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采用PCR-DGGE技术对马鹿花5种种植模式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种种植模式土壤微生物垂直方向呈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其Simpson指数逐渐降低的趋势,且马鹿花-墨西哥柏林、马鹿花-蓝桉林Simpson指数高于其对照,马鹿花-三年桐林、马鹿花纯林Simpson指数低于其对照;(2)水平方向上马鹿花-蓝桉林总体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最高,马鹿花-墨西哥柏林丰富度最低,马鹿花-三年桐林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最低,相同条件下马鹿花纯林模式比马鹿花-三年桐林更优,中厚的棕壤较深厚的棕褐壤更适宜种植马鹿花.  相似文献   

2.
猪舍内空气中氨气、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存在会严重影响猪的健康,降低其生产性能,诱发疾病。为探讨华北地区猪场封闭式分娩舍内冬季氨气、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选择太谷县的一猪场,于2017年1月3日对封闭式分娩舍内的氨气、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进行了7 d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畜舍内气体一天内呈现周期性变化,白天各气体浓度均低于夜间;平面空间不同位置的气体浓度存在差异,四周浓度高于中间;不同气体垂直高度间的浓度变化不同,其中,氨气浓度地面处最高、屋顶处最低;舍内气体中氨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与圈舍温、湿度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898,r=0.945,P0.05)。猪产房舍内空气质量的改善需要通过调控舍内的温度、湿度与优化通风设施布局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以“箭杆杨-乌拉尔甘草”复合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烘干称重法测定2种带间距模式下不同月份水平及垂直方向土壤水分含量,研究其时间、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垂直方向上,0~20 cm土壤含水量最低,随深度增加,含水量逐步上升,窄间距模式各层土壤含水量低于宽间距模式。水平方向上,离杨树行的距离越远,土壤含水量呈现出上升趋势,窄间距模式同样低于宽间距模式。不同月份宽、窄间距模式各测点垂直方向土壤水分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也逐渐升高。水平方向宽带和窄带都表现出在5月和8月含水量的波动性比较明显,而10月含水量变化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水平方向上的扩展逐渐趋于平稳,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使城市扩张逐渐从水平扩张演变为垂直空间增长.基于合肥市蜀山区2017年和2020年的三维建筑矢量数据,运用Arc GIS地理空间分析法,从垂直方向上运用建筑加权平均高度和建筑面积对合肥市蜀山区2017—2020年4年间的垂直空间时空演变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建筑群的高度和数目在不断增加.2017—2020年4年里合肥市蜀山区建筑物平均高度增加0.16m,建筑体积也同样增加256.98×105m3.(2)中高层建筑增长率呈显著增长趋势,超高层建筑增长率微弱增长,而低层建筑、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增长率呈现负增长趋势,多层建筑的负增长幅度较大.(3)空间上,低层建筑的分布呈现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的趋势,蜀山区的东南方向上中高层和超高层建筑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5.
日光温室土质墙体内温度与室内气温的测定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研究日光温室土质墙体的保温性及室内温度环境特征,对日光温室的后墙、地面、空气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温度监测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后墙在传热过程中,由内向外随墙体厚度的增大传入热量逐渐减少.在后墙垂直方向内表层0.2 m处,墙体中下部温度最高,顶部和基部温度较低;3月份一日内墙体表面温度平均比地表面温度高3.3℃;夜间放热时间比地面长约3 h,且单位面积墙体比单位面积地面放热多.白天,在温室南北方向由北向南气温逐渐增高;垂直方向气温由下到上逐渐升高;夜间,在南北方向由北向南气温逐渐降低,垂直方向气温没有明显变化.无论白天夜间,日光温室内南北方向气温差异比垂直方向气温差异大.  相似文献   

