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建新 《四川蚕业》2008,36(2):48-48
2007年10月,笔者去了四川参观当地的蚕丝业,当时心情很是激动,我觉得我是在朝圣,因为我认为中国的蚕桑“圣地”就在四川。5000年前的古西陵国(今天的绵阳地区)是蚕祖——嫘祖的故乡,当年蚕祖养蚕取丝做绵于此,历来盛产丝绵。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养蚕人建立的国家——蚕丛的国王蜀山氏就出生在四川茂县蚕陵乡,是蜀人的先祖。但不幸的是,在这次“汶川5·12”特大地震中,绵阳、茂县都是重灾区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嫘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她功高日月,德配黄帝。嫘祖为西陵部落首领时教民养蚕,抽丝编绢制衣,她为了把丝绸技术传遍九州,毅然决然与轩辕实现联盟联姻,首开了族外通婚之先河,实现了中华万邦一统。嫘祖的发明创造结束了先民夏则树叶冬则兽皮的蛮荒时代,开启了光辉的丝绸文明新篇章,促进了人类的衣着文明,使中华文明迈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嫘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和平的使者、巾帼的典范。衣被天下,丝美全球。嫘祖历来受到各  相似文献   

3.
苏州古代桑蚕简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映莲 《江苏蚕业》2004,26(1):59-60
<正> 蚕丝事业起源我国,系伏羲氏所创。《淮南子》蚕经上说:“皇帝元妃西陵氏始蚕”。历史记载:“嫘祖教妇女养蚕、缫丝、织锦。以后被视为蚕神。《诗经》·周代《氓》所载:“氓氓之蚩蚩,抡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春秋时管仲为齐桓相时,“奖蚕桑”影响所及,各国都很重视,相传吴县、吴江一带,在春秋时就已引进鲁桑,培育出湖桑、嫁接桑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是我国蚕桑事业发源最早的一个地区。古籍谓黄帝元妃嫘祖教民养蚕,黄帝即发迹于河北。《禹贡》所称著名产丝地兗州,兗州的一部分,即现今河北省的东南部。由于河北省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地方品种,  相似文献   

5.
王升华 《四川蚕业》2012,40(2):57-58
<正>嫘祖是中国史前社会传说中的人物之一,相传她发明了养蚕、缫丝和织绸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因此被尊为中国古代文明创始者中的人文女祖。关于嫘祖的历史,早期文献的记载十分简略,《山海经·海内经》云:"黄帝妻雷  相似文献   

6.
正相传,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开启了中国绵延数千年的灿烂丝绸文明。1926年,山西省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了半个茧壳化石~([1])。这个茧壳化石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蚕茧遗存,它的出土表明在远古时代,蚕丝已深入人类社会活动,同时也说明中国的蚕丝历史可以追溯至6 000多年前的远古时期。而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蚕丝残绢片和丝带,说明  相似文献   

7.
《四川蚕业》2017,(3):7-11
<正>四川盐亭是嫘祖故里、蚕桑丝绸发源地,2008年7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授予盐亭县"嫘祖文化圣地"。2017年6月"四川盐亭嫘祖蚕桑生产系统"被农业部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明确了嫘祖蚕桑的历史地位,为盐亭县加快嫘祖文化圣地建设,开发嫘祖蚕桑丝绸文化资源,发展蚕桑丝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蚕桑产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祖发 《中国蚕业》2007,28(4):67-70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黄河流域是我国丝绸的发源地。早在4000年以前,这一技术就已经从黄河流域传到了长江流域。湖北蚕桑生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禹王时代,桑蚕丝是楚国纺织的主要原料,楚国丝  相似文献   

9.
赵廉 《四川蚕业》2000,28(2):1-5
<正> 四川栽桑养蚕历史悠久,素有“蚕丛古国”之称,相传古代“教民养蚕治丝”的黄帝元妃嫘祖就诞生在四川盐亭。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蚕丝业既是四川的一项传统产业,又是一项特色产业,而且是一项优势产业。在四川几千年的经济发展中,蚕业经济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四川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史,可以说是由“南方丝绸  相似文献   

10.
蚕桑生产是秀洲区传统的优势产业,种桑养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秀洲区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在秀洲区的农业生产中,蚕桑生产有着最完整的产业链,从蚕种繁育到种桑养蚕,从缫丝织绸到丝绸印染,从服装生产到出口创汇,其产业链最长最完整。  相似文献   

11.
《四川蚕业》2017,(4):56-57
<正>在2014年APEC会议上,世界各国领导人身穿"新中装"亮相,为世界之瞩目。而"新中装"所用的面料"天字一号"是以绵阳市涪城区出产的6A级生丝所制。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古称绵州,在桑、蚕品种资源、栽植育养技木、织绸织锦印染等方面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因此,自古以来,绵阳既是我国重要的蚕桑产区,也是全国丝绸工艺领先地。1栽桑养蚕绵阳蚕丝史始于境内关于黄帝元妃嫘祖创  相似文献   

