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总括上述,现将崔竹松对高产水稻主要生育阶段的长相要求及有关措施简述如下:1.苗期:培育壮苗,适期早插,是水稻增产的首要环节。明确插秧前壮苗的形态特征 为:根系发达,单株平均15—20个根,共中并夹有长1—2厘米的白根5—7条。茎基扁粗,叶挺,叶宽0.4—O.5厘米,叶色绿中带黄,苗高6寸左右,部分秧苗且已出现分蘖,插后发根力强,有利于早生快发等。措施上主要采用保温育苗,适当稀播,并加强苗床管理等。2.有效分蘖期:中心目的为促进有效分蘖及早发生。叶色上要求“上色快”,到7月5日左右有效分蘖停止期达到“一黑”。叶片要“甩开来”,累年平均单株宜1/3左右呈“三股叉’,状,一穴丛型呈“喇叭筒”状。在措施上,主要在细致整地,达到耕层深厚、肥沃、松软和平坦的基础上,采用双行式(4+7)×4寸插秧,一穴5—7苗,返青后浅灌一寸左右,早施和重施分蘖肥(称为前重),分蘖盛期看长相好坏酌情补肥一次(称为中补),并及时中耕、搔根和除草等。3.拔节到出穗期:中心目的为巩固有效分蘖,促进壮稈大穗。在长相要求上,叶色主要掌握“拔节黄”宜正常出现(浅绿到绿色),叶片表现“拉长叶”,孕穗中后期叶挺有弹性,呈“贴竿式”立起来生长(指13/0—15/0叶),茎稈粗壮,丛型如“大胡子”状(指一穴茎数多在15—20个)等。本期间在措施上,有  相似文献   

2.
<正>1整地及保护性耕作1.1整地秋翻秋整地,2~3年轮翻一次,或采用深松措施(深度35~40cm)。前作收获后,及时灭茬施肥秋翻,做到根茬翻埋良好,耕深18~25cm,耕后及时耙、压,注意保墒,在秋季达到可播种状态。秋翻春整地,秋翻地,待土壤化冻15cm左右时,就要耙、耢、起垄、镇压,达到待播状态。低洼地块最好是秋打垄,便于晒垡散水。顶浆打垄,春季土壤化冻15cm深时,在已清除根茬的地块上实  相似文献   

3.
张鸿  郑家国 《作物杂志》1999,15(2):22-23
水稻抛秧一般采用塑盘旱育苗,抛栽时秧苗仅凭自身重力落下入泥浅,因而无论个体还是群体的生长发育特点均与手插秧不同。但是人们仍按常规手插秧采取重底早造(底:追=7:3或8:2)的施肥方式,抛秧难以获得高产。为此,根据多年研究结果针对抛秧特有的生长规律提出了高产施肥技术:在保证总纯氮量一定(130~180kg/hm2)的情况下,减少前期氮肥用量,增加后期追氮量,做到前、中、后期合理搭配、统筹兼顾的“前氮后移平衡”施肥技术,是水稻抛秧高产的一项有效措施。1施肥原则1.1施足底肥一般占总施氮量的50%~60%,在耙后平田时与磷肥、钾肥和有机肥一道施用,撒匀搅匀。1.2适时追肥由于抛秧基本无返青过程,分蘖……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川西平原水田两熟区基础土壤地力与水稻产量的关系,以2个杂交籼稻为试验材料,在四川省绵竹市选取2个乡镇高、中、低不同基础地力田块进行试验,研究基础地力和施肥对水稻生育期、生长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后各地力田块水稻有效穗、穗粒数显著增加,施肥处理较CK大幅增产,增产幅度为低产田中产田高产田,高、中、低产田的基础地力贡献率分别为84.4%、82.0%和77.4%。试验地高、中、低产田施肥后分别增产19.8%、22.0%、30.2%。施肥处理有助于水稻提早分蘖,显著增加水稻株高及分蘖数,施肥后总生育期略微延长,高、中、低产田生育期延长程度差异不明显。高产田有效蘖数略高于中、低产田。总体上,水稻产量随基础地力的提升而升高,肥料贡献率为低产田中产田高产田,相同施肥处理下低产田增产潜力更大。从产量构成要素看,施肥显著增加水稻有效穗数,是产量提升的主因。  相似文献   

