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野外手拣法采集大型土壤动物,运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性指数J、Simpson优势度指数C、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及密度-类群指数DG描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利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181只,隶属25个类群,其中小蚓类和膜翅目为优势类群;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最少的是荒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菜地(41只)>农田(40只)>果园(34只)>草坪(23只)=建筑用地(23只)>荒地(20只)。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除建筑用地外,其他5种生境的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量呈现明显的表聚性(P<0.05);除荒地和建筑用地外,其他4种生境的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均具有显著的表聚性(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如下: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较复杂,多样性较高,菜园和果园次之,而荒地、草坪及建筑用地的较低。【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小蚓类和膜翅目为优势类群;总体上,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呈现表聚现象;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较复杂,而荒地、草坪及建筑用地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较低。总之,剧烈人为干扰、植被稀少或单一等不利于大型土壤动物生存。  相似文献   

2.
西藏林芝地区青稞地土壤动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西藏林芝地区青稞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方法】于2014年5-10月,对位于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实习农场青稞田内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对土壤动物的类群组成及多样性特征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共捕获土壤动物536头,隶属3门9纲19目。其中优势类群为线虫动物门线虫纲咀刺目Enoplida、节肢动物门蜱螨亚纲真螨目Acariformes和弹尾纲弹尾目棘跳科Onychiuridae,分别占土壤动物总数的12.87%,26.31%,17.54%;常见类群为环节动物门寡毛纲正蚓目Araneeida,蛛形纲蜘蛛目Araneae和甲螨目Oribatida,原尾目富芫科Fujientomidae,昆虫纲Insecta同翅目Homoptera、半翅目Hemiptera、双翅目Diptera、啮虫目Corrodentia、鞘翅目Coleoptera,占总数的36.94%;稀有类群为节肢动物门双尾目康虫八科Campodeidae、蜈蚣目Scolopendromorpha,鳞翅目夜蛾科Noctuidae,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姬蜂科Ichneumonidae),等翅目鼻白蚁科Rhinotermitidae,缨翅目管蓟马科Phlaeothripidae,直翅目蝗科Acrididae,占总数的6.34%;上述3类构成西藏林芝地区青稞地土壤动物的主要类群。土壤动物类群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动态变化明显,7月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最高,10月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最低,丰富度指数最高为8月,主要地下害虫为鞘翅目昆虫。【结论】西藏林芝地区青稞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由优势类群、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组成;7月个体总数和优势类群个体总数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解西藏年楚河流域沙棘林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于2020年5月、8月和10月,根据沙棘林的地理分布特征共设置5个样地25个采样点,采用手捡法对75个土壤样品的表面和样品内大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同时测得相应的环境因子。【结果】经3次采样,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798头,隶属于3门5纲17目28科39类群。其中优势类群为蚁科(Formicidae)、狼蛛科(Lycosidae)和石蜈蚣科(Lithobiidae),占总捕获量的62.90%;常见类群10类,占28.32%;稀有类群共26类,占8.77%。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C)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 3个季节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Jaccard相似性结果显示,5个样地的土壤动物分布具有一定差异,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显示,土壤动物在季节间相似程度具有差异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海拔、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pH、总氮和有效磷与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具有显著相关性(P>...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川西平原两种常见人工林植被模式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规律。【方法】在川西平原典型区域选取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林和香椿(Toona sinensis)林2种常见人工林植被模式,以林旁空地为对照,采用干漏斗法(Tullgren)分离并鉴定土壤动物。调查了凋落物层、0~10 cm土层以及10~20 cm土层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同功能种团特征。【结果】调查发现3种土地利用模式下共捕获土壤动物348只,分属7目13科,香樟林中包含11个类群,香椿林中包含13个类群,两者优势类群均主要为蜱螨目土壤动物,在空地中仅存在3个类群;相对于空地,香樟林和香椿林具有相对丰富的土壤动物多样性;但相对于香樟林,香椿林的土壤动物多样性较高(P0.05),且优势类群更为明显。依据同功能种团的理论,调查捕获的土壤动物数量依次为腐食性杂食性植食性捕食性。方差分析表明,3种模式对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香椿林土壤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较高(P0.05),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和优势度,且Pielou指数也仅次于空地。综合来看,土壤动物多样性表现为香椿林香樟林空地。【结论】人工林植被的构建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动物类群,改变土壤动物分布特征及其同功能种团的结构,但受到林木类型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浙江天童不同林型土壤动物群落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向阳  由文辉  陈小鸟  靳亚丽  易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835-6837,6855
[目的]探讨不同林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和差异。[方法]对浙江天童灌丛、马尾松林、木荷林、栲树林4种林型中土壤动物进行调查。[结果]4种林型土壤动物类群组成存在差异,优势类群也各异,线虫为优势类群,但弹尾目在4种林型中均为常见类群,木荷林优势类群只有线虫,蜱螨目和弹尾目为常见类群;处于传统意义上演替顶极的栲树其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和个体数并未达到最高,而处于演替中期阶段的马尾松在群落类群数(30)和个体数(占总捕获量的44.62%)达到最高;马尾松林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都最多,因而其密度-类群指数、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也最高;栲树林样地的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结论]不同林型土壤动物群落差异明显,其总体趋势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解氮沉降初期对柳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以NH_4NO_3进行模拟施氮,设置CK:0 g/(m~2·a)和T1:5 g/(m~2·a)、T2:10 g/(m~2·a)、T3:15 g/(m~2·a)、T4:20 g/(m~2·a)5个浓度梯度。分别在施氮2个月和4个月后,采用大型土壤动物手捡法和干、湿漏斗分离法对各样地中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结果】结果显示:试验共捕获4 037只土壤动物,隶属于2门9纲30目。施氮处理2个月后,各样地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排序为:T2CKT1T4T3,类群数大小排序为:T3CK=T2=T4T1;施氮处理4个月后,各样地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的排序为:CKT1T4T2T3,类群数大小排序为;CKT3T1=T2T4。施氮2个月后,各样地间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类群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施氮处理4个月后,各样地间的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类群数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土壤动物类群分布具有表聚性特征,同时,氮沉降降低了各层土壤动物类群数。施氮处理总体上增加了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降低了优势度和丰富度,其中,T3样地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其它样地(P0.05),而优势度指数显著低于其他样地(P0.05)。【结论】氮沉降初期减少了柳杉人工林土壤动物数量和类群数,且适当浓度的氮沉降会使土壤动物多样性增加,对柳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健康状况,采用手捡法分离大型土壤动物,根据《中国土壤动物检索图鉴》鉴定土壤动物标本。研究绵阳市撂荒地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调查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标本98只,隶属13个类群,其中切叶蚁亚科在各个季节均为优势类群;地蜈蚣科、泄管纲、新蛛下目及食木虻科幼虫仅在部分季节为优势类群,而在其他季节为常见类群,其余8个类群则为常见类群。撂荒地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P <0.05)。夏季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量虽高于其他季节,但差异性不显著(P >0.05);撂荒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呈多样性季节动态变化,多样性指数(H′)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均匀度指数(J )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优势度指数(C)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绵阳市撂荒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夏季的类群数和个体数量较丰富,但秋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最高,群落最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高原鼠兔干扰对嵩草草甸土壤大型动物组成及其数量的影响.【方法】以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数代表其干扰强度,设立3个干扰强度并调查各干扰区植被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状和大型土壤动物类群及其数量.【结果】伴随高原鼠兔干扰增加土壤动物密度明显增加.高、中和低强度干扰区土壤动物密度分别是(112±20.40)、(98±21.56)和(36±12.11)只/m~2;鞘翅目成虫和双翅目幼虫均是各干扰区的优势类群,鞘翅目幼虫是高、中干扰区优势类群,柄眼目、膜翅目成虫和半翅目成虫是低干扰区优势类群;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F=2.39)和紧实度(F=2.84)是影响高寒草甸大型土壤动物类群和数量的主要环境因素.【结论】高原鼠兔干扰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状进而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其数量.  相似文献   

