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以扁核酸大枣( Ziziphus jujuba)品种为材料,5℃下冷藏,采用不同浓度壳聚糖处理枣果,研究壳聚糖处理对大枣冷藏品质、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壳聚糖处理后,冷藏期间枣果硬度下降速度明显减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上升速度及幅度下降,丙二醛含量增加速度被显著抑制,呼吸强度被抑制,POD、CAT活性显著增强。壳聚糖处理可提高大枣冷藏保鲜效果,在不同浓度的壳聚糖处理中,以2.0%、3.0%壳聚糖浓度处理保鲜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多维元素片中锌、铜、铁含量.方法样品经微波消解,用微分电位溶出法测定.结果与结论在pH2.5HCl底液中测定Cu,浓度范围在0.25-200μg/L,r=0.9991,平均回收率为97.3%,RSD为1.7%;在0.05mol/L邻苯二甲酸氢钾(pH4.0)+4.3×10^-4mol/L CdY溶液中测定Fe和Zn.本法对Zn,浓度范围在0.16-75μg/L,r=0.9977,平均回收率为104.1%,RSD为2.7%;对Fe,浓度范围为2~7μg/L,r=0.9977,平均回收率为105.5%,RSD为1.8%.  相似文献   

3.
粉红女士苹果冷藏与常温贮藏的乙烯代谢及果实品质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苹果新品种"粉红女士"为试材,研究了低温冷藏与室温贮藏中果实的乙烯释放速率、内源乙烯浓度及果实品质变化.结果表明,0~2℃冷藏显著抑制了果实乙烯释放,室温贮藏乙烯最高峰值是0~2℃冷藏的1.6倍.冷藏可显著降低粉红女士果实内源乙烯浓度,高峰值仅为室温贮藏的51.7.0~2℃冷藏90 d后,粉红女士苹果较新鲜,较室温贮藏果肉硬度高12.5,总酸高0.2,出汁率高1.51.在整个贮藏期,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不大,可滴定酸含量下降较快.  相似文献   

4.
不同处理方法对小白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氮水平条件下(5,10,15,20mmol/L4个氮浓度梯度,分别用N1、N2、N3和N4表示),采用水培方法研究新鲜和漂烫的小白菜在室温和冷藏条件下的硝酸盐含量变化。结果表明:①低氮水平N1和N2,在室温条件下,新鲜小白菜硝酸盐含量随放置时间基本不变,而冷藏条件下,有所增加;高氮水平N3和N4条件下,无论是室温还是冷藏,新鲜小白菜硝酸盐含量均呈先微增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当室温放置48h时,N3、N4处理的硝酸盐含量分别下降16.8%和23.0%,而冷藏放置48h时,分别下降21.2%和18.0%。②低氮水平N1和N2条件下,无论在室温还是冷藏漂烫小白菜硝酸盐含量基本不随放置时间而变化;高氮水平N3和N4条件下,其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室温放置48h时,N3、N4处理的硝酸盐含量分别下降5.2%和33.1%,而冷藏48h时,分别下降10.0%和27.9%。③冷藏新鲜和漂烫小白菜硝酸盐含量均高于室温含量。④在N4、N3、N2、N1处理中,新鲜小白菜硝酸盐含量分别是漂烫小白菜的2.43倍、3.08倍、10.04倍、2.78倍。漂烫可显著减少小白菜的硝酸盐含量。  相似文献   

5.
