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油菜菌核病是油莱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常年株发病率高达10%~30%,严重的达80%以上:病株一般减产10%~70%.  相似文献   

2.
莴苣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3年对莴苣菌核病发生发展的调查研究,发现该病在金华的发生期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病情激增期在12月和3月,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及品种等方面是发病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花生菌核病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生菌核病[Rhizoctonia solani Kouhn]^*是我国花生主产区九十年代初发生的一种。作者用6年时间对该病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其症状特点、病原分类地位及流行规律与危害特点,并通过不同途径进行了防治研究,包括选用抗病品种、轮作换茬等农艺措施,筛选应用化学药剂与生物制剂防治等。用综合技术能有效地控制其危害,防病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日葵是太原市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全市年种植面积4667~6667公顷。其中食用葵1720公顷以上,油葵为3213公顷左右,播种面积占到油料作物的40%,但产量不高,效益不明显。原因是:大多数品种抗病性较差,生产上又没有坚持合理轮作,导致向日葵多种病害不同程度地加重。菌核病是其中之一,在全市发生普遍且为害严重,重发病年份使产量损失30%~50%。我们于2001~2004年对这一病害的为害特点和发病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一、病状与病原该病主要为害大蒜假茎基部.初发病病部水渍状,以后病斑变暗色或灰白色,溃疡腐烂部位散发出强烈的蒜臭味.  相似文献   

6.
油菜菌核病是影响油菜丰产优质的突出病害,我省主要发生在沿江及江淮地区。一般年份可导致减产10%~30%,重则减产50%以上,且含油量锐减,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质。1症状油菜地上部均可发病,以茎杆发病损失最大。叶片病斑有同心轮纹,周围有淡黄色晕斑。花瓣染病后呈黄色油渍状小褐斑。茎杆、分枝发病形成水渍状有同心轮纹的梭形或长条形病斑,后期形成白色杆腐,纤维外露呈乱麻杆状,茎杆内有大量鼠粪状菌核。2病原物病原物为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3病害循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病田土壤、油菜堆垛和脱粒场所、病残体肥料中以及混杂在种子…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油菜菌核病的病原及危害症状,分析了菌核病的发病因素,并提出防治技术,以期为油菜菌核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向日葵菌核病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菌核病是我县向日葵上的一种主要病害之一,自1995年发生以来,近几年一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1999年发生面积2000hm2,田间发病率达40%;2000年发生面积1667hm2,2001年通过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菌核病的发生大为减轻,发生面积为1000hm2.  相似文献   

9.
饶河县是黑龙江省大豆主要产区之一,大豆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50%以上.以前大豆菌核病在当地只是零星发生,而2002年大面积发生,面积达460hm2,减少幅度在20%~80%,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10.
寒地水稻秆腐菌核病发生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秆腐菌核病的发生程度与温湿度有关,在15℃-30℃范围内温度越高,越有利于病菌的侵入,潜育期也越短。在25℃条件下,保湿24h病菌就能完成侵入,保湿时间越长,侵染率越高,发病程度越重。在黑龙江省密山地区于7月20日前后开始发病,随时间推移,病穴率、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均呈对数曲线形式增长。7月下旬至8月中旬病害主要是水平方向扩展,8月中、下旬病害主要是垂直方向扩展。在病稻区采用连根拔除或齐泥收割及单灌单排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车前草菌核病是车前草上一种新病害,主要为害穗部,也能侵害叶片,发病严重时,减产60%以上。经鉴定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liorum(L ib.)de Bary.]。试验结果表明:氮肥施用过多,降低抗病性,车前草抽穗期,田间湿度大,发病重,病情指数为45.2;施用生物有机肥加叶面肥,增强抗病性,发病轻,病情指数为5.7,产量最高。经方差分析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加叶面肥的产量与施用复合肥加尿素、复合肥和不施肥相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治萎灵的抑菌率和防治效果均为最佳,其抑菌率和防效分别为100%和95.6%。  相似文献   