6.
棉田膜下滴灌土壤盐分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新疆土壤盐碱化开发利用和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问题,通过对不同年限的棉田膜下滴灌土壤盐分的运移研究,从土壤空间、棉花生育期两个方面对不同年限土壤盐分进行分析,初步得出:滴灌前,土壤垂直方向上盐分变化幅度大;滴灌后,垂直方向0~40 cm处于脱盐,60~100 cm表现为积盐。灌前和灌后在土壤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含盐量高低变化是膜中滴头处低于棉花窄行,两者且低于膜间裸地。在棉花生育期内,播种前土壤含盐量较高,苗期含盐量降低,从蕾期到盛铃期土壤盐分逐渐升高,随后吐絮期至收获期逐渐减小。在不同年限棉田监测中,随滴灌年限的增加,土壤耕层盐分逐渐运移到土壤深层,土壤盐分经较长年限逐渐累积。  相似文献   

7.
不同滴灌年限小麦土壤养分积累时空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以滴灌年限为1、3和5年的滴灌小麦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距滴灌带不同位置的养分运移微时空空间分布。【方法】通过对土壤剖面样品的采集,结合连续性定位监测及地统计分析,研究不同滴灌年限土壤养分积累时空变异规律。【结果】在不同滴灌年限各土层土壤养分大部分呈现出中等强度的变异,部分碱解氮及速效磷养分呈现出弱变异性,变异系数在7.68%~45.6%。在垂直方向上,土壤速效养分含量除了速效钾外,碱解氮和速效磷都呈现出从表层到底层逐渐降低的规律。在水平方向上,土壤碱解氮及速效钾在不同滴灌年限中均呈现出较明显的变异规律,且大部分差异性显著,其养分含量大部分随距滴灌带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结论】滴灌冬小麦土壤速效养分在不同滴灌年限中,呈现垂直方向上逐渐降低和水平方向上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速效磷除外)的空间异质性规律,能够为合理施肥和作物的生长提供基础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最新选育的早熟红柿‘早红’为试材,使用不同浓度二氧化碳和乙醇对果实进行脱涩处理.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二氧化碳和乙醇可使早红柿果实的可溶性单宁含量显著降低,其中30%和40%乙醇处理及80%二氧化碳处理可使柿果中可溶性单宁含量在96 h内降到阀值之下,且乙醇处理较二氧化碳处理能更有效地降低果实中的可溶性单宁含量;早红...  相似文献   

9.
以高温季节8月为重点,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溶解氧浓度在水平、垂直方向的变动规律与浮游动植物的响应特征,及其在7—11月的季节变化,旨在为大口黑鲈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中溶解氧监测和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在8月,溶解氧浓度最高值出现在14:00,且在低密度组(15 000尾/110 m~2)中持续至18:00;高密度组(25 000尾/110 m~2)中的溶解氧浓度、浮游动植物密度均普遍高于低密度组。在昼夜变化中,除净水区外,各水平位点的溶解氧浓度普遍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溶解氧浓度、浮游动植物密度和水温相互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但相关性的方向不完全相同。在7—11月,溶解氧浓度与浮游植物密度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r=0.616,P0.01),栅藻、平裂藻、裸藻、隐藻和十字藻在多个月份中占据着数量优势;浮游动物密度呈现"M"形波动,轮虫数量远多于枝角类和桡足类,异尾轮虫在9月的占比达37%,在其余月份,臂尾轮虫的占比达37%~64%;溶解氧昼夜差值逐渐缩小,每个月份溶解氧的昼夜变化皆与水温呈极显著的相关性(0.814≤r≤0.933,P0.01)。综合分析可知,在大口黑鲈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中,溶解氧浓度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昼夜变动主要与水温相关,同时与浮游动植物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季节变化中溶解氧浓度与浮游植物具有极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三亚地区设施甜瓜大棚内光照强度分布特征,在SNGG-462Z型水泥立柱镀锌管连栋拱棚内的水平和垂直方向设定16个观测位点,在晴朗天气情况下,监测24 h内可见光照度和紫外光照度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7:00开始监测到可见光照,12:00达到最大,后逐渐下降,直至19:00降为0。在垂直方向上,从棚顶部向下逐渐降低;在水平方向上,表现为最中间位置光照弱,中间向两端先增加后减弱。紫外光照与可见光照在一天内分布特征及日变化规律相似。  相似文献   

