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成 《农技服务》2011,28(4):423-424
从选用节水抗旱品种、确保足墒播种、秸秆还田、科学施用底肥、精细整地、播种、早春管理、生育后期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是我国北方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因其生长在干旱季节,所以是北方用水总量最大的作物.随着水资源日益匮乏,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更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3.
鲁西南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节水高产品种是节水栽培的基础;采取适当晚播、选择适宜播种量及播种方法、垄作节水、秸秆覆盖保墒、节水施肥、关键水灌溉以及田间节水灌溉技术等,是节水栽培相配套的技术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可节约灌溉用水,提高小麦产量和降水利用率,实现小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年降雨量少,且主要集中在夏季,小麦生长季节多风少雨,耗水量大,高产麦田需水的70%~80%依靠灌溉补充,小麦生长期中通常要灌水4~6次,总灌水量3100~3800m3/hm2,许多地区主要靠超采地  相似文献   

5.
从品种选择、地块选择、保护性耕作、灌溉新技术、测土平衡施肥、晚播、及时划锄镇压、叶面追肥、喷施抗旱荆等方面介绍了小麦节水抗旱技术,以期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确保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6.
沧州地区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占有水量仅230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量的1/11.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0%左右,其中小麦用水占农业用水的70%.水资源的紧缺已成为本地区提高小麦单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推行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对保护水资源、增收节支、维护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缩行种植是指在目前生产上小麦播种行距1 8~20厘米的基础上,通过播种方法的改变,使行距缩小为10厘米左右的一种播种种植技术.本技术为一套低成本、易操作、效果明显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该技术适应于华北冬麦中高产区,不适宜旱地麦田和低产麦田.该技术在中高产麦田应用时对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和操作制度无特殊要求,具有减少前期蒸发、壮苗、穗齐、麦田杂草少、节水高产的优点.适宜地区推广应用后,可以减少冬小麦生育期间灌水50~70毫米,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0%~15%,水分利用率可由目前的每毫米水生产1公斤小麦提高到1.3~1.5公斤.  相似文献   

8.
从选种、施肥、播种、管理和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北方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燕 《现代农业科技》2011,(23):109-110
分析常规冬小麦高产栽培模式的弊端,指出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必要性,总结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生理生态基础和栽培技术,以期为北方地区冬小麦栽培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正>农田灌溉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用水大户,我国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80%以上,北方小麦用水又是大户中的大户,占北方农业总用水量的70%以上。而小麦生长季节多干旱,产量高低与灌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从国家宏观政策及生态条件入手,分析了黄淮海地区小麦持续增产的因素与措施。并针对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产实际,提出了配套栽培技术,以指导当地冬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12.
不同降雨年型冬小麦生长前期的田间水量平衡与节水灌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河北低平原水资源匮乏和气候变异大的特点,观察分析了该区冬小麦的耗水特征。根据降雨量及其时空分布,从田间水量平衡和节水出发,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冬小麦拔节前(包括拔节期)的适灌期和灌溉定额。结果表明:根据夏季和播前降雨确定小麦播前造墒灌水量可节水约20%;小麦拔节前主要消耗0~50cm 土层的水分,耗水量约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1/3,为150mm 左右。在造墒播种的条件下,拔节前常年麦田土壤水分基本维持平衡,提倡不浇冻水,春一水应推迟到拔节期灌溉;推迟春一水的灌溉时期可减少前期灌溉次数,降低全生育期灌水定额,提高水分利用率,但同时降低分蘖成穗率,可通过适当增加播量来弥补。每次的灌水量应在60mm 左右。  相似文献   

13.
小麦冬前及冬季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必须重点抓好冬前及冬季管理技术,主要措施有查苗补苗、加强中耕锄划、浇好冻水,因苗补肥、抗旱防冻等4项。  相似文献   

14.
论小麦高产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的产粮大国,把小麦的种植作为着力抓好的项目,阐述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主攻单产,抓点带动;坚持传统技术与现代农业成果相结合,良种良法相配套;落实关键技术,进行科技创新,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土壤上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常规、补灌、覆草、覆膜、垄沟5种栽培模式种植冬小麦,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累积、转运及氮素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能显著提高拔节期小麦分蘖数,促进小麦生长过程中干物质的累积及其向穗部的转移,从而提高小麦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同时,地膜覆盖也可以提高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促进生长后期茎叶氮素向穗部的转移,转移量占穗吸氮量增加值的86.3%。相反,常规、覆草、补灌和垄沟栽培模式干物质累积量和氮素吸收量均明显较低.生长后期穗部的干物质主要来源于抽穗后茎叶新形成的碳水化合物,茎叶氮素的转移对穗部氮素累积所起作用亦明显低于地膜覆盖模式。  相似文献   

17.
选种到种植、养护到病害防治等方面来简要谈谈北方冬季大棚番茄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黄淮海平原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不同深松时机交互不同灌水次数对作物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为优化黄淮海地区土壤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土壤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相结合的方法,设置秋深松+冬小麦2水(QS-2)、秋深松+冬小麦3水(QS-3)、夏深松+冬小麦2水(XS-2)、夏深松+冬小麦3水(XS-3)、对照(CK)共5个处理,研究深松与灌水次数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田土壤物理性质、植株生长发育、产量、总产出值及水分生产效率等的影响。结果 深松和灌水次数对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土壤储水量、总产出值、水分生产效率均有不同程度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QS-2、XS-2、XS-3处理均显著降低深松后第1年土壤耕层(0—40 cm)及深松后第2年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深松各处理均显著降低第1年土壤紧实度,对第2年土壤紧实度影响效果不明显;秋深松后第2年QS-2处理的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平均土壤储水量较CK显著增加18.14%,QS-3处理次之,夏深松后第2年XS-2、XS-3处理分别较CK显著提高24.7%、25.6%;秋深松能显著提高当季冬小麦生长发育,QS-2、QS-3处理地上生物量分别较CK增加了19.29%、27.06%,第2年QS-2和QS-3处理地上生物量较CK均有所提高,差异不显著,秋深松对第2年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效果减弱,夏深松第2年XS-2和XS-3处理的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均较对照显著提高,夏深松能显著促进后茬冬小麦生长发育;QS-2处理对2年冬小麦-夏玉米总产出值和水分生产效率均显著提高,第1年总产出值和水分生产效率分别较CK提高27.21%、23.51%,第2年分别提高19.54%、18.84%,夏深松显著提高第2年冬小麦-夏玉米总产出值及水分生产效率,XS-2处理分别提高18.50%、17.65%,XS-3处理分别提高19.57%、15.35%。结论 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连作采用冬小麦播前秋深松耕作方式,冬小麦全生育期灌水2次,有利于降低农田土壤容重、降低土壤紧实度、提高土壤储水效果、显著提高深松周期内冬小麦-夏玉米总产出值及水分生产效率。建议在黄淮海平原地区平水年和丰水年(夏玉米季降雨充沛),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采用秋深松+冬小麦灌2水耕作模式,实现高产与高效。  相似文献   

19.
20.
选择了新疆冬小麦生产中对产量影响最大而又容易控制的5个因子,采用5因素5水平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播种粒数、底肥纯氮量、底肥纯磷量、返青后追氮时间和追氮量等单因素效应和因素之间交互效应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利用回归模型,频数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优化出产量为5626~6375kg·hm-2的最佳综合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