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寒地水稻花培技术及其育种成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详尽阐述了花培接种材料的选择、处理,培养基的选取、花培绿苗的管理等,实践证明,花培技术在水稻育种上是行之有效的。30多年来黑龙江省利用花培技术成功选育了龙粳21等12个水稻新品种,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花培育种存在污染率高、白化苗多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水稻花药培养在育种上应用的研究 ,是从 1 971年开始的。 1 975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及松花江地区水稻试验站等单位进行协作 ,用初锦× 6 6 0 7- 2的F1 ,经花粉培养 ,育成粳稻品种单丰 1号。接着各单位又先后培育出牡花 1号、花育 1号、单籼 1号等花培品种。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有中花 8号、中花 9号等。到目前为止应用花培方法已育成了 1 0 0多个水稻新品种。研究证明 ,不论用粳、籼稻品种及其杂交材料 ,或者籼粳杂交以及杂交水稻等材料进行花粉培养 ,都能诱导成苗。此外 ,我国在改良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不同花培…  相似文献   

3.
1品种来源与类型 "花30"原名"94A一30"系浙江嘉兴农科院与上海市农科院合作通过花培选育而成的春性二棱皮大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利用水稻花药培养产生单倍体植株,而后加倍成纯合二倍体,不仅可以在杂交育种上克服杂种分离,提早稳定后代性状,缩短育种年限,提高选择效率,而且对创造水稻新类型,丰富种质资源也提供了有效途径。但是目前籼稻花粉植株的诱导率偏低,供选育的纯合二倍体群体太小,阻碍了花培在籼稻育种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因此,提高诱导率成为籼稻花培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几年来笔者通过对籼稻材料延长低温预处理时间,提高花培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绿苗率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应用花培技术选育粳稻广亲和恢复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02428/T984//T1950杂种后代进行花药培养获得纯合的二倍体花粉植株,分别与珍汕97A、V20A和7627A杂交,分析其恢复能力。有8份花培系F1结实率均在65%以上,且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可作为广亲和恢复系的种质,证实花培是选育水稻广亲和恢复系的快速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水稻花药培养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概述了我国水稻花药培养的基础研究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进展,传统育种技术与水稻花培技术相结合已育居并推广常规稻品种10多个,并为杂交稻育种提供大量恢,保新材料,花培获得的恢复系蜀恢162所配杂交稻组合Ⅱ优162等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花培与水稻转基因等生物技术的结合预示着水稻花药培养在未来的水稻育种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优质稻“花优63”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优63"是用花培选育的不育系"花IA"与明恢63配组而成优质晚釉杂交稻新组合,参加闽侯甘蔗长江村区试,示范已经4a,1998年晚季在长江村引种6.67hm2,应用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推广病虫综合防治,667m2获得485.5kg,比汕优63增4.8%,米粒透明?..  相似文献   

8.
几年来的花培实践表明,水稻花粉植株中单倍体的比例一般占30~50%。随着花药培养技术的不断发展,单倍体植株的人工加倍已日益上升成为单倍体育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水稻花粉植株诱导频率较低,加上植株娇嫩细弱,目前尚缺乏高效而又安全的加倍方法。为此,1977年全国花培会议曾把染色体加倍方法的研究列为全国花培八年(1978~1985年)科研规划项目之一。为了探索水稻单倍体高效安全,简便经济的加倍方法,我们自1978年以来进行水稻单倍体再生苗人工加倍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长花时水稻是我所在光敏核不育系选育过程中发现的具有长花时性状的水稻新类型。其有效花时在5小时以上的颖花占阳花(有效花)的82.4%,有效花时在10小时的颖花占阳花数的73.6%,有效花时在20小时以上的颖花占阳花数的61.2%,有效花时在30小时(开颖六昼夜)以上的颖花占阳花数的51.2%。长花时性状的发现,对提高两系杂交水稻制种产量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前些年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出现卖粮难情况,分析认为水稻品种品质不适应市场需求是主要原因。指出,只注意外观品质而忽视食味品质是不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提出,今后水稻品种的利用应重视优质品种的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相结合,引进或选用早熟、优质、高产、适应性强、多优集成的水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以水稻杂交F1代花药培养所获幼苗为材料,研究花培苗在最低量生长条件下长时间保存于试管的适宜条件。花培苗在含Bi-MET5.0mg/L和6-BA2.0mg/L的培养基上,在15℃-20℃的弱光条件下试管中培养,中途不转管,保存了8个月。于第二年春季插秧季节移栽入土。试管苗表现为叶片宽厚,茎秆粗壮,叶色深绿,根系发达。移栽成活率达85%。  相似文献   