9.
成都市郊油菜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成都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动物多样性,2008年4月对成都市郊区油菜地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427只,隶属于10纲,20类群(目)。其中,大型土壤动物有12个类群(目),优势类群为大蚓类(Megadrile oligoehaetes)、蜘蛛目(Aranene)、鞘翅目成虫(Coleoptera adult)和直翅目(Orthoptera),个体数占大型土壤动物总个体数的77.32%;中小型土壤动物有11个类群(目),线虫(Nematode)、线蚓类(Microdrile)和弹尾目(Collembda)为优势类群,占中小型土壤动物总个体数的85.46%。大型土壤动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高于中小型土壤动物,Simpson优势度指数则低于中小型土壤动物。大型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在0~5cm与5—10cm之间差异较大,5~10cm与10~15cm层之间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围封前后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结构组成及多样性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围封对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于2013年5,7,9月,在河北省围场县龙头山林场,选取围封(2007年围封)与未围封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调查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测定土壤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uo均匀度指数(J)、密度-类群指数(DG)和Jaccard相似性系数;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1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13 816头,隶属于3门7纲17目,分为58个类群,其中大型土壤动物398头,分为40个类群;中小型土壤动物13 418头,分为38个类群。2总体而言,围封区土壤动物类群数、平均密度、H、J和DG指数高于未围封区,且围封后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平均密度均明显增加。3除了7月份大型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以及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表现为围封区小于未围封区外,各月份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类群数基本表现为围封区高于未围封区。随时间推移围封和未围封区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和类群数变化趋势一致,其中大型土壤动物平均密度表现为5月9月7月,中小型土壤动物平均密度表现为5月7月9月。大型土壤动物H、J和DG的月份间动态在2区内不同,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H、J和DG在2试验区内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7月9月5月。围封与未围封样地大型土壤动物和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50和0.53,达中等相似水平。4在土壤剖面垂直水平上,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与平均密度最大值出现在0~10cm土层,而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与平均密度则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5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与凋落物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及土壤pH、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结论】围封后降低了人为干扰,促进了林下植被更新,改善了林地凋落物和土壤的理化性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动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ICP-OES法同时测定果蔬中铅、砷、镉、铬、铜、锡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果蔬样品经混酸消化后,控制一定的酸度,定容后应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对果蔬中铅、砷、镉、铬、铜、锡六种有害重金属进行测定,研究了分析测定条件,方法简单快速。测定结果表明,五种元素的加标平均回收率在91.0%~107%之间。其RSD均小于3.5%。按该方法进行处理及测定铅、砷、镉、铬、铜、锡,在选择的测定条件下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0006 mg/kg、0.0003 mg/kg、0.00003 mg/kg、0.00005 mg/kg、0.00003 mg/kg、0.0006 mg/kg。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主要砖茶中FAl等元素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解全国茶叶主产区砖茶中F、Al、Ca、Mg、Cu、Zn、Fe、Mn等主要元素的含量水平,在内蒙、甘肃、新疆、青海、四川等习惯饮用砖茶的地区收集了33份茶叶主产区砖茶样品,用燃烧水解-氟离子选择电极法对其进行氟含量的测定,同时用ICP-AES测定了砖茶中Al、Ca、Mg、Cu、Zn、Fe、Mn等生命元素的含量,并探讨了砖茶中F与其他元素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3份砖茶的F含量均值为431.92mg·kg^-1,Al、Ca、Mg、Cu、Zn、Fe、Mn含量分别是2237.88、6126.36、2163.01、19.00、29.73、633.88、1075.70mg·kg^-1;不同产地砖茶氟含量的差异比较明显,其中氟含量最低为74.1mg·kg^-1出现在云南省,最高为991.2mg·kg^-1出现在四川省;不同品种的砖茶氟含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沱茶氟最低,其后依次为普洱茶、饼茶、茯砖、米砖、黑砖、青砖,最高的为康砖。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砖茶中F与Al、M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Zn呈显著负相关(P〈0.05),提示砖茶中的这些元素可能会影响氟中毒病情。  相似文献   

