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蛲虫卵在雌成虫子宫内的发育和立体形态再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人蛲虫雌成虫子宫内卵的立体形态与前人报道有何不同,方法;在解剖镜下解剖20条人蛲虫雌成虫的全副完整子宫后,同光镜和电镜观察卵的立体形态。结果,雌成虫子宫除卵巢区外,其余全副子宫内充满了发育基本同步,卵壳发育完好的卵,药物驱出的雌成虫卵内含1~3个细胞,个别为多细胞期,肛门口获得的成虫其子宫内的卵为多细胞期。结论:人蛲虫雌成虫子宫内卵是一次同步发育的,解剖出的卵发育至成熟期,其立体形态均匀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人蛔虫卵体内、外孵化试验,对1854个卵卵壳上幼虫的孵出部位作了仔细观察。结果显示卵内幼虫从卵极(似卵盖区)的孵出率平均为3.39%,从卵壳侧位或亚侧位孵出率平均为98.60%;扫描电镜观察似卵盖区为表面结构与壳质层似无关联.结论:人蛔虫卵卵一极的蛋白质膜缺损区不是卵盖.也不是卵内幼虫的固定孵出区.本文的孵化试验是在不加入任何可能迫使蛔蚴孵出的理化因素条件下进行的.其结果当可反映人蛔虫卵卵壳上幼虫自然孵出的部位.  相似文献   

3.
透射电镜观察证实人蛲虫卵卵壳有6层结构,由外至内依次为:表膜层、外子宫层,内子宫层,卵黄层、几丁质层和脂质层。表膜层与外子宫层为膜状。内子宫层为纤维结构,含有很多形状不规则,深浅不一的裂隙。这些裂隙与卵表面的微孔相通,孔与裂隙均有表膜层与外子宫层衬里。卵黄层与脂质层均呈膜状。几丁质层的内、外表面均有一较致密的电子小区。  相似文献   

4.
通常在光镜下所见的人蛲虫卵为何会呈现不对称与对称两种外形轮廓,随着在光镜下使虫卵竖立的技术获得成功,从而可由卵的极端方向窥到人蛲虫卵的第三个形象,使这一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宿题得到了较满意的解释。但统计还表明,这两种不同外形轮廓有一定的出现几率,其机理迄今未见文献报道。本文试用物理暨工程方法对此予以探讨并作了计算,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通常在光镜下所见的人蛲虫卵可呈现不对称与对称的两种外形轮廓并有一定的出现机率,其机理迄今未见文献报道。本文试用物理暨工程方法对此予以探讨并作了计算。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对外形出现率的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苏氏宽漠甲Sternoplax souvorowiana卵的形态和卵壳超微结构,为分类等提供依据.[方法]首次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苏氏宽漠甲的卵进行了观察和侧量.[结果]苏氏宽漠甲卵长、卵宽数据和卵壳的细微结构,尤其是卵前极的受精孔区、卵壳层数、表面纹饰等特征与其他荒漠昆虫有明显区别.[结论]苏氏宽漠甲卵的形态尺寸和卵壳超微结构等特征可以作为其分类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用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隐性灰色卵(gr-r)和正常型卵的卵壳表面及断面构造,探讨了gr-r基因对卵壳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隐性灰我以卵的卵壳表面构造与正常型卵相似,但其断面中层构造与正常卵迥异。正常为平行排列多层状结构,而gr-r则可分为内,外两个亚层,外亚层与正常卵相似,内亚屋为混乱无序状结构,这表明gr-r基因对巢滤泡形状的影响较小,对分泌机能的影响较大。gr-r基因作用的强度远不如其他灰色...  相似文献   

8.
轮虫休眠卵用不同浓度盐溶液处理后卵壳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壶状臂尾轮虫(B.urceus)、褶皱臂尾轮虫(B.plicatilis)和卜氏晶囊轮虫(Asplanchna brightwelli)的休眠卵用不同浓度食盐溶液处理后卵壳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不同种轮虫休眠卵的外表超微结构有明显的差异,大部分表面有孔,卵壳有不同程度的龟裂。新鲜休眠卵用盐度为10的食盐溶液处理后,龟裂不明显;隔年休眠卵经饱和食盐水处理,龟裂明显。  相似文献   

9.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樗蚕、蓖麻蚕及柞蚕卵壳的表面构造,并比较了三者间的差异。精孔区:樗蚕、蓖麻蚕均只有一层花瓣状纹,无过渡型卵纹;而柞蚕为多层状构造,过渡型卵纹发达。卵壳中央部表面:樗蚕、蓖麻蚕由多角形主细胞紧密连接,主细胞中央凹陷,周边凸出成多角形小室,使整个卵面呈蜂窝状构造,主细胞顶角处有气孔开口;柞蚕则由多角形主细胞和郁金香花瓣状细胞间体及细胞间隙组成网状构造,细胞间体排列于主细胞环形突起上,内腔中心有气孔开口,外侧为郁金香花瓣状。樗蚕和蓖麻蚕的卵壳表面构造极为相似;而柞蚕则迥然不同。著者认为:昆虫卵壳表面的卵纹、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们的类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高黎贡山高山采集的10种雀形目鸟类卵壳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分析鸟类物种间卵壳显微结构特征差异,探讨鸟卵显微结构特征和筑巢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卵壳均是由表面结晶层、栅栏层、锥体层和壳膜层构成,但是表层上的透明保护膜只在火尾绿鹛、异色树莺、火尾太阳鸟和白眉林鸲上具有,其余6种没有;火尾太阳鸟和火尾绿鹛的乳锥形状在孵化后均呈不规则状,说明这一显微结构在孵化前才有可比性;卵壳的厚度、表面气孔和蜂窝小孔孔径等可量性特征存在种间差异,树上营巢的鸟类蜂窝小孔孔径显著大于地面营巢的鸟类,而地面营巢的鸟类壳膜纤维直径和壳膜纤维密度均显著高于树上营巢鸟类;这10种鸟类的卵壳蜂窝小孔孔径与热带鸟类相当,推测与高黎贡山降雨充沛、空气湿度大有关。  相似文献   