韭薹MA冷藏试验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常温(2012)贮藏和冷藏(0℃)为对照,研究了韭薹MA贮藏(自发气调贮藏)效果,结果表明,0℃韭薹MA贮藏。聚乙烯塑料薄膜袋内CO2浓度上升至13%时进行通风,韭薹可贮藏100d,好薹率达95.3%。Vc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可维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采用不同干燥及包装储藏方法对黄芪有效成分的影响进行观测,结果表明,黄芪的最佳干燥方式应选择50℃烘干43h,最佳包装条件为含水量控制在15%~17%,真空袋充CO2包装,可使甲苷含量达0.087%,浸出物含量达30.72%。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甘草的抗盐生理特性,对一年生盆栽甘草移栽苗进行不同浓度(0%、0.3%、0.6%、0。8%)的NaCl盐溶液浇灌处理,测定甘草叶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Pro)、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0.3%、0.6%浓度NaCl处理下可溶性糖和Pro含量显著高于0%处理(CK),第45天,0.3%、0.6%NaCl处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3.2%、67.2%,Pro含量增加了135.9和190.5%,处理30d随盐浓度的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整个处理期间,0.3%、0.6%处理的SOD、POD活性均高于对照;0.8%浓度下甘草干枯死亡。说明0-0.6%浓度NaCl是甘草正常生长的阈值,在受到盐胁迫时,通过保护酶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协调作用维持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8.
甘蔗渣纤维素固定化木瓜蛋白酶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匀浆状甘蔗渣纤维素用NaOH活化后,顺次经过高碘酸钠、尿素、甲醛处理,成为高反应性固定化酶载体,可用于木瓜黄蛋白酶的固定化,其酶蛋白的结合量与甲醛处理时间、酶固定时间、溶液酶浓度等有关,甲醛处理最适时间为14h,酶固定8h后,载体结合酶量趋向稳定;溶液酶最佳浓度范围为1-2.0mg/ml粗酶,固定化酶活力回收达34.5%,半衰期35天,固定化酶和溶液酶的Km值(底物酪蛋白,w/v,%)分别为0.12%和0.26%;固定化酶和溶液酶的最适PH分别为PH8.0和PH8.5,二者的最适温度均为60-70℃。固定化酶和溶液酶一样有底物抑制现象,固定化酶在6mol/L脲中处理6h活力趋向稳定,其活力为原有活力的46.75,用固定化酶处理啤酒,啤酒浊度下降了2-9.25倍,蛋白质含量下降了78.8%,冷藏120天,处理啤酒无冷混浊现象发生,同时啤酒原有风味和其它理化指标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各地农村都掀起了建设沼气池的热潮,大量的沼气肥料随之产生。沼气肥料是生物质(人畜粪便、秸杆等)经过沼气池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后残留的渣和液。沼渣的有机质含量为40%~60%,全氮1%~2%,全磷0.4%~1.2%,全钾0.6%~2%,且所含维生素、激素等已转化成动、植物可利用的状态,所以沼渣是优质肥料。沼液全氮含量为0.03%~0.08%,全磷0.02%~0.07%,全钾0.05%~1.4%,生长素浓度8.022mg/V,赤霉素3.51mg/V,且氨基酸和金属离子以及有机质含量丰富,所以沼液不仅具有肥效,还可调节作物生长和抗病虫害。根据生产实际,槟榔、椰子、芒果、香蕉、龙眼、荔枝、石榴、杨桃等热带水果施用沼气肥,可显著增产增收。因此建设沼气池,利用沼气肥,是推动无公害水果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举措。在生产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一套沼气肥在热带水果中的施用技术,供热区农民参考。  相似文献   

10.
