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花容 《河南农业》2011,(10):53-54
本文研究了球孢白僵菌对亚洲玉米螟血细胞免疫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血细胞主要有原血细胞(PR)、浆血细胞(PL)、颗粒血细胞(GR)、珠血细胞(SP)、类绛色细胞(OE)、囊血细胞(CY)。亚洲玉米螟的幼虫对注射的球孢白僵菌芽生孢子具有强烈的细胞防御能力,表现为包囊作用并伴随对球孢白僵菌的防御反应。总血细胞数(THC)、PL数量、GR数量在短时有一下降,随后数量上升至正常水平的2倍,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血细胞数量逐渐下降。包囊还可以将被吞噬或包被的芽生孢子黑化、分解、灭活。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血细胞系SYSU-Of He-C的影响,为促进球孢白僵菌在防治亚洲玉米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MTT和CCK-8法测定球孢白僵菌对亚洲玉米螟血细胞系SYSU-Of He-C的毒力,通过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观察球孢白僵菌生长及其对SYSU-Of He-C细胞的影响。【结果】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处理SYSU-Of He-C细胞24 h后,MTT法的IC_(50)值为2.8×10~5mL~(-1),CCK-8法的IC_(50)值为1.4×10~5mL~(-1)。光学显微镜实时监测发现,在SYSU-Of He-C细胞对数期接种球孢白僵菌浓度为3.5×10~4mL~(-1)时,球孢白僵菌具有明显竞争力,未发现囊胞化与吞噬等细胞免疫现象;处理10 h后,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开始萌发长出菌丝,而SYSU-Of He-C细胞减少且开始变形;处理24 h,球孢白僵菌几乎长满整个视野;SYSU-OfHe-C细胞从近似圆形变长或者变为不规则形状,出现聚集、破碎、胞内空泡、瘤状突起,以及被白僵菌菌丝穿透等现象。【结论】球孢白僵菌可改变亚洲玉米螟血细胞系SYSU-Of He-C的细胞形态,但不能使其发生细胞免疫现象。  相似文献   

3.
采集并分离来源于辽宁北部7个市县的7株野生球孢白僵菌菌株,比较了各菌株产孢量、萌发率和孢子的生长速率生物学指标及对玉米螟3龄幼虫毒力水平进行测试,筛选对玉米螟高致病性的白僵菌菌株。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综合各项生物学特性指标数据,筛选出生物学特性表现优良的高致病性菌株1株,即TL3菌株。TL3菌株产孢量达到18.35×107个/cm2,14h的萌发率为93.29%,营养生长量为2.64mm/d。通过对玉米螟3龄幼虫毒力的测定,死亡率达到了98.33%。各项生物学特性指标均显著优于生产上广泛应用的对照(CK)菌株。  相似文献   

4.
从烟田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自然感病虫体上新分离鉴定一株球孢白僵菌Bb062,将其与已有的不同来源地和寄主的10株白僵菌(Beauveria spp.)一起,分别测定其对烟青虫3龄幼虫致病力以及烟青虫3龄幼虫感染高毒力白僵菌后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1个白僵菌菌株中,Bb062对烟青虫3龄幼虫毒力最高,10 d累计校正死亡率达91.07%,LT50(致死中时)为4.67 d,且与其他菌株差异显著。以孢子1.0×106、1.0×107和1.0×108个·m L-1悬浮液处理时,烟青虫3龄幼虫累计死亡率随菌液浓度的提高和接菌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大,LC50(致死中浓度)为孢子1.82×107个·m L-1。烟青虫3龄幼虫感染球孢白僵菌后72 h,其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表现出先急剧升高,再急剧下降的变化过程。在所测试的菌株中,Bb062菌株对烟青虫毒力最高,且能够显著抑制其体内保护酶活性,因此,该菌株具有作为烟青虫生防菌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高萍  胡强  王彭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5):3237-3239
