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中国历史上的《耕织图》,最早见于著录的,大约要算南宋楼璹的《耕织图》。楼璹的《耕织图》,宋本已不可得。但是,依据南宋以来的记载和仿刻本,可知楼璹的《耕织图》为二卷。楼璹之侄楼钥记载说:“伯父(指楼璹)时为临安于潜令,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为之图,系以五言诗一章,章八句,农桑之务曲尽情状。虽四方习俗间  相似文献   

2.
宋人楼(王寿)的《耕织图》在我国古代农业史和丝绸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我们一直苦于未得见其实物,只能在传为楼(王寿)所作的《耕织图诗》或是在后世的临摹和翻刻本中窥其一二。近日欣闻黑龙江省大庆市发现宋人《蚕织图》一卷乃是楼(王寿)《耕织图》中织图的摹本,又见《文物》上发表了全部照片,并拜读了林桂英和刘锋彤两位先生的大作“宋《蚕织图》卷初探”。(下称林文),深受启发,得益非浅。在此以前,探讨《耕织图》的专论,就本国来说,在大陆主要有蒋文光先生的“从《耕织图》刻石看宋代的农业和蚕桑”(下称蒋文),在台湾主  相似文献   

3.
近十余年来,我国广大蚕区正在宣传推广一种新蔟具——方格蔟。方格蔟是从日本引进的(日本称之为回转蔟),这已众所周知。可是,目前还没有人再向上追溯,寻找方格蔟的渊源出自何处!其实,方格蔟最早的创制者是中国人,我国杭嘉湖蚕区,早在宋代就见有这种蔟具了。方格蔟图形初见于南宋楼(王寿)的《耕织图》。楼(王寿)绘的宋本《耕织图》现在虽已不可得,但自宋以后依照楼(王寿)《耕织图》描绘、临摹和翻刻者,元、明、清各代都有。《耕织图》在代代相传重绘、翻刻之中,虽在艺术性方面各有千秋,而其中技术内容的格局毫无疑问是从宋代沿袭下来的。所以说,方格蔟至迟自南宋以来,我国东南蚕区已收入当时的“科普”图谱——《耕织图》了。就现有史料表明,我国宋代以来使用的“力格蔟”很可能出自杭嘉湖地区养蚕家的创造,但元,明以来,这种“方格蔟”在当时的农书、蚕书中已不再见有应用和记述,  相似文献   

4.
宋人《蚕织图》长卷,绢本,线描,淡彩,长513厘米,高27.5厘米。据卷尾跋语和文献考证,此卷为南宋高宗初年翰林图画院的摹本。原本是南宋建炎初年临安於潜令楼(王寿)进献给宋高宗的。楼(王寿)所进的图卷是耕织两部分。耕图部分共绘二十一图,织图共绘二十四图,每图皆系五言八句诗一章。原图已不知去向,只在《宋史·艺文志》卷四有一笔记载:“楼(王寿)耕织图一卷”。现存的翰林图画院织图摹本题签为《宋人蚕织图》。描写的是南宋初年浙东一带蚕织户由“腊月浴蚕”开始到“织帛下机”为止,共二十四段,无题诗,但每段画面下有宋高宗吴皇后楷书题写的标题。有的标题下或旁注以小字,补充或阐释画面内容。卷后元初人郑子有跋语记载此摹本曾制版,可能是准备印发各州县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的耕织图丰富多采,它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农桑并举、男耕女织的生产内容和特征,既是精美的艺术品,又是研究农业历史可贵的参考资料。据古籍著录,我国历史上绘制的系统成套的耕织图最早见于宋代,其中又以南宋楼(王寿)的《耕织图》较为著名,但此图已佚。现将明清时期据楼(王寿)《耕织图》绘制、摹刻或按其艺术手法创作的几种耕织图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周昕 《农业考古》2008,(1):146-148
在“耕织图”发展史上,楼靖绘制的《耕织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从而引发了“耕织图”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社会上接连不断地出现了许多《耕织图》,形成了中国绘画史、中国科技史、中国农业史、中国艺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成就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大瑰宝。清朝是“耕织图”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期。在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的大力昌导和亲自参予下,全国上下又出现了一次绘制“耕织图”的热潮。不完全统计,清朝绘制的《耕织图》有:  相似文献   

7.
形象的传统农业生产画卷——《中国古代耕织图》述评日本东海大学教授渡部武中国农科院文献中心王永厚1996年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建馆十周年。由王潮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于1995年12月出版的《中国古代耕织图》,被列为“中国农业博物馆丛书”之一,是作为向建馆...  相似文献   