13.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es of gallium, germanium, indium, and iridium in eight lunar samples and in meteorites and rocks (including four calciulnrich achondrites and five terrestrial basalts) with similar bulk compositions are reported. Lunar gallium concentrations are remarkably constant at about 5 parts per million, three times higher and four times lower than those in eucritic (calcium-rich) achondrites and terrestrial basalts, respectively. Lunar germanium concentrations range from 相似文献   

14.
以‘展望红’为材料,研究N、P、K、Ca、Mg、Fe缺乏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总结缺素症状,研究结果表明:N缺乏时植株矮小,叶发黄;P缺乏时叶色暗绿,且影响开花;K缺乏时基部叶枯黄,并易落叶;缺Fe症状较为明显,但能正常开花;Ca、Mg未表现出缺素症状,且各项指标要优于全素处理;N、P显著影响一串红的生长发育,K对开花品质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重金属稀土元素污染在水生物体内的生物富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铅、镉、汞以及镧、铈在鲤鱼体内的生物富集作用进行了室内试验和讨论。结果表明,重金属及稀土元素在鱼体各部位均有较强的富集作用,其中肌肉部分富集能力较弱,内脏富集能力最强;鱼体各部位对重金属及稀土元素的富集作用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一定的时间后趋于平衡;并且,鱼体中各部位对重金属及稀土元素的生物富集作用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17.
This review essay examines several recentbooks about agriculture, including two books on thelinks between cultural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in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wo books on the US farmcrisis, and a collected volume examining globalaspects of agricultural restructuring andsustainability. Finally, a history of ``alternative'agriculture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thinking aboutthe ways the different cases shed light on the complexrelations between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agriculture.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highlights theextent to which ``alternative' is a relative term. Themonocrop, ``factory' mode that dominate US agriculturetoday certainly differs from what has characterizedfarming for most of history and in most of the world.Small-scale, more or less organic, diversified farms,which appear so ``alternative' in the present context,have until lately counted as the norm, here andelsewhere. These books also highlight both the dangersof the currently dominant industrial agriculture andthe potential for genuine alternatives.  相似文献   

18.
19.
20.
The finding of appreciable quantities of p,p'-DDT after feeding o,p'-DDT to rats led to the proposal of a theory, that an isomeric metabolic conversion occurs. The presence of p,p'-DDT as an impurity in supposedly pure samples of o,p'-DDT is the correct explanation for the appearance of p,p'-DDT. Purified o,p'-DDT and (14)C-labeled o,p'-DDT yielded no data to support the idea that o,p'-DDT is converted to the p,p'-DDT isom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