12.
林丽宏 《垦殖与稻作》2004,(5):11-11,15
本文针对前些年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出现卖粮难情况,分析认为水稻品种品种品质不适应市场需求是主要原因。指出,只注意外观品质而忽视食品品质是不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提出,今后水稻品种的利用应重视优质品种的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相结合,引进或选用早熟、优质、高产、适应性强、多优集成的水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
以水稻杂交F1代花药培养所获幼苗为材料,研究花培苗在最低量生长条件下长时间保存于试管的适宜条件。花培苗在含Bi-MET5.0mg/L和6-BA2.0mg/L的培养基上,在15℃-20℃的弱光条件下试管中培养,中途不转管。保存了8个月,于第二年春季插秧季节移栽入土,试管苗表现为叶片宽厚,茎秆粗壮,叶色深绿,根系发达。移栽成活率达85%。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水稻经花药培养获得纯系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利用基于苯乙酸的一步成苗法,获得了来源于多个品种转基因水稻当代植株的花培苗上百株。对其中两个含bar基因插入的转基因粳稻当代植株京引119-B3和京引119-B4的花培植株及其后代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bar基因在所获得的单倍体和二倍体花培植株中均可正常表达出对除草剂Basta的抗性。PCR、Southern分析进一步证明导入的bar基因在绝大多数花培植株中没有发生变化。即使对粳稻京引119-B4这一有多位点插入的转基因植株,花药培养也可达到使外源基因一次纯合、后代不再分离的目的。结果表明对转基因植株进行花药培养可用于快速纯合外源基因以获得纯系。并就这一技术体系的技术要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应用以花培技术为核心的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抗病育种等有机结合而形成的高效创新寒地早粳优异种质的关键技术,把籼稻抗源(佳禾早占)转入寒地粳稻,育成优质抗瘟高产新品种龙粳25,寒地原有抗源种质的抗瘟基因聚合获得新的抗瘟种质如龙花96-1484等,以期应用于寒地水稻育种。并通过分析获得的花培后代在黑龙江省不同稻瘟病区的表现,来推测水稻育种中应用的稻瘟病骨干亲本的抗病基因数量、抗病基因位点及骨干亲本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三系杂交水稻恢复系选育的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回顾了三系杂交稻恢复系选育10余a来的实践,总结了选育恢复系的经验与体会.在采用杂交选育恢复系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在进行恢复系的某些性状改造时,应注意双亲其它重要性状的互补,避免双亲具有共同的缺陷;(2)一般选择恢复力强、配合力好的强恢复系作为亲本之一,在选育抗性恢复系时,则双亲中至少应有一个是抗性强的亲本;(3)注意引入粳稻亲缘或远缘基因,以丰富遗传基础;(4)在采用恢×保或保×恢选育恢复系时,宜在低世代进行测恢;(5)在杂交后代中选择单株时应注意植株的综合性状,如株型、植株抗倒性、籽粒饱满度、灌浆速度和后期落色等.  相似文献   

17.
镇稻15号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早熟晚粳水稻新品种,2011年3月通过审定。该品种品质优良,抗性强,丰产稳产性好,产量潜力大,熟期适中。栽培中应注意适期播种、适时移栽密植、科学管理肥水、加强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等。  相似文献   

18.
水稻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水稻品种的几个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结实率、每穗实粒数、穴穗数与产量间有较高的遗传相关和通径系数。在选育水稻新品种中,应在稳定千粒重和较高结实率的基础上,把穗实粒数和穴穗数作为重点选择指标,可望选育出高产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9.
占小登  程式华 《杂交水稻》2001,16(4):10-11,13
利用浙江省流行小种混合菌系对IRBB近等基因系进行抗白叶枯病鉴定,结果表明,多个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聚合有利于抗性的提高。育种上可利用聚合有多个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IRBB52、IRBB54、IRBB60等作为抗源供体,与抗稻瘟病恢复系CDR448、明恢63等杂交,利用花培、常规遗传选育等方法,选育双抗恢复系。  相似文献   

20.
花2优315(花2A/FR315)是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与福建亚丰种业有限公司共同选育的晚籼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具有丰产性好、米质优、适应性广等特点,2014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花2优315亲本的特征特性,总结其高产制种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