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母亲有个电话簿,是用白纸和针线缝出来的。 有一次,家里需要联系一位远房姨妈,而我们手机里都没存姨妈的号码。只见母亲打开抽屉拿出电话簿翻起来,最后在众多号码中,准确无误地找到一组号码拨过去,恰好是姨妈接的。我们一边夸奖母亲,一边想看看她的电话簿。  相似文献   

2.
何如平 《吉林农业》2011,(18):50-50
进入秋季,母亲又开始忙活着为我们做泡菜了,这是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母亲说秋季做出的泡菜特别容易出味儿,对于喜欢吃泡菜的人来说,可不能蹉跎了这段好时光。  相似文献   

3.
为母牵红线     
邱晓冬 《百姓》2006,(2):60-61
自28年前父亲去世后,母亲就独自拉扯着我们兄妹7个。 那时大哥在部队服役,二哥、我及弟妹们全部还在上学,母亲才40岁,邻村一位离异的小学老师有意与母亲再组家庭,但母亲怕我们感情受伤,同时也担心乡亲们的闲言碎语,便坚决拒绝了。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目光     
正母亲自幼失去父亲,家里又异常贫穷,从小受尽村里人的欺负,受此影响性格十分内向,也并不善言辞。有了我们后,母亲的话语仍然不多,很少参与我们和父亲的对话,只是经常用她深情的目光默默注视着我们。记忆中,与母亲待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由于家庭负担重,父亲在采购站谋到了一份苦力活,家里的地便主要由母亲来种,所以白天很少能看  相似文献   

5.
母亲的感召     
<正>母亲是位裁缝,在农村生活的那段岁月里,左邻右舍都穿过母亲缝制的衣服。母亲用她的勤劳和手艺供养着我们。记忆中,母亲有本裁剪书,除了从师傅那里学习和继承的手艺,这本书成了母亲唯一的理论指导,伴随她许多年。这些年几次搬家,遗之,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2021,(1)
正几乎每个周日,我们兄弟几个都要到母亲家聚聚。临近元旦,我们在母亲那儿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单位发的新年红包。大哥是建筑工程师,在设计院工作多年,刚被提拔为设计室主任,前两天得到了一个大大的新年红包——人民币两万元,他打算用这笔钱买一部笔记本电脑;  相似文献   

7.
觉一 《中国农资》2014,(2):27-27
<正>腊月,是母亲最忙碌的日子。一进腊月,母亲就像个陀螺一样地转个不停。随着母亲的忙活,乡村的年味就在母亲的忙碌中逐渐渲染开来。每年年猪杀好后,母亲就会把肉先用盐腌上三五天,然后用铁丝钩把肉串起来挂在通风处晾晒。当上面的水汽基本上被吹干时,母亲便到山上砍回许多青树枝,然后把肉放在树枝上用火熏制。母亲常用的树枝一般都是家乡一些常见树木,如松树枝、柏树枝、樟树枝等。母亲用这几种树枝熏制出的腊肉是好看又好吃。因此每当我们家开始熏制腊肉时,  相似文献   

8.
童年的秘密     
我们姐弟三个,分别出生于1975、1978、1980年,用母亲的话说“就跟梯子磴儿似的”。小时候,我们家和村里别的人家一样,都很穷。其实,当年自己也没觉得有多穷,也没觉得生活有多委屈,童年时光一样的丰富多彩,一样的快乐。  相似文献   

9.
从母亲河锐起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一曲《长江之歌》表达了人们对长江的热情赞美,也说明水在养育人类,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必需性。我们知道,人体的60%-70%是水,人离不开水;庄稼的生长和收获缺不了水;许多生产工艺和流程要靠水;  相似文献   

10.
土生万物,地发千祥。大地是人类永恒的母亲。在第20个全国“土地日”到来之际,我们格外深切地感念土地。把今年全国“土地日”主题确定为“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依法管地集约用地”,并隆重举行系列纪念活动,既希望藉此表达我们对大地母亲的殷殷情怀,也希望进一步唤醒我们的土地意识,把握好形势和要求,备加珍惜土地,备加节约土地,集约利用土地。  相似文献   

11.
李文成 《农友》2001,(9):23-24
我父亲早年去世,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兄妹三人抚养长大,现在都已经参加了工作。这几年,母亲的生活费用全部都由我们兄弟二人承担,由于我们收入低,经济上确有一定困难,我们提出要妹妹也负担一些赡养费,她却说:“我已经是出嫁的女儿,本身就没有赡养老人的义务。”请问,她的说法对吗?  相似文献   

12.
律师同志: 我父母在我出生前便收养了哥哥,我出生后不久,父亲便去世了。于是继父来到了我们家。继父的到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富裕了。母亲和继父一起供哥上初中,上重点高中,结婚、生子。1997年上半年,父母用两人多年来的积蓄5万多元为哥盖了套新房。可谁知房盖好之后,哥便变了一个样。母亲生病,哥也不管治。哥  相似文献   

