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CR技术广泛用于分子标记、基因工程等领域,是植物系统发育及种群遗传结构等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影响PCR体系扩增的主要因子进行单因素试验,得出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叶绿体DNA(cpDNA)最优体系(30μL)为3μL 10×PCR buffer,1μLDNA模板(60 ng),4.2μL MgCl_2(3.5 m M),8.4μLdNTPs(0.7 m M),0.9μL引物(0.3μM),0.8μL Taq DNA聚合酶(2 U),10.8μL去离子水。利用该体系筛选出叶绿体DNA非编码区通用引物4对,分别为atp I-atp H、psb J-pet A、trn H-psb A和trn L-trn F。  相似文献   

2.
沉水樟容器扦插快繁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双因素田间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长度插穗(M)和母株不同部位剪取的插穗(N)对沉水樟扦插快繁试验生根率、生根数的影响差异,还通过3因素3水平田间正交试验设计L9(34)研究了不同种类生根促进剂(P)、不同插穗基部下切口型(H)、不同木质化程度插穗(G),对沉水樟扦插育苗生根率、生根数和生根长的影响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沉水樟扦插快繁试验中采用M3N2组合效果最好,即插穗长度为14cm(M3)结合母株中部剪取的插穗(N2)对沉水樟扦插快繁生根效果最好,平均生根率达84.9%、平均生根数达到10.6条。采用生根促进剂ABT-1#(P1)+插穗基部下切口型采用双削面(H2)+半木质化的绿枝(G2),即P1H2G2组合最佳,平均生根率达到86.6%,平均生根数达到12.6条,平均生根长达到15.7cm。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4种催干剂异辛酸稀土(REI)、异辛酸钴(CI)、高效催干剂M2203和CQ-150B单独或配合使用时对桐油和聚合桐油催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0℃时聚合桐油黏度为15 520 mPa·s,比桐油黏度(160 mPa·s)有明显增加;20℃时聚合桐油的干燥时间为72 h,较桐油干燥时间(168 h)明显缩短。异辛酸稀土和异辛酸钴单独使用时,催干效果明显低于M2203和CQ-150B;0.6%的异辛酸稀土与0.010%的异辛酸钴复配的复合催干剂,催干桐油的表干时间、实干时间分别为2和2.5 h,硬度等级为4H,附着力等级为1级;催干聚合桐油的表干时间、实干时间分别为0.67和1 h,硬度等级为5H,附着力为1级。与高效催干剂M2203和CQ-150B相比,复合催干剂色泽浅,与桐油相容性好。FT-IR和TG表征分析表明:复合催干剂催干制备的桐油漆膜交联度高、热稳定性好,该复合催干剂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桐油催干剂。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不同盐度下秋茄幼苗生物量的变化,研究了盐度对秋茄幼苗的影响。设置三种盐度梯度,分别是:样地L(盐度为4‰~8‰)、样地M(盐度为10‰~15‰)和样地H(盐度为15‰~20‰)。结果表明,不同盐度下秋茄幼苗生物量情况均不同,样地H比较适于秋茄幼苗生物量积累,样地L对秋茄幼苗的生物量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运五飞机油松播种试验数据,对油松种子的落种规律进行了研究,证明油松种子分布与飞机航高(H)、航速(Vh)、风向与航向夹角(α)、风速(Vf)、落种流量(L)、种子千粒重(W)等因素具有相关性。建立基于运五飞机油松飞播造林种子落区模型,播带横向各点1 m×1 m样方落种量Q(x)为:Q(x)=(L×1000)/(Vh×W)×1/(1/(2π)×(9.1235+0.0696H))e~-((x-0.0586×Vf×sinα×H+8.534)~2)/(2×(9.1235+0.0696H)~2)。  相似文献   

