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2001-2013年间数据资料,采用经济学理论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了中国棉花主产区棉花种植成本构成及成本收益波动趋势。研究表明:西北棉区棉花种植同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棉区相比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长江流域棉区的优势略显著于黄河流域棉区;三大棉区棉花生产正处于"高投入,低产出",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建议通过完善农业保险、控制投入成本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疆棉花病虫害演变动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1991年以来新疆棉花病虫害演变动态规律,即总体发生为害加重、主要害虫时段性交替猖獗、次要害虫为害上升、苗病和黄萎病为害突出;分析了引起病虫害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即棉花种植面积扩大为病虫害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种植抗虫棉导致棉铃虫的为害下降、覆膜滴灌措施促病虫害早发重发、果(菜)棉混作和设施农业发展导致次要害虫为害上升及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多促进病虫害发生为害等;提出了实现新疆棉花病虫害治理建议,即加强新疆棉区病虫害发生演变规律的基础性研究、大力推进新疆病虫害监测技术进步、建立新疆棉区重大病虫害持续控制体系、充实新疆棉区基层专业人员和强化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3.
经过“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研究,棉花病虫害防治已发展到组建控制病虫为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现就黄河流域棉区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模式加以阐述。 “七五”期间,选择黄河流域主产棉区新乡为示范基点,开展对黄河流域棉区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棉蚜、棉铃虫等主要病虫害的  相似文献   

4.
新疆棉区主要有害生物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对新疆棉区的主要有害生物的发生及历史演替进行分析,探讨有害生物成灾机理。表明新疆棉区的主要的有害生物为棉蚜,棉铃虫,棉叶螨及棉花枯和黄萎病,有害生物已成为新疆棉花持续发展的障碍因子。作者对新疆棉区的有害生物的发生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并提出棉花可持续发展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新疆棉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科技对策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目前新疆棉花总产占全国棉花总产的36%,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新疆棉花支撑中国棉花生产的持续发展。由于品种的更新、化肥的施用、地膜和科学的栽培模式等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新疆棉花的大发展。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WTO的加入,新疆棉花持续发展仍存在棉花纤维类型单一、品质相对较差,植棉效益下降、棉区生态条件恶化、灌溉技术落后、棉田土壤综合肥力下降、机械化作业不配套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科学技术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新疆绿洲特定自然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总结了“矮、密、早”种植模式在新疆绿洲农业中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应用冗余理论对棉花“矮、密、早”种植模式剖析,进一步说明了该模式在新疆绿洲农业生产中的巨大潜力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农业结构指数结合比重法,比较分析了新疆和四川两省区1981年到2002年农业总产值结构、作物类型结构、粮食作物结构、经济作物结构演变的综合情况。结果表明:1在农业总产值结构演变上,新疆是波动变化的,而四川在逐步向多元化和均匀化方向发展;2在22a间,两省区在作物类型结构的变化上都朝多元化和均匀化方向发展,主要原因是粮食作物面积比重下降,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的面积比重明显上升;3在粮食作物面积构成的多元化发展速度上,新疆比四川快,主要原因是新疆小麦面积比重显著下降;4两省区经济作物结构的多样性都在波动中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新疆棉花比重大幅度提高,而四川主要是油料作物面积比重显著提高。两省区农业结构的演变特点与各自的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变化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我国棉田蜘蛛种类、分布和种群数量变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花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我国是世界上植棉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棉区分布辽阔,自然条件变化大,栽培制度复杂,棉虫种类繁多,而棉虫天敌的种类也很多,其中蜘蛛作为棉虫天敌加以研究和利用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几年来,随着棉虫天敌资源的调查和研究,对于棉田蜘蛛的种类和发生情况已积累了一定的资料。现在根椐新疆棉区,辽宁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蜘蛛的种类和发生情况作初步分析,为保护和利用蜘蛛来控制棉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发生概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海洋  王伟  张仁福  武刚  姚举 《植物保护》2015,41(3):138-142
为了解目前新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对新疆主要植棉地区棉花黄萎病发生程度、落叶型菌系分布以及代表棉区主栽品种黄萎病抗性类型、棉花黄萎病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调查的新疆棉田中棉花黄萎病发病田占58.2%,其中病情指数达5.0以上的棉田占28.1%;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系中37.3%为落叶型菌系;阿克苏棉区主栽的棉花品种(系)‘中棉49号’、‘中棉414号’、‘2905’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为耐病,生产上缺乏抗病品种。阿克苏棉区棉花黄萎病发生始期较往年趋早,发病程度趋于严重,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为棉黄萎病快速发展期,后期由于高温抑制作用,发病趋缓。  相似文献   

