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CRISAT(国际热带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简称半干旱所,下同。)十分重视花生改良工作,花生改良为该所的重大课题之一。 品种资源的搜集和研究 该所花生种质资源主要靠引进各国资源材料。现半干旱所共有花生品种资源材料11588份,来自于8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由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农业部引进的约2943份,印度材料  相似文献   

2.
新书简介     
本书取材于1975年10月在尼日利亚阿巴丹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举行的一次专题讨论会的会议论文,由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尼日利亚)A.AyaNaba和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印度)P.J.Dart编辑成书,于1977年同时在英、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  相似文献   

3.
高粱的病害,因地域而异。根据国际热带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ICRISAT,印度),在世界热带半干旱地区的调查,发现较普遍发生的高粱病害约有15种。其中发病率占首位的,是一种称为高粱粒霉病的病害,它是由多种真菌侵染的病害。其二是高粱  相似文献   

4.
1972年国际热带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Internationa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Semi-Arid Tropics,简称ICRISAT)成立,承担了进行高粱改良任务。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进展,如发展了印度和重点地区的高粱育种计划,特别是非洲和中美洲。这些育种计划经过协商,反映了世界各国高粱科学家的需要和要  相似文献   

5.
自1960年以来,全世界相继建立了13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并得到了国际农业研究咨询小组(CGIAR)的协作和资助。这13个中心是: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墨西哥的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哥伦比亚的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尼日利亚的国际热带农业学院(IITA)、利比里亚的西非稻米发展协会(WARDA)、秘鲁的国际马铃薯中心(CIP)、肯尼亚的国际动物疾病研究实验室(ILRAD)、印度的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ICRISAT)、FAO的国际植物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6.
国际半干旱热带地区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国际半干旱所)于1991年3月18—22日在泰国清迈召开了亚洲食用豆类作物害虫综合防治(IPM)和杀虫剂抗性综合治理(IRM)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孟加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德国、瑞士、泰国和越南等10个国家的代表和科学家,以及国际有关机构和组织的代表共36人。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相似文献   

7.
自1981至1984年底,辽宁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先后从国际热带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ICRISAT)引进高粱试材共1025份,其中杂交种146份,恢复系119份,成对不育系和保持系243对,品种209份,杂交后代选系60份,群体5份。这些试材大部分来自印度,部分来自非洲和美国,其他是育种的高代选系。  相似文献   

8.
亚洲高粱研究协商会于1991年9月16日至19日在印度海德拉巴国际热带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ICRISAT,下同)召开,会期4天,共65人参加了会议。出席本次会议的亚洲国家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缅甸、尼伯尔、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等9国。会议还邀请澳大利亚、美国高粱谷子组织(INISORMIL)和苏联全俄高粱科学研究所参加了会议。此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美国农业部(USDA)的代表也出席了会议。ICRISAT 的官员和有关科学家组织并参加了会议。高粱是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全球种植面积4500万公顷,  相似文献   

9.
亚洲高粱研究协商会于1991年9月16—19日在印度海德拉巴国际热带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ICRISAT,下同)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亚洲国家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缅甸、尼泊尔、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等国家,代表65人。会议还邀请了澳大利亚、美国高粱谷子组织(Intsormil)和苏联全俄高粱科学研究所参加了会议。此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美国农业部(USDA)的代表也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的宗旨是建立亚洲高粱研究协作网,以加强和促进亚洲国家与ICRISAT之间及亚洲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改进高粱生产、研究适宜的种植制度和高粱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0.
科技动态     
适宜中海拔地区的大豆新品系 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IITA)已筛选出适于非洲中海拔(1000—1500米)地区种植的大豆新品系。这些品系是在过去三年里选育的。 1984年,该所科研人员完成了三个早熟品系的试验,其中突出的品系是TGx536—02D,成熟期120天,产量为2吨/公顷。1985年又进行了11个试验,并筛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高粱的稳产性及综合利用价值,近年高粱育种界十分重视具有综合抗逆能力及特殊用途性状的高粱资源。为不断扩大我国高粱遗传资源的多样性,我们有目的地陆续从印度国际热带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ICRISAT)引进了一批抗病、抗虫、抗旱及饲用、爆粒、香味、野生等特用高粱资源。1986~1987年,对这批高粱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抗逆性及特殊性状做了田间观察和自然鉴定,繁殖了少量种子。本文依观察结果,从应用角度对它们做一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2.
黎裕 《世界农业》1990,(4):27-28
珍珠粟(又名御谷、蜡烛稗)以其耐旱、低土壤肥力、低土壤pH而广泛种植于非洲、印度、巴基斯坦、缅甸及民主也门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南美则作为一种高质饲料作物,其年产量可达1000万吨。对亚洲和非洲干旱和半干旱热带地区贡献极大。  相似文献   