6.
对尾叶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巨桉(E.grandis)和赤桉(E.camaldulenis)3个桉树品种进行了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 invasa FisherLa Salle)自然侵害后的从枝状等级、虫瘿特征、虫瘿数等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受害程度不同,按照丛枝状等级划分,尾叶桉和巨桉为3级,而赤桉为4级。尾叶桉仅在叶柄部位发现虫瘿,而在叶脉和嫩梢部位均未发现虫瘿;巨桉和赤桉在叶柄、叶脉和嫩梢部位均形成虫瘿。3个品种的虫瘿数等级均为2级。结合从枝状等级和虫瘿数等级的评定结果,将尾叶桉定为低抗品种,巨桉定为中感品种,赤桉定为高感品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赤芍、返魂草、黄芪、丹参和苍术不同部位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250mm×4.6mm,5μm)。检测芍药苷的流动相为甲醇-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40:65),波长为230 nm;检测金丝桃苷的流动相为乙腈-0.2%醋酸溶液(18:82),波长为360 nm;检测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流动相为乙腈-水溶液(30:70);波长为260 nm;检测黄芪甲苷的流动相为乙腈-水溶液(32:68),蒸发光检测法;检测丹参酮IIA的流动相为甲醇-水溶液(75:25),波长为270 mn;检测丹酚酸B的流动相为甲醇-乙腈-甲酸-水(30:10:1:59),波长为286nm;检测苍术素的流动相为甲醇-水(79:21),波长为340nm。结果:赤芍中芍药苷的含量符合标准,为合格品;返魂草叶中金丝桃苷比返魂草茎杆含量大,阿多尼弗林碱含量均符合标准,返魂草叶为合格品;黄芪根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黄芪甲苷含量均符合标准,为合格品,黄芪叶与茎均不合格;丹参中丹参酮IIA与丹酚酸B含量均符合标准,为合格品;苍术中苍术素含量没有达到药典规定的最低含量。结论:本文采用HPLC检测法是常规、简便的检测方法,测定数据准确,为5种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及采摘部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陈明土 《防护林科技》2015,(3):41-43,67
通过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5种不同类型生根促进剂浓度(E)、4种不同扦插基质(N)对枫香扦插苗生根率的影响差异,同时研究了不同插穗长度(M)和母株不同部位剪取的穗条(D)对枫香扦插生根影响力。结果表明:采用质量分数为700×10-6的生根促进剂(E4)+红心土∶珍珠岩∶粉沙=1∶1∶1(N1)时生根率最高,平均生根率达到87.2%;不同长度插穗和母株不同部位剪取的穗条扦插试验中,以母株下部(D3)剪取17cm长度的插穗(M4)时扦插生根效果最佳,平均生根率达到91.8%。  相似文献   

9.
通过双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了黄枝润楠3种不同木质化程度的插穗(M)、5种不同长度的插穗(N)对黄枝润楠扦插生根率、生根数的影响差异,通过田间正交试验设计L9(34)研究了3种不同种类生根促进剂(P)、3种不同扦插基质(F)及3种不同生根促进剂质量分数(Y)对黄枝润楠扦插生根率、生根数及生根长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使用长度为12cm(N3)半木质化绿枝(M2),即采用M2N3组合时生根率最高、生根数最多,平均生根率达83.2%,平均生根数达14.8条;应用ABT-1#(P1)+各50%红壤和珍珠岩(F2)+650×10-6(Y2),即P1F2Y2时黄枝润楠扦插效果最显著,平均生根率达89.1%,平均生根数达16.9条,平均生根长达18.7cm。  相似文献   

10.
早实核桃杂交育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创新四川核桃育种材料,在前期核桃种质资源调查的基础之上,以M1为母本,BKZ、KLZ、SQLG、YHT为父本,开展早实核桃杂交育种试验,测定杂交果实坐果率、结实率及表型性状特征。应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对杂交果实坐果率、结实率、表型性状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核桃种间杂交授粉的坐果率、结实率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M1×KLZ坐果率最高,M1×BKZ结实率最高。(2)不同核桃杂交后代果实表型性状差异极显著(P0.01),且各杂交果实核壳表面特征各项指标整体表现较好。(3)不同核桃杂交果实表型形状指标变异系数较小,表明杂交果实表型形状遗传相对较稳定。  相似文献   

