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甘肃省庆阳市结果 3、6、9、12、15年的苹果园土壤养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苹果园结果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030 cm和3030 cm和3060 cm土层逐年降低;速效氮含量呈上升的趋势,060 cm土层逐年降低;速效氮含量呈上升的趋势,030 cm土层速效氮含量平均每年增加0.998 mg/kg,3030 cm土层速效氮含量平均每年增加0.998 mg/kg,3060 cm土层速效氮含量平均每年增加0.655 mg/kg,但结果 6年后,变化相对缓慢。全磷含量逐年增加,060 cm土层速效氮含量平均每年增加0.655 mg/kg,但结果 6年后,变化相对缓慢。全磷含量逐年增加,030 cm土层平均每年增加0.037 g/kg,3030 cm土层平均每年增加0.037 g/kg,3060 cm土层平均每年增加0.028 g/kg;有效磷含量呈上升的趋势,060 cm土层平均每年增加0.028 g/kg;有效磷含量呈上升的趋势,03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平均每年增加0.383 mg/kg,303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平均每年增加0.383 mg/kg,306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平均每年增加0.323mg/kg。全钾含量06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平均每年增加0.323mg/kg。全钾含量030 cm土层和3030 cm土层和3060 cm土层均无明显变化;速效钾含量随结果年限的增加逐渐降低,060 cm土层均无明显变化;速效钾含量随结果年限的增加逐渐降低,030 cm土层平均每年降低2.638 mg/kg,3030 cm土层平均每年降低2.638 mg/kg,3060 cm土层平均每年降低2.388 mg/kg。  相似文献   

2.
不同栽植年限苹果园土壤pH值与养分离子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邻近地块农田土壤作对照,研究了栽植5、20、30年苹果园土壤pH值与养分离子的变化。结果表明:试验区不同栽植年限苹果园020、2020、2040 cm土层土壤pH值呈下降趋势,栽植30年苹果园不同土层土壤pH值分别为4.82、4.45;栽植20年内苹果园土壤pH值变化较大,栽植2040 cm土层土壤pH值呈下降趋势,栽植30年苹果园不同土层土壤pH值分别为4.82、4.45;栽植20年内苹果园土壤pH值变化较大,栽植2030年间土壤pH值变化较小;苹果园土壤pH值下降的同时伴随次生盐渍化现象。030年间土壤pH值变化较小;苹果园土壤pH值下降的同时伴随次生盐渍化现象。020、2020、2040cm土层土壤水溶性离子中,以SO42-为主,分别占51.3%、56.2%,其次为Na+和Ca2+,Na+分别占23.0%、23.3%,Ca2+分别占15.4%、18.5%。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结果,调查苹果园040cm土层土壤水溶性离子中,以SO42-为主,分别占51.3%、56.2%,其次为Na+和Ca2+,Na+分别占23.0%、23.3%,Ca2+分别占15.4%、18.5%。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结果,调查苹果园040 cm土层土壤中磷、钾元素有余,而全氮、有机质及锌、硼等微量元素不足。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陕西省关中平原猕猴桃适生区的不同土壤类型(周至县斑斑黑油土、杨凌区红油土)猕猴桃园根系分布的情况,以期为猕猴桃园合理高效的生态调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在周至县和杨凌区选取2个猕猴桃园(以下简称果园A和果园B),以8年生猕猴桃树为研究对象,采用根钻法,对不同径向距离(株间75 cm、行间30 cm、行间100 cm)的土壤剖面进行分层取样,对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系干质量密度进行测定,探究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果园A尽管平均根长密度比果园B高81.7%,平均根表面积密度比果园B高54.2%,但是由于以细根为主,所以平均根系干质量密度比果园B低13.9%。果园A根系主要分布在距树干0~75 cm水平范围内的0~40 cm土层中,其中猕猴桃树定植带内(株间75 cm)根系最为密集;果园B根系主要分布在距树干0~75 cm水平范围内的0~60 cm土层中,以40~60 cm根系尤其是大根径根系最为密集。猕猴桃根系在红油土(果园B)的垂直分布范围比在斑斑黑油土(果园A)更深,水平分布范围则更窄,说明土壤类型对根系生长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根系在黏重土壤中的分布呈现出表层化、细根化...  相似文献   

