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花卉盆景》接连两期(7、8月刊)刊登了卵石制作的山水盆景图片和文章,欣赏之余,心里象有块卵石压着很不舒服。作者还特意加了"制作要求"的标题,令人不解。一、中国山水盆景源远流长,内函精深。卵石山水盆景,历史短暂,是近些  相似文献   

2.
河南信阳张全德先生寄来三幅他近期制作的山水盆景照图,请我提提改进意见。现逐一赏析,共同切磋探讨。《巨兽冥思》(图1),石料为千层石,采用主次式布局。主峰置盆左侧,略向右倾,从其外形上看似一巨兽在沉思,题名可能就以此而来吧。主峰右侧有二块小  相似文献   

3.
我常在《中国花卉盆景》上看到果树盆景的照片,觉的很美很稀奇,总希望也能种几盆果树盆景。目前已有樱桃、红枣、石榴、红果等等。拍成照片后,树相都嫩了点,只有这盆粉李已有几分姿色,但还是不尽如人意。现求教于行家。三年前得到这棵粉李桩头。起先,我把头部弯曲处竖起来,使直直的主干向右横斜.觉得这形状有点像盆景。但第二年开春发芽时,主干像鸡毛帚一样横压在盆面上,并不好看。我重新栽种,将主干扶直。由于头部左弯,整棵树的重心全部移到盆面左边,导致右边空间太大。于是,我培育了一条新枝伸向右边(如图)。而这新枝该叫什么名称呢?横枝?不像。层  相似文献   

4.
附石盆景,作为盆景艺术中一个独立的形式,有着它自身的优势。首先,它不择树种,绝大多数盆景树种都可以附石;其次,由于有石材的衬托,所以对树木的桩形不象对树桩盆景那样苛求;尤其可贵的是适宜扦插苗木的盆景创作,是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繁荣盆景事业的一条可行之路。正因上述优势,附石盆景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从各地盆景界的作品看来,附石盆景的数量还是不及其它组合盆景(如丛林式、水旱盆等)。考查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附石盆景的制作难度相对较大,对技术、技巧的要求较高,使一些缺乏经验的爱好者望而却步:二是按照常规来制作附石盆景需时较长,一般在树桩附石后,让根系衔石而生,附着稳固,都要经过3~5年的埋土栽培。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对此也深有感触。往往在选中石材后,对树桩的选择颇费踌躇:桩形好的,根系不一定与石材相配,还须先埋土定植,培育根系;有的树桩根系能较为合理地附石,而枝形与石材又不尽协调,附石后还必须重新调整枝形,进行养护。这便是让初学附石盆景制作者感到好的树桩可遇不可求的缘  相似文献   

5.
创作优秀盆景作品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我以为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是作者必须有正确的创作意识。那种以为得到一根好的树桩,便可以事半功倍地创作出优秀盆景作品的想法,是一种极片面的误解,可称之为唯素材论。对于习惯制作树桩盆景的人来说,把扦插的幼弱枝条组合成一件作品,比驾轻就熟地对“生桩”造型还要难。难在哪里?正如沈荫椿先生给《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的信《请勿“东施效颦”》中指出的那样:“培植者大多缺少翰墨文化艺术修养。”(见《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4期)。  相似文献   

6.
见过康日照先生《临渊垂钓》(见《中国花卉盆景》2003年第8、10期)榕树附石盆景的人,无不拍案叫绝。有人说,那不是树附石,而是石头上的浮雕,是幅画,是首诗……在作品中,石的险峻,榕根的附着力,树姿的优雅,意境的深远,表现得酣畅淋漓,大师不凡的功力,在游刃有余中达到了极致!但赏读之后,也有点不清楚之处,故而请教作者康先生。他是我的盆景指导教师,福建省林业厅向国家林业局推荐的花卉咨询专家。  相似文献   

7.
《中国花卉盆景》第5期刊登了夏著华先生《从两件丛林作品看中国盆景与海外盆栽之别》一文。以往,笔者曾拜读过夏先生多篇文章,受益匪浅。但该文读后却让笔者稍感意外,我和他有一致的观点,也有不同的看法,提出来愿与夏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8.
1994年第二期《作品赏评》栏是一个很好的“课堂”,作为学习,我试对其中的树木盆景作些分析,以此与盆友共探讨。《榕树》系近景式大树型作品,格调清新、自然,勃勃生机,给人以健康、向上的美感。但从精益求精的角度考虑,该作品也有可改之处。  相似文献   

9.
8年前,我将一盆名为《始于足下》的枸骨盆景投到《中国花卉盆景》(见2000年第10期)。又经过几年的修剪养护,面貌大有改观,观赏效果基本不同;它的根盘已完全露出,可说是真正的“足”了。也可见盆景的制作,必须经年累月耐心地付出劳动,急躁不得。  相似文献   

10.
水旱盆景,是指在同一盆中既栽种植物又布置山石,既有水面又有旱景的一种盆景。它介于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之间。在这类盆景中,树与石相映成趣,水与早相补相成,巧妙地构成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图。水旱盆景是人们不满足于仅仅欣赏树木姿态或单单玩赏水石的产物。在很早以前,就有人尝试将它们集于一体。据清代李斗《扬州画航录》记载,当时扬州的花匠善制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张虎同志30余年以创作山水盆景名扬乡里。他爱钟乳石、千层石、太湖石、虎皮石、木纹石等。自然界中,众多的名贵石种,几乎都是他珍爱的物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采撷大自然山山水水最美的景物,一直是张虎同志创作的行动指南。用他自己的话说:从事山水盆景创作者的任务很重。可以说是一辈子读不完的书、走不完的路,更有探索不尽的艺术源泉。艺术的创作要靠真情实感。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带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基本做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灵感要从生活实践中产生。好的盆景作品更是艺术家学识、品德、艺术修养和对人生、社会、历史、自然宇宙的独特感悟。张虎  相似文献   