12.
刺果甘草种子发芽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艳 《特产研究》2007,29(3):33-34,38
进行刺果甘草种子发芽试验。结果表明:选用的激素及其浓度、处理时间对发芽率无影响;种子类型对发芽率有显著影响,扁型种子发芽率为87.6%,圆型种子发芽率为7.5%;并对种子形态特征进行了测量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以菠萝百合花序上胚珠为外植体,接种于3种诱导培养基中,发现加有少量激素的MS+NAA 0.01mg/L及MS+6-BA 0.01mg/L培养基上的胚珠萌芽率明显高于未加激素的MS培养基。以启动培养获得的叶片及小鳞茎纵切块为外植体,接种到3种继代培养基中,发现两种外植体在3种继代培养基上均能分化出不定芽,MS+6-BA 1mg/L+NAA 1mg/L(S3)为最适初次继代培养基。以S3培养基为基础,设计了6种配方进行第二次继代培养研究,发现MS+6-BA 0.5 mg/L+NAA 1 mg/L(T4培养基)上发育的不定芽数最多、质量最好,可作为最适继代培养基。离体生根研究发现:培养基中添加NAA比IBA生根质量更好,最适生根培养基为MS+NAA 0.1mg/L。至此,建立了菠萝百合组培快繁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和生长年限伊贝母地上部位与地下鳞茎总生物碱含量。[方法]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在不同产地和生长年限的伊贝母中,其地上部位与地下鳞茎的生物碱含量存在差异,4年生的伊贝母总生物碱含量比3年和5年的含量高,地上部位中总生物碱含量为地下鳞茎中的1.258~2.870倍,新疆伊犁州新源县中的伊贝母总生物碱含量均比其他产地的总生物碱含量低。[结论]不同产地和生长年限伊贝母中总生物碱含量因产地及生长年限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地上部分的总生物碱含量高于地下鳞茎,存在进一步研究与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by.)是发生在天山云杉上的一种新病害,主要分布在天山西部的巩留林区和天山中东部的阜康林区,平均发病率为16.8,病情指数为5.5,苗高、地径与病情指数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6 9和0.993 0;经分离培养、接种试验和病原鉴定,确定核盘菌(S.sclerotiorum)为天山云杉菌核病的病原菌;病原菌危害幼苗的茎部、小枝和针叶,主要以菌核越冬,菌核一般产生菌丝,人工诱导条件下,在实验室内和田间均能产生子囊盘;病原菌最适生长  相似文献   

16.
新疆贝母属8种药用植物地上部位叶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疆贝母属药用贝母主要药用成分在叶片中的分布及含量差异.[方法]采用植物解剖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新疆贝母属8种药用贝母叶片中生物碱及皂苷成分的分布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生物碱主要存在于新疆贝母属8种药用贝母叶片的叶肉细胞上,其总生物碱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伊犁贝母>新疆贝母≈裕民贝母≥托里贝母>黄花贝母≈大白花贝母≈滩贝母>小花贝母;皂苷主要存在于新疆贝母属8种药用贝母叶片的叶肉细胞上,其总皂苷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大白花贝母>托里贝母≈黄花贝母≥新疆贝母>滩贝母≥伊犁贝母>裕民贝母≥小花贝母,且在种间随着总生物碱含量的增加而总皂苷含量相应减小.[结论]活性成分含量与叶肉细胞占叶片横切面的百分比有一定联系,在选择药用品种时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同时研究结果也可为合理采收及扩大新药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贝母属6个新疆野生种质调查及其园林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母属植物是一类具有较高开发潜力的球根花卉,新疆是贝母属植物分布较集中的地区。通过对新疆塔城地区贝母属种质资源的考查,采集到6个贝母野生种质,分别为托里贝母、裕民贝母、小白花贝母、额敏贝母、伊贝母和新疆贝母。对其在新疆塔城地区的生长环境、分布状况、生物学性状等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贝母的园林应用价值。同时对该地区野生贝母资源的保护及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平贝母(Fritillaria assuriensis Maxim)鳞茎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比较了不同水平外源激素对愈伤组织生长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S 2,4-D 0.5mg/L BA0.2mg/L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生长最好,生物碱含量最高;在MS NAA3.0mg/L BA 0.5mg/L培养基上生长的培养物干物质积累最高。生物碱含量也明显高于生药平贝和浙贝。  相似文献   

19.
平贝母鳞茎力学特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平贝母(Fritillaria ussuriensis)鳞茎机械化筛分中存在破碎损伤问题,利用物料分析仪对平贝母鳞茎进行了压缩试验和表面硬度试验,测得平贝母地下鳞茎的力—位移曲线以及最大破坏力,分析了平贝母地下鳞茎的破裂损伤规律.结果表明,平贝母鳞茎沿半月形扁圆鳞瓣方向挤压后破坏形式是破瓣,沿垂直半月形扁圆鳞瓣方向挤压后破坏形式是裂纹,破裂力差别明显,屈服力差别不明显,最大破裂力为52.25 N;自然干燥过程中平贝母鳞茎表面变硬,抗摩擦能力增强,果肉变柔,出现裂纹机率减小.  相似文献   

20.
组培平贝母形态转变过程中同工酶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平贝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组培平贝母培养过程中培养体不同发育时期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发育过程中各培养体的酯酶同工酶的酶带较丰富,共检测出11条酶带,且形成小鳞茎后酶谱的酶带数都明显多于愈伤组织和胚状体时期,且愈伤组织在Rf=0.708处产生了特异性酶带。过氧化氢酶在愈伤组织、胚状体和刚形成小鳞茎时都有表达,且酶谱仅有1条带,Rf=0.042,而在鳞茎膨大时没有该酶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