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东海毛颚类数量分布与环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毛颚类的数量分布,优势种丰度对总丰度变化的回归贡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颚类总丰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4季平均丰度(不含台湾海峡水域)为秋季(540ind/102m3)>夏季(322ind/102m3)>冬季(235ind/102m3)>春季(33ind/102m3);毛颚类高丰度区的移动和变化与带鱼渔场的移动和变化基本一致;春、秋季毛颚类总丰度与表层水温线性相关关系非常显著;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海龙箭虫(Sagittanagae)和百陶箭虫(Sagittabedoti)是构成东海毛颚类总丰度变化的最主要种类,其中肥胖箭虫具有较广泛的空间与时间分布的适应性,海龙箭虫分布的水温偏低,是影响冬、春季总丰度变化的主要优势种,百陶箭虫分布的水温偏高,是影响夏、秋季总丰度变化的主要优势种。  相似文献   

2.
东海毛颚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毛颚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夏季毛颚类种类最丰富(25种),冬季次之(23种),秋季种数最低(21种);冬、春季毛颚类种数仅与表层温度相关,夏季与表层温度、表层盐度二元线性相关,秋季与表层盐度相关;冬、春季毛颚类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值由北向南,由近海向外海逐渐增高,夏季近海和外海差异缩小,秋季多样性指数值为4季最低。  相似文献   

3.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毛颚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夏季毛颚类种类最丰富(25种),冬季次之(23种),秋季种数最低(21种);冬、春季毛颚类种数仅与表层温度相关,夏季与表层温度、表层盐度二元线性相关,秋季与表层盐度相关;冬、春季毛颚类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值由北向南,由近海向外海逐渐增高,夏季近海和外海差异缩小,秋季多样性指数值为4季最低。  相似文献   

4.
海洋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次级生产者的代表,通过捕食作用控制浮游植物的数量,同时它也被高层海洋动物捕食,因而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毛颚类是海洋浮游动物一个主要类群,种类尽管只有70余种,但其数量比例却仅次于桡足类而居浮游动物各大类群的第二位。毛颚类不仅是其他游泳生物的优质饵料,而且本身可供食用,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其分布广、个体大,对海洋环境的变化敏感,特别是对海流、水团的依存性强,因而常被用来作为识别海流或水团的生物指标种;同时,毛颚动物因其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特性而常作为污染生态学…  相似文献   

5.
我国毛颚类的研究状况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海洋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次级生产者的代表,通过捕食作用控制浮游植物的数量,同时它也被高层海洋动物捕食,因而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毛颚类是海洋浮游动物一个主要类群,种类尽管只有70余种,但其数量比例却仅次于桡足类而居浮游动物各大类群的第二位。毛颚类不仅是其他游泳生物的优质饵料,而且本身可供食用,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其分布广、个体大,对海洋环境的变化敏感,特别是对海流、水团的依存性强,因而常被用来作为识别海流或水团的生物指标种;同时,毛颚动物因其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特性而常作为污染生态学…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3年2月至2006年12月对29°30′~32°00′N,122°30′~125°30′E东海北部浅海海域的调查资料,研究了头足类数量的时空分布和各类种类组成。结果表明:头足类资源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鱿鱼成为头足类的优势种,6月为其捕捞高峰期,密集分布区在长江口渔场的东部;其次为章鱼类,其高峰期出现在5月和9月,密集分布区在舟山渔场东南部;乌贼比例最低,每年渔获量不超过5%,基本形不成渔汛。为今后更好地持续利用长江口渔场和舟山渔场的头足类资源,建议春、冬季对其进行保护,夏季高峰期重点开发;在拖网伏休的7、8月份可采用光诱作业和鱿钓等作业方式进行利用。  相似文献   