13.
2006年3月17日,浙江林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青春与感恩”会上,一位女同学流着泪说:“刘霆用他稚嫩的肩膀背着母亲上大学,我流泪、感动、惭愧、反问自己.我能做到么?我们相信来日方长,但是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生命的脆弱.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无忧无虑的我们,有多少人为父母考虑过什么?”  相似文献   

14.
河南一读者来信咨询:我父亲早年去世,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兄妹3人抚养成人,并都参加了工作。这几年母亲的生活费用全部都由我和哥哥两人承担,由于我们收入低,经济上有一定的困难,我们提出妹妹也负担一些赡养费,她却说:“我已经是出嫁的女儿,本身没有赡养老人的义务。”请问,她的说法对吗?  相似文献   

15.
她是个“80后”,仅用了短短4年时间,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大学生,一跃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企业家。她,就是李剑。1985年,李剑出生于宁夏海原县兴仁镇。母亲伏兆娥是一个剪纸高手,享有“西北第一剪”的美誉。受母亲的影响,李剑从小就酷爱剪纸艺术,并梦想有朝一日将母亲的剪纸艺术变成商品,推向全世界。  相似文献   

16.
正"麦梢黄,女瞧娘",这是我们家乡的一个小风俗。每到田里麦穗泛黄的时节,这里的闺女们就会拖家带口带上丰盛的礼品回娘家看望母亲。母亲没有闺女,只生了我们兄弟三个,所以也就没有了这个心安理得享受闺女们报偿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可是母亲为养育我们所付出的辛劳却并不比任何一个母亲少。父亲在城里的医院烧锅炉,工资挣得少不说,最重要的是没有分到责任田,光靠母亲一个人的地,养活我们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我母亲今年68岁,年轻时在机关工作,文化水平并不低.这段时间,发现母亲变得不爱打扫卫生,平时很爱干净、性格温和的她变得很邋遢,脾气也很暴躁,总爱捡垃圾、收破烂.后来听人说,母亲这是得了一种病,我们带母亲到医院检查后,医生为母亲进行了影像学检查和神经心理评估,诊断为确实是得了"阿尔茨海默病".现在,母亲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但我们仍然很担心.  相似文献   

18.
布鞋     
<正>我出生在20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和其他小伙伴一样,都是穿着母亲做的布鞋长大的。我们都是从过去的历史中走出来的。拮据的生活使母亲很节俭。她在平日里积攒起一块块布头,特别是每年春节,为家人做新衣服剩下的大大小小的布头。过了正月,选择一个春光明媚的中午,母亲在我们生活的那间小屋中,用面粉打一些糨糊,在炕头置一方桌,铺一层布,之后抹上一层糨糊,再铺那些零零碎碎的布头,如此反复几次,达到认为满意的厚  相似文献   

19.
母亲有个针线板儿,一直陪伴她走过四十多个春秋冬夏。
  说起母亲的这个针线板儿还真有一点来历。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从县木材公司批了两立方米板皮。这板皮,实际上就是将原木加工成板材或方材时电锯所锯下的四面表皮。板皮这个加工木材的剩余物,在那个年代,可是个“稀罕物”,没有很靠得住的关系是批不到的,也是买不到的。这板皮,用处可大了,长一点的可以钉板杖子,取代了用秫秸夹的杖子,杖子就很耐用。因为当时房前屋后的园子都普遍用秫秸夹的杖子,基本是开春夹上,经不住猪钻狗跳的,不等到了秋天早就无法遮拦。所以,谁家要是有用板皮钉的杖子,邻里们都得另眼相看。对于短一点的板皮也可以钉个装杂物的箱子,比如做煤仓子的隔板、仓房里放物品的垫板等,实在短小的就作引火柴用。城里绝大多数人家都用茅草柴引火,煤不愿意着。用板皮引火就非常方便了。父亲求了一辆运输社给粮店送粮食的马车把板皮拉了回来。左邻右舍的都很羡慕,过来帮忙往院子里抱板皮,还有的干完活要走了一两块板皮。父亲、母亲将板皮按照不同用途挑选出来并分别垛好。母亲双手抱起一块沉甸甸的短木头嘎达,问父亲“这是什么木头?”“这是色木,人家木匠做雹床子就用这种木料”父亲对母亲说。母亲说“那这么瓷实的木头就留着做个针线板儿吧”。  相似文献   

20.
《河北农业》2011,(10):57-57
某村村民赵某的老母亲于不久前去世了。母亲临死前的愿望就是将自己与丈夫葬在一起。按照母亲的临终遗言,赵某将母亲葬在了父亲的坟墓里。民政局所属的殡葬管理所接到群众举报后立即对此进行了调查核实,并据此以自己的名义出具了行政处罚决定书,限令赵某在三日内将尸体起尸火化,赵某拒不执行。民政局执法人员便强行将尸体起出,用柴油、汽油等混合物将尸体焚烧火化。该民政局的做法是合法的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