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了6种水肥供应模式对小麦产量及生育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安阳市生态条件为代表的豫北地区,如果从高产、高效的角度考虑,6种模式中,施纯N 225 kg/hm2,越冬始期和拔节期分别浇水450 m3/hm2,产量三因素协调,是取得小麦高产高效的最佳模式;施纯N 180 kg/hm2,越冬始期和拔节期分别浇水750 m3/hm2,也是较好的高产高效模式。  相似文献   

2.
小麦作为我国黄淮海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单产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及农民的收入。为进一步提高当地小麦产量,笔者通过将无畦背种植、全程机械化及水肥一体化、宽幅精播、氮肥后移、一喷三防等技术模式进行融合,充分挖掘出了小麦产量的三要素潜力,使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要素达到最佳组合,创造了连续2年小麦实打亩产超800 kg的青岛纪录,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笔者结合平度市小麦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模式的生产实践,从苗情、产量构成和氮肥利用效率方面总结了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技术,为提高小麦单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着眼于解决生产中一个施肥量和方法的弊端,采用5种生产模式,研究不同生产模式、施肥方式对小麦生育指标、群体动态、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肥施用不当,对植株生长发育、产量三因素、产投比等均有较大影响。因此,我们应改变传统的施肥技术,提高小麦产量,最终达到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9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重大命题——粮食增产综合技术生产模式研究“小麦优质高产综合技术集成与高效生产模式建立研究”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5.
对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以安阳市生态条件为代表的豫北地区,4种模式中,以处理1(即播期10月10日,基本苗270万株/hm2,施氮肥210kg/hm2,其中底肥施60%,追肥施40%;灌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为小麦高产、高效的较佳模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对芋头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山东省蒋峪镇芋头种植面积呈逐渐扩大趋势。该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总结了品种选择、种植地选择与处理、滴灌设施配置、芋种选择与处理、科学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高产高效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要点,以期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提高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7.
旱地谷子水肥高效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谷子广泛种植于我国北方的旱作农田中,干旱缺水和肥力低下是限制旱作农田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旱作农田谷子水肥的高效调控,是旱作谷子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对国内多种旱作谷子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及其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指出该调控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多技术融合、提高农民素质、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立体农业是解决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具有高产出、低投入、低能耗、少污染、高效益的高产高效特性,主要生产模式有立体种植、立体养殖和立体种养三大类型。由于它是两种以上农业生物构成的多层次种群结构,因而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发挥了物种间的互补与契合效应,提高了质能转化效率,构成了集约化生产体系,本身具有自我调节功能。本文系统地论述了立体农业的高产高效特性及其理论基础,并结合各地实践,提出了其主要生产模式和综合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高产量,促进玉米产业的发展,2015年金乡县农业局实施了玉米高产创建项目。该项目通过新品种筛选试验及最佳种植密度试验,总结出适合金乡县种植的玉米新品种及最佳种植密度,成功探索出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并加以推广应用,在该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近年来示范的旱地移动水带式喷灌水肥一体化模式、半固定指针式喷灌水肥一体化模式和智能自动化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模式的优缺点、投资收益与增产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智能自动化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模式投资收益率、增产效果、工效明显优于移动水带式和指针式水肥一体化模式,该模式较大田传统大水漫灌增产50.1%,节水64%,节肥45.8%,工效提高10倍,用工节省4倍,适宜在陈仓区旱作栽培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冀玉13号玉米亲本农艺性状的详细调查、父母本错期试验、母本密度试验等研究,集成该品种高产、优质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2.
稻麦带状互套耕作模式及其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稻麦高产实践中的品种、环境和措施难以协调,且现有的稻田生产模式造成水体、大气等污染加剧状况,创立了稻麦带状互套耕作模式。该模式明确了稻麦带状互套式耕作特征,从稻麦高产与持续增产效应、秸秆还田与有机增肥效应、生态保护与资源节约效应三个方面进行了模式的功能分析,并提出了基于模式的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13.
小麦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施肥对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测定了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小麦生育期、产量构成因素、产量、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等,结果表明:施肥促进了小麦增产,不同施肥处理产量高低顺序依次为NPK>NK>NP>PK>CK。施用氮、磷、钾化肥分别增产69.1%,7.8%和27.7%;每kg N、P2O5和K2O分别增产小麦15.4kg、3.3kg和14.1kg。不同施肥处理小麦株高、穗长、穗粒数及地上部干物质重大小顺序依次为NPK>NK>NP>PK>CK。不施肥和不施氮会导致小麦提早成熟,生育期缩短,不施磷导致小麦成熟延迟,生育期延长,千粒重下降。氮磷钾平衡施用时N、P2O5和K2O的养分利用率分别为39.6%、14.3%和56.4%;生产100kg小麦吸收N、P2O5和K2O分别为3.04kg、1.38kg和2.71kg。  相似文献   

