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小瓜虫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寄生在各种淡水鱼体表和鳃引起的常见鱼病,死亡率极高,严重危害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防治经验,从池塘、网箱这两种主要养殖模式探讨该病综合防治办法,提出合理措施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鱼类小瓜虫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小瓜虫病又叫白点病,是由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ls寄生于各种淡水鱼和观赏鱼的体表和鳃上引起的。该病由于危害严重、治疗困难,所以一直是鱼病专家研究的热点。本文中作者就目前小瓜虫病的病原学、病理学、免疫学,以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国内小瓜虫病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分析了细鳞鲑感染小瓜虫时皮肤和鳃部的病理变化,然后运用不同的3组药物进行治疗。结果发现,皮肤组织的完整性被破坏,肌纤维呈片状;鳃丝的基本形态难以辨认,鳃丝的完整性被破坏。治疗发现,甲基蓝的疗效最好,死亡率为10%左右;辣椒+生姜次之,死亡率为15%左右,食盐+小苏打的效果最差,死亡率为30%左右。小瓜虫病是目前鱼类养殖中危害严重,极难治愈的疫病,其治疗方法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该病重在防控,因此,平时应加强日常管理,防止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小瓜虫病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淡水养殖鱼类的主要寄生虫病。美国农业部水生动物健康研究所、佐治亚大学兽医学院和康奈尔大学兽医学院3家研究机构在鱼类小瓜虫病及疫苗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为提升我国鱼类寄生虫研究水平,我们访问了此3家小瓜虫病研究机构,并与美国小瓜虫研究学者进行了交流。在总结了访美收获的基础上,介绍了小瓜虫的研究进展,并就我国小瓜虫疫苗研究需要的科研设施建设、突破的主攻方向及国内外合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斌 《湖北农业科学》2021,60(6):90-94,99
为筛选治疗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小瓜虫病的有效药物,选用8种渔药,对人工感染小瓜虫(Ichthyopthirius multifillis)的半刺厚唇鱼进行治疗.结果表明,硫酸铜可以加速小瓜虫的分裂增殖;百草解毒剂(天然植物炭)对小瓜虫营养体无杀灭作用;单独使用甲醛溶液时对小...  相似文献   

6.
小瓜虫病和车轮虫病均为重要的鱼类纤毛虫病。近年来对传统化学药物耐药的纤毛虫越来越多。本文介绍了用中药治疗团头鲂小瓜虫和车轮虫混合感染的过程,以期对类似病例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小瓜虫病又叫白点病,是由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s)寄生在鱼体引起的,多子小瓜虫分布广泛,该病感染性强,且难治愈,常常给水产养殖业和观赏鱼业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小瓜虫病一直是全球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对多子小瓜虫病的研究很多,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小瓜虫病的病理学特征、致病机理和防治方法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9.
小瓜虫病是观赏鱼养殖常见病、多发病,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高达90%以上;温室养殖日本锦鲤,由于养殖密度较大,水质较差,极易诱发小瓜虫病。通过孔雀石绿对日本锦鲤小瓜虫病治疗试验,对比不同浓度孔雀石绿对小瓜虫病的疗效,结果表明:80min内孔雀石绿对小瓜虫的半致死质量浓度为0.47mg/L。  相似文献   

10.
斑点叉尾鮰小瓜虫病、溃疡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芳洁 《现代农业科技》2010,(12):311-311,313
结合一例斑点叉尾鮰的发病及诊断过程,探讨了小瓜虫病、溃疡病的流行时间及水温、治疗措施,并总结其综合防治方法,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腹腔积液、肠道发炎、肛门红肿,体表溃烂等症状大刺鳅的肝、肾等组织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MaG170114NA。该菌株人工感染健康大刺鳅试验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并产生死亡。从人工感染鱼体分离纯化得到菌株MaG170808NA,再次人工感染健康大刺鳅后显示具有比MaG170114NA更强的致病力,证实分离菌株为大刺鳅致病菌。对分离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鉴定分离菌株为维氏气单胞菌。用药敏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菌株MaG170114NA对药物敏感性,分离菌株对头孢他啶、庆大霉素、红霉素等8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及复方新诺明4种药物中度敏感;对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多粘菌素B等12种表现耐药。  相似文献   

