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粉果番茄贮藏期间主要性状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番茄品种"浙粉202"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贮藏温度(1、7、14、20℃)对番茄果实颜色、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机酸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浙粉202"果实贮藏13d时,14℃和20℃条件下腐烂率比1℃和7℃条件下腐烂率高,4个储藏温度下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贮藏13d时,1℃贮藏条件下番茄硬度和维生素C含量最大,20℃条件下的硬度最小,7℃条件下有机酸含量在整个贮藏期较高,14℃条件下果实颜色值最大,20℃条件下有机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果实颜色一直最低,1℃贮藏条件下番茄可溶性固形物、有机酸含量较高。因此,对于番茄"浙粉202"长时间贮藏的温度以1℃为宜。  相似文献   

2.
研究质构仪以不同探头直径大小以及在不同果实、不同测定距离下测定番茄硬度的各种方法,结果表明:随着探头测定距离的增加,反弹力增大;番茄横向的果实硬度低于纵向;本试验中以刺穿法于10mm和12mm测定番茄能区别果实的硬度。  相似文献   

3.
冷激对贮藏番茄硬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冷激的研究始于70年代末,其先驱是Ogata和Sakamoto,他们研究发现:用0度冰水短时处理冷敏感果实,有助于延迟果实的成熟,延长其贮藏寿命,并首次将这种逆境的低温效应称为“冷激效应,此后,有关报道表明:冷激在贮藏实践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贮藏期间果实硬度不仅是衡量果实品质的指标,还是判断冷激后果实能否正常后熟的一种重要标志,对冷激在贮藏实践中的推广应用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有关冷激对番茄果实硬度的研究较少,CABCD系统联机检索表明:目前,国内尚无此方面系统的报道,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的冷激对番茄果实硬度的影响,为冷激在贮藏实践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选用本地主栽品种及引进品种,对影响番茄果实硬度的6个指标与硬度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纤维素含量和原果胶含量对番茄果实硬度的影响最大,这两个指标是影响硬度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在耐储运育种过程中,可将试验材料果实中所含纤维素含量和原果胶含量作为主要的选择指标,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周期。  相似文献   

5.
番茄的贮藏保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俗称西红柿,属于茄科番茄属植物,果实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番茄是以幼果为产品,其代谢旺盛,含水量高,表面保护组织不完备,不适宜接近0℃的低温,贮藏较难。 (一)贮藏特性 番茄果实的成熟期分为绿熟期、微熟期(转色至顶红期)、半熟期(半红期)、坚熟期、软熟期等。绿熟期至顶红期的番茄,已充分成长,物质积累已经完成,抗病性和耐贮性较强,可在贮藏中完成后熟,获得接近在株上的品质。贮藏的番茄应在此期采收,并且在贮藏中使果实尽可能留在这个生理阶段,实践中称“压青”。如何拉长压青期,是番茄贮藏的关键。 番茄原产南美热带地区,性…  相似文献   

6.
番茄的贮藏保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生 《中国果菜》2003,(4):26-26
一、贮藏特性 番茄原产于热带地区,是冷敏感作物,果实长时间低于8℃会发生冷害,果实局部或全部呈现水浸状凹陷,蒂部开裂,表面出现褐色小圆斑,不能正常完熟,易感病腐烂。番茄的成熟阶段分为:绿熟期、微熟期(转色期至顶红期)、半熟期(半红期)、坚熟期(红而硬)和软熟期(红而软)。长期贮藏的番茄应在绿熟期采收。 用于贮藏的番茄应选种子腔小、皮厚、肉致密、干物质和含糖量高、组织保水力强的品种。长期贮藏的番茄应选含糖量在3.2%以上的品种。 番茄品种不同,贮藏性和抗病性差异很大,晚熟品种如橘黄佳辰、满丝、苹果青、台湾红、可果美…  相似文献   

7.
文章结合云南元谋县番茄生产及采后技术,介绍番茄的贮藏技术、运输方式及销售保鲜方法,并从番茄的加工产业方面分析元谋番茄产业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8.
以京采8号为试材,研究不同成熟度番茄果实在4℃条件下随贮藏时间的品质变化,并利用番茄品质指数(TQI)对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成熟度番茄果实的硬度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逐渐降低趋势,可溶性固形物、VC含量和糖酸比分别在贮藏3、7、7 d时最高,硝酸盐含量在贮藏3 d时最低;半熟期和坚熟期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在贮藏3 d时最高,完熟期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则在贮藏7 d时最高;半熟期和完熟期果实的有机酸含量在贮藏1 d时最高,坚熟期果实的有机酸含量则在贮藏3 d时最高;不同成熟度果实的TQI在贮藏3 d和7 d时较高。综合来看,半熟期、坚熟期和完熟期的果实,采收后在4℃条件下分别贮藏7、3、3 d,可在延长番茄货架期的同时获得果实最佳综合品质。  相似文献   

