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鹅副黏病毒是鹅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该病使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达到100%,平均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7.7%和18.2%.  相似文献   

2.
鹅副黏病毒病是1997年扬州大学王 永坤教授等发现的一种新的鹅的烈性传染 病,该病使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病死 率均达到100%,平均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 27.7%和18.2%。为了有效防制该病的传播 和流行,用非免疫鸡胚,从一群病死鹅的脑组 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能使鸡红细胞 发生凝集,而且这种凝集能被鸡新城疫标准 阳性血清所抑制。通过进一步对该病毒进行 回归试验、MDT、ICPI、IVPI及其他生物学特性试验,证实该分离株为鹅副黏病毒 (GPMV)中等毒力毒株。  相似文献   

3.
鹅副黏病毒病于1996年首先发现,是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症状和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是诸多鹅病当中危害较严重的疾病,其特点是不同日龄鹅群都具有易感性,日龄越小易感性越高,传播范围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具有大面积爆发,难以控制的流行传染病。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鹅细小病毒病和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于2009~2010年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养鹅场(户)采用临床调查、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技术进行了鹅细小病毒病、鹅副黏病毒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鹅细小病毒流行季节为4~8月,发病率为60%~70%;鹅副黏病毒病流行季节为5~7月,发病率10%~20%。二者共同点是对雏鹅有高度的致病性,尤其10日龄以内雏鹅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在90%以上,甚至可达100%。耐过者可自然康复,但康复鹅生长缓慢,产蛋种鹅感染后产蛋率明显下降。并对分离的鹅细小病毒和鹅副黏病毒毒株进行了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为鹅细小病毒病和鹅副黏病毒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鹅副黏病毒病是一种由鹅传播的新型急性传染病,该病与鸡感染新城疫具有相类似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2019年1月从甘肃某鹅场病鹅体内分离到一株副黏病毒,将病料处理后接种10日龄鸡胚,进行血凝试验(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最后进行动物试验。结果表明:该病毒具有血凝活性,可以用标准的新城疫阳性血清抑制血凝活性,可能导致未接种新城疫免疫鸡胚的100%死亡。动物试验证明该病毒对鸡具有100%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6.
<正>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I型副黏病毒引起的,1997年在我国由辛朝安等首先报道,是各种鹅龄都易发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达98%,已成为养鹅业危害极大的传染病。与新城疫病毒相比,鹅副黏病毒不仅能感染鹅、鸭等水禽,还  相似文献   

7.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于感染Ⅰ型副黏病毒而发生的一种传染病,通常在春夏或者冬春交替的阴雨潮湿或者寒冷季节发生。任何年龄的鹅都能够感染发病,且日龄越小的鹅具有越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发病率一般为40%~100%不等,病死率在30%~100%不等。另外,副黏病毒也能够侵害鸡、鸽等禽类,严重损害养禽业的经济效益。现概述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以及防控措施,为广大养鹅户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鹅副黏病毒病,亦称为鹅的禽副黏病毒感染,是由禽副黏病毒I型引起的鹅的一种以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为主要临床症状及病变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对养鹅业构成较大威胁.主要对鹅副黏病毒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进行了介绍,并以皖西白鹅为例,对其进行了药敏试验,得出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减少该病的发生和降低该病的死亡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鹅副粘病毒病是由禽I型副粘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自1997年发现以来,已在许多地区的鹅群中暴发流行,对养鹅业危害极大,一般发病率为40%~100%,死亡率为30%~100%,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2周龄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0.
鹅副粘病毒病(GPM)是由鹅副粘病毒I型(APMV-1)引起的一起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鹅以出现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为特征,不同日龄鹅对本病均易感,日龄越小越易感染,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达100%。该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  相似文献   