11.
樟子松节子的大小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树龄、不同密度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golic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6块标准地中30株样木树干解析和节子剖析数据,揭示节子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规律,分析不同林分条件下节子分布规律的变化。结果表明:节子直径的垂直分布趋势是从伐根到大约树高的45%处逐渐增加,然后向上逐渐减小,但减小趋势趋于平缓;节子的水平分布服从均匀分布;不同林分条件下,樟子松节子的垂直分布状况不相同,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节子直径的最大值逐渐减小,而且最大节子在树干上的位置也逐渐升高;随着林分树龄的增大,节子直径的最大值也逐渐增大,但是最大值出现的位置不变。节子直径最大值可以通过林分密度、胸径和枝下高建立的模型来描述;节子的频数分布呈现正态分布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在湖南湘阴县兰岭茶厂古桐岭10年生有机茶园,于2003和2004年3月—11月,分别对土壤中的霉菌、细菌、放线菌、酵母菌、芽孢杆菌、好气性固氮菌进行了种群数量的分离测定。结果表明,霉菌从早春3月开始大量繁殖,5月达全年高峰,随后逐月下降,至10月种群数量又再次升高,11月降至全年最低点。细菌变化状况呈两个高峰,6、7月和9、10月,11月后数量下降至次年5月后再次升高。放线菌变化,早春3、4月种群数量较高,随后逐步下降,至秋季9、10月再次升高,达全年高峰,入冬后数量减至最低水平。酵母菌变化以9、10月数量最高,11月数量下降,至第二年3月为最低,全年呈一个高峰。芽孢杆菌年度变化曲线呈漏斗状,6月份数量为全年最高,7、8、9月明显下降。好气性固氮菌为茶园土壤中的优势菌群,变化曲线在6月和9月有两个明显高峰,以9—11月高峰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以大兴安岭过伐林为研究对象,界定林分空间利用,提出林分空间利用率计算方法,从林分水平空间、垂直空间、综合空间利用率3个方面分析天然林空间利用规律。  方法  利用14块样地数据,应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揭示影响林分空间利用率的主要因子。  结果  14块样地林分水平空间利用率、垂直空间利用率和综合空间利用率分别为62.5%~85.9%、31.2%~65.5%和50.1%~68.7%;平均水平分别达73.6%、46.0%和59.2%;随着林分生长,林木数量、个体大小、分布格局不断被调整,林分水平空间利用率发生变化;林分水平空间利用率与样地林木株数、更新密度和林木聚集系数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林分蓄积量显著负相关(P<0.05),与林分平均胸径极显著负相关(P<0.01);不同生长阶段的林分垂直空间大小不一,随着林分生长,林分高度、各层林木株数和高度逐渐被调整,林分垂直空间大小和空间利用率发生动态变化;林分垂直空间利用率与更新层高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样地林木株数、更新密度、林木聚集系数显著负相关(P<0.05),与垂直层次数、主林层高、演替层高、主林层与更新层高差、演替层与更新层高差、更新层株数极显著负相关(P<0.01);林分综合空间利用率受水平和垂直结构两方面因素影响,与林分密度、主林层株数显著正相关(P<0.05),与垂直层次数、演替层高显著负相关(P<0.05),与主林层高、主林层与更新层高差极显著负相关(P<0.01)。  结论  随着林分生长,林分空间大小和空间利用率发生动态变化。影响林分水平空间、垂直空间、综合空间利用率主要因子分别为更新密度、演替层与更新层高差、主林层高、林分密度和演替层高。提高林分空间利用率,优化林分结构,需要采取兼顾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多种因子的立体技术措施。在林分不同生长阶段合理调控林分密度,确保林分自然更新能力,合理设置林分各层次林木株数和高度分布,形成阶梯式分布状态,使林分空间得到充分利用。表6参22  相似文献   

