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水竹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竹是一种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笋用竹种。对浙江省遂昌县白马山林场水竹生长特性的研究表明, 水竹笋期为4 月中下旬至6 月中旬, 其中5 月3 日至5 月30日为出笋高峰期, 是竹笋单产形成的重要阶段。末期延续时间较长, 此期应加强肥水管理, 以提高竹笋单株产量。为保证竹林的更新复壮, 根据秆形生长和枝叶生长特性, 应在出笋盛期做好留笋养竹工作, 留养新竹04 ~05 万株·h m - 2·a - 1 , 使竹林密度保持在20 万株·h m - 2 。参2  相似文献   

2.
为了延迟黄甜竹的出笋时间,增加竹笋产量,提高经济效益,选择在不同海拔高度竹林开展不挖笋、挖50%的笋、全部挖取3种挖笋措施对黄甜竹出笋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拔高850 m的竹林黄甜竹自4月30日开始出笋,比海拔高140 m的竹林延迟29 d出笋;该海拔高度下,采取竹笋全部挖取处理时,出笋期长达70 d,比不挖笋处理延长了20 d,出笋量多达56 115株/hm~2,竹笋产量高达17 399.25 kg/hm~2。  相似文献   

3.
通过毛竹林施肥,不但能促进竹笋产量提高,留养新竹数量的增加,还能促进竹林提早出笋,且持续时间长。但是,留养的新竹平均立竹胸径会下降,竹材质量会有所下降。因此,建议通过施肥方式提高毛竹林经营水平的同时,应重视加强竹笋的利用、科学留养新竹,建立合理的立竹结构,使毛竹林持续高效生产,稳步提高竹林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广德县的食用竹笋是该县的传统特产,有天目山余脉和黄山余脉两大竹笋产区,主要笋用竹包括水竹、红壳竹、早竹、刚竹、毛竹和雷竹等竹种。全县现有竹林6.0万hm2,其中,多数笋用林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竹林衰败,产量低的问题日趋明显。笔者就笋用林低产复壮技术作了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5.
基于竹子的克隆整合特性和采伐作业的便捷性,提出"带状轮伐"模式以期解决劳动力紧缺所致的伐竹难题。以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为研究对象,选择3个林分进行留竹、皆伐处理和对照,设置20 m%5 m样带中间(伐竹边界)为"0"点,以1 m为间隔将样带划分成20个1 m%5 m的区段,观测翌年发笋时间,新竹数量、基径和株高,结果表明:皆伐林的新竹数量显著高于留竹林和对照林,样带内新竹基径和株高从-10 m至10 m逐渐降低,6~10 m区段的数值显著低于其他区段;提前出笋新竹数量多于正常出笋新竹,但基径和株高都小于正常出笋新竹;提前出笋新竹分布在皆伐林,正常出笋新竹从留竹林延伸至皆伐林1~5 m区段;在提前出笋与正常出笋新竹交迭区段,两类新竹的数量呈此长彼消态势;正常出笋新竹的基径和株高都显著高于提前出笋新竹。结果验证了"带状轮伐"的3个基本前提:(1)留竹林的克隆整合有效距离可达5 m;(2)克隆整合有效距离内新竹的质量优于有效距离外的;(3)克隆整合对留竹林新竹生长没有明显影响。综合看来,"带状轮伐"的竹林采伐模式可行。  相似文献   

6.
采用2因子2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探究单位面积年龄比例和经营密度对苦竹出笋情况和产量的影响.根据出笋情况,确定当地出笋周期,并选定最佳方案,为今后苦竹林地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发笋趋势为先增后减,当地发笋盛期为4月16日至4月23日,经营密度为12500株·hm-2、年龄结构为1∶1时,发笋总数最多.  相似文献   