11.
20 0 1年 5~ 7月份 ,哈尔滨市平房区共有 16个鹅群中相继发生了鹅副黏病毒病 ,而且形成地方流行。大至 2 80d的产蛋鹅 ,小至 5日龄的雏鹅 ,无论日龄大小都有发病。但日龄越小对鹅副黏病毒病越敏感 ,且死亡率相对较高。 16个鹅群总共约 35 0 0 0只鹅 ,发病率为 6 7% ,死亡率为 87.5 %。1 临床症状  病鹅精神沉郁、食欲降低、饮水量增加。发病初期排白色粪便 ,后期呈水样黄色或绿色粪便 ,病鹅蹲伏甚至瘫痪 ,食欲降低或废绝 ,重症则出现死亡。有的病鹅出现瘫痪现象不久即死亡。病程一般 3~ 5d或 7~ 8d不等。临床上日龄大的很少出现死亡…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鹅类养殖业的规模也是越来越大,随着规模的增大,各种流行性疾病、传染病相对应的也会越来越多,而这其中危害最大的就是鹅副黏病毒病。该病又叫“鹅类新城疫”,由禽Ⅰ型副黏病毒引起,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该病会导致鹅类发生腹泻、呼吸困难、神经症状、肠道黏膜出血等症状,在鹅的各个年龄阶段均有发生,又以幼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该类疾病最早于1997年在我国华南地区发现,而后陆续蔓延至全国范围内,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鹅类养殖业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3.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表现为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在我国屡有发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我国学者已对该病做了详尽的研究,认为是由Ⅰ型禽副黏病毒即新城疫病毒引起的,基因型为Ⅶ型。2001年以来海南省发生了该病,笔者对此开  相似文献   

14.
鹅副黏病毒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由鹅副黏病毒引起各种年龄鹅只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传播范围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大面积暴发、难以控制的流行传染病,也是养鹅业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15.
鹅副黏病毒病是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病理变化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毒广泛存在于病鹅内脏器官内,成为病原的主要携带者.单独发病较少,常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病,各日龄鹅均可感染,日龄越小发病率、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16.
1997年笔者在江苏省发现一种新的鹅病毒性传染病——鹅副黏病毒病。鹅副黏病毒为禽副黏病毒Ⅰ型,根据国际上规定三项判定新城疫毒力的标准,即最小致死量致死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非免疫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等加以评价,鹅副黏病毒分离株对鸡均具有与新城疫病毒速发型相似的毒力,属于新城疫强毒力毒株。用鹅胚和雏鹅参照鸡的标准,即最小致死量致死12日龄鹅胚平均死亡时间、1日龄雏鹅脑内接种致病指数和6周龄非免疫雏鹅静脉接种致病指数等加以评价,鹅副黏病毒分离株对鹅均具有与新城疫病…  相似文献   

17.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不同品种、年龄的鹅都具有易感性,主要以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临床症状及病变为特征。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对养鹅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威胁。本文对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了论述,并提出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为广大养鹅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小鹅瘟 (一)流行特点小鹅瘟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败血性的传染病.主要侵害4~30日龄的雏鹅,5~15日龄为该病的高发日龄,30日龄以上很少发病,日龄愈小,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愈高.最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出现在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可达90%~100%.  相似文献   

19.
1997年以来,在江苏扬州的仪征、江都及苏州、盐城、泰州等地流行一种以病鹅肠黏膜呈糖麸样,并有溃疡但不形成栓塞为特征的鹅病,该病流行没有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通过病理观察,SPF鸡胚传代以及血清学检查及电镜观察等诊断为鹅副黏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鹅副黏病毒病自流行以来,其疫情正在进一步蔓延,危害性也越来越大,特别使得10日龄以下雏鹅死亡率达到了100%,给养鹅业带来巨大损失一。  相似文献   

20.
小鹅瘟是由鹅的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本病主要侵害出壳后4~20日龄的雏鹅,具有传播快,发病率和致死率高的特点,死亡率可达90%~100%。鹅副粘病毒病是由鹅副粘病毒引起各种年龄鹅只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98%,临床特点是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重迅速减轻。拉水样稀粪,出现扭颈、转圈等神经症状。2005年7月初,我省某县农户饲养的13日龄雏鹅陆续发病死亡,检验确诊为鹅副粘病毒病和小鹅瘟混合感染所致。经现将此病例诊断治疗情况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某县农户,2005年7月6日引进商品鹅共3000只,在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