1.施用浓度。浓度适宜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施用浓度过高,易发生肥害,浓度过低则达不到肥效。适宜的浓度一般为:磷酸二氢钾0.2%~1%,尿素0.5%~1%,氯化钙0.3%~0.5%,硫酸镁0.1%~0.2%,钼酸铵0.02%~0.1%,硼砂0.01%~0.2%,硫酸锌0.05%~0.2%,硫酸亚铁0.1%~0.2%,硫酸铜0.01%~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与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协同处理对番茄贮藏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番茄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千禧番茄为试验材料,采用外源2 mmol/L GSH和0.25 mmol/LSNP分别单独处理及协同处理浸泡采后成熟期番茄果实5 min,以蒸馏水浸泡5 min为对照,进行贮藏期番茄果实品质、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含量分析。【结果】与对照相比,外源GSH与SNP协同处理下番茄果实在整个贮藏期失重率显著降低52.86%~56.07%(P<0.05,下同),原果胶含量显著增加29.67%~39.34%,从而延缓果实硬度的下降;贮藏前中期(5~10 d)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增加23.36%~46.25%,整个贮藏期间的可滴定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显著增加93.95%~96.78%和8.32%~11.21%;番茄果实的总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17.25%~53.82%,果实中的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分别显著降低49.28%~52.27%、34.71%~42.75%和23.82%~53.60%;果实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别显著增加12.73%~143.80%、37.11%~95.24%和20.73%~91.45%,GSH、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和NO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6.01%~44.63%、38.49%~39.73%和48.56%~73.96%。【结论】外源GSH与SNP协同处理能通过保持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提高SOD、CAT和POD活性,以及GSH和AsA含量,维持果实体内的活性氧平衡,减少贮藏期产生的氧化损伤,从而提高其耐贮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不同气调贮藏条件对杨梅的贮藏品质影响,为杨梅贮藏提供技术参考.以东魁杨梅为试验材料,不同气调处理(空气、4%~6%O2+8%~10%CO2、4%~6%O2+14%~16%CO2、4%~6%O2+20%~22%CO2)对杨梅进行贮藏,贮藏过程中,各处理气体浓度保持恒定.结果表明:4%~6%O2+14%~16%CO2组...  相似文献   

13.
高淀粉甘薯品种块根淀粉积累和产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高淀粉甘薯品种的淀粉积累和产量特征。[方法]以10个甘薯品种为供试材料,扦插后60d内,每20d每小区选取5株分别进行块根淀粉、直链淀粉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测定,收获期选取10株计算单株薯数和单株鲜重。[结果]收获期,不同甘薯品种间产量和块根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差异明显,产量变幅为6.2×10^3-20.7×10^3kg/hm^2,淀粉含量的变幅为46.0%~73.3%,块根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幅为10.9%~17.2%,可溶性总糖的变幅为11.2%~20.2%。甘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块根淀粉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均呈持续增高的趋势,块根可溶性总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结论]可溶性总糖含量、直链淀粉与淀粉积累密切相关,产量和干率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性,基因型是影响淀粉含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贮藏期甘薯块根淀粉酶活性变化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不同基因型甘薯品种在整个贮藏期不同时段淀粉率和淀粉酶活性进行精确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品种在整个贮藏期淀粉率均有所下降,降幅为1~2个百分点;不同淀粉含量品种的淀粉酶活性差异很大,酶活性值为0.126~5.358 mg/g;各品种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多数品种淀粉酶活性的高峰值出现在贮藏30 d到45 d之间,但淀粉酶活性的高低与淀粉率的高低不成正比;淀粉率下降速度与淀粉酶活性高低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辽西半干旱区垄膜沟种方式对春玉米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春玉米是辽西地区的主要作物,其整个生育期需水量较多,但该区降水资源短缺且降水变率大,时空分布不均,有限降水难以满足春玉米高产稳产所需。垄膜沟种可有效汇集天然降水,提高降水资源化程度,开展相关研究以充分有效地利用该区有限的自然降水,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促进玉米稳产高产。