4.
对山地橄榄园连续4年种植牧草羽叶决明。结果表明,橄榄园生草促进了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010、1010、102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低于对照,分别下降了0.33、0.21 g/cm3;不同土层土壤孔隙度均较对照有所提高,02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低于对照,分别下降了0.33、0.21 g/cm3;不同土层土壤孔隙度均较对照有所提高,010、1010、102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提高18.2%、14.0%;102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提高18.2%、14.0%;1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著下降,3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著下降,3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以速效钾含量增幅最大,增幅达210.2%;土壤pH值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仅降低8.2%;2009—2012年橄榄667 m2产量显著提高了8.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以速效钾含量增幅最大,增幅达210.2%;土壤pH值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仅降低8.2%;2009—2012年橄榄667 m2产量显著提高了8.0%11.1%。  相似文献   

5.
以南疆矮化密植枣树为测试对象,采用三维根系发掘法研究了滴灌(DI)和常规灌溉(漫灌,FI)方式下枣树根系生长状况和根系抗寒性能。结果表明:滴灌枣树的一级根系、二级根系以及毛细根系与FI处理相比多集中于浅层土壤,且毛细根系在各土层的分布差异性小于FI处理。FI处理各层土壤的一级、二级侧根及毛细根干质量均显著大于DI处理。DI与FI处理相比,10~40cm土层死根干质量较高,占该土层总根质量的11.17%,FI处理则仅占2.30%;除0~10cm外,FI处理各土层一级、二级侧根及毛细根的总根长及根长密度均大于DI处理;与常规灌溉相比,滴灌对一级侧根和毛细根根长的影响最大。DI处理0~10cm土层毛细根根长密度比例最高,FI处理20~40cm土层最高,分别占58.02%和65.55%;DI处理二级侧根根长密度所占比例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而FI处理则呈升高趋势;各类根系的垂直分布均符合三次曲线模型;DI处理浅层土壤的根系活力显著大于FI处理。根系抗寒试验表明,FI处理的电解质渗出率均大于DI处理;DI处理20~40cm以上的土层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大于FI处理。表层土壤中根系的过氧化氢酶活性较低;DI处理各层根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高于FI处理;深层土壤根系对糖分的累积率较高,但DI处理0~10cm土层根系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大于FI处理;DI处理各层根系细胞中的丙二醛(MDA)含量低于FI处理。表明与漫灌相比,滴灌导致枣树根系附于表层土壤,且根系生物量严重减少,但却能显著提高枣树表层根系的抗寒性能。  相似文献   

6.
成龄苹果树形改造对根系生长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成龄红富士苹果为试材,应用壕沟法研究小冠疏层形改造成高干开心形对根系分布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垂直分布上,改造树总根数增加,直径小于2mm的吸收根密集分布于20~40cm土层,而对照则分布于0~20cm;改造树和对照树水平分布最高峰分别出现在距树干100~120cm和60~80cm处。改造树根干重显著高于对照,提高了13.4%。可见,小冠疏层形改造为高干开心形后,根数目、干重增加;根系向下延伸,向外扩展。  相似文献   

7.
以新疆核桃主栽品种"新温185号"为试材,通过设置不同施氮处理,采用根钻取样法和图像扫描分析法,对不同氮素供应水平下核桃细根(直径≤2mm)的空间分布和细根根长比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细根根长密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0~70cm深度土层是"新温185号"核桃细根集中分布区域;在水平方向上,距离树干150cm以内是核桃细根集中分布区域,细根根长密度随着与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各施氮处理核桃细根根长密度显著高于对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核桃细根根长密度和总根长中细根长度比例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表现为中氮处理(单株施氮量1.2kg)>高氮处理(单株施氮量1.8kg)>低氮处理(单株施氮量0.6kg)>对照(单株施氮量0kg)。"新温185号"核桃的栽培应加强距离树干150cm以内0~70cm深度土层的水肥管理,适量施氮能够促进细根形成,氮素亏缺和过量均不利于细根生长。  相似文献   