12.
品赏枸杞盆景《今夜礼花灿烂》,顿觉心里一亮。作为观果盆景,既继承了中国盆景之传统,又有其个性;既玲珑,又大气,融杂木盆景与观果盆景特色于一身。第一,它以根代干,以根代枝,整个作品的主干,主枝与露根,都是一棵野桩枸杞的根。作者将主根作为主干,将侧根作为侧枝和露根,经过几年的养育,成为独具风格的作品。第二,果艳果繁,叶小且密;果、叶主次分明,突出了  相似文献   

13.
前年九月我在上海参观全国盆景展览。一踏进扬州展区,就被赵庆泉同志的《八骏图》(见1985年12期、1986年1期本刊——编者)所吸引,我久久地站在作品面前琢磨。正面看,它如同横线条式的国画:十几株千姿百态、大小不一的六月雪,几块淡黄色的龟纹石栽在白色大理石盆里,搭配巧妙,相映生辉。  相似文献   

14.
读陈奇元先生《亦谈『舍利型』盆景》一文,很高兴。总感觉盆景论坛有点沉寂,以为谦和太多,活力就不足。但陈先生的论点并不能让我完全信服,于是又来写几句,还望先生不吝赐教。有必要先作个说明:我写《对盆景『舍利型』的思考》没有研究或评说日本『舍利型』盆栽的意思,只不过有感于国内『舍利』风越刮越紧,不由生出杞人之忧,担  相似文献   

15.
用榕树树枝造出环环相扣的五个圆圈,圆圈上还站着一个舞者,这就是一个像奥运标志的盆景。不久前,万江盆景爱好者胡泽林老人向《东莞日报》表示希望在2008年北京奥运到来之际,能将自己的两个盆景作品赠予北京奥组委,以表他的一片心意。据胡伯伯介绍,他想送给北京奥组委的两个盆景,一个是舟,一个是奥运标志,这两个作品都是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后方定型的。随后,记者跟胡伯伯来到他位于万江的艺术盆景场。刚到盆  相似文献   

16.
1986年12期刊载的《富有意境的佳作》一文,肯定、赞赏了盆景作品《古道西风》(见1986年第1期彩页)。我则认为,这个作品不值得称道。《古道西风》盆景是以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小令为题的,它和现在的时代已相差七百年了。对待这首元曲,也和欣赏其它古代作品一样,应该历史主义地去分析它,因为它毕竟不是现在的现实。这个曲子的中心内容是“断肠人生在天涯”,配景是灰色的,一  相似文献   

17.
1993年第九期《中国花卉盆景》刊登了几件瑞安盆景,本人观赏后觉得尚有些不足(优点在这里不一一分析))。现提一些个人看法和意见,供参考。一、《水旱盆景》的不足是:1.整个作品中树体背对水面,缺少顾盼呼应。2.主树顶冠过大、过密,象一座小山  相似文献   

18.
一1989年,福建省第二届盆景展览在泉州举办,这是我迷上盆景后第一次有机会观摩全省性作品。在记忆中,是著名榕树盆景《凤舞》的原作者杨吉章先生通知我这个消息,同时还捎来口信,要我参观前先与他见面,虽然没说明原因,但语气中似有重要的事。我如约而至。老人一见面,寒暄都顾不上,马上领我去展场,来到一组小型作品前站住。很多年后回忆起来,依然无法忘记当时面对这组小品内心的震撼。一瞬之间,我忽然有一种很真实关于盆景的艺术感觉。我后来给这位作者同类作品写短评时,用清人王廷相"摆脱形模,凌虚结构"的话来概括它的个性,也许这样的概括有欠全面,但作者有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19.
2003年10月1日至31日,福建省盆景选拔赛在福州举行,厦门市园林局认真组织参赛。在此项赛事中,厦门作品评比总分为全省最高,其中一等奖2盆(一个地区只评1盆),《福州日报》作了报道。这里介绍几幅获奖的参寒作品,以飨读者。刘友坚的马尾松文人树盆景,取材平俗而作品不凡。细细品赏,颇有感触。马尾松的尖叶不及五针松的密集,不如黑松的厚实,它稀疏细软,枝  相似文献   

20.
《中国花卉盆景》2003年第8期48页,第9期封3和第10期封4连续发表了题为《纤夫》,《历尽沧桑仍矫健》、《古韵春辉》三幅盆景摄影作品,一次又一次拨动了笔者的心弦。作品的共同之处是各自采用不同的造型手法,奏出了抗争、奋进、向上的生命之歌。《纤夫》可算是一象形盆景,十分简练。为了真实地反映纤夫的动态,作者有意将主干下面的两条主根提起并斜栽,尽量让全株树的重心落在盆外,这是作品的点睛之笔。为什么它没有翻倒?哦,背上有一条无形的绳在拉着它。不!应该是它拉着那条绳在艰难然而又是坚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进。多少个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