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通过多菌种混合发酵研究,克服了单一嗜酸乳杆菌发酵乳所生成的不良口感及风味缺陷,筛选出最优混合菌种的组合。生产出的酸奶嗜酸乳杆菌含量达1.5×10^8CFU/ml,酸度达93.1 ̄94.5°T。  相似文献   

2.
3.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及其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75-76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微生物遗传育种上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具有遗传信息传递量大,不受亲缘关系的影响,可有目的地选择亲株以选育理想的融合株,便于操作等优点,在菌种选育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原生质体融合的促融方法、原生质体融合子的筛选以及融合技术在微生物菌种选育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嗜酸乳杆菌酸奶的研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自行筛选的JAUⅠ(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JAUⅡ(Lac.bulgaricus)、JAUⅢ(Streptococcus diacetilactis)菌株和JAUⅣ(Str.theumophilus)菌株,进行多菌株混合发酵鲜牛乳,并对发酵过程中和冷藏,24h后的酸乳进行双乙酰、乙醛、pH值及滴定酸度测定。结果表明:4菌株按1:1:1:1的配比制成发酵乳,冷藏后色泽乳白,组织状态均匀细腻,香气浓郁纯正,酸度适口,风味最好。pH值达3.9,滴定酸度达0.95%-1.00%、JAUⅠ的菌数超过10^8cfu/mL,各项指标符合酸乳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5.
嗜酸乳杆菌被视为第3代酸乳发酵剂菌种,是人体肠道中的重要微生物。分析了现代乳品生产状况及存在问题,概述了嗜酸乳杆菌生物学特性、生理功能以及在乳品工业上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高降胆固醇嗜酸乳杆菌的紫外诱变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紫外诱变,选育出胆固醇清除能力较强的嗜酸乳杆菌菌株。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出发菌株稀释浓度10-6,紫外灯照射60 s,照射距离30.5 cm时为最佳的诱变条件;经过紫外诱变筛选得到了胆固醇清除性能良好的菌株,它的胆固醇清除率为21.5%,比出发菌株的清除率(13.5%)提高了8%;经检测突变菌株能够保持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嗜酸乳杆菌菌株Lakcid、336在低pH值、高胆汁盐、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胆盐利用等指标的分析来评价嗜酸乳杆菌的代谢特性。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菌株Lakcid、336在低pH值条件下.活菌数存活率分别为47.6%、40.0%;在高胆汁盐的条件下存活率分别为69.5%、98.2%:336菌株对几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比较高;在含有4.6845g/LTDCA的MRS培养基中,对TDCA的吸收率分别为74.3%、92.1%,而在含有2.2231g/LTDCA的MRS培养基中.对TDCA的吸收率分别为31.1%、45.3%。综合评价分析,菌株336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研究嗜酸乳杆菌的抑菌机理提供一个好的途径。[方法]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株,用MRS培养基培养分离纯化嗜酸乳杆菌,利用单层琼脂平板扩散法检测嗜酸乳杆菌在不同pH值条件下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结果]在37℃的恒温箱中培养24 h后,通过测量抑菌圈大小,可以得知嗜酸乳杆菌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在适宜的酸性条件下,嗜酸乳杆菌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且随着酸度的增强其抑菌效果愈加明显。嗜酸乳杆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pH值的变化对其抑菌效果影响不大。[结论]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嗜酸乳杆菌对一些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嗜酸乳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分离提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采用超声波法、溶菌酶法、三氯乙酸法对嗜酸乳杆菌细胞壁肽聚糖进行分离提取.结果表明超声波法的最优组合为超声功率400 W,超声时间30 min,水浴温度40℃,肽聚糖得率10.2%;溶菌酶法的最优组合为溶菌酶添加量4 mg/mL,水浴温度55%,作用时间5 h,pH 7,肽聚糖得率10.0%;三氯乙酸法肽聚糖得率15.8%.通过多重比较,最终确定采用三氯乙酸法提取嗜酸乳杆菌细胞壁肽聚糖.  相似文献   

10.
11.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及其在微生物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微生物遗传育种上一项重要技术,它具有遗传信息传递量大,不受亲缘关系的影响,可有目的地选择亲株以选育理想的融合株,便于操作等优点,在遗传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其影响因子、原生质体融合的促融方法、原生质体融合子的筛选以及融合技术在微生物菌种选育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大多数难栽培食用菌都与植物有共生或寄生关系,人工栽培出菇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近几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它去除了细胞壁的屏障,实现了远缘杂交,为难栽培食用菌育种提供了新方法.本文着重介绍了难栽培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并概括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影响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微生物育种的有效方法之一,包括原生质体制备、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再生及融合子的分离等主要过程。综述了培养基成分、菌龄、酶的种类及浓度、稳定剂、PEG的分子量、浓度等因素对微生物原生质体制备、融合及再生的影响,并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及应用方面所取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完善细胞融合技术,提高融合细胞的分化再生能力,对原生质体的游离、融合、培养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筛选出了既简单又高效率的细胞融合方法多聚鸟氨酸法(poly–L-ornithine,PLO)以及初始、继代、分化培养基,获得了马铃薯花培后代Удача×Жуковскийранний细胞融合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5.
原生质体技术在食用菌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多学科的相互渗透,生物技术应运而生,并在各个领域不断深入发展。本从原生质体再生、诱变、融合和单核化等几个方面综述了原生质体技术在食用菌领域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乙二醇(PEG)、电融合和PEG-电融合三种诱导融合的方法,对马铃薯双单倍体品系82-36和二倍体野生种Solanummicrodontum无菌苗叶肉原生质体的融合技术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三种融合方法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使用镀金平行多电极的电融合法融合效果最好,在交流场强150V/cm、正弦波频率1.0MHZ和直流脉冲场强1.2KV/cm、宽幅637.5μs下,施加1次脉冲,原生质体的融合频率可达30%。在对融合细胞的培养中发现:经过异质融合处理后的原生质体形成的愈伤组织具有较强的分化能力,其中有少数愈伤组织再生出了绿色植株。  相似文献   

17.
链霉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在人们已广泛应用链霉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改良链霉菌菌株,筛选新农用抗生素品种,提高农用抗生素的效价。对当前原生质体融合的主要方法。助溶剂的种类及助溶机理,重组菌株的主要筛选方法及利用生理生化特点标记菌株等进行了详尽的综述,同时例举了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农用抗生素筛选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平皿计数法确定了嗜热链球菌ST、嗜酸乳杆菌C3和芽孢杆菌T12-1原生质体形成、再生和融合的最佳条件,以及筛选融合子的遗传标记物和选择培养基。在最佳条件下,ST、C3和T12-1的原生质体再生率分别为:10.5%、11.2%和8.6%;ST与T12-1的科间融合率约为4.6ⅹ10-6,C3与T12-1的科间融合率约为3.8ⅹ10-6 。比较了五种常用融合剂的促融效果,认为35% PEG6000促进原生质体融合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马铃薯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野生种具有丰富的抗性目的基因,但因其与栽培种之间的胚乳平衡数不同而很难通过有性杂交把目的基因导入到栽培品种中。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可实现将野生种的目的基因导入到栽培品种中,从而创造新种质、获得新品种。本文通过将有关文献和本人的实验数据相结合,主要对马铃薯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原生质体融合体的筛选以及抗性标记因子图谱等领域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融合液、原生质体密度及不同品种对原生质体融合效果的影响。在融合液中加入0.5mol/L甘露醇和1mmol/LCaCl·22H2O可以有效提高融合率。1×105/mL的原生质体密度可以得到较高的二体融合率。不同品种对融合率影响不大,但对细胞分裂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