8.
对渭北高原地区苹果园距树干横向水平0~200 cm、纵向垂直0~8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的果树根区空间土壤养分的盈亏变化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根区土壤对苹果再植植株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水平方向上,随距树干距离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呈增高趋势;垂直方向上,除水溶性Ca、Mg外,其他养分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果园根区土壤速效P、水溶性Ca、水溶性Mg、有效Zn、有效Mn有亏缺现象,N/P、K/P、Ca/P、Ca/Mg、Ca/Mn、Ca/Zn存在养分比例失调。果园土壤的盆栽幼树株高、新梢长度、粗度、叶面积和根活力较生茬土壤的分别减少44.93%、34.46%、23.88%、49.48%和11.40%,表现明显的重茬障碍症状,土层愈深的土壤,症状愈重,距树干愈远的土壤,症状愈轻。果园土壤中Zn元素亏缺和Ca/Zn比例失调可能是造成渭北高原苹果再植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距树干横向水平100~200 cm、纵向垂直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较高,盆栽幼树再植病害较轻,是老果园更新再植应选择的栽植区域。  相似文献   

9.
以8年生嫁接早实核桃树为试材,采用剖面观察法,调查间作条件下不同深度根系的田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核桃根系在田间分布数量较多,其中以粗度2mm以下的吸收根为主;根系在田间垂直方向上主要分布于10~60cm土层,20~40cm土层中根系分布数量最多,表现为随深度下降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规律;根系在田间水平分布上随距树干距离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为减缓间作作物与核桃树体间的肥水竞争强度,间作作物种类选择应以根系分布深度在20cm以内的浅根作物为宜,并应采取深施肥水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番茄为试材,在日光温室越夏茬土壤起垄纸膜覆盖条件下,对番茄单双行种植和株行距参数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种植结构对番茄植株生长、产量、品质及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以期探索日光温室纸膜覆盖下番茄适宜种植结构。结果表明:单行种植模式下,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单果质量和单株产量显著增加,最低密度处理(3.00株·m-2)产量最高。双行种植模式下,密度处理对单果质量和单株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最高密度处理(3.90株·m-2)产量最高。在最高密度处理下,番茄在0~20 cm土层的根系占总根系量85%以上,双行模式的根系生物量显著高于单行种植模式,差异主要表现在0~10 cm土层内。单行低密度处理和双行高密度处理产量较高且相近,但双行低密度种植模式利用根系生物量积累,种苗成本低,利于管理,因此在宁夏日光温室番茄越夏南北垄向栽培中,推荐采用3.00株·m-2密度、单行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以宁南黄土区彭阳中庄小流域4种典型林分(山杏林、山桃林、山杏柠条林、山杏沙棘林)林下草本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样方-根钻法和Win RHIZO根系分析系统对不同林地0~30 cm土层的草本根系生物量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期揭示宁南黄土区不同人工林下草本根系分布特征,为研究区生态恢复和林分配置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各林地草本总生物量、总根长密度和总根系表面积密度均表现出山杏柠条和山杏沙棘混交林较大,山杏林和山桃林较小且相差不大。根系参数主要分布于0~10 cm,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指标均呈现递减的趋势。0~30 cm土层不同径级的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基本以0~0.5 mm径级的根系分布最广,0~2 mm径级的细根所占比例较大,且随着根系直径的增加二者基本呈现下降趋势。不同土层不同径级的根长密度基本表现为0~0.5 mm>0.5~1 mm>1~2 mm>2~3.5 mm>3.5 mm。总体反映出混交林林下草本植被各根系参数相较于纯林在土壤表层占比均较高,能够有效改善表层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侵蚀性能。  相似文献   