8.
在探讨茶字茶名的茶史学术文章中 ,林鸿荣先生的《茶事探源》(刊《中国农史》1 994年 1 3卷 2期 )堪称一篇佳作 ,值得推荐。在重读论文之后 ,笔者附带提出一点看法以供商榷。1、该文名为《茶事探源》 ,实为茶文献中的茶名茶字探源。取名《茶事探源》 ,未免失之过宽。2、关于《僮约》中“买荼”之荼非“烹荼”之荼。前人也多持此说 ,林文则更从两字所处不同音韵角度发挥论证 ,颇具新意。然而笔者以为也不应忽略郭璞在《尔雅》“木贾 ,苦荼”注释中关于茶叶“可煮作羹饮”的记述。而《僮约》这篇戏文中所设之宴显然是一次上乘宴席 ,有可能用较…  相似文献   

9.
清乾隆年间,六安州(今安徽省六安县)著名兽医郭怀西(字宁庵)对《元亨疗马集》进行了较全面的改编和注释。经安徽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发现并收集成套,1983年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名为《新刻注释马牛驼经大全集》(以下简称,《大全集》)。《大全集》的问世,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元亨疗马集》。在改编和注释中,郭怀西“细检先贤故籍,要语秘诀,奇针治法,奥义良方,一一注明。其间有未备者详之,颠倒者顺之,残缺者补之,讹谬者正之,失次者序之……”(郭怀西自序)。正如黄本骐序中所称:该书  相似文献   

10.
“茶艺”论释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一、“茶艺”本义茶艺 ,就是人类种茶、制茶、用茶的方法与程式。所谓“艺” ,其义主要有六 :(一 )种植。《说文》作“” ,或作“” ,种也。《诗经·小雅·楚茨》 :“我黍稷。”《茶经·一之源》 :“凡艺而不实 ,植而罕茂。”(二 )才能 ,技艺。《论语·雍也》 :“求也艺。”朱熹《注》 :“艺 ,多才能。”(三 )艺术。《后汉书·伏湛传》 :“永和元年 ( 1 36 ) ,诏……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四 )准则 ,限度。《左传》有“陈之艺极 ,引之仪表。”注 :艺 ,准也。《国语》有“贪欲无艺”语 ,艺 ,极也 ,引申为法度、限度。(…  相似文献   

11.
“批契”一词,在古文献中,仅两见于《齐民要术》:1.《种葱第二十一》载:“两耧重耩,窍瓠下之,以批(蒲结反)契(苏结反)继腰曳之。”2.《种苜蓿第二十九》载:“重楼耩地,使珑深阔,窍瓠下子,批契曳之。”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注释:“其形制,装置及操作方法均未详……照《要术》叙述播种程序说,应是一种复种工具。”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注解说:“‘批’,是从中  相似文献   

12.
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的《辞源》修订本第一版,将“嫁枣”一条误注为“嫁接枣树”,这是一个明显错误,今补正如下。《辞源》原文:“[嫁枣]嫁接枣树。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四·种枣》:‘正月一日,日出时,反斧班驳椎之,名曰嫁枣。’注:‘不斧则花而无实,斫则子萎而落也。’”(见《辞源》第一册第765页)这里,注释者将“嫁枣”和“嫁接枣树”混为一谈,其实不然。“嫁枣”和“嫁接枣树”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园艺技术措施,缪启愉先生在《齐民要术校释》一书中,对此已有明确恰当的注释。《齐民要术校释》种枣注十八说:  相似文献   

13.
陆羽《茶经·七之事》“茗菜”质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游修龄 《农业考古》2001,(4):211-213
陆羽《茶经·七之事》是《茶经》一书中内容最为复杂的部分 ,涉及与饮茶有关的历史人物 ,传说人物、神话传说 ,茶叶产地、风俗掌故等 ,以一人一事为单位 ,分条叙述 ,共约 2 5 0 0来字。其中第二大段第三条引《晏子春秋》的记载 :“婴相齐景公时 ,食脱粟之饭 ,炙三戈五卯茗菜而已。”(笔者按 :戈应作弋 ,卯应作卵 )。 2 0 0 0年新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茶人之部”根据陆羽的引文 ,以晏婴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茶人 ,并加按语说 :“按 :《晏子春秋》内篇作 :“苔菜” ,《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作 :“茗菜” ,同《茶经》。当时茗 (茶 )作为食…  相似文献   