14.
鲜食玉米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鲜食玉米营养特性和新型肥料的供肥特性,设计施用氮磷钾养分总量360 kg/hm2为适宜用量的中心项,并采用不同新型肥料(缓控释肥料和生物有机专用肥)一次性施用技术,与常规化肥进行比较,旨在探讨鲜食玉米高效施肥技术。结果表明,鲜食玉米有机无机专用肥会显著地影响玉米产量的构成因子,提高其指标含量;使用鲜食玉米有机无机专用肥处理的玉米增产幅度最高,较对照增产36.12%,纯增收增加6 606.0元/hm2;玉米收获后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速效养分存在差异,施用有机无机专用肥和控释复合肥处理的土壤速效养分均高于常规化肥的处理;施用控释复合肥的土壤速效养分均高于施用有机无机专用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小麦高产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技术的改进,中国小麦产量不断提高,高产和超高产小麦面积不断增加,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生产中高产小麦所占比例较小,高产品种的生物学潜力没有充分发挥。氮肥是小麦生产中重要的物质投入,对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2004年全国小麦平均氮肥用量达153.45kg/hm2,总用量达到331.85万t,占全国氮肥用量的14.93%。由于缺乏科学技术指导,中国不同区域和不同农户之间氮肥用量差别较大,氮肥利用率不高,对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对中国高产小麦的生产和氮肥施用状况、高产小麦需氮规律、高产小麦氮肥施用技术和麦田的土壤肥力状况等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高产小麦氮素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稻麦规模种植与全程机械化生产为前提,提出了全程机械化作业路线与规模经营机具配置方案,围绕稻麦周年生产茬口衔接、品种选择、高产栽培技术、秸秆切碎匀抛还田等关键环节,综合集成了一套适合南通地区大户规模生产需求的稻麦周年高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7.
采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研究了N、P2O5、K2O与小麦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该3因素与其密切相关,增施氮磷肥是实现临麦4号优化栽培的关键,增施磷肥更益于氮肥肥效的发挥,实现优质小麦新品种临麦4号高产高效优化栽培的施肥措施是:每hm2施纯N243.1~295.1kg,P2O5124.9~164.9kg,K2O62.8~94.1kg。  相似文献   

18.
为指导黔西北山区麦田的科学施肥,在毕节市海子街镇红堰村通过"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了小麦产量与施肥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氮磷钾肥配施能够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达到6 193kg·hm-2,比不施肥时提高55.49%;2)增施氮肥能够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增施磷和钾肥虽然能够提高小麦产量,但是增产效果不显著;3)小麦的最大产量施肥量为纯氮107.38kg·hm-2、P2O598.70kg·hm-2、K2O 85.11kg·hm-2。  相似文献   

19.
应用农业系统工程原理和最优D饱和设计方法探讨了甜玉米种植密度、氮磷钾脂配合施用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广东省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要取得每公倾毛收益大于2.25万元以上的收入,种植密度应该为57637株,纯N、K2O分别为209.3、162.7kg 104.7kg的P2O5。而高产栽培在没有株型紧凑型紧养伤又耐密植的超甜玉米新组合提供于大田生产之前,纯N、K2O和P2O5每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水稻的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兴宁市推广应用的情况,总结了水稻的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点,为兴宁市粮食的安全生产技术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