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用等级聚合分类方法中的组平均法对浙江省九龙山以6种青冈分别组成的典型常绿阔叶林进行数值分类。结果表明,主要有7个类型(群系):青冈栎常绿阔叶林,云山青冈常绿阔叶林,褐叶青冈常绿阔叶林,小叶青冈常绿阔叶林,细叶青冈常绿阔叶林,多脉青冈常绿阔叶林及多脉青冈落叶阔叶混交林。并对其组成和分布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利用植被图,在GIS软件ARC/INFO支持下提取植被景观斑块信息,对植被景观斑块的面积,周长、斑块数及景观多样性等特征进行了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从景观组分的面积,周长分布,斑块密度分析,马尾松林,中亚热带丘陵低山常绿阔叶林和中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是该保护区的主导景观类型;从斑块面积特征和周长特征分析,中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和中亚热带丘陵低山常绿阔叶林的破碎化程度最低,植被的保护较为完整;马尾松林的斑块数量多,孔隙度最大,对景观的形成有主要的影响;景观组分类型多样性的Shannon指数以类型斑块数最大,类型面积最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峡库区影响不同森林类型林冠截留的各因素的主次关系。【方法】观测了2009年5-9月份25场降雨的相关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重庆四面山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5种类型林分林冠截留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①不同类型林分的总林冠截留率大小顺序为暖性针叶林(42.70%)>温性针叶林(39.35%)>针阔混交林(39.05%)>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36.28%)>常绿阔叶林(27.73%);平均林冠截留率大小顺序为暖性针叶林(50.08%)>针阔混交林(44.91%)>温性针叶林(44.18%)>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42.13%)>常绿阔叶林(31.33%)。②各气象因子对温性针叶林林冠截留量的影响程度顺序为降雨量>降雨强度>风速>气温>空气湿度;对针阔混交林林冠截留量的影响程度顺序为降雨量>风速>降雨强度>空气湿度>气温;对常绿阔叶林林冠截留量的影响程度顺序为降雨量=降雨强度>风速=气温>空气湿度;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冠截留量的影响程度顺序为降雨量>降雨强度>风速>气温>空气湿度;对暖性针叶林林冠截留量的影响程度顺序为降雨量>降雨强度>风速>气温>空气湿度。③该地区各类型林分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幂函数关系,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达到饱和截留量时的降雨量依次为102.4,55.4,52.2,101.4,102.4mm。【结论】不同类型林分的林冠截留能力大小不同,截留能力顺序为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4.
四面山大窝铺常绿阔叶林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江津县四面山的常绿阔叶林,是四川省常绿阔叶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四面山大窝铺的常绿阔叶林又是江津县四面山的原始森林保护区。本文从植被环境、区系组成、外貌特征、群落结构、群落演替等方面对这片森林进行了调查研究,对于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改造、保护植被资源将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四川植被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亚热带黄壤、红壤地区不同林分的蓄洪和防洪能力进行了评价。得出在黄壤地区,杉木林和马尾松林抗一次性暴雨、连续暴雨和一般暴雨能力优于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毛竹林和针阔混交林;在红壤地区,在连续性暴雨和一般暴雨情况下,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抗洪能力优于杉木林、马尾松林和毛竹林;在一次性暴雨情况下,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和毛竹林抗洪 能力优于杉木林、马尾松林和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6.
3种人工林凋落物的持水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浸水法对2个常绿阔叶混交林和1个杉木林凋落物的贮量、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公顷常绿阔叶混交林1、常绿阔叶混交林2和杉木林的凋落物干质量分别为2 220、898和1 255 kg.3种林分中常绿阔叶混交林1的凋落物最大持水量较大,达6.8×103 kg·hm-2杉木林居中,为4. 1×103kg·hm-2,常绿阔叶混交林2较小,为3.3×103kg·hm-2.在浸泡不同时间后,林分的凋落物持水率均呈现常绿阔叶混交林2>杉木林>常绿阔叶混交林1.常绿阔叶混交林1、常绿阔叶混交林2和杉木林的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分别为403%、462%和423%.常绿阔叶混交林2的凋落物吸水速率居首位,常绿阔叶混交林l中等,杉木林最小.凋落物持水量和凋落物持水率随着浸泡时间的增长按照对数关系增加,吸水速率则随着浸泡时间的增长按照乘幂关系下降.  相似文献   

7.
福建万木林木荷林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木荷林为福建省建欧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常绿阔叶林类型之一.本文通过样地法群落调查,对木荷林的群落学特征及测树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本群落是以山茶科和壳斗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其优势种为木荷、罗浮拷及丝栗栲,群落处在缓慢演替之中,本林分结构是较典型的复层混交异龄林结构.本研究对中亚热带天然阔叶异龄林经营利用技术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屏障森林公园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中心点四分法对大屏障次生常绿阔叶林进行了调查,确定了在大屏障常绿阔叶林的最小取样点数,分析了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外貌以及群落的结构,结果表明,群落以小叶青冈Cyd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和黄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为优势种,群落终年常绿,板根现象不明显,但层间植物比较丰富,体现了一定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特征.群落的结构比较简单,可明显地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大屏障次生常绿阔叶林对于该地区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加强对其的保护,促进森林的进展演替。  相似文献   