12.
“百草霜”对大刺鳅生长及其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坤  樊海平 《农学学报》2017,7(10):60-65
研究旨在考察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百草霜”对大刺鳅生长、消化酶及非特异免疫活性的影响。将野生大刺鳅子一代(Mastacembelus aculeatus)幼鱼随机分成4 组,每组3 个平行,其中1 组为饲喂鳗鲡配合饲料的对照组,另外3 组分别为饲喂添加0.1%、0.5%、1.0%“百草霜”鳗鲡配合饲料的试验组,水温26~28℃,溶解氧5.0~6.0 mg/L,pH 6.5~7.5,饲养周期为56 天。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0.5%“百草霜”对大刺鳅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分别提高了24.76%和16.18%(P<0.05),而0.1%组饲料系数降低了30.23%(P<0.05)。添加“百草霜”未影响大刺鳅成活率(P>0.05)。胃蛋白酶在0.5%组最高(P<0.05);肠道及肝脏淀粉酶活力随着“百草霜”浓度的增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0.1%组效果最好,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添加0.1%和0.5%的大刺鳅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1%组达到最大(P<0.05),各组肝脏SOD、AKP、ACP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上述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剂量为0.1%~0.5%的“百草霜”能显著提高大刺鳅酶活性,满足生长需求。  相似文献   

13.
木霉对食用菌侵染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49株木霉对食用菌菌丝的侵染能力,结果显示:不同木霉的侵染能力不同,对食用菌侵染能力强的木霉对植物病原真菌的侵染能力并不一定强,表现出木霉对真菌侵染的特异性。木霉侵染食用菌的机理研究结果显示:木霉可通过溶壁、缠绕等方式作用于食用菌菌丝细胞壁,木霉发酵液对食用菌和植物病原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但木霉产几丁质酶的能力与木霉的侵染能力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4.
落叶松球果花蝇的化学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落叶松种子严重短缺的问题,利用5%杀铃脲乳油、25%灭幼脲Ⅲ号悬浮剂、20%杀铃脲悬浮剂、5%伏虫灵乳油和30%辛脲乳油等昆虫生长调节剂。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溃烂病的病原,并筛选有效的外用和内服药物,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人工感染、药物筛选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N-1株为中间气单胞菌,N-2株和N-3株为凡隆气单胞菌,且携带气溶素aerA、细胞毒性肠毒素Act、鞭毛Fla、酯酶Lip等毒力基因。N-1、N-2、N-3对应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0~(5.21)、10~(5.88)、10~(5.53) CFU/尾,外用和内服药分别优先选择优力克和氟苯尼考。中间气单胞菌和凡隆气单胞菌可引起大鳞副泥鳅皮肤溃烂病,优力克外泼和氟苯尼考内服可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16.
真菌毒素(mycotoxin)是真菌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其中伏马毒素对粮食的污染严重威胁人和动物健康,长期过量暴露于含有毒素的食品或饲料会引起人类和动物的中毒或各种疾病,严重者甚至死亡.本文综述了伏马毒素的结构、种类、毒性机理、生物合成基因序列群和基因调控机制及其控制和预防方法,为镰刀菌的生物防治和有效控制伏马毒素...  相似文献   

17.
用几种杀菌剂对玉竹茎腐病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玉竹出苗后可用3%广枯灵水剂纯药用量45g/hm^2、10%地菌净WP纯药用量1200g/hm^2、53.8%可杀得2000WP纯药用量645.6g/hm^2、50%甲基托布津WP纯药用量750g/hm^2、3%多抗霉素WP纯药用量112.5g/hm^2防治玉竹茎腐病,均可达到一定的防治效果,并且在玉竹上施用安全。  相似文献   

18.
淡紫拟青霉对根结线虫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果表明: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菌株FZ0289对根结线虫卵的侵染率达98.2%;FZ0289麦粒菌剂和麸皮菌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7.7%和73.3%,增产19.7%.  相似文献   

19.
根结线虫的致病机理和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许华  汪波  蒋梦娇  魏宇昆  杜晨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154-19155,19161
综述了根结线虫对植物、根区土壤的影响及防治方法,指出了根结线虫-植物-根区土壤三者间的复杂关系,提出今后根结线虫致病机理的研究应从植物自身和植物根区土壤两方面着手进行,根结线虫的防治还应考虑如何改善根区土壤微生态环境、恢复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