【方法】2007-2013年在辽宁朝阳地区进行玉米垄膜沟种微集雨种植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水分、玉米产量和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垄膜沟种(沟内不覆盖,T1)、垄膜沟覆秸秆(T2)、垄膜沟覆膜(T3)和传统种植(CK)4种处理,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传统种植为垄沟种植,行距50 cm,垄膜沟种方式为沟垄相间排列,沟宽80 cm,垄宽40 cm,垄高15 cm,垄上覆膜为集雨区,沟为种植区,种植2行玉米。各处理种植密度为52 500株/hm2左右,种肥为磷酸二铵(375 kg•hm-2,N 18%,P2O5 46%),拔节初期追施尿素(375 kg•hm-2,N 46%)。【结果】垄膜沟种微集雨种植可有效汇集天然降雨,2009年和2010年玉米出苗率分别提高13.0%和14.9%,出苗时间提前1-2 d。前期长时间无有效降雨的情况下,一场有效降雨过后,土壤贮水量增加幅度依次为T2>T1>CK>T3,T1和T2种植区水分入渗深度至少达到60 cm,而CK水分入渗深度只有40 cm,产流效率为61%,T1和T2蓄墒增加率分别为72%和88%。各处理生育期间土壤水分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T2>T1>T3>CK,其值分别为140.93、135.27、127.85和118.98 mm,较对照分别增加18.45%、13.69%和7.46%。2007-2013年,T1-T3产量比对照分别增产24.31%-32.58%、9.95%-17.81%、32.12%-37.16%、16.58%-27.96%、2.50%-9.40%、10.85%-29.33%和4.14%-17.95%,T1、T2和T3较对照平均增产幅度分别为14.52%、20.01%和23.44%。2007-2012年,T1-T3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分别增加24.66%-36.07%、14.12%-23.73%、38.34%-53.89%、29.07%-35.68%、1.20%-19.60%和9.02%-32.55%,T1、T2和T3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20.39%、27.94%和28.02%。在相对干旱年份,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幅度较大。【结论】通过连续7年进行旱作农田垄膜沟种微集雨种植试验,明晰了该技术模式在辽西半干旱地区的集雨、蓄水和保墒效果,有效减轻春季干旱对春播保苗和幼苗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丰富了辽西半干旱地区旱作集水农业的理论基础。通过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可有效提高该区降水资源利用率和农田水分利用效率,使玉米稳产高产,从而促进该区旱作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该项研究对中国北方旱作集水农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大田试验,设置无覆膜(CK)、PPC地膜双层覆盖(DF)及单层覆盖(SF)3种处理,分析玉米生长期间土壤的保温保水性能效果及PPC地膜在降解过程中结构变化。结果表明:2 a试验结果呈相同趋势,从地膜破解时间看,60 d时SF处理地膜表面产生细小裂纹后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至地膜破碎,而DF处理与SF处理相比较,延迟30~60 d,地膜表面出现裂纹。同时DF处理有效提高土壤温度和含水量,2018年试验中的120~150 d时,DF处理的土壤温度较SF、CK处理分别高7.30%~10.29%;DF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比SF和CK高5.89%~10.99%。2019年试验中的60 d、120 d和150 d时,DF处理的土壤温度与SF和CK相比,显著高5.44%~24.85%;90~150 d内DF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比SF、CK处理高8.60%~22.28%。对不同处理的地膜红外光谱吸收峰相对强度分析可知,与SF处理相比较,DF处理的C-OH、C=O、C-O-C键伸缩振动吸收峰强度下降趋势缓慢;与DF处理相比较,SF处理的数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及力学性能的断裂伸长率、伸拉力强度明显降低。综合分析说明,双层PPC地膜覆盖方式可减缓地膜降解反应而导致的地膜破裂,进而提高土壤保温保水性能,可在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树冠覆膜对沙糖橘采后保鲜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树冠覆膜对沙糖橘果实品质和保鲜性能的影响,为规范沙糖橘树冠覆膜技术的应用、合理采收和采后生产,以及延长沙糖橘的市场供应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桂林产区的沙糖橘为试材,树冠覆膜为处理组,未覆膜的留树果实为对照,分7个时期采样,测定果实的色差值、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初生代谢物、呼吸速率、激素水平、果面蜡质组分、蜡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失重速率及采后腐烂率。【结果】与对照相比,树冠覆膜延缓了果面光泽度下降速率,果皮颜色更红,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1.37%—3.37%,固酸比提高1.87—8.12,果实呼吸强度降低1.93%—16.45%,内源ABA含量提高13.48—15.04 ng·g-1,蜡质总量提高1.14—3.47 μg·cm-2,与蜡质合成相关基因如CER1CER26等表达量高于对照、失重率降低22.24%—29.27%,采后腐烂率下降1.06%—17.65%。覆膜后随着采收期的推迟,沙糖橘果面光泽度及果实固酸比从12月底一直降至2月28日,3月份略有回升,果皮颜色也由鲜红色逐渐转黄并于3月份再转为红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失重速率呈上升趋势;采后腐烂率逐渐增加,2月3日、2月28日和3月16日采后贮藏25 d的腐烂率分别为19.26%、32.06%和30.00%;且桂林产区的沙糖橘开花时间多为3月下旬,过晚采收可能会影响树体的开花坐果。【结论】树冠覆膜能显著提高沙糖橘脱落酸含量(ABA)和果面蜡质总量,降低采后腐烂损耗,改善沙糖橘的保鲜性能,但过晚采收会降低果实的保鲜性能,广西桂林产区的沙糖橘采收期最晚应控制在2月下旬前。  相似文献   

18.
