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正3广东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配套技术3.1实施蚕种母蛾集中集团磨蛾镜检,杜绝胚种传染执行"广东省家蚕微粒子病集团磨蛾检验细则",对全省原种和普通种实施集中检验。蚕种检疫方法分别采取1986年和1992年通过技术鉴定的"广东省家蚕普通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法"和"广东省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法"。两种检疫法的病蛾检出概率均达0.99,高于原检疫法,原种可确保无毒,普通种采用分户制种,  相似文献   

2.
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以来,我省家蚕普通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法推广应用收到较好效果,使病卵的淘汰率逐年降低,对提高种质量,预防母蛾胚种传染起到重要作用。1989年,农业部召开了一系列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会议,交流总结了经验。对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的问题,日益受到注意。广东省丝绸公司蚕桑生产部为提高原种母蛾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下达原种母蛾微粒子病检验方法的试验任务,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以3800张原种检  相似文献   

3.
一、集团检验方法的应用情况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方法于一九九二年六月通过了技术鉴定。广州质检站在省公司蚕桑生产部和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细则》,于一九九二年四月下旬开始,应用这一先进的检验方法。今年,我省所有原种场(所)繁制的家蚕原种和原原种母蛾全部集中在广州质检站,采用集团磨蛾检验。至九月底止,检验了广东省蚕种所、化州蚕种场、华农大蚕桑系、省蚕研所等单位繁制的原种172批,共67338张(见附表)。通过实践,我们认为这种检验方法对微粒子病  相似文献   

4.
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集团检验方法鉴定会于1992年6月6日在广东省丝绸公司召开。鉴定会由省公司蚕桑生产部付主任黄陈华主持。参加这次鉴定会有:广东省丝绸公司罗玉先付总经理、中国农科院蚕研所黄可威付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池钜庆、卢铿明付教授;广东省农科院蚕研所方定坚付研究员、省丝绸公司毛铿祖、白碧璋高级农艺师;广东省丝绸公司蚕种繁殖试验所张其俊、刘隽高级农艺师;伦教蚕种场杨永能高级农艺师。出席鉴定会的还有8个有关单位人员共计三十二人。鉴定会上课题主持人华农大黄自然教授作了“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检验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蚁蚕镜检与母蛾镜检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解放以来,母蛾镜检一直作为家蚕微粒子病毒的主要检测方法。毒率的计算,有毒蚕种的淘汰,都是以母蛾镜检结果为唯一依据。母蛾镜检为控制微粒子病的发生,减轻微粒子病对蚕业生产的危害起有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家蚕微粒子病对我省蚕茧、蚕种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检验母蛾微粒子病淘汰病卵是防治的有效措施。目前执行省的蚕种品质监管条例中的抽检方法亦存在一些问题。为此,1980年华南农学院蚕桑系开展家蚕普通种微粒子病检查方法改进的研究,提出改进的检验方案。1981年与南海县沙头蚕种场协作进行中间试验及生产试验。经过实  相似文献   

7.
潘丽芬 《江苏蚕业》2000,22(1):46-47
蚕种作为蚕桑生产乃至丝绸行业最基础的原料产品,因其具有鲜活、季节、专用的特点,故被称之为特殊商品,其质量的优劣,除直接影响到蚕农的利益外,还关系到整个蚕桑行业是否能健康、稳定、有序地发展。因此,蚕种质量的管理一直倍受管理、生产部门的重视。自1870年巴斯德查明家蚕微粒子孢子虫是引起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原,并证实具有胚种传染性和建立了母蛾检验淘汰有毒蚕种的方法以来,蚕种行业一直把母蛾微粒子病的检验作为蚕种质量检验项目中的重中之重来抓。我省在家蚕微粒子病的检疫上,无论是母蛾抽样数量,还是检验方法,都进行…  相似文献   

8.
<正> ST—2型家蚕微粒子病集团磨蛾检查装置,是检验蚕种微粒子病母蛾的专用设备。用于普种、原种、原原种的母蛾检验,是根据我场生产的 ST—1型家蚕微粒子病集团磨蛾检查装置的基础上改进后的第二代产品。整套装置配套齐全,主要由定量液注机、自控磨蛾机、自控离心机、自控冲洗机、振荡器及配用附件和显微镜等组装而成。  相似文献   

9.
桑蚕三级原种母蛾检验检疫是对桑蚕微粒子病的专项检疫。该项工作非常重要,工作开展的到位与否,将直接关系到蚕桑产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对桑蚕三级原种母蛾检验检疫工作谈谈自己粗浅的见解,与同行共同学习和探讨,旨在进一步促进桑蚕母蛾检验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减少微粒子病对桑蚕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家蚕微粒子病蛾不同制种日分布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194个原种带毒批微粒子病母蛾在不同制种日之间的分布状况做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72 4 6 %的带毒批在不同制种日之间微粒子孢子带毒集团检出率未见显著差异 ;2 7 5 4 %带毒批在不同制种日之间微粒子孢子带毒集团检出率有显著差别 ,制种首、末日带毒蛾数的多少没有明显的规律。在家蚕母蛾微粒子病抽样检查时 ,应采取逐日分层抽样方法 ,以提高送检样本对全批毒率的代表性。如果有选择地在某一天袋蛾 ,不仅不能正确反应该批的微毒情况 ,反而可能使检验样本的毒率增高 ,造成合格蚕种的误淘汰 ;也有可能造成检验样本的毒率降低 ,导致不合格蚕种流入市场。  相似文献   