利用球孢白僵菌菌株Bb-2(Beauveria bassiana Bb-2)活体孢子和代谢产物对2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和桃蚜(Myzus persicae)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Bb-2在1.1×107、1.1×108、1.1×109个孢子/mL 3个浓度下,对2龄小菜蛾幼虫和桃蚜均表现出较高的侵染力.在高浓度(1.1×109个孢子/mL)条件下,2龄小菜蛾幼虫的4d累计死亡率为75.0%,桃蚜的4d累计死亡率为92.5%.在低浓度(1.1×107个孢子/mL)条件下,2龄小菜蛾幼虫的4d累计死亡率为36.7%,桃蚜的4d累计死亡率为47.7%.菌株Bb-2发酵液对2龄小菜蛾幼虫和桃蚜均有一定的活性,且对桃蚜的活性明显高于对小菜蛾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前期筛选获得对草地贪夜蛾高效致病真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GZSL-1和玫烟色虫草(Cordyceps fumosorosea)菌株IFCF01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2株菌株在草地贪夜蛾体表的侵染模式,为阐明菌株致病机理,提高昆虫病原真菌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分别接种菌株GZSL-1和IFCF01(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0×107孢子/mL)后分生孢子在幼虫体表附着、萌发、穿透和增殖的过程。【结果】菌株GZSL-1和IFCF01萌发后均可形成附着胞,草地贪夜蛾幼虫体表结构对2株菌株分生孢子萌发、附着和穿透芽管长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株菌株在各结构区均有较高的萌发率(> 90.00%)和附着胞率(> 80.00%),在平缓结构区比瘤状突起结构区观察到更短的穿透芽管。在各结构区,菌株GZSL-1形成的穿透芽管长度均短于菌株IF-CF01相应的芽管长度,在平缓结构区,菌株GZSL-1的穿透芽管长度显著短于菌株IFCF01(P<0.05)。菌株GZSL-1和IFCF01分生孢子接种后分别在16和8 h内萌发,在24和32 h内普遍出现穿透结构穿透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壁。2株菌株的初级和次级分生孢子分别在接种后72和96 h内出现。【结论】扫描电镜观察证实球孢白僵菌菌株GZSL-1和玫烟色虫草菌株IFCF01对草地贪夜蛾具有高致病性,揭示了病原真菌分生孢子在草地贪夜蛾虫体上的侵染过程,结果为后续2株菌株的改良及田间应用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挖掘虫生真菌资源,获得高效生防菌,本文利用大蜡螟诱集法从东北地区不同类型土样中筛选虫生真菌,其中选取了一株虫生真菌FLNXY5菌株,经形态学及18s rDNA ITS序列分析鉴定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KY419577)。本研究对FLNXY5菌株生物学特性、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2龄幼虫的致病性及对7种植物病原菌抑菌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FLNXY5菌株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产孢量在28℃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0与25℃处理下,24 h萌发率最高达91%,无显著差异。浓度为1.0×10~9孢子·mL~(-1)的菌悬液处理小菜蛾2龄幼虫,5 d后的校正累计侵染率为89.2%。球孢白僵菌FLNXY5的拮抗机理研究中,菌株FLNXY5对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grisea菌丝抑制率最高达40.63%,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菌丝抑制率最低为29.14%。本次研究得到的菌株发酵滤液对试验选取的7株植物病原菌菌丝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生物农药防治玉米螟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3种生物农药对玉米螟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B t、阿维菌素和白僵菌均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性,收获期的田间防效分别达到80.8%、77.8%和73.2%,蛀孔减退率分别为79.4%、73.5%和73.2%,大喇叭口期是玉米螟的最佳防治时期。建议生产中应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主,在玉米螟大发生时结合低浓度的化学防治的策略,保证玉米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9.