7.
东海有尾类种类分布和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生态学指标,探讨了东海有尾类种的组成、种数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多样性指数(H′)变化。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记录东海有尾类6种,其中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长尾住囊虫(O.longicauda)和红粒住囊虫(O.rufescens)是东海的常见种,中型住囊虫(O.intermedia)也较为常见,梭形住囊虫(O.fusiformis)和Oikopleura.Spp.则是稀有种;除了Oikopleura.Spp.,其他种在4个季节均有出现,种类季节交替不明显。异体住囊虫有较高的出现率,对环境有广泛的适应;长尾住囊虫也有广泛的分布,但其出现率明显低于异体住囊虫,与异体住囊虫相比,其更有暖水种的特征。红粒住囊虫出现的海区具有高温高盐的特征,可以认为该种是暖水种。中型住囊虫主要在夏季出现,也是暖水种。东海有尾类以分布在外海暖流势力控制的水域为主,显示出该类浮游动物具有暖水性的特征。东海有尾类多样性指数(H′)值较低,个别优势种的集群性,是形成多样性指数值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生态学指标,探讨了东海有尾类种的组成、种数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多样性指数(H′)变化。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记录东海有尾类6种,其中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长尾住囊虫(O.longicauda)和红粒住囊虫(O.rufescens)是东海的常见种,中型住囊虫(O.intermedia)也较为常见,梭形住囊虫(O.fusiformis)和Oikopleura.Spp.则是稀有种;除了Oikopleura.Spp.,其他种在4个季节均有出现,种类季节交替不明显。异体住囊虫有较高的出现率,对环境有广泛的适应;长尾住囊虫也有广泛的分布,但其出现率明显低于异体住囊虫,与异体住囊虫相比,其更有暖水种的特征。红粒住囊虫出现的海区具有高温高盐的特征,可以认为该种是暖水种。中型住囊虫主要在夏季出现,也是暖水种。东海有尾类以分布在外海暖流势力控制的水域为主,显示出该类浮游动物具有暖水性的特征。东海有尾类多样性指数(H′)值较低,个别优势种的集群性,是形成多样性指数值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东海日本蟳的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根据1998-1999年东海区虾蟹类资源调查所获的日本资料,以渔获密度表示调查海域日本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定量描述了日本在东海调查海域的数量分布。并根据同年逐月生物学测定资料进行了日本生物学特性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日本主要分布在31°00′N以北的大沙、长江口渔场,在31°30′N以南很少有分布,底质为沙或泥沙质。高密集区出现在20~30m水深海区,年间最高渔获密度达363.06kg/km2,常年可以进行生产作业,但以秋冬季数量最多,渔获优势甲宽组为45~75mm,雄蟹略大于雌蟹,雌雄蟹周年性比为1∶0.82,繁殖盛期为5-8月,最小抱卵个体甲长为35mm,甲宽为50mm,体重为25g。最后,提出了规定日本最小可捕规格甲宽为50mm,对于甲宽小于50mm者禁止销售,同时应考虑设立禁渔期等合理利用日本资源,加强人工育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增殖放流等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98-1999年东海区虾蟹类资源调查所获的日本资料,以渔获密度表示调查海域日本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定量描述了日本在东海调查海域的数量分布。并根据同年逐月生物学测定资料进行了日本生物学特性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日本主要分布在31°00′N以北的大沙、长江口渔场,在31°30′N以南很少有分布,底质为沙或泥沙质。高密集区出现在20~30m水深海区,年间最高渔获密度达363.06kg/km2,常年可以进行生产作业,但以秋冬季数量最多,渔获优势甲宽组为45~75mm,雄蟹略大于雌蟹,雌雄蟹周年性比为1∶0.82,繁殖盛期为5-8月,最小抱卵个体甲长为35mm,甲宽为50mm,体重为25g。最后,提出了规定日本最小可捕规格甲宽为50mm,对于甲宽小于50mm者禁止销售,同时应考虑设立禁渔期等合理利用日本资源,加强人工育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增殖放流等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荧光显微镜技术(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EFM)对东海海域(26~30°N,120~127.5°E)夏季聚球蓝细菌(Synechococcus)的密度、生物量、生态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相关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夏季聚球蓝细菌细胞密度为1.65×104cells/mL,生物量为4.85μg C/L。从水平分布上看,近岸海域高于外部海域,从垂直分布上看,明显呈现由表层至底层逐渐下降的趋势。