11.
油松人工林不同大小林隙环境因子差异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旨在阐明油松人工林抚育间伐24 a后形成的不同等级林隙间环境因子的差异,探讨林隙的形成对环境因子的影响以及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在油松人工纯林选择4种等级的林隙,即林隙直径和冠层平均树高(即林分平均高)之比分别为L-Ⅰ(0.75 H)、L-Ⅱ(1.00 H)和L-Ⅲ(1.25 H)(H为冠层均高)和对照(CK,林冠下),测量了生长旺季的环境因子(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林隙等级间和林隙内不同区域的环境因子的差异性以及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不同等级林隙间光合有效辐射和土壤温度均达到了显著差异(P <0.05),最大差值分别达到了167.94μmol/m^2s和0.7℃,且随着林隙面积的增大而增大。2)3个面积等级的不同区域间光合有效辐射均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土壤温度仅在L-Ⅱ面积等级林隙中达到了显著差异(P <0.05),在林隙中心区域光合有效辐射和土壤温度具有最大值。3)除了L-Ⅲ面积林隙等级外,其余的林隙等级和对照内光合有效辐射与土壤温度之间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 <0.05)。【结论】在油松人工林内,抚育间伐24 a后,间伐产生的不同等级林隙和林隙区域会对光合有效辐射与土壤温度产生显著影响,对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芦荟试管苗生根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中华芦荟试管苗为试材,设计1/2M S NAA 0.2 m g/L,1/3M S NAA 0.2 m g/L,1/4M S NAA 0.2 m g/L,1/4M S NAA(0,0.1,0.3,0.4,0.5,0.6)m g/L共9个生根培养基配方,探讨其对试管苗形态指标、生根率及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的生根培养基对芦荟试管苗的株高、叶片数、根数、总根长等形态指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尤以1/3M S NAA 0.2 m g/L培养基显著优于其它培养基(P<0.05),但这些形态指标与培养基中的NAA浓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2)在以1/4M S为基本培养基的前提下,试管苗生根率与NAA浓度呈负相关(r=-0.805 5)关系,且相关性显著(P<0.05);(3)随着培养基中NAA浓度的升高,试管苗移栽成活率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在测树学中,常用的原木材积公式当推牛顿(Newton)式的计算结果最为准确,其表达式为:V=[(B 4M S)/6]L(1)式中L为原木长度,B、M、S分别为大头、中央和小头断面积。最近,Wiant等(1992)根据牛顿式推出了一个更为一般的原木材积计算公式,只要测得原木长度及两头与中间任一位置的直径大小,便可算出原木材积。  相似文献   

14.
两行一带式乔木固沙林带风速流场和防风效果风洞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在风速为10和15 m·s<'-1>的风洞试验条件下,覆盖度为20%和25%的3种两行一带模式固沙林内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风速变化情况,以期对3种模式的风速流场和防风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配置模式在0.31H高度形成了风影区和风速加速区相互组合的复杂流场结构,覆盖度25%的两行一带模式的防风效果高于覆盖度20%的两行一带模式.3种模式在不同高度的风速变化规律相同,可划分为3层:微变化层(1.54H和2H)、显著变化层(0.46H和0.92H)和稳定变化层(0.06~0.12H)3个层次.3种模式降低风速的效果为:D=4H(H为带间距)L=4 cm(L为行距)模式大于D=5H,L=0.08 m模式和覆盖度20%(D=5H,L=0.04 m),后2种模式相同.  相似文献   

15.
以江西省靖安县8a生湿地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0%)、轻度间伐(L,15%)、中度间伐(M,35%)、重度间伐(H,55%)4种处理,观测抚育间伐对林木生长和林下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相比,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林木的径阶分布向右偏移,径阶分布L和M符合正态分布、C和H不符合正态分布;抚育间伐对林木胸径和蓄积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胸径年平均生长量C与H和M存在显著差异,蓄积年平均增长量C与H存在显著差异,树高年平均生长量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抚育间伐对林下植被种数的增加和植被层Simpson,Shannon-Wiener和Pielou指数的提高总体上有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在间伐后的前两年比较明显,后随着时间的延迟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6.
1989年,M. J. 巴茨根据《科学引文索引》(SCI)1965~1974年的累积索引,《情报科学和技术年度述评》1966~1975年的累积索引,SCI1975~1978年的年度索引进行引文分析,得出了名列前茅的14名情报科学家。下面按其论文在SCI中的平均年度引用率的大小依次予以列出: 1.1965~1974:N. 乔姆斯基,G. 索尔顿(Salton. G.),D. J. 普赖斯,C. W. 克利弗登,F. W. 兰开斯特,H. 博科,B. C.维克利,C. A. 库德拉(Cuadra),T. J. 艾伦,F. C. 基尔歌(Kligodr),H. 门哲尔,  相似文献   