硅窗大小对气调包装保鲜贮藏茶树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铁华  张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115-1116,1201
通过检测茶树菇贮藏过程中气调包装盒内的O2、乙醇、乙烯的气体浓度和茶树菇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探讨硅窗大小对气调保鲜贮藏茶树菇的效果及适宜的贮藏条件.结果表明:贮藏温度为3℃和初始气体浓度5% O2 、10% CO2时,硅窗面积0.9cm2,能保证在整个贮藏期间包装盒内的O2浓度在1%以上,茶树菇不出现厌氧呼吸;乙烯气体不在盒内大量积累,避免了茶树菇的蛋白质含量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9.
绿洲灌区免耕一膜两年用玉米密植的水分承载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绿洲灌区资源性缺水严重,传统玉米生产模式地膜用量和耗水量大等问题,探讨通过免耕一膜两年用集成密植技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可行性,以期为构建试区地膜减量玉米高效生产技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2017—2019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设置耕作措施(传统覆膜CT,一膜两年用NT)和密度(78 000株/hm2,低;103 500株/hm2,中;129 000株/hm2,高)两因素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处理的水分利用特征和产量表现,以耗水量的多少、产量的高低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大小为依据,探索在2种耕作措施下可以承载作物最大密度的土壤水分,即水分承载潜力,明确免耕一膜两年用对玉米密植的水分承载潜力。【结果】NT较CT土壤播前含水量和贮水量分别提高11.6%—14.0%和19.4%—26.0%,利于玉米密植。NT与CT相比,中、低密度玉米全生育期总耗水量无显著差异,而高密度玉米全生育期总耗水量增加了4.7%;随玉米密度增加,玉米全生育期总耗水量随之增大,但总棵间蒸发量和蒸散比随之下降;NT和CT条件下,高、中密度较低密度玉米全生育期总耗水量分别增加了10.7%、5.2%和7.4%、4.6%,即从耗水量角度讲,NT支撑玉米高密度的水分承载潜力较CT下降。密度相同时,NT和CT玉米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NT条件下高、中密度较低密度产量提高了6.1%—19.0%、10.9—25.0%,CT条件下高、中密度产量较低密度提高了4.8%—5.8%、8.8%—8.9%,中密度利于玉米高产,从产量角度讲,NT较CT支撑高密度的水分承载力未下降。相同密度下,NT和CT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无差异;密度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显著,NT与CT条件下,中密度较高、低密度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9.8%—10.8%、6.3%—17.8%与5.9%—7.1%、4.3%—4.7%,中密度下水分利用效率最大,从水分利用效率角度讲2种模式都不足以承载高密度。【结论】在绿洲灌区,免耕一膜两年用与传统覆膜具有相同的通过增密获得同等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潜力,但免耕一膜两年用玉米全生育期总耗水量较大;免耕一膜两年用结合103 500株/hm2的密度可作为绿洲灌区地膜减量和玉米高产、水分高效利用技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不同储存方式和时间对秸秆沼液养分含量的影响,设置常温敞口和密闭储存2种方式,对不同储存时间的秸秆沼液中N、P、K有机质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沼液储存过程中有机质含量储存前后变化幅度较小,N、P、K总量明显降低,储存到50天时,N、P、K降幅达到80%~90%;2种储存方式中,密闭储存的沼液 N、P、K降低少,因此从秸秆沼液肥用而言,密闭储存优于敞口储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