14.
三、中国蚕业中心南移对中国蚕业及中国社会经济之影响(一)对中国蚕业之影响蚕业中心南移,从发轫到完成,经历了几百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北方的蚕业技术不断南下,与南方原有的蚕业技术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起到取长补短精益求精的作用。因此,南方蚕业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反映这一时期南方蚕业情况的蚕业著作接二连三地出现了。诸如孙光宪的《蚕书》,托名淮南王刘安的《淮南王养蚕经》,秦观的《蚕书》和陈旉的《农书》下卷蚕桑篇等等。前两书已佚,所以现存蚕业史上最早的蚕业专著当推秦观的《蚕书》。  相似文献   

15.
林蔚文 《农业考古》1991,(1):316-320
1、菘菜《三山志》:“菘菜与芜菁相尖,茎叶不光者为芜菁,茎短叶阔,厚而肥者为菘。”《闽书》除引上述之载外,还说:“周颙所谓秋末晚菘是也。张九龄自幽京携种归曲江种之,闽中呼为张相菘。曾师建记谓北地无菘南地无芜菁,体性相似而形状不同,地土然也。”《闽产异录》:“八闽通志:与芜菁相类,梗长而叶不光者为芜菁……福州泉州皆产菘。2、芥菜芥菜变种甚多。《三山志》:“芥菜似菘而有毛,味辛辣,此青芥也。紫芥茎叶通,叶多作(米斋)食之.最美。白芥  相似文献   

16.
在撰写学术论文时 ,使用标点符号应以 GB/ T 1 5834 -1 995《标点符号用法》为准。对于科技论文和其他学术论文中的科技内容 ,可遵循下列特殊用法 :1 )外文字母、阿拉伯数字、百分号、括号和各种记号 (符号 )并列时 ,它们之间一律用逗号“,”而不用顿号“、”。2 )为了区别于缩写点和小数点 ,正文中句号用“。”,外文表述和参考文献中句号用“.”。3)连接号的用法为 :半字线“”用于复合名词等 ;一字线“—”用于起止域范围等 ;二字线“——”用于注释、同义词以及意思的转折和引伸等 ;浪纹号“~”用于数值范围。4 )省略号的用法为 :在公…  相似文献   

17.
中国饮茶历史悠久,周代即有《华阳国志》等文字记载,魏晋始兴,唐朝登堂入室大规模流行。《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颇具盛名的笔记小说,对于反映时人生活状况、心理活动都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纰漏篇》第三十四记任瞻问“为茶为茗”事言及茶茗之分;而《太平御览》引《世说新语》王濛“水厄”事则展现了士人对于饮茶避之不及的态度。这两...  相似文献   

18.
李亚明 《农业考古》2007,(4):152-153
沟洫是中国古代农田排灌沟渠系统。中国先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利用灌溉技术种植水稻。孔子曾赞扬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1)。沟洫规划的内容在中国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周礼.考工记》(以下简称《考工记》)中已有记载。《考工记.匠人》:“匠人为沟洫。”郑玄注:“主通利田间之水道。”可见沟洫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一部分,目的是满足水土保持和农作物生长的需要。《考工记》沟洫词语主要有[畎]、[遂]、[沟]、[洫]、[浍]等。《匠人》:“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畎;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  相似文献   

19.
巩志 《农业考古》2003,(4):307-308
清朝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是继宋徽宗赵佶以后的又一位嗜茶、爱茶、咏茶的皇帝 ,他写了 30 0多首茶诗 ,收集在《御制诗》初集———五集里 ,仅《中国茶文化经典》就收集了近2 0 0首。嘉庆元年 ( 1 796 ) ,弘历禅位给皇太子禺页琰 (仁宗 ) ,自称太上皇。他的禅位意愿在朝堂提出 ,有的老臣进谏 :“国不可一日无君”。弘历戏答曰 :“君不可一日无茶。”虽是随口戏言 ,足见他是一个真正的有茶癖的茶瘾君王。乾隆在位期间 ,曾七次下江南 ,写有《焙茶坞》诗和题唐伯虎《品茶图》、文征明《茶具图》等诗 ,对古代茶事无不涉及。到过杭州狮峰…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的主题是汉代的农业,尤注目于集约精耕与人口增殖的关系.精耕制与以销售为部分目的的农户经营,由汉代以至近世,始终是中国农业经济的特色.兹先由汉代政府对农业的政策开始讨论.秦统一中国,废封建,行郡县,诸子不复分封.由此,秦天子以下,天下莫非齐民,中间的只有代表皇权的守令,皇帝与臣民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这也可说是韩非子理想的实现,使强宗大族不复能专垄断赋役所自出的人力资源.《韩非子》:“悉租税,专民力,所以备难充仓府也,而士卒之逃事伏匿,附托有威之门,以避徭赋而上不得者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