12.
5个葡萄品种根系构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个葡萄品种4年生自根系大树,整株挖出统计不同土层的根系分布及根类组成。结果表明,无核早红、蛇龙珠和藤稔根系分布较浅,均有50%以上的根分布在0~20cm土层,巨早、威代尔根系分布较深,分别有54.1%和50.74%的根分布在20cm以下土层;藤稔、威代尔根系水平分布较广,分别有60.07%和46.87%的根系分布在距树干40cm以外区域,蛇龙珠的根系水平分布最窄,为36.42%;无核早红、威代尔的根系总量显著高,以藤稔根量最少;5个葡萄品种植株的根系均主要以φ2mm的细根为主,但威代尔、早红和巨早的φ2mm根系相对较多。综合分析,在无根瘤蚜的地区巨早适宜自根栽培,藤稔根量少,根系不发达,需要嫁接栽培,早红、蛇龙珠、、威代尔3品种根系分布浅,在干旱和寒冷的地区建议用抗性强的砧木嫁接栽培。  相似文献   

13.
采用分层分段挖掘法对黄土丘陵区梨枣人工林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比根长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这些根系指标与土壤养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梨枣细根根量与根长密度,均随水平距离和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比根长,在垂直方向上0~40 cm范围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水平方向上0~90 cm随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除全P外)平均值在土层深度0~20 cm和水平距离0~30 cm土层含量高于其它各土层.相关性结果表明,吸收根根量、根长密度与土壤中的有效性养分存在显著相关性(R2 =0.6472、0.6869),特别是土壤中速效K、速效N的含量对于根系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比根长与土壤养分含量相关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以6龄、9龄、12龄的M26矮化自根砧“富士”苹果树为试材,采用人工打根钻的方法在树下、株间、中间点、行间4个位置采集根系样品,研究了树龄对果树细根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以期为果园的灌溉、施肥等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定植带内为各龄砧木细根的主要集中区域,且随着树龄增大,细根的数量和吸收能力逐渐降低;在垂直方向上,细根的主要集中区域随树龄的增大呈下移趋势。在同一水平位置,细根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干质量密度和比根长均随树龄增加显著降低(P<0.05),但大龄砧木(9龄、12龄)之间总体差异不大,同树龄砧木细根的各指标随距主干径向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在垂直方向上,细根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的特征表明,各龄砧木的根系主要集中在0~60 cm的土层中,该土层中根长密度占总根长密度的比例依次为6龄>9龄>12龄。  相似文献   

15.
在2008~2010年间,对压砂地1 a、3~5 a生同心圆枣根系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a生的同心圆枣根系垂直分布主要在0~25 cm深土层内,剖面总根量中有近90%粗度小于0.2mm,尤其是0~5 cm深的表层土壤占剖面总根量近60%.与1 a生的同心圆枣根系垂直生长发育情况相比,3 a生的同心团枣垂直分布根量增加了1.5倍,出现了粗度>3mm的根,垂直分布达65 cm深土层(土层深厚的树).5a生同心圆枣根系垂直生长发育特点,一是0~5 cm深土层根量明显下降、5~25 cm深土层是根系主要分布层;二是25~65 cm深土层的根量明显增加,占该层总根量32.9%~44.3%.其中,粗度>0.2 mm的根系含量在40%左右.根系水平分布调查表明,1 a、3~5 a生同心圆枣树根系水平分布距离主干分别为50、150、250、300 cm.土施保水剂并配合肥水一体能增加浅层土壤中枣树根系数量,促进其根系增粗.  相似文献   

16.
以黄河三角洲1~3龄的柽柳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分段挖掘法,研究了1~3龄柽柳根系的分布特征及生长动态。结果表明:随着树龄和土壤层数的增加,细根数量占总根比例减少;根系生物量多分布于中上层;随着树龄增加,比根长和根长密度最大值出现于40~80cm土层。因此,肉苁蓉接种深度应该在40~80cm土层。  相似文献   