11.
对932品种在卵期发育和幼虫期饲养阶段实施温湿环境调控,让其产下滞育卵和非滞育卵。滞育卵经即时浸酸处理后,用扫描电镜观察卵壳的变化,可见卵壳表面比对照出现较多的裂痕。通过SDS-PAGE电泳技术,比较滞育卵、滞育卵经即时浸酸处理、非滞育卵的卵蛋白变化,发现滞育卵经浸酸处理后,20 ku以下的小分子量蛋白明显减少。利用shotgun技术对此类小分子量蛋白组分进行鉴定分析,发现在滞育卵和非滞育卵中都存在Er B.1、Er B.2、Er B.3、Hc-A和Hc-B卵壳蛋白,在经即时浸酸处理过的滞育卵中却未发现,由此推测蚕卵经浸酸处理后会引起这5种卵壳蛋白的降解。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蓝马鸡卵壳的壳膜层、乳锥层、海绵层、表层等在扫描电镜下的超微结构 ,并与同属褐马鸡的卵壳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美国实验感染犬56日龄克氏并殖吸虫进行3虫背腹面全虫(宏观)和4~5部位(微观)扫描电镜观察,全虫约有1.2万个单生棘,一般具有前密后稀、中部宽大特点。虫卵大小99.0~108.0×48.8~55.5μm,呈饱满椭圆形或亚椭圆形;卵壳光滑,末端有3~5条星状卵脊;卵盖与卵体口部吻合厚突。  相似文献   

14.
袁颖 《河南农业》2018,(1):19-19
桑蚕种催青中的死卵也叫后期死卵,包括点青死卵及转青死卵两种,卵壳一般不下陷,易与其他死卵区别.催青死卵的胚子,发育大体完成,但由于催青处理不当,导致胚体虚弱,无力冲破卵壳,所以不能孵化出来而死在卵内.  相似文献   

15.
盲蝽卵的扫描电镜观察研究(Ⅰ)(半翅目:盲蝽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植食性盲蝽:肉桂泡盾盲蝽Pseudodoniella chinenisis Zheng、八角泡盾盲蝽Pseudodoniella typica(China&;amp;Carvalho)、苜蓿盲蝽Adephocoris lineolatus(Geoze)及淡缘厚盲蝽Furystylus costalis St14种卵的形态、细微结构及生物学记录。利用扫描电镜对上述种类卵进行了观察、比较。首次揭示出这4种卵的卵壳表面细微结构,卵前极呼吸角形态特征及细微构造。  相似文献   

16.
斜脉蝠蛾的卵呈卵圆形,黑色、具光泽;长0.72~0.85mm,横径最宽处为0.51~0.63 mm;卵壳明显分为两层,外层胶质状,无色透明,质地疏松,内层黑色致密,扫描电镜观察卵壳构造:①受精孔,外面观有一隆起的近似圆形的垫状构造,受精孔开口于垫状构造中间,内面观亦有一个近似扁圆锥形的隆起构造,若干个受精管分别开口于该隆起的基部和顶部,②一般卵壳区,外面观有密布颗粒状突起,并相对均匀地夹杂有柱形的围气管壁突起,内面观可见一些管、槽状构造,将卵壳内外层剥离后观察,其外层的内壁光滑无特殊构造,内层外壁除偶有刻纹状凹陷外基本光滑,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内层中有许多孔道。  相似文献   

17.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天蚕(AntheraeaYamamai),柞蚕(AntheraeaPernyi)及种间杂交F1代卵壳的表面及断面构造。结果表明:F1代卵壳颜色及形态相似于天蚕,受精孔数目F1代与天蚕相似为7~10个,略少于柞蚕。其中柞蚕(♀)×天蚕(♂)卵的受精孔部分排列为2轮,这在昆虫卵中还不多见。卵壳断面大致可区分为3个层次:外层较厚呈海绵状;中层最厚呈片层状,较致密;内层较薄且致密  相似文献   

18.
记述了植食性盲蝽肉桂泡盾盲蝽PseudodoniellachinensisZheng、八角泡盾盲蝽Pseudodoniellatypica(China&Carvalho)、苜蓿盲蝽Adephocorislineolatus(Geoze)及淡缘厚盲蝽EurystyluscostalisStl4种卵的形态、细微结构及生物学记录.利用扫描电镜对上述种类卵进行了观察、比较.首次揭示出这4种卵的卵壳表面细微结构,卵前极呼吸角形态特征及细微构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探讨绿翅鸭(Anas crecca crecca)卵壳易碎的原因。[方法]利用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对绿翅鸭孵化过程中压碎的卵壳进行结构扫描和基本元素分析。[结果]绿翅鸭卵的基本结构相同,但卵壳外表面有许多裂纹,这可能是影响孵化率的主要原因之一。[结论]该研究为绿翅鸭人工孵化及其卵结构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绿翅鸭(Anas crecca crecca)卵壳易碎的原因。[方法]利用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对绿翅鸭孵化过程中压碎的卵壳进行了结构扫描和基本元素分析。[结果]绿翅鸭卵的基本结构相同,但卵壳外表面有许多裂纹,这可能是影响孵化率的主要原因之一。[结论]为绿翅鸭人工孵化及其卵结构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