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蚕桑产业是云南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之一,发展势头强劲、市场潜力大,云南现成为全国栽桑养蚕第三大省份。然而,桑树病害的发生成为影响蚕桑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以桑褐斑病最为严重。桑褐斑病是云南桑树最重要的叶部病害,由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 (Bereng.) Allesch]感染引起,发病率高,危害严重,严重影响蚕桑生产发展。国内外学者对桑褐斑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桑褐斑病的分布、危害、病原、症状、传播途径、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等方面。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桑褐斑病更深入的研究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广西蚕业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钢 《四川蚕业》2012,40(3):7-10
<正>近年来,广西抓住国家"东桑西移"战略机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蚕桑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成为广西农业的新兴优势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成功范例。广西蚕业为何能迅速崛起,广西经验对我省蚕桑产业的发展有何启示和借鉴意义?为此,我们对广西蚕桑产业进行了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现有在职职工4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博士与博士后13人,省特贡人员2人,国务院特贴4人。"浙江省桑蚕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蚕桑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牵头单位,入选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两名专家被农业部聘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建有桑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蚕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低碳生物能农业  相似文献   

4.
生态蚕桑产业是传统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建设生态桑产业的基础上,探讨生态蚕桑产业的基本内涵、特征和发展要求,并通过近年对产业发展方向的思考,以及传统蚕桑产业由单一种桑养蚕转向多元化开发利用的实践,总结出发展生态蚕桑产业的几种模式,谨供业界参考。  相似文献   

5.
曾燕蓉 《广西蚕业》2019,56(1):39-46
运用SWOT法分析,发现广西生态桑产业具有桑树资源丰富、桑树生长优势明显、蚕桑产业优势强大、产业产品安全性优势突出等特点,同时也面临蚕桑产业发展地区农业生产力落后且科技推广难度大、生态桑研究起步较晚等方面的挑战。认为广西应抢抓“一带一路”新机遇,加大科技部门在生态桑方面的研究投入,集中优势力量,攻克蚕桑资源多用途开发与利用技术瓶颈,加快推进产业链延伸,最大限度提升生态桑发展潜力,促进生态桑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给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南充茶桑产业,秉持"栽桑养人、立桑为源、多元发展、生态富民"的产业发展新观念,深入挖掘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潜力,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中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我省在积极推进蚕桑产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提升竞争力等方面取得初步进展。当前,推进传统单一产业链向资源多元化发展转变逐渐形成业界共识,其中桑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发展的果叶兼用桑可以同时兼顾养蚕收入和桑果收入,经济效益显著,已经成为蚕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桑椹自古享有"民间圣果"、"中华果王"之美称,被医学界誉为"二十一世纪最佳保健果品",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列入"既是食  相似文献   

8.
蚕与人类有着很深的渊源,在中国古代社会,养蚕业经济社会文化地位十分显耀,蚕吐出几百米到上千米的丝线,演绎了"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桑-蚕-茧-丝绸-制成品的单一产业模式渐行渐远,蚕、桑、茧、丝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方兴未艾,将助推蚕桑产业转型发展。本文主要对家蚕生命逻辑、经济逻辑、社会逻辑的演变进行简单分析,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蚕桑通报》2013,(2):4-4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现有在职职工4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博士与博士后13人,省特贡人员2人,国务院特贴4人。"浙江省桑蚕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蚕桑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牵头单位,入选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两名专家被农业部聘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建有桑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蚕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低碳生物能农业研究、应用昆虫研究和成果转化与推广6个学科和院"昆虫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有实验与科研用房8000平方米,试验桑园4公顷,保存桑、蚕品种资源1000余份。研究所重点开展蚕桑新品种选育、家  相似文献   

10.
<正>宁南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气候优势,每年可养4-5季蚕,是我国著名的蚕桑之乡,蚕桑也成为宁南县农业农村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近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桑园管理逐渐粗犷,农村四边桑甚至连片桑树荒废、桑病虫害抗药性增加,导致我县桑螟危害逐渐严重。2016年秋季全县桑螟虫全面爆发成灾,蚕农损失惨重。为了降低桑螟虫口基数、控制桑螟虫危害,确保宁南蚕桑产业健康稳定发展,2017年宁南县  相似文献   