9.
对41个番茄育种品系的单株前期产量构成因素中的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种果型的番茄单株前期产量的规律不同,大果型番茄单株前期产量与茎粗、单果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小果型番茄的单株前期产量与单果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寻湿度对番茄果实角质层的结构组分及贮藏品质的影响,以'汉蒙7号'番茄果实为试验材料,分别置于相对湿度为50%±5%和100%±5%的气候培养箱中进行贮藏,测定果实的失水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质构、色差、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角质层形态结构以及SISHINE3调控...  相似文献   

11.
以5个番茄品种为试材,设计10个番茄正反交杂交组合,研究比较了各组合的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及有机酸含量,为番茄优势组合的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正交组合“JL-1×小红”的维生素C含量与反交组合“小红×JL-1”的差异极显著,正交组合的维生素C含量比反交组合高出150.61%,有机酸含量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正交组合比反交组合分别高60.53%、8.42%.反交组合“小红×千禧”与反交组合“815×小红”在品质上也都优于其所对应的正交组合,各正反交组合产量差异均不显著.“815×千禧”正反交组合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上差异显著,反交组合比正交组合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25.43%,反交组合的甜度较好.“千禧×小红”正反交组合与“16绿×小红”的正反交组合所有性状差异均不显著,说明细胞核的遗传占主导地位,细胞质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以6个苹果品种为试材,测定贮藏前与贮藏5个月后的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结果表明,‘华红’贮藏前果实维生素C含量较高,贮藏后总酸与维生素C含量下降幅度较小,贮藏前后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澳洲青苹’贮藏前果实硬度、总酸、维生素C含量较高,贮藏后各营养指标下降幅度较小,有高酸、多汁的特性,生食品质中等,主要用作果汁加工;‘望山红’与‘寒富’贮藏前果实的营养成分含量高,味道纯正,但贮藏后总酸和维生素C含量下降明显,适宜鲜食;‘岳帅’与‘金冠’贮藏前果实硬度、总酸、维生素C含量较低,贮藏后硬度、总酸含量下降幅度大,适宜鲜食。  相似文献   

13.
以3个番茄杂交组合B×C、K×B、B×I F1代及其亲本B、C、I、K为试材,以“小红”和“凤珠”为对照,研究分析了3个杂交组合的主要性状及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在3个杂交组合中,B×I的产量最高,为1 397.52 kg/667m2;单果重最大为9.77 g,显著高于I和C,坐果率最大为73.84%;B×I的维生素C含量较高,为7.93mg/100g,显著高于I;首花序节位最低,为第5节,结果期最短为135 d;K×B较优.亲本中亲本I的产量最高,为1 462.86 kg/667m2,极显著高于C;坐果率达83.55%.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加工番茄28个品种或杂交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及通径分析,估测了番茄10个主要性状对粘稠度形成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番茄果胶含量和干物质含量与粘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对粘稠度的直接效应最大,是影响粘稠度的主要因素,在加工番茄高效育种中果胶含量和干物质含量可作为主要选择性状。  相似文献   

15.
加工番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加工番茄11个杂交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估测加工番茄12个主要性状对单株产量形成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单果质量、干物质含量相关关系达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45和-0.7627;单株产量与果形指数、前期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农艺性状对产量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果质量与干物质是影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在加工番茄丰产育种中可作为主要选择性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加工番茄28个品种或杂交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及通径分析,估测了番茄10个主要性状对粘稠度形成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番茄果胶含量和干物质含量与粘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对粘稠度的直接效应最大,是影响粘稠度的主要因素,在加工番茄高效育种中果胶含量和干物质含量可作为主要选择性状。  相似文献   

17.
为了估测番茄种质资源外观果实性状对番茄果实中番茄红素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构成的相对重要性,在对番茄种质资源数量性状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对50份国内外番茄种质资源的10个果实外观性状与2个内在品质性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果梗洼大小、果柄长度、果实硬度对于番茄果实番茄红素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直接效应较大,且受其它性状的间接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