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哀牢山区大叶茶种植的气候优势和类型分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哀牢山区域大叶茶种植的气候资源优势,确定了降水、相对湿度、年雾日等大叶茶气候区划指标,划分了大叶茶在哀牢山区种植的不同类型区域。  相似文献   

2.
大兴安岭地区马铃薯种植的气候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树岭  赵玲 《中国农业气象》1997,18(5):27-29,50
通过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关系的分析,总结出大兴安岭地区发展马岭薯种植的气候优势,并提出相应的生产建议。  相似文献   

3.
气候条件对杂交水稻籽粒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79-1988年对杂交水稻汕优3号、四优2号、汕优63和汕优64等组合分期播种试验的有关数据,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结果:①杂交水稻群体籽粒具有明显的2次灌浆高峰.汕优3号的两次高峰分别出现在开花后的第12天和30天.②杂交水稻自开花至完熟分5个阶段,其中汕优3号开花后0-5天灌浆缓慢,需要足光和高温.在19-30℃,灌浆速度与温度呈正相关.6-10天和11-15天以日均温27.3℃,强光照,相对湿度75%为最适.16-20天和21-完熟期以日均温22.3℃,每天日照不少于6.53小时,相对湿度70-80%为宜.开花后6-10天和16-20天,日最高温>35℃对灌浆不利,秕谷率高,减产.③环境不适或后期叶片早衰,杂交水稻只有一次灌浆高峰,结实率和粒重均低,减产.故后期田间管理很重要.  相似文献   

4.
刘迪  杜敏 《南方农业》2012,(6):55-57
临高县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地处热带地区,充沛的光温资源非常适合杂交水稻繁、制种,至今已有近40年的种业生产经验。文章介绍临高县杂交水稻制种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杂交水稻制种的独特优势,指出公司+技术指导中介+农民的经营模式加速了临高种业的壮大,使其正逐渐成为海南省杂交稻繁育制种的中心。  相似文献   

5.
临高县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地处热带地区,充沛的光温资源非常适合杂交水稻繁、制种,至今已有近40年的种业生产经验.文章介绍临高县杂交水稻制种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杂交水稻制种的独特优势,指出“公司+技术指导中介+农民”的经营模式加速了临高种业的壮大,使其正逐渐成为海南省杂交稻繁育制种的中心.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杂交水稻融合种的产量效应,进行了亲本、一代种与杂交水稻融合种的对比种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108R/SQR6F1(20%/80%)和108R/SQR6F1(40%/60%)分别比对照增产9.49%和7.28%,达到显著增产;2)108R与SQR6F1的比例为2:8为最佳融合,主要原因是减少了病毒的传播,达到...  相似文献   

7.
年际间气候差异对杂交中稻、再生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1997年1998年在重庆永川市进行的杂交中稻-再生稻试验结果,分析了主要生育时期在这两年间的光、温差异,及其对穗数、粒数、粒重形成过程的影响,和对年际间产量及生育期差异的重要作用,为再生委的发展与提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临界温度双低两用不育水稻”在湖南制种的适宜性进行了气候诊断分析与区划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临界温度双低两用不育水稻几乎可以在湖南省各市州进行低风险制种,湖南存在大片制种无育性风险且产量较高的区域,且制种安全期较长,便于综合考虑茬口等其它需要。  相似文献   

9.
影响云南水稻产量的灾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灾害性气候对云南水稻产量的影响,指出初夏干旱和8月低温是云南水稻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初夏干旱影响水稻的移栽期和栽播面积。8月份温是造成云南水稻减产的主要气象原因。  相似文献   

10.
水稻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暖的响应问题的模拟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模拟计算了未来2×CO_2气候情景下我国南方两种种植方式下(自动灌水和雨育),双季稻和单季稻气候生产力的变化,得出了在现有品种不变前提下水稻气候生产力普遍有所下降的结论.造成下降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生育期缩短、呼吸消耗加大和光合作用减弱,尤以双季稻更明显.考虑了大气中CO_2浓度提高对水稻光合作用的正效应,这种下降又有不同程度的减缓.  相似文献   

11.
采用增广NCII交配设计,利用3年的试验结果,研究了杂交水稻再生力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1996年和1999年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存在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显性性质主要表现为超显性,显性方向在1996年为减效基因显性,1999年为双向显性;2001年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但同样存在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显性性质为双向的部分显性。说明再生力特性的基因效应随亲本的遗传背景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2.
涝胁迫对杂交中稻形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平原地区夏季降水多,水稻易受涝害,为了解涝对杂交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杂交中稻丰两优香1号为试材,在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分别设计不同涝淹深度和受涝时间的胁迫试验。结果表明:杂交中稻受涝胁迫后,植株高度、节间长度均增长,灌浆期、孕穗期受涝胁迫后植株高度增长幅度大于拔节期,可用二元一次方程拟合水稻株高增长量(YPH)、节间长度(YIL)与受涝天数(D)和涝淹深度(H)之间的关系,涝淹深度对植株高度、节间长度的影响大于受涝天数。不同生育期受涝水稻减产顺序表现为孕穗期>拔节期>灌浆期,可用二元一次方程拟合水稻相对产量(Ry)与受涝天数(D)和涝淹深度(H)的关系,拔节期和灌浆期受涝天数对产量的影响大于受涝深度,而孕穗期涝淹深度的影响大于受涝天数。拔节期受涝胁迫结实率显著下降,孕穗期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灌浆期主要表现为结实率显著下降,其次是千粒重下降。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受涝胁迫后,穗下部籽粒结实率的相对湿害指数分别为0.69%~44.01%、20.87%~71.14%(没顶淹9d为100%)、3.15%~81.84%;穗中部籽粒结实率的相对湿害指数分别为4.49%~32.36%、14.31%~62.21%(没顶淹9d为100%)、10.02%~66.89%;穗上部籽粒结实率的相对湿害指数分别为-0.77%~14.72%、7.64%~50.10%(没顶淹9d为100%)、2.75%~59.66%。  相似文献   

13.
陈统强 《中国农业气象》2006,27(2):147-150,155
根据22a杂交早稻生育期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用相关普查的方法,分析了海南杂交早稻产量低下的原因。结果表明,相对气象产量与秧苗期寡照日数、秧苗期平均气温之间的相关性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复相关系数为0.6098(通过了置信度为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秧苗期低温寡照是海南杂交早稻减产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按趋利避害原则,当地应综合考虑早稻、晚稻和冬季瓜菜的生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选定早稻最佳播种期。  相似文献   

14.
施钾条件下杂交水稻氮磷养分吸收利用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胡泓  王光火 《土壤通报》2003,34(3):202-204
对浙江省金华市郊区石门农场灌溉稻区进行连续4年定位钾肥试验,结果表明,钾素促进氮磷养分向水