13.
印度国际半干旱研究所(简称ICRISAT)对花生抗旱研究始于1981年,目前在抗旱生理方面的研究进展较大。 一、花生抗旱或耐旱基因型筛选 ICRISAT对花生抗旱或耐旱的鉴定筛选,主要是从1981—1985年,以生物产量或荚果产量的指标,在3种田间条件下进行的。(1)在印度雨后季,花生生育期间几乎滴  相似文献   

14.
应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IAR)的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卢良恕院长率领代表团一行5人,于1985年3月11—27日,在澳大利亚访问考察,先后到了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南澳大利亚州和堪培拉地区,参观访问了20多个科研、教育和生产单位,与澳近百名农牧业专家进行了接触、交谈。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总面积768万平方公里。其中干旱、半干旱地区60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78%。沙漠、半沙漠268万平方公里,占干旱、半干旱面积的44.7%。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热带、亚热带地区养猪事业的发展,中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87年9月21—24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了“热带、亚热带国际养猪研讨会”。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联邦德国、英国及亚洲11个国家的养猪专家、学者共30人出席  相似文献   

16.
这个所在1972年建立,位于印度南部海得拉巴城。它着眼于雨量少、雨季短、旱季长的半干旱热带地区,大体包括澳大利亚和东南亚部分地区、印度、中东、非洲两个广阔地带,南美地区以及墨西哥大部地区。研究对象是两种谷种—高粱、御谷(Pearl mil-  相似文献   

17.
辽杂 1 3号的母本 1 2 1A及其保持系 1 2 1B是本课题组于 1 985年从印度国际热带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 (ICRISAT)引入 ,系谱为 (BTX 62 3/CS35 4 1 ) /B .Bulk ;父本 0 - 30是从沈阳市农业科学院引入的恢复系 ,系谱为 (分枝大红穗 /晋粱 5号 ) /4 0 0 3。辽杂 1 3号 1 987年组配 ,1 988~ 1 990年于沈阳、朝阳、营口等地进行对比试验。 1 991~ 1 992年参加了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1 993年本应完成最后一年的生产试验 ,但因主要选育人员工作调动等原因 ,延迟了试验。由于该杂交种具有高产、质优、抗病和适应性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1986年9月7—11日,中国科学院和农牧渔业部在南京共同主持召开了“国际旱地土壤管理与施肥学术会议(热带和亚热带)”。包括中国在内的3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专家、教授参加了会议,并得到10个国际科学研究机构的赞助。会议期间,近90位与会者在大会或者分组会上宣读了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9.
1981年从国际热带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ICRISAT)引进各种高梁杂交种146份,其中2219A 配制的杂交种62份,296A 配制的42份,2077A 配制的39份,还有印度当地推广的杂交种3份(CSH_5、CSH_6和 CSH_9)。田间试验设计采用间比法,每十区设一对照,对照种晋杂四号。二行区,行长3.75米,行宽0.6米,小区面积4.5平方米,亩保苗6666株。田间管理同一般试验田。生育期间进行物候期观测,有6区没能正常成熟(但仍有产量并参与统计分析)。收前调查丝黑穗病发病率和玉米螟虫株率。共收获167小区,其中试验  相似文献   

20.
花生野生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始于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已具有了相当的研究水平。美国、印度、英国、中国、以色列等国以及国际热带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先后开展了该项研究,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协同攻关,进行了有关植物学、分类学、形态学、胚胎学、育种学、细胞学和细胞遗传学等多学科综合性研究。目前,花生野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