该海域夏季聚球蓝细菌占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百分比(CB/PB)为22.65%,水平分布上呈现外部海域高于近岸海域。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聚球蓝细菌细胞密度与CB/PB、叶绿素a、水温成显著性正相关,与硝酸盐、总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盐度、浊度成显著性负相关;而CB/PB与叶绿素a、硝酸盐、亚硝酸盐、总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及浊度成显著性负相关,与水温成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采用“有进有出”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了影响东海磷营养盐变动的各环境因子的显著性及其影响权重,得到对东海磷营养盐变动起显著性影响的环境因子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硅酸盐>硝酸盐>温度>溶解氧>亚硝酸盐>pH>盐度>碱度>氨,影响权重系数分别为18.01%、17.84%、15.17%、10.98%、8.43%、7.9%、7.63%、7.53%、6.52%;硅酸盐对磷营养盐变动显著性影响最大,表明东海磷、硅等营养盐的结构变化在浮游植物群落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与该海域近岸赤潮生物逐渐由中型(硅藻种类多)向小型和微型(甲藻种类多)发展的事实相符合。在构建东海磷营养盐动力学模型和海洋生态模型中时,必须对硅酸盐等环境因子予以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3.
采用“有进有出”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了影响东海磷营养盐变动的各环境因子的显著性及其影响权重,得到对东海磷营养盐变动起显著性影响的环境因子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硅酸盐>硝酸盐>温度>溶解氧>亚硝酸盐>pH>盐度>碱度>氨,影响权重系数分别为18.01%、17.84%、15.17%、10.98%、8.43%、7.9%、7.63%、7.53%、6.52%;硅酸盐对磷营养盐变动显著性影响最大,表明东海磷、硅等营养盐的结构变化在浮游植物群落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与该海域近岸赤潮生物逐渐由中型(硅藻种类多)向小型和微型(甲藻种类多)发展的事实相符合。在构建东海磷营养盐动力学模型和海洋生态模型中时,必须对硅酸盐等环境因子予以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4.
海洋酸化对海洋物种资源变动的影响是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白令海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海域受到海洋酸化的风险较大。为此,研究基于1982-2014年东白令海大陆架底层拖网的调查数据,结合海水pH数据,利用动态回归模型对其中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的资源变动进行探究。通过模型分析,发现目前鱼类、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各有40.63%、36.8%和33.33%的种类的资源丰度变动受到海水pH变动的影响;模拟和预测分析表明,pH变动对各物种资源丰度的影响存在种类的特异性,其中对软体动物(不包含头足类)和甲壳类均易产生负的影响;物种资源丰度在pH下降时的反应不同(包含了上升、下降和先上升后下降三种);pH的变动可通过直接的升高或降低以及改变物种适宜栖息地范围等方式对渔业资源丰度产生影响。研究发现,仅单独分析pH对物种的影响是不够的,后续还应结合食物网、物种生活史等进行系统分析。该研究表明,海洋酸化会对不同渔业种类的资源丰度产生影响,可为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东海物质输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海是一个兼有浅海和深海特征的边缘海 ,其辽阔的程度在全球陆架海域中为数不多 ,渔业产量及其生产潜力在世界海洋生产中十分突出。东海地形复杂 ,西部大陆架约占东海总面积的 2 /3,东南面大陆坡及深海槽最大深度 2 70 0m以上。除外侧势力强大的黑潮暖流外 ,对马暖流、台湾暖流、东海沿岸流等也在不同季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东海的流况。另外 ,以长江为代表的大陆径流以年平均总值约1 1 0 0 0亿m3的巨大流量 ,夹带着营养盐等丰富的陆源物质不断流入这个边缘海。那些流入的陆源物质在地形及流况如此复杂的东海如何移动及扩散 ,在它们相互发…  相似文献   

16.
东海是一个兼有浅海和深海特征的边缘海 ,其辽阔的程度在全球陆架海域中为数不多 ,渔业产量及其生产潜力在世界海洋生产中十分突出。东海地形复杂 ,西部大陆架约占东海总面积的 2 /3,东南面大陆坡及深海槽最大深度 2 70 0m以上。除外侧势力强大的黑潮暖流外 ,对马暖流、台湾暖流、东海沿岸流等也在不同季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东海的流况。另外 ,以长江为代表的大陆径流以年平均总值约1 1 0 0 0亿m3的巨大流量 ,夹带着营养盐等丰富的陆源物质不断流入这个边缘海。那些流入的陆源物质在地形及流况如此复杂的东海如何移动及扩散 ,在它们相互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