7.
立竹结构和施肥对笋用苦竹林笋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进行苦竹笋用林立竹结构和施肥试验,采用2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对苦竹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立竹结构对出笋数量和笋产量有显著影响,当密度达11 250株/hm2、一年生与二至三年生竹比例为1∶2时,苦竹林的笋产量达最大值;施肥能提高苦竹林的出笋数量和笋产量,但施肥量过大时会产生肥害,使竹林产笋量下降,施N、P、K混合肥1 250 kg/hm2、N∶P∶K为3∶2∶1时笋产量最高;施肥量对笋产量的影响大于N、P、K比例对笋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茶杆竹出笋成竹规律及其合理立竹密度进行研究,表明茶杆竹出笋量随时间的变化进程为“少-多-少”。茶杆竹笋期呈“S”型曲线。不同笋期的茶杆竹高生长方程相关系数为0.9371-0.9418.经检验,达到显著水平,表明用Logistic方程回归效果较好。茶杆竹立竹密度试验表明茶杆竹林分密度应以11250株/hm^2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徐昌棠 《新农村》2010,(2):22-22
毛竹笋用林留养好母竹,可以调整竹林结构,更合理地利用林内光、水、温、肥等资源,达到稳产高产。笋用林以收获竹笋为主,留母竹过多、过密、过早都会影响竹笋产量。其留养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0.
混交林纯林中毛竹出笋退笋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出笋量的逻辑斯谛 ( L ogistic)模型研究了出笋量随时间增长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出笋前期 (前 1 0 d)出笋数占总数的 1 5%左右 ,出笋中期 (第 1 0~ 2 0天 )占 75%,出笋末期 (第2 0天以后 )占 1 0 %;对退笋特征的观察及其规律的研究得出 :出笋前后期退笋数量少但退笋率高 ,而出笋中期退笋数量多但退笋率低 .小于 1 0 cm的浅鞭竹笋多属退化笋 .纯林中的出笋比混交林中的出笋持续天数短 ,退笋率高 ,为此混交林更有利于竹笋的生长 .出笋退笋规律可用来指导生产 ,为留养和挖取竹笋数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小佛肚竹出笋及竹笋-幼竹高生长规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小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多用于盆景制作和园林绿化。研究结果表明:小佛肚竹出笋能力强,无大小年之分,笋期7~10月,达116 d,8月上旬至9月上旬的盛期出笋数占总出笋数的70%以上,而末期历时占笋期的44.8%;竹笋-幼竹高生长时序变化呈“慢—快—慢”的节律,以历时20 d,平均生长量2.60 cm.d-1的高生长盛期最快,阶段高生长量占新竹高度的65.4%;各出笋期的竹笋-幼竹高生长期无显著差异,平均高生长期为62 d,明显少于其他中大型丛生竹种。图1表2参11  相似文献   

12.
云南甜龙竹发笋生物学特性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云南甜龙竹的发笋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测,对其发笋、退笋及成竹的时间规律与质量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笋情况及质量因时间、秆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不同秆龄竹在发笋时间、数量和质量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园林竹类植物的出笋-成竹规律,对10种园林竹类植物的出笋期、退笋率、成竹率、幼竹高生长节律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10种园林竹类植物出笋时间在6月下旬至11月中旬,大部分竹子7月上旬即开始发笋,10月中下旬基本结束;出笋持续的时间为80~120d,退笋率17.4%~30.0%,成竹率70.0%~82.6%;各竹种5d高生长量呈"低—高—低"的趋势,竹笋-幼竹高生长与时间的关系经11种单因子生长数学模型拟合,以三次多项式模型拟合最优。  相似文献   