11.
<正>蚕业是江苏省传统的外向型、文化型产业,也是蚕农增收、改善农村生态的高效特色产业。然而,近年来由于受气候、预警体系、防治技术与设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桑疫病、桑螟、桑瘿蚊、桑尺蠖等桑病虫已成为我省蚕桑生产的巨大威胁。为积极践行"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促进江苏蚕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取得新突  相似文献   

12.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全省乡村振兴大会精神,加快川桑产业高质量发展。10月11—12日,全省川桑产业发展工作会在广安市武胜县召开。各市(州)农业(农牧)局、各市(州)蚕桑站、蚕桑重点县农业(蚕桑)局负责人、部分茧丝绸龙头企业负责人、省农科院蚕业所、省直属蚕种场、省农机研究院等,共110余人参加了会议。省蚕业总  相似文献   

13.
<正>由中国蚕学会、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主办,浙江省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承办的全国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学术研讨会2014年12月4~5日在浙江省湖州市狄港渔庄召开。会议期间有22位代表进行了发言交流,内容涉及蚕、桑、蛹、蛾、丝及桑树对重金属修复利用与蚕桑休闲等方面的研究与发展情况。现场参观了湖州澳特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州优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桑文化家具体验馆和狄港渔庄蚕桑丝绸文化馆,并品尝了丰富多彩的蚕桑美食。整个会议期间交流形式多样,互  相似文献   

14.
正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现有在职职工4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博士与博士后13人,省特贡人员2人,国务院特贴4人。"浙江省桑蚕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蚕桑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牵头单位,入选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两名专家被农业部聘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建有桑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蚕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低碳生物能农业研究、应用昆虫研究和成果转化与推广6个学科和院"昆虫分子生物  相似文献   

15.
蚕桑产业是铜梁农业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产业。果桑产业作为蚕桑产业发展的后起之秀,在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大力发展果桑种植业,不但改变了传统的“种桑只为养蚕”的单一生产模式,而且对优化蚕桑产业结构,延长蚕桑产业链,促进蚕农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6.
<正>《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培训教材——蚕桑》于2009年11月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四川省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区域布局规划和新型农民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等为依据,以主体技术路线为主线,以关键实用技术为重点,介绍了桑、蚕主要推广品种,结合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蚕桑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基础知识和实用  相似文献   

17.
正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现有在职职工4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博士与博士后13人,省特贡人员2人,国务院特贴4人。"浙江省桑蚕茧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蚕桑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牵头单位,入选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两名专家被农业部聘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建有桑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蚕育种与资源利用研究、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低碳生物能农业研究、应用昆虫研究和成果转化与推广6个学科和院"昆虫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有实验与科研用房8000平方米,试验桑园4公顷,  相似文献   

18.
王店镇果桑栽培由小到大,达到目前10.67hm2的较大规模,成为嘉兴市的重要果桑种植基地。王店镇果桑产业起初是以鲜果销售为主,2006年随着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逐步兴起,果桑采摘游在嘉兴、海宁等周边市县都有了较高知名度。发展果、叶兼用,食、药同用的果桑栽培,是实现蚕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传统产业转型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稳定产业基础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高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也是川南的优势蚕区,是国家商务部"东桑西移"项目承担县,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蚕桑基地县。如何为传统的茧丝绸产业注入生机和活力,提升科技含量和产品的附加值,以及为蚕农增收,降低劳动强度,充分利用产业的资源,把蚕桑产业建设成为高效、低碳,生态循环产业,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我国蚕桑产业生产规模稳步增长,蚕桑生产水平持续提升,蚕桑产业化稳步推进,蚕桑产业综合产值不断增加。2018年,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出,要着力在"川字号"特色产业培育上实现突破,将"川桑"作为全省九大农业领域重点产业之一来抓,持续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同时,蚕桑产业具有投资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