17.
对"十一五"期间在湖北省宜昌市大老岭林场按4×3析因设计的欧洲云杉[Picea abies(L.)Karst.]造林不同整地与抚育方式试验林10年生(苗龄3a)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整地方式、抚育方式及其交互作用对欧洲云杉历年生长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整地方式对欧洲云杉生长和造林保存率有一定影响,尤其对造林次年高生长量影响显著,A1(60cm×60cm×35cm)和A2(40cm×40cm×35cm)10年生立木单株平均树高比其它平均立木单株树高提高1.31%。抚育方式B2(7月上旬挖坑除草1次,在8月中旬再全面割灌1次的抚育方式),10年生立木单株平均树高比其它平均立木单株树高提高2.63%。尽管整地方式与抚育方式的交互作用对各年生长量的影响并没有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水平,但整地抚育组合A1A2B2(处理6)的各年生长量均高于其它组合,10年立木单株平均树高比其它平均立木单株树高提高4.4%。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4个地点,对杨树14个品种的苗期叶面8项性状指标进行测试,综合评价试验结果[1]表明:单株叶面积以中M为最大,中H、LC、LB、01号杨次之;单株叶重以中M为最重,LC、中H、01、LB号杨次之;不同品种间单株叶面积、单株叶重、单叶面积等8项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地点×品种交互作用差异也极显著。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不同杉木家系在不同供磷处理下根系H^+流变化规律,探讨根系H^+流与杉木适应低磷胁迫调控的关系,为揭示磷高效利用杉木适应低磷胁迫的内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以前期筛选出的不同磷利用效率杉木家系M28与M32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3个供磷处理[正常供磷(H-P),31 mg·L^-1;中度缺磷(L-P),16 mg·L^-1;重度缺磷(N-P),0 mg·L^-1]和3个时间处理梯度(3、8、15 d)室内水培试验,并利用非损伤微测技术(NMT)分别测定两个家系在不同供磷处理和不同时间处理梯度下完整根系及不同部位的H^+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杉木家系完整根系H^+全程表现为内流,但二者H^+流变化存在显著差异,M28完整根系H^+吸收表现为8 d>15 d>3 d,M32在不同时间处理下H^+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合根系不同部位H^+流向分析可得,M28与M32仅在L-P和N-P处理3 d时表现出少量H^+外排现象,其中M28对外界磷环境的感应比M32更为敏感,在L-P处理下就发生H^+外排现象,M32在N-P处理才发现H^+外排。随着时间推移,在处理8、15 d后,两个杉木家系均未观测到H^+的外排,可见低磷胁迫下根系H^+外排是一种应激反应。不同杉木家系根系H^+流在低磷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变化,其中M28根系的H^+流对外界磷环境的改变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20.
根据当地PAHs自然沉降成分特点,设置了4个PAHs混合物浓度梯度:C(总PAHs含量为0mg/kg),L(总PAHs含量为1.5mg/kg)、M(总PAHs含量为7.5mg/kg)和H(总PAHs含量为75mg/kg),对樟树幼苗进行胁迫,提取培养基中根系分泌物,利用MALDI TOF/TOF测定了其中低分子有机酸,以探求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乙酸、丙二酸分子量相对较低的有机酸含量随着PAHs胁迫程度的增加一直表现出上升趋势;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没食子酸和柠檬酸分子量相对较高的有机酸含量随着PAHs胁迫程度的增加在M处理下达到峰值,但随着胁迫程度的继续升高在H处理下迅速降低;羟基苯甲酸、香草酸、没食子酸含量与植物根系活性和TOC、TN变化一致可以作为说明根系生长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