三株丝孢虫生真菌对松墨天牛幼虫的感染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050715,Bb060721菌株和粉拟青霉(Paecilomyces farinasus)Pf0607菌株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的感染效应。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及粉拟青霉对松墨天牛幼虫的毒力有一定的差异,3株丝孢真菌侵染三龄幼虫后,均造成虫体血淋巴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且球孢白僵菌侵染后血淋巴中总蛋白含量明显低于经粉拟青霉接种处理感染后的虫体。供试3菌株中,球孢白僵菌菌株处理后天牛累积死亡率明显高于粉拟青霉菌株,对天牛幼虫感染的剂量效应参数分别为0.45,0.45和0.39,对松墨天牛三龄幼虫的毒力回归方程分别为Y=13.537X-4.6032(R2=0.97),Y=15.361X+0.444 4(R2=0.97)和Y=9.138X-3.100 1(R2=0.99)。在1.36×104~1.36×109孢子/mL下处理后第4d才出现死亡,Bb050715,Bb060721和粉拟青霉3菌株接种处理后第4~8d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13.3%~80.0%,13.3%~86.7%,6.7%~53.3%,LT50依次为5.1,5.1和7.7d,第5 d的LC50分别为7.23×108孢子/mL,1.53×108孢子/mL,7.27×109孢子/mL。  相似文献   

10.
 利用绿僵菌菌株SY-2,WC-1,SX-2,HK-5 QH-4,HY-4,YP-6,SS-2对椰心叶甲幼虫和成虫的毒力进行了测定, 采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了绿僵菌对椰心叶甲的毒力。结果表明,其致病力强弱与菌株种类和接种剂量有密切关系,在1.0×106-1.0×108个/mL孢子悬浮液接种处理后第10天,椰心叶甲3龄幼虫累积死亡率均为74%~92%,接种SY-2菌株的孢子浓度在1.0×108个/mL情况时,对3龄幼虫的死亡率为96.70%,LT50为3.8d,与HY-4,YP-6,和SS-2,(死亡率88.36%)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1.0×106~10×108个/mL孢子悬浮液接种处理后第10天,椰心叶甲成虫累积死亡率53%~76%,接种SY 2菌株的孢子浓度在1.0×108个/mL情况时,对成虫的死亡率为85.03%,LT50为5.4d,与SS-2(死亡率为70%)相比,SY-2,WC-1和SX-2具有显著差异(P<0.05);另外,观察发现,SY-2菌株具有很强的2次侵染能力。  相似文献   

11.
球孢白僵菌对烟草甲幼虫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对烟草甲幼虫高毒力的生防真菌,生物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Bb050722在28℃,25℃,21℃,18℃下对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 (Fabricius)二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25℃下烟草甲二龄幼虫开始死亡时间较早,其中1.46×108,1.46×107,1.46×106孢子/mL处理后第9d,11d,12d死亡率达到100%。21℃时第4d出现死亡,但是死亡率上升缓慢,只有1.46×108孢子/mL处理在接种后第12d死亡率达100%,在28℃和18℃,烟草甲二龄幼虫分别在第6d和第4d开始死亡。用时间—剂量一死亡率模型处理数据得到:在1.46×108孢子/mL浓度处理下,18℃,21℃,25℃,28℃时球孢白僵菌对烟草甲二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6.3d,3.9d,3.6d,4.1d。结果表明菌株Bb050722对烟草甲防治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12.
非洲菊灰霉病抗性鉴定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霉病是非洲菊切花破坏性的病害,在采后阶段的发生和危害尤其严重,培育抗性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抗性非洲菊材料的筛选鉴定是抗性品种培育的必要技术。以生产中显著抗病和感病品种为试材,研究非洲菊灰霉病抗性鉴定技术中适宜的试验材料、灰霉菌孢子浓度、孢子侵染条件和病害评估方法。结果表明, 非洲菊花瓣正面接种病害发展快、不同抗性品种间差异明显;分生孢子的侵染萌发需要充足的氧气和营养,2μL液滴、马铃薯葡萄糖的添加使花瓣发病整齐均匀;病菌的增殖危害与接种时分生孢子和马铃薯葡萄糖的初始浓度相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二者呈反比关系,其中分生孢子适宜浓度为3.0×105~1.0×106个孢子/mL,马铃薯葡萄糖的适宜浓度为3%~6%;接种花瓣放置于室温、自然光、近100%湿度条件下,接种48h是最佳的评估时间。  相似文献   

13.