17.
调查了7 a生北高丛越橘、半高丛越橘、矮丛越橘在辽南地区棕壤条件下根系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根系生物量以高丛越橘、半高丛越橘较大,矮丛越橘较小;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以1~3 mm的根系最大,其次为≤1 mm的根系,大于3 mm的根系所占比例较小;根长密度以北村、斯卫克、康维尔较大,北陆、美登较小;不同径级根系根长密度占总根长密度的比例以≤1 mm根系最大,其次为1~3 mm的根系,大于3 mm的根系所占比例较小;5个越橘品种根系生物量和根长密度垂直分布深度在30~40 cm以内,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中,其中康维尔和北村集中分布在0~10 cm土层中,美登集中分布在10~20 cm土层中,北陆和斯卫克在0~20 cm土层内分布相对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明黄土高原旱塬区不同覆盖措施(清耕、覆膜、覆草、覆沙)对苹果园土壤理化性状、根系分布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以12 a生苹果树为试材,采用土壤剖面分层取样法,对不同径级根系(直径≤2 mm、2~5 mm、5~10mm及≥10 mm)进行空间分布调查,并对根系生物量、根长、表面积等进行详细分析;测定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等。【结果】对照(CK)根系主要分布在距干0~90 cm范围内的20~60 cm土层中;覆草、覆沙处理主要分布在距干0~120 cm水平范围内的0~100 cm深土层中,以20~40 cm根系最为密集;覆膜处理根系水平分布与CK相似,垂直方向使根系主要分布区域提升至0~20 cm土层,占根系总量的36.06%。各覆盖处理均可减小细根根径、增大比根长、减小大根径根系的下扎深度。覆盖处理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均与根系总根长、根系生物量、根系表面积、根长密度呈极显著相关。【结论】覆膜处理根系显著上浮,覆草与覆沙可有效增大根系水平分布范围及垂直深度,增大根系的水肥吸收空间;土壤理化性质与根系生长分布密切相关。综合分析根系分布、树体生长与果实产量品质,覆草处理是陇东旱塬区苹果园较为适宜的地表覆盖方式。  相似文献   

19.
桃树根系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南京地区,丘陵岗地的桃树根系周年生长。在土壤中的密集分布层为距地面50cm,距树干1.5m的范围内。此处应为施肥的最佳部位。施基肥时期以8~9月,最迟不超过10月为最佳时期。根的水平分布可超过2.5m(距树干),纵深分布达1.5m以上,但随着土层的加深,根量随之减少。在各类根类中以须根数量占绝对优势。在土层瘠薄、地下水位高的地区,采用深沟高畦种植桃树,可增加根系活动层,有利于桃树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0.
条桑在河北省东部平原沙地和丘陵梯田广泛种植,与农作物间作是其主要栽培模式。2006年在河北省迁安市进行了桑粮间作田条桑根系断面积、根量、根系直径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分、养分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根系分布主要集中在20~40 cm土层内,此范围内的根系重量占总根量的60%~80%。根系以直径小于3 mm的细根居多,占总根量的30%~40%,大于7 mm的粗根数量很少,占总根数的5%~15%。平原沙地条桑根系主要分布在距桑丛中心100 cm范围内,桑丛外缘100 cm处的根量仅为总根量的6.52%,水平延伸幅度较窄,根系垂直分布明显;丘陵梯田条桑根系水平延伸可达桑丛外250 cm处,只有少量根系垂直深入岩石中,水平分布趋势明显。条桑根量、根系直径、根系断面积分布依立地条件及土层深度的不同而异。桑丛中心外1 m处深层土壤含水量增加,桑丛附近2.5 m内没有存在严重的土壤水分亏缺。平原沙地和丘陵梯田桑丛附近条桑富集土壤养分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