5.
1.崔竹松在密植上的论点是“主蘖并重”。他要求个体多数宜呈“三股叉”状,丛型宜呈“喇叭筒”、“大胡子”状等。实质上,即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高产水稻的穗多、穗大等产量性状的形成过程。2.高产田的单株分蘖数的变化,据调查,有80%以上的主茎带有1—3个以上的分蘖穗,其中又以带有两个分蘖穗的较多(平均为1/3左右),表现穗大粒多,个体发育较好。关于每亩总茎数的变化,返青期宜保持15—16万棵,有效分蘖停止期30—32万棵,最高分蘖期控制在50万棵左右,出穗后巩固在38—40万棵左右较好。关于分蘖势方面,返青后10—20天(到有效分蘖停止期)内分蘖数上升最快,有利于促进低节位的分蘖,返青后的20—30天内(到最高分蘖期)分蘖数上升较慢,有利于控制无效分蘖;返青后的30—50天内(到出穗前)分蘖数平缓下降,有利巩固有效分蘖。3.高产田主茎在全田总茎数中所占比率的变化,一般是由高到低再稍为增高的过程,分蘖茎则相反。成熟期比较,从数量上分蘖茎的比率虽可占55—60%左右,但在干重的组成上,基本上主、蘖是各占50%左右。4.高产田的分蘖数变化情况比较适宜时,后期叶面积指数的变化一般为:拔节期3—4,孕穗中期4—5,孕穗末期5—6,出穗齐期5—4,乳熟末期保持3.0左右。5.高产田的分蘖消长变化是否适宜,与肥、密等栽培措施有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北方寒地传统搅浆平地耕作模式造成稻田泡田灌溉水量大和肥料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于2018—2019年以稻田水整地环节振捣提浆机与侧深施肥机为材料,采用2种耕整地模式和2种施肥模式的正交试验设计:搅浆平地耕整地模式(WPF)、振捣提浆耕整地模式(VEP)、基肥撒施模式(CFA)和侧深施肥模式(SDF),分析振捣提浆+侧深施肥技术模式对泡田期灌水量、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指标、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搅浆平地耕整地+基肥撒施(WPF+CFA)相比,搅浆平地耕整地+侧深施肥(WPF+SDF)、振捣提浆耕整地+基肥撒施(VEP+CFA)和振捣提浆耕整地+侧深施肥(VEP+SDF)3种技术模式对水稻泡田灌溉量、产量性状、肥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均产生显著的影响,以VEP+SDF增幅最大,WPF+SDF次之,VEP+CFA最小。与WPF+CFA相比,VEP+SDF模式能显著提高肥水效率,节约泡田灌溉水11.4%,减少肥料施用量10%,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7.3%和1628.7元/hm2。本研究表明,VEP+SDF模式显著改善肥水利用效率,提高植株产量和经济效益,是北方寒地水稻较为理想的机械化整地施肥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7.
所谓根外追肥法,或叶面追肥法,或根外营养,就是将高效力的化学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成一定浓度的稀溶液,喷洒在水稻叶面上,以满足水稻植株对各种营养成份的及时需要,改善体内各种生理生化过程。这种方法和在土壤中施肥比较起来,有不少优点。它能根据  相似文献   