14.
大熊猫适宜栖息地恢复指标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该文从地形因子、森林群落因子和主食竹因子3方面,建立了大熊猫栖息地退化与恢复的指标体系.地形因子指标主要包括海拔、坡度、坡向等;森林群落指标主要包括:林木高度、灌木高度、灌木株数、林木株数、灌木种类、云冷杉林木组成比例、灌木盖度和森林郁闭度.竹子密度、竹子基径、幼竹比例和竹子高度则是衡量主食竹质和量的主要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的标准是:生长在海拔2 600~3 000 m之间、坡度为25°~45°的西坡、西南坡和西北坡的中坡部位的森林.这种森林的林木高度<15 m,灌木高度<2 m,灌木株数> 5 000株/hm2,林木株数<300株/hm2,灌木种类>5种以上,云冷杉林木组成>50%以上,灌木盖度80%~100%,森林郁闭度<50%,竹子密度为 35~102株/m2,竹干基径>4.4 mm,幼竹比例>25%,竹子高度为1.8~2.8 m的森林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恢复和修复3种恢复大熊猫栖息地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王大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535-1536,1539
[目的]基于MATLAB法对楠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的生长动态进行研究。[方法]分别于阴坡、阳坡的上、中、下坡设置面积为3m×3m的标准地,共18块。2005年3~4月(出笋期),每天计数标准地内的出笋数量;每块标;住地选择20株样竹,自出土之日起,每天8:00和16:00测量幼竹生长高度;在枝叶生长期间,对20株样竹进行全株抽枝展叶规律的观察,同时每天16:00测量每株样竹第3盘枝叶的日生长长度,研究枝叶生长规律.[结果]楠竹的出笋历期较短且非常集中.出笋高峰期集中在4月上、中旬,出笋数量与出笋时间的关系呈二次抛物线曲线:y=ax2+bx+c;幼竹高生长与条生长曲线均呈“S”形,符合Logistic方程。[结论]对楠竹的栽培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云南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屏边空竹为研究对象,观测定点竹丛的周年出笋、退笋情况,将出笋量与其生境主要气象因子(气温、降雨量,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数据分别进行逐行错位分析,探讨气象因子对出笋量影响的滞后效应。结果表明:1)屏边空竹笋期为7月下旬至翌年6月下旬,出笋盛期为8-11月;2)出笋量与出笋前60 d内的气温、土壤温度、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出笋前30~60 d内的土壤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不同气象因子对各季节出笋的影响滞后期为15~60 d不等。夏季出笋量与降雨量、土壤湿度的相关性较高,秋、冬季节出笋量与气温、土壤温度的相关性较高。由此可知,屏边空竹具有四季出笋的特性,且出笋量与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夏季出笋主要受降雨和土壤湿度的影响,而秋、冬季节出笋主要受气温和土壤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广西澳洲坚果木蠹蛾类害虫主要种类及其年生活史和习性,为澳洲坚果木蠹蛾类害虫的监测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3月~2016年12月,在广西澳洲坚果主产区果园设置定点标准地对木蠹蛾类害虫进行调查,并于每年3月上旬~4月上旬在澳洲坚果树上采集越冬代幼虫作为第1代虫源,在实验室内对第1代虫源进行饲养,以获得第2、第3代害虫,观察各虫态生活习性,结合野外调查,绘制年生活史.[结果]荔枝拟木蠹蛾(Arbela deaSwinboe)和相思拟木蠹蛾(A.baibarana Matsumura)在广西一年发生1代,前者以老熟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3月中旬~5月下旬化蛹,蛹期15~25 d,成虫见于4月初~6月初,幼虫于4月中旬开始孵化;后者以大龄幼虫越冬,越冬幼虫4月上旬~5月下旬化蛹,蛹期约20 d,成虫出现在4月下旬~6月下旬,幼虫5月上旬开始孵化.咖啡豹蠹蛾(Zeuzers coffeae Niether)在广西一年发生2代,以第2代大龄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3月中旬~5月下旬化蛹,蛹期15~20 d,第1代成虫出现于4月上旬~6月上旬,第2代成虫出现于8月中旬~10月上旬,第1代幼虫于4月中旬开始孵化,第2代幼虫于8月底开始孵化.[结论]荔枝拟木蠹蛾、相思拟木蠹蛾和咖啡豹蠹蛾是广西澳洲坚果树的主要蛀干类害虫,其以幼虫蛀人枝干为害,防治难度较大,生产中可采取剪除虫枝、药剂涂刷树干或灌注孔洞、诱杀成虫及利用天敌等方法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8.
杨智  陈洪  刘济明  王超  伍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781-7783
[目的]为了揭示小篷竹竹笋和幼竹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通过对小篷竹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出笋数、退笋数、成竹数、成竹高度和地径进行测定,研究了小篷竹的出笋、退笋和成竹规律,并分析了其退笋原因。[结果]小篷竹出笋时间在60 d左右,出笋呈偏正态分布,9月6~25日为出笋盛期。小篷竹的成竹率和退笋率分别为54.63%和45.37%。造成退笋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病虫害和鼠害,故应加强小篷竹出笋前的抚育管理。小篷竹竹笋—幼竹高生长呈慢—快—慢的规律,符合Logistic曲线,生长高峰期在第15~45天,夜间生长量是白天生长量的1.42倍。地径生长期为15 d左右,生长变化不明显。[结论]该研究为小篷竹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稀土毛竹复合肥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福建建阳和政和两处设点进行. 施用稀土毛竹复合肥, 能明显提高毛竹林出笋量、挖笋量、成竹数和平均胸径, 各项指标分别比对照增加62.1% 、44.8% 、79.4% 和7.5% , 并优于国产尿素、复合肥增产效果. 土壤中N、P、K 养分积累比对照增加17.1% 、13.2% 、4.6% ,起到了维护地力改善林地土壤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