11.
家蚕普通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方法已在我国主要蚕区普遍使用,能正确检出微粒子病,又能提高效率,节约人力物力,对预防微粒子病的胚种传染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四川省蚕种生产家蚕微粒子病危害损失严重。主要原因是蚕种胚中带病源增多所致。控制病毒危害的关键措施首先是各级蚕种繁育单位和管理部门全员应具有常备不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危害的意识;其次是坚持执行发现除去病源措施。抓住全过程严格消毒防病,减少养蚕环境病源,做好原种病毒补正检查,减少原种带毒危害,认真做好蚕种繁育各阶段病毒预知检查,严格淘汰带毒蚕卵、蚕、茧、蛹、蛾,禾发现病毒的蚕蛾分小批制种,地、市把住普种母蛾微粒子病合格检验关,超毒蚕种由主管单位监督烧毁处理,原蚕区使用的普种必须是经过全检母蛾无毒的蚕种,逗硬执行这些办法,一定能够控制家蚕微粒子危害。  相似文献   

13.
家蚕微粒子病是蚕种业生产中最常见,也是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疾病,近年来对广西的原种生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试验通过调查不同年份不同时间段家蚕原种微粒子病的发生情况,探讨影响广西家蚕原种微粒子病发生的因素及规律,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调查结果表明杂交原种微粒子病发生和流行有季节规律性,每年初春的首批次和秋季末尾批次原种微粒子病蛾率较其它批次都高;由于一年内多批次养蚕,杂交原种微粒子病蛾率都有上升的趋势,需结合气候特点,在不同时期有重点地做好微粒子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在桑蚕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中,显微镜观察样本时,视野里所能看到的微粒子孢子的数目很少、孢子密度极低。据研究认为,当样本中的微粒子孢子数目在3~10^3 N.bmL-1以下时,镜检到孢子的概率接近于0。因此桑蚕种母蛾微粒子病检验存在着因样本所带微粒子孢子数量极少而镜检不到的事实。为了防止漏检,提高检出率,我们创新无毒样本复检技术,该技术从2008年开始应用于三级原种的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效果显著。2012年的复检结果统计,原原种复检检出率是0.10%,原种复检检出率是0.23%。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建国后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工作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经下传染和胚胎传染而寄生子蚕体内所造成的一食种传染性病害、该病对蚕桑生产影响极大,轻则降低养蚕收入,重则全部失收,并严重威胁着蚕种生产,是一种列为国家检疫对象的蚕病。解放前,江苏省家蚕微粒子病危害严重,使农村蚕茧生产受到很大损失。建国后,在政府领导下,成立了蚕种监管机构,强化了蚕种检验,实行全部袋蛾集中镜检,坚决淘汰超毒蚕种,不断提高合格毒率标准,并制定了防微措施,落到实处,杜绝传染途径。从而至1954年起江苏省实现了母蛾  相似文献   

16.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侵染引起的一种家蚕疾病,可经胚胎传染给子代,对蚕桑生产危害很大,是蚕种生产中唯一的检疫对象。根据浙江省30多年来家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数据分析,浙江省家蚕一代杂交种微粒子病发生情况及其一代杂交种的淘汰率和未检出率的相关性,进而从不同生产季节、不同品种方面分析了家蚕一代杂交种微粒子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家蚕一代杂交种的淘汰率(因母蛾微粒子病检疫不合格而淘汰蚕种的比例)和未检出率(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时未检出微粒子孢子蚕种的比例)呈负相关,秋期生产的一代杂交种淘汰率较高,不同家蚕品种之间的淘汰率差异不大。建议根据浙江省近年来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原因和趋势,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方案,最大程度上降低家蚕微粒子病给蚕种生产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1桑蚕种微粒子病检疫方法的演进 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率先采用的家蚕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方法,有效地控制了家蚕微粒子病的蔓延和传播,对巩固和稳定蚕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个半世纪来,世界各国的蚕业界,一直沿用病蛾率检疫方法,以确保蚕业生产的持续发展.20世纪50~60年代,日本采用了母蛾集团检疫方法,提高了效率,但并未改变作为病蛾率检疫--即过程检验而非成品检验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围绕家蚕微粒子病防控基础理论知识、技术操作规程、组织保障体系、绩效激励机制,建立了系统的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技术体系,对比了四川省南充蚕种场2006—2015年场内、原蚕区、桑园的环境抽样、预知检查及母蛾检验情况,结果显示:通过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技术体系的实施运行,原原种的母蛾微粒子病不合格率从2009年历史最高点的0.26%,下降到2011年的0.01%,2013—2015年不合格率均控制在0.01%以下;原种的母蛾微粒子病不合格率从2010年历史最高点的39.30%,下降到2011年的2.76%,2012—2015年的不合格率稳定在0.05%~0.08%水平;一代杂交种的母蛾微粒子病不合格率从2009年历史最高点的54.01%,下降到2013年的2.79%,2014—2015年不合格率均为0,有效地控制了家蚕微粒子病。  相似文献   

19.
《北方蚕业》2020,(2):60-61
原原母种母蛾微粒子镜检,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每道工序仔细操作,将母蛾镜检的各项技术落实到位,才可以杜绝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染。  相似文献   

20.
蚕桑母蛾微粒子病标准化检验,由原来的母蛾镜检演化而来,是当前蚕种生产中预防本病具有高度精确性和信赖度的检验办法。亦称母蛾集团检查法。标准化检验主要借助于科学的抽样方法,新型的机械磨蛾与熟练的镜检技术,从而提高了检验工作效率。标准化检验的实施有利于搞活企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解决了生产单位、管理部门以前检验工作中解决不了的问题;促进了蚕种、蚕桑生产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