9.
利用斑块数、斑块面积、丰富度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对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温凉性针叶林生态系统、暖热性针叶林生态系统、暖性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等15个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研究区15个生态系统中,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是优势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是劣势生态系统,其他13个生态系统位于两者之间。此结果符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0.
对建溪流域常绿阔叶防护林群落20个主要优势灌木种群进行生态相似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组成建溪流域常绿阔叶防护林灌木种群大部分为广生态位,对资源的共享性比较明显.种群之间生态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重叠指数指标值反映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流域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影响。【方法】利用InVEST模型,根据2000和2010年贵州省乌江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2000-2010年乌江流域碳储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结果表明:1水田和旱地大幅减少,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地、建设用地大幅增加,水田转化为建设用地以及旱地转化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地和建设用地突出;2整个流域碳储量由2000年的1 302.72×10~6t增加到2010年的1 356.31×10~6 t,增加了4.11%。10年间,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灌木林和旱地的碳储量所占比例一直较大。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灌木林和草地碳储量增加,针阔混交林、水田、旱地和未利用地的碳储量降低。流域碳储量空间结构呈北部、东南部较高,中南部、东北部较低的特点。南部和中部碳储量降低,其他地区碳储量增加。【结论】退耕还林工程及快速城镇化是影响该流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对建溪流域常绿阔叶防护林群落的30个主要优势乔木种群进行生态相似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组成建溪流域常绿阔叶防护林的乔木种群大部分为狭生态位,对资源的共享性不明显。种群之间的生态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重叠指数指标值反映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13.
广东乳源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查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植被和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对该区的植物区系和植被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保护区的原生植被种类丰富,具有从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特点;区内植物区系成分复杂,组成以热带-亚热带和热带成分为主,热带性分布的植物类群甚多。使得区内沟谷常绿阔叶林具有某些雨林特征。小型板根、茎花现象、附生植物、藤萝密布等随处可见。而在其它中亚热带地区这种现象很少见;保护区内的植被有8个类型,包括具有雨林特征的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山顶常绿阔叶矮林、崖壁常绿矮林、亚热带针叶林、亚热带竹丛、亚热带灌丛草坡等,以及假苹婆、榕树林等18个群系;大峡谷自然保护区多样性植被类型具有与其独特的地形地貌相适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日本中部风景林凋落物量、养分归还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日本中部的3个风景林-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凋落物,养分归还量和养分利用效率。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年凋落量分别为7562、6023和5565kg/hm^2,养分年归还量分别为233.87、125.20t 140.23kg/hm^2,各养分中N、K和Ca的归还量大于P和Mg叶的养分归还量占养分年归还量的64.19%-79.29%。常绿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中 Mg的利用效率高,表明Mg可能是这2种风景林生长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雷竹林对土壤活性碳库和氮库的影响,在浙江省临安市玲珑山采集了相邻的常绿阔叶林和雷竹林土壤(雷竹林由常绿阔叶林改造而来),测定分析了土壤的水溶性有机碳(WSOC)、微生物量碳(MBC)、易氧化碳(ROC)、水溶性有机氮(WSON)及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雷竹林后土壤pH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雷竹林后,WSOC和ROC分别增加了61.3%和94.7%,而土壤MBC含量却下降了37.8%.雷竹林土壤WSON和MBN含量分别为常绿阔叶林土壤的80.9%和70.8%.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雷竹林并长期集约经营后,WSOC、ROC及土壤养分库含量均显著增加,而土壤微生物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6.
植物演替过程会影响土壤环境,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特征有所不同。无居民海岛植被和土壤受人类活动干扰少,为探讨植物与土壤的关系提供了实验对象。本研究以浙江省无居民海岛为例,采用野外植物群落样方调查、土壤样品采集与实验室分析,结合数理统计方法,揭示植物与土壤pH值及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为酸性土,全磷质量分数0.507~3.162 g/kg,处于较高水平,其次为全氮质量分数(0.860~2.310 g/kg)、全钾质量分数(6.090~25.200 g/kg)、有机质质量分数(3.200~14.100 g/kg)。(2)研究区有木本植物54种、灌木42种、草本植物89种,植被主要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其次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草丛。常绿阔叶林物种丰富度、多样性、物种均匀度指数最大,其次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丛。(3)草丛、常绿阔叶林相比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质量分数较高。(4)研究区常绿阔叶林土壤pH值及养分综合评价得分远高于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17.
广州白云山风景区植被景观类型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将白云山风景区的植被景观划分为常绿针叶林,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疏林草地,果园5大类型。分析了各种植被景观类型的生态特征。其中,常绿阔叶林的斑块类型丰富。面积差异较小,景观多样性最高,认为应该加强对白云山风景区的生态景观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哀牢山西坡4个垂直地带8种植被类型的土壤蚂蚁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共有74种土壤蚂蚁,其中42种为优势种;土壤蚂蚁群落多样性随海拔高度增加呈规律性的变化:优势种所占比例逐渐递增,优势种数目降低、物种数目递减、物种多样性指数降低;在8种植被类型中,土壤蚂蚁个体密度、优势种数量、物种数目、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在思茅松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3种植被类型中较高,而在干性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苔藓矮林、河谷稀树灌木草丛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4种植被类型中较低。  相似文献   

19.
哀牢山常绿阔叶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哀牢山站常绿阔叶林内2005年土壤烘干水测定的观测资料,分析常绿阔叶林内土壤水分的季节和空间变化,以期了解本区域常绿阔叶林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6—10月份土壤含水量较高,11—1月份次之,2—5月份较低;②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降低,上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大于下层;③水平方向上研究区域不同位点土壤含水量差异变化不显著;④降雨是影响研究区域土壤含水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但土壤含水量的峰值出现的时间要滞后于降雨量峰值(6月)出现时间,8月土壤含水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火地塘林区天然次生林类型及群落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火地塘林区的天然次生林可划分为2个植被型组:针叶林和阔叶林;6个植被型: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8个群系。低山地带分布有马尾松林和青冈—短柄栎林群系,表现出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植被特征。同时,对各群系的动态和发展趋向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