出发,将原型建筑与标志建笺在空圊建构过程中显现的二元性特征与空间建构模式应用相结舍,以可持续、可选择和转型为策略,引导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建构模式的传承应用和寻求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问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宅间绿地是居住区公共绿地中使用率最高的绿地,是联系居民户内和户外的空间桥梁,兼有室内和室外空间的双重性,本论文提出将宅间绿地作为一个"模糊空间"来进行设计,并结合本人经验介绍了三种营建"宅间绿地"作为"模糊空间"的方法,即廊柱创造模糊空间、院落空间组成模糊空间、交通与生活空间结合构成模糊空间,以期为宅间绿地的景观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天津农业科学》2016,(3):136-139
赣南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形态、建造方式及营建礼俗,是一个地区自然风貌和一个特殊族群伟大创造的成果。赣南建筑作为一种特色的民居形式,具有很强的地域识别性。在现代城市空间打造的过程中,从城市规划、建筑到园林景观都迫切地需要将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的"根"找到,使城市的文脉得以延续,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困境,使城市的居民重新找到"家园"的归属感。本文以江西特色的赣南建筑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建筑文化,并深入研究赣南建筑文化在现代城市空间中的运用,为现代城市建设找到其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田防护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我国农田防护林工程主要营建技术进行综述,分析我国在农田防护林营建过程中的树种选择、林带结构与配置、林带空间配置与优化及林带成熟龄和更新龄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我国农田防护林的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0):192-193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等保护与研究价值。四川省北川县马槽乡黑水村于2013年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羌族居住的典型聚落,建成历史一千四百多年,目前仍有大量羌族居民长期生活在此,保存羌族特色的传统木构造民居院落31处。通过对黑水羌寨的整体空间格局、建筑等物质遗产以及羌年等非物质遗产进行调查,分析其重要的保护价值,在黑水羌寨保护规划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少数民族村落遗产保护提出相应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6.
豫西山地传统乡村建筑聚落在聚落形态、建筑形式、建筑材料、空间环境上具有独特特征,但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的建筑景观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以河南省巩义市明月村为例,通过对其建筑聚落特征的具体分析,认为豫西山地传统乡村聚落建筑景观有机更新的关键在于激发景观特色与景观活力,并从物质空间优化和文化意识引导两方面提出豫西山地传统建筑聚落景观有机更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乡村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城郊乡村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公共空间作为乡村文明的重要空间载体,在联系村民感情、推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西安城郊乡村为例,实证研究城郊乡村公共空间特征及营建策略。分析认为,西安城郊乡村公共空间具有空间形成多元性、空间行为的随机性、空间功能的复杂性等空间特征,营建中应遵循空间优化、活力重塑,追本溯源、延续记忆,风貌改造、"千村千面",角色认同、以民为本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对城市近郊森林公园研究的基础上,以衡南县云集森林公园为例,从生态经济思想方面初步探讨了城市近郊森林公园的营建,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得到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解决在城市近郊森林公园的营建和发展中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晨  陈一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939-19940,20244
介绍了白族特有的宗教本主教的祭祀活动,从山水格局、建筑院落格局、植物造景的角度分析了大理园林的景观特色。从当代园林景观面状区域(宗祠庙宇)、线状区域(绕行线路)、点状区域(宅院前门及田间)的视角解析本主节的祭祀活动,说明本主崇拜的节庆活动的发展是根植于当地景观环境的,其庙宇选址、广场营建、活动线路选择、宅前园林的营造都是基于景观环境的。研究本主祭祀活动和景观场所的关系,打开了研究宗教活动和区域景观的新思路,可以在研究环境景观的同时挖掘和复原一些传统民俗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20.
徐浩  闫增峰  周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77-12978,13005
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从空间要素、空间组织、装饰意匠以及地域性营造技术4个方面对韩城党家村民居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分析。研究在空间要素方面立足于宅院、厅房、厢房等建筑构造部分;在空间组织方面侧重于巷道空间、宅院的组合;在装饰意匠上突出了石雕装饰、砖雕装饰、木雕装饰;在营造技术上则从结构、材料、构造细部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来解析该地区传统民居的地域性特征。分析过程中强调了党家村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新农村住宅建设应充分尊重和继承传统建筑形式,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以及新的创作方法,以建设一种传承和体现地域性特色的时代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