防治玉米螟高效球孢白僵菌新菌株筛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吉林省田间采集玉米螟僵虫,进行菌株的分离、纯化,通过对产孢力、孢子发芽力和玉米螟幼虫毒力进行评价,选育出7株(D1虫-5、D1虫-9、L2虫-8、L1-1-1、D6虫-2、D10虫-2、S9虫-X-1)产孢力强、气生孢子发芽率高和毒力强的白僵菌新菌株。实验表明:7个菌株固体麦麸发酵产孢量分布在160亿~335亿个孢子/g的固体发酵物;气生孢子培养16 h萌发率为48%~93%,22 h萌发率均达到100%;孢子浓度106亿个/mL,接种8 d时,玉米螟幼虫僵死率在93%~100%;菌株毒力强弱与产孢能力和孢子萌发率无明显相关性,但与孢子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人参根组织RNA提取方法的研究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人参根组织中多酚和多糖类物质含量较高的特点,比较了CTAB-LiCl法、pBIOZOL植物提取试剂法、植物RNAout法和优化的Trizol法4种RNA分离提取方法。结果表明:4种方法均能从新鲜的多年生人参根组织中分离提取到总RNA。其中优化的Trizol法能有效地抑制多酚和多糖对总RNA提取的影响,能从成熟的根组织中获得完整性好的总RNA,每克人参根组织RNA产量为100~120μg,OD260/OD280为1.8~2.0,OD260/OD230为2.0~2.3。  相似文献   

15.
鼎湖山主要林下层植物光合生理特性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模拟氮沉降试验,研究了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林下层3种优势树种光叶山黄皮、黄果厚壳桂和厚壳桂叶片的光合生理特性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试验21个月后,氮沉降显著增加了林下层3种植物叶片的全氮含量,但对磷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总体而言,中等强度水平的氮处理(100 kg/(hm2·a))对光叶山黄皮和厚壳桂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以及比叶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同步性.黄果厚壳桂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则在低氮处理下(50 kg/(hm 2·a))达到最大值,而比叶重在中氮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这说明比叶重对氮沉降的敏感性远滞后于最大净光合速率.然而这些生理指标在高氮处理下普遍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氮沉降对黄果厚壳桂的光合色素有影响,其余两种植物色素随氮处理水平的变化不明显.氮处理对表观最大量子效率、光补偿点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光叶山黄皮和厚壳桂的表观最大量子效率表现出了低氮处理有利于植物利用光能而高氮处理不利于利用光能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季风常绿阔叶林已达到氮饱和状态,但是3种植物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黄果厚壳桂的光合指标对氮沉降的响应比光叶山黄皮和厚壳桂敏感,在低氮条件下(50 kg/(hm2·a))更能维持其生理优势;而其他两种植物则在中氮条件下(100 kg/(hm2·a))生长最好.适量氮沉降在短期内还是有利于这3种植物的生长,但高氮处理(150 kg/(hm2·a))可能已超出了植物可承受的程度,打乱了植物体内的生理进程,不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6.
应用球孢白僵菌防治芒果树脊胸天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该文报导了从自然感病的脊胸天牛虫尸上分离出球孢白僵菌株,经纯化并批量生产可湿性菌粉,应用该菌粉防治芒果树脊胸天牛.室内试验用小棉花球醮取菌悬液堵塞法和用注射器抽取菌悬液滴注法接种,并分设对照组.第7d检查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堵塞法各虫态致僵、死率为70.6%.其中幼虫僵、死率为87.5%,蛹、成虫僵、死率为36.7%.滴注法各虫态僵、死率为66.1%.其中幼虫僵、死率为82.5%,蛹、成虫僵、死率为33.3%.对照组分别用无菌水以同样方法试验,各虫态致僵、死率均为0.应用两种方法,中试防治在13.3hm227a树龄芒果园中进行,防治效果为83.7%.推广应用防治在35.0hm215a树龄芒果园中进行,防治效果为8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