8.
少耕比普耕整地质量好,平坦度高,可为水稻生育创造良好的耕层,能做到“上糊下松,有水有气”的农艺要求。在水稻生育期,免耕区土壤紧实度由硬变软,土壤容重由重变轻,其它与此相反。当土壤旱测紧实度11公斤/厘米。或水测容重1.3克/厘米。以上时,影响稻根伸长。实行旱少耕、免耕一年和二年与普耕相比,提高耕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增加渗透水量,改善耕层土壤物理性质,促使水稻生育。但在冲积型水稻土、草甸型水稻土上,当连续免耕、旱少耕三年时,因渗透性过强,而不利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9.
《新疆农垦科技》2012,(3):61-61
1.整地。荞麦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播种前要求进行深耕、细耙,使土壤疏松。2.施肥。荞麦是需肥较多的作物,基肥以厩肥、磷肥和草木灰为主,生长期适当追肥。施用磷、钾肥能显著提高荞麦产量;氮肥多施易倒伏。3.播种。播种量2~4 kg/667 m2。以条播为好,行距35~50 cm,播深3~4 cm;干旱时,可加深到5~6 cm。  相似文献   

10.
<正>一、水分管理无论早、中、晚稻,都不需要栽后灌深水护苗。最好的办法是浅水耕翻整平,浅水栽插,栽后5~7天让田水自然落干。这样施的基肥不容易流失,土壤的水、气也比较协调。落干时结合追肥耘田,晾田1~3天,再灌3厘米左右的浅水,等自然落干后再灌浅水。实行浅水勤灌,水气协调,以水调肥,以气促根,有利于根蘖相互促进发展。当全田总茎蘖数达到预定指标(肥力高的田达到预定指标的80%~90%)时,及时开沟排水晒田,也可在茎蘖数达到预定指标时灌深水控制分蘖。晒田应改以往一次重晒为轻晒、多次晒田,达到既控制分蘖不再增长且又不损伤根系的目的。第一次晒田晒到田边开小裂、人站田面不陷脚时,灌浅水(或跑马水)。隔2~3天再晒,反复多次进行,至分蘖不上升为止。二、追肥管理返青分蘖期良好的长势长相是:移栽后3~5天活棵,7~10天见分蘖,20天分蘖达到或超过预定穗数指标,叶色清秀浓绿,挺而不披,植株矮壮、散开。分蘖  相似文献   

11.
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中产稻田水稻根系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中产稻田水平下,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水稻根系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情况,开展了水稻免耕和翻犁、直播和移栽的耕作栽培方式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水稻根系生长和生育期有一定的影响,在分蘖盛期和成熟期,移栽的水稻根重、最长根长和根数均高于直播,且以翻犁移栽最好;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构成有影响,造成了对产量影响显著,以翻犁移栽单产590.1kg为最高,以免耕直播单产最低,且与其他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正水稻常规施肥方法用肥量大、施肥次数多、投入成本高、劳动效率低,不仅造成极大浪费,而且对土壤、水体等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了科学有效地进行减量施肥,提升农产品品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减少环境污染,近年来江苏省邳州市设立了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技术示范区。为了验证此项技术对水稻生育性状、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影响,特设置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与常规施肥对比试验。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地点试验地点位于江苏省邳州市土山镇,前茬作物为  相似文献   

13.
提高小麦新品系鉴定、品比、区域试验准确性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1做好播前准备工作1.1秋翻地、整地、施肥1.1.1秋翻地及整地在宜耕期内翻地顺撇翻,即机车去时作业,返回时跑空,避免试验区内出沟。耙地时采用对角线耙法,把土块耙碎耙细,保证地势平坦,否则,降雨较少时,就会导致洼处水分过量,高处水分不足,同时土壤中可溶性养分由高处流向洼处,造成小麦生长发育出现误差。  相似文献   

14.
吴谦 《种子世界》2014,(3):46-47
<正>1选地整地,施好底肥选用pH6.0~8.5的沙壤土、轻壤土和重壤土田块为宜,并要具备一定的灌溉水源。整地要做到耕层土壤细碎,田面平整,即所谓的"田平泥融"。施优质有机肥3万kg/hm2、尿素300~375kg/hm2、碳铵450~525kg/hm2、硫酸钾225kg/hm2、硫酸锌22.5~30.0kg/hm2作为基肥,施肥后用耙将肥料混入150~225kg/hm2的全层。  相似文献   