12.
<正> 一、蚕桑、丝绸在丘陵地区的地位和作用我省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在全国居于重要位置,蚕桑生产一直是我省农村经济的一个骨干项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蚕桑生产发展较快,六年多来,产茧量翻了一  相似文献   

13.
一、湖南蚕业的起源 1.历史悠久湖南位于长江中游,居洞庭湖之南,气候温和,适宜蚕桑。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山海经》上已有衡山其上多桑”的记载。汉武帝建武中(公元25年),“桂阳太守茨充,教人种桑养蚕,人得其利,至今江南(今长沙、来阳、零陵)颇知蚕桑、织履,皆充之化也”。关于湖南原始的养蚕缫丝技术的记载:  相似文献   

14.
浅谈规模养蚕大户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南充具有4000多年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悠久历史,素有"丝绸之乡"的美誉,被中国丝绸协会命名为"中国绸都",是四川重要的蚕桑丝绸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速,农村劳力紧缺、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作为南充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的蚕桑生产面临严峻挑战,部分地方已出现了有桑无人养蚕、甚至挖桑毁桑的现象,传统的零星分散养蚕方式已严重制约了产  相似文献   

15.
栽桑养蚕是我国的传统产业,悠久的蚕桑历史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遗产。从山西省夏县西阴村遗址发掘的距今5 600~6 000年前仰韶文化中期的“半个蚕茧”,芮城县西王村遗址出土的距今5 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晚期的陶蚕蛹,闻喜县酒务头商代墓地出土的商代晚期的玉雕蚕形佩饰,夏县师村遗址出土的6 000年前仰韶文化早期的石雕蚕蛹和陶制蚕蛹,还有闻喜县上郭遗址出土的5 200年前仰韶文化晚期偏早的石雕蚕蛹,绛县横水倗国墓出土的距今3 000年前的丝织物“荒帷”,运城博物馆馆藏的清代《蚕桑图》条屏,运城市盐湖区出土和征集的战国到汉代的茧形壶等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物,证明了华夏根祖文化之一蚕桑篇的源远流长,中国的蚕桑丝绸在黄河中下游至少起源于6 000年前,较黄帝时代“嫘祖始蚕”要早1 300余年。山西省运城市是探索中原蚕桑文明起源与发展问题的重要核心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 丝绸是我省传统的出口创汇商品,桑蚕茧丝是我省的一大资源优势,蚕桑丝绸在我省国民经济中是一个发展快、创汇高、效益好的行业。1987年全省养蚕430多万张,生产蚕茧10.45万吨,农民养蚕现金收入5.2亿元;拥有丝绸企业274个,工业总产值10亿元,丝产量1.3万吨(其中厂丝1.02万吨),绸缎产量0.9亿米,出口创汇1.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创汇近四分之一),上缴利税1.2亿元;有缫丝设备45万绪,绢纺2.1万锭,丝织机1.3万台;全省  相似文献   

17.
<正>绵阳是"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蚕丝文化源远流长。绵阳是四川省优质蚕茧主产区之一,蚕桑产业是我市特色优势产业。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蚕桑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为促进我市蚕桑产业健康发展,2014年6-9月,我们对全市蚕桑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与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座谈,针对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1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8.
四川蚕桑公社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四川蚕业源远流长,自古就有“蚕丛开国”之说,据文献记载,养蚕历史已有四千多年。相传,在公元前二十六世念的黄帝时代,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嫘祖开始教民养蚕,后人不忘其恩德,尊嫘祖为“先蚕”而长期供奉。《唐·通典》礼六“先蚕”记:“周  相似文献   

19.
改常规簇具为平面,使蚕在平面物上吐丝织成像布一样的丝织物,称为平面丝片。这种平面丝片不经缫丝纺织,可直接加工书画丝纸,贴墙绢、地毯、丝质皮革、定型丝棉以及多种工艺品。平面丝片的开发利用,可拓宽养蚕生产的用途,对活跃丝绸市场,提高养蚕经济效益,发展蚕桑生产具有一定意义。根据国内外报道和有关信息,我局于1986年春蚕试制平面丝片获得成功,夏秋蚕扩大了试验规模,经一年努力,已经生产平  相似文献   

20.
绩溪县蚕桑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素有“蚕桑之乡”之美称。长期以来蚕桑产业是县内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形成了栽桑、养蚕、制种、缫丝、织绸、制衣格局,蚕桑业产值曾占全县财政收入的1/3;由于受丝绸织物出口形势的影响和蚕茧质量持续下降等原因,导致2008年秋茧价格大幅下跌,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2009年春蚕发种量减幅达50%,很多蚕农弃桑不管,甚至挖桑,这将严重制约“十一五”期间蚕桑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