14.
环渤海低平原区土壤容重与含水量空间结构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查明环渤海低平原区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特征,为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和农田合理灌溉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深县、南皮和海兴3个典型区,运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和含水量的空间规律。[结果]在垂直方向上,研究区各层土壤容重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趋于稳定,深县、南皮和海兴为1.51、1.53和1.53 g/cm3,且3个地区的土壤容重均属于中等变异强度;在山前平原至滨海平原的水平方向,0~20、20~60和0~60 cm3层位的土壤容重均表现逐渐增大的趋势。3个典型区的含水量在垂直方向上都表现为逐渐增加态势,且都属于中等变异强度。[结论]整个地区的土壤含水量变异大于容重变异,容重在垂直方向上的离散性和变异性都较小。  相似文献   

15.
莫莫格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动态及与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泥炭沼泽土、沼泽化草甸土和草甸土3种类型土壤为对象,研究不同深度土层中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为土壤碳转化循环过程的研究提供基础。结果表明:与泥炭沼泽土和草甸土比较,沼泽化草甸土壤微生物量碳最低。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垂直变化非常明显。泥炭沼泽土壤微生物量碳季节变化大于草甸土。湿地土壤酶活性随着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且垂直变异显著。Fe2O3还原酶、蔗糖酶、酸(中)性磷酸酶均与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呈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样带高寒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沿青藏公路,以跨越山地荒漠、高寒草甸-草原和山地灌丛-针叶林等地带的样带为研究区域,在23个样点采集土样分析土壤有机碳(SOC)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样带水平方向,不同植被下整个剖面的SOC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在垂直方向上,森林、灌丛和草甸植被0~10 cm土层SOC含量、草原植被20 cm以上土层SOC含量皆显著高于其下各层,荒漠植被各土层SOC含量分布均一.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降水是影响样带内SOC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随样带内水热条件的改善,降水对SOC分布的影响逐渐降低;降水和土壤粘粒对表层SOC分布的影响较大,土壤粉粒和砂粒对底层SOC分布影响明显.土壤容重和pH对SOC沿剖面分布的影响逐渐降低;植被生物量是影响不同植被下SOC分布的重要生物因子.  相似文献   

17.
单作与间作条件下核桃根系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以河北平山县退耕区核桃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取根器取样,研究间作对核桃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作条件下核桃根系在垂直方向上呈负指数型分布,根系主要集中在10~60 cm;在水平方向上,89.75%的根长密度集中在0~110 cm。间作条件下核桃根系在垂直方向上,主要集中在20~70 cm;在水平方向上,95.15%的根长密度集中在0~110 cm;间作物黄芩在垂直方向上主要分布于 0~50 cm,水平方向上主要分布于100~150 cm处,其对核桃根系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不同开垦年限黑土耕地土壤导气率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开垦对典型黑土土壤导气率的影响,以未经开垦天然次生林(0 a)和开垦年限为17、30、40 a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PL-300型土壤导气率测定仪测定耕作区0~20 cm土层水平、垂直2个方向的土壤导气率,并计算其各向异性。结果表明:土壤水平、垂直导气率均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与未开垦天然次生林相比,土壤垂直导气率下降22.44%~95.44%,土壤水平导气率下降40.45%~92.50%;不同开垦年限土壤水平、垂直导气率均呈现出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的一致规律。不同开垦年限土壤导气率各向异性表现出随着开垦年限增加逐渐增大的趋势,并在30、40 a表现出显著性(p0.05)。土壤导气率与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孔隙度、非毛管空隙度、有机质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黑土土壤的气体传输能力随开垦年限逐渐降低,密度、孔隙度、非毛管空隙度、有机质均显著影响黑土土壤导气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