15.
利用海南冬季温暖的气候特点,从选地、做苗床、播种、插秧及收获等方面详细的阐述了寒地水稻南繁种植技术。就整地,施肥,防螺、虫、鸟、鼠害等方面介绍了水稻田间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1 播前准备 播前整地整地前要施足底肥,氮、磷、钾配合平衡施肥,每公顷施有机肥45000kg,纯氮70-80kg,五氧化二磷150kg,氯化钾120kg,硼砂10kg。耕层深度应在20cm以上,打破犁底层,深耕细耙,达到土地平坦,上虚下实,增加耕作层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根系下扎,为培育  相似文献   

17.
王德 《作物学报》1965,4(4):381-390
宁夏回族自治区王太堡农业试验场1963—1964在1.26亩地上获得亩产稻谷1400斤的高产。获得高产的主要措施是:(1)土质稍好、排水较暢;(2)采用塑料薄膜保温育苗的秧苗,种植公交10号品种,6月初插秧;(3)采用5×3寸的行穴距、每亩4万穴、每穴5—6苗,收获时每亩有42.9—43.1万穗,密度较高;(4)在每亩基施土粪一二万斤、尿素15—16.4斤的基础上,6月15—20日每亩又集中追施尿素10—15斤;(5),掌握丰产形态、看苗追肥。在土质较好、壮苗早插的基础上,重基施及早期集中追施化肥,这是丰产的关键。这样可以促使迅速返青,幼苗繁茂,使叶片数增多,分蘖早生快发,主茎及分蘖的穗大粒多。由于早期植株各部分尤其是叶片的含氮量高,因而早施追肥稻株能够充分吸收,不致感染稻瘟病,并且能充分利用光能,对于防倒伏以及促使迅速灌浆也都有利。丰产稳产的长相应该是苗期繁茂,叶色深、但不能使顶部三叶现披;到7月初幼穗开始分化时叶色稍黄,拔节时穴高约60厘米左右,拔节前后叶色略转绿、抽穗前半个月又开始逐渐现黄,早期中期不倒,成熟期植株倾斜或稍倒,成熟时穴高约100厘米、最高不超过110厘米。早追化肥、看苗补肥是达到丰产长相的主要措施。孕穗前可以根据第二叶长鉴定植株能否发生早中期倒伏,当每亩有40多万穗时,若有一定量植株第二  相似文献   

18.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土壤磷素及水稻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基于16年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了无肥对照(CK)、无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C)、NPK化肥配施(NPK)、NPK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NPK+C)、减量施肥(F+1/2C) 5个处理,通过测定各处理土壤P素肥力指标和水稻植株P含量,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P素肥力特性和水稻P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模式显著改变了0~20 cm土壤P素肥力特性和水稻对土壤P素的吸收利用,对20~40 cm土壤P素肥力影响不大。NPK化肥配施与无肥对照相比,耕层土壤Olsen-P和全P含量分别提高了108.8%和31.9%,各生育期水稻植株P含量(含稻谷)差异显著。NPK化肥配施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与NPK化肥配施相比,耕层土壤Olsen-P和全P含量分别提高了84.3%和19.4%,土壤P素活化系数达到2.96,差异显著,各生育期水稻植株P含量(稻谷除外)差异显著。无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与无肥对照相比,耕层土壤P素肥力指标、水稻植株P含量(含稻谷)差异均不显著。减量施肥处理与NPK化肥配施相比,土壤肥力性状无明显差异,植株中P含量略有下降,稻谷中P含量差异不显著。施NPK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明显改善了土壤P素肥力性状,提高了土壤P素活化度,促进了水稻对P素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9.
1 播前准备播前整地整地前要施足底肥,氮、磷、钾配合平衡施肥,每公顷施有机肥45000kg,纯氮70~80kg,五氧化二磷150kg,氯化钾120kg,硼砂10kg.耕层深度应在20cm以上,打破犁底层,深耕细耙,达到土地平坦,上虚下实,增加耕作层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根系下扎,为培育壮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水稻本田生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是包括整地、施肥、插秧、水层管理等在内的多项高产技术的组合,是集水稻优质品种的选择、测土配方平衡施肥、节水灌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一系列优化措施为一体的综合配套技术。该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为区域水稻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