10.
终霜和春季低温冷害对新疆棉花播种期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终霜冻和春季低温冷害是造成新疆棉区大面积严重缺苗、毁种重播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疆大部棉区棉花在播种期间均发生过霜冻害 ,其中多发区分布在北疆沿天山一带棉区及和田、且末棉区。且棉花早播与终霜冻害和低温冷害成正比。统计分析不同播期植棉的棉苗遭受霜冻及低温冷害影响的概率可确定各地棉区的最佳播期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微观经营管理方式,精准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从新疆兵团棉花种植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在试验区开展的精准棉花种植研究工作中采用的技术思想、方法、手段及取得的初步成果,从精准农业种植系统的农田信息采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和实施系统3个技术环节入手,分析和评述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关键技术。然后,结合新疆农业生产自主开发及引进的系列数字农业技术软件产品,在以往精准农业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出基于GIS的农田资源和生产管理、土壤养分管理与变量施肥决策、农田变量灌溉决策、病虫害防治及测报等功能为一体的,适合新疆本地的精准农业技术平台,进行棉花精准种植信息系统集成软件设计与开发,可为新疆及其他地区棉花精准种植提供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新疆北部棉花播种期热量指数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前期74类环流指数因子,考虑了统计模型中因子与预测量之间相关系数的不稳定性,用滑动集合回归方法建立了北疆棉区播种-出苗期间热量指数的集合回归预测模型。石河子、炮台、精河、博乐站1961-2006年的回归序列与实况序列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4 0,0.756 2,0.850 3,0.825 2。4站1996-2005年的试报结果检验表明:集合回归预测模型的效果明显优于一级回归模型,而4站中又以博乐站的效果最优。应用前期月环流指数因子,经滑动相关建立的超级集合模型,对北疆棉区播种-出苗期间的热量指数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该方法在农业气象灾害预测等领域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利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主要棉区4个代表站1961-2005年4-10月的气象资料及昌吉市近10年棉花发育期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当地棉花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变化导致45年来终霜期提早、初霜期推迟;而近10年平均初、终霜出现日期均较稳定,对棉苗生长影响不大,对部分年份的棉花品质可能造成一些影响.其次,10℃界限温度初日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提早;10℃终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变化不大.45年来,10℃界限温度持续天数呈逐年延长的趋势,约2d(L/10 a,尤其近10年最长.≥10℃积温也呈增高趋势,为57.4℃·d/10 a,且近10年为热量条件最好的时期,不仅对当地棉花的生长发育有利,而且使昌吉州棉花种植界限发生了明显变化,棉花种植区域向东扩展了100 km,适宜种植海拔高度也提高了200 m左右.但是近10年降水分布极不均匀以及日照时数减少的事实对棉花生产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利用河北省棉区1961-2010年15个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河北省不同棉区气候周期振荡及突变点,结果表明:不同棉区棉花全生育期气温、降水、日照均存在多个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交替现象明显;全生育期平均气温年代际以及年际主要周期:冀南、冀中棉区为20~22 a、9~10 a、5~7 a,冀东棉区为22~24 a、11~14 a,全生育期平均气温升高明显,在1996年发生了突变,转入气温相对较高期。全生育期降水主要周期:冀南棉区为14~15 a,冀中、冀东棉区为22~24 a、8~10 a。全生育期日照存在9~10 a振荡周期,且1986年前后发生突变,转入相对偏少期。  相似文献   

15.
棉花盲蝽的发生趋势与防控对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由于Bt棉花种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毒农药禁用和气候条件变化等相关因素的综合影响,盲蝽在我国棉花种植地区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将呈进一步严重趋势,并对枣、樱桃和葡萄等多种作物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本文针对其发生趋势与成灾规律,提出了当前我国棉花盲蝽的预警测报与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于2015—2017年通过扫网法系统调查了北疆棉田周边17种常见杂草上草蛉种群密度与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北疆棉区杂草带上共有6种草蛉分布,其中普通草蛉Chrysopa carnea(占64.8%)、叶色草蛉C.phyllochroma(占25.8%)为优势种.草蛉种群密度在不同杂草上存在显著差异,紫花苜蓿、大麻上...  相似文献   

17.
中亚与新疆绿洲农业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实地考查和调研,应用“水热做图分析及干燥度法(K、K′值)]综合研究体系”,对中亚与新疆绿洲农区的形成条件、水热配合、分布类型及其对绿洲农业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初步将研究区分为2大类4小类,即山前冲-洪积扇及冲积平原绿洲农区和沙漠内河湖沿岸绿洲农区;4小类包括:① 中亚山前冲-洪积扇及冲积平原绿洲农区;② 新疆山前冲-洪积扇及冲积平原绿洲农区;③ 中亚沙漠内河湖沿岸绿洲农区;④ 新疆沙漠内河湖沿岸绿洲农区。不同类型绿洲农区的气候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环境和社会资源等的差异,给绿洲农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突出表现在:① 灌溉模式。在加强水利建设、实施合理灌溉的基础上,中亚山前冲-洪积扇及冲积平原绿洲农区应充分利用雨季降水,实施节水灌溉;而新疆山前冲-洪积扇及冲积平原绿洲农区、中亚与新疆沙漠内河湖沿岸绿洲农区则更需强调节水灌溉。② 棉花生产。沙漠内河湖沿岸绿洲农区适合植棉;山前冲-洪积扇及冲积平原绿洲农区气温较高,也适合植棉,但需要配套的栽培技术,海拔较高、纬度偏北区域则不能植棉。  相似文献   

18.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优势生理小种及其致病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6~1998年,我们陆续从新疆各主要棉区采集和收集400余株病株样,共分离获得108株棉花枯萎病菌,对其中具有代表性菌株致病性和生理性状研究结果表明,新疆棉花枯萎病菌优势小种仍为7号生理小种,但其致病性较强,新疆棉花枯萎病菌致病型主要分为强、弱2种致病型,强致病型主要分布于南北疆棉区,弱致病型主要分布于东疆棉区。供试棉花枯萎病菌菌系在25℃培养7 d后,菌丝为白色,菌落皿底产生色素多为紫色或浅紫色,大分生孢子为10.4~44.2 μm×2.0~6.1μm,多为马特型,最适生长温度为25℃,除供试6个菌系能在35℃缓慢生长外,多数棉花枯萎病菌菌系30℃以上不易生长,吐鲁番菌系HAI-17在40℃仍能缓慢生长,新疆棉花枯萎病菌较耐高温,在40、45℃高温下并未致死。目前,尚未发现3号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9.
在新疆棉区,早春季节田埂杂草上滋养的天敌昆虫,是棉田内天敌的主要来源,也是棉田外天敌保育的重点。生产上,常喷施除草剂来防除田埂上的恶性杂草,从而除草剂可能会对非靶标天敌昆虫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本文评价了新疆农田中常用的8种除草剂对多异瓢虫不同虫态存活的影响,发现8种除草剂喷施对多异瓢虫卵孵化率、蛹羽化率、成虫存活率均没有显著影响,精喹禾灵、苯磺隆、精噁唑禾草灵处理后3龄幼虫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而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吡氟禾草灵、烯草酮、氯氟吡氧乙酸、乙氧氟草醚处理组的幼虫存活率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利用高效氟吡甲禾灵、乙氧氟草醚药液处理多异瓢虫卵后,对卵、幼虫、蛹历期以及各虫态存活率、蛹重等均无明显影响,仅高效氟吡甲禾灵处理组幼虫化蛹率显著降低。利用高效氟吡甲禾灵、乙氧氟草醚处理3龄幼虫后,对其生长发育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证实,新疆农田常用的8种除草剂对多异瓢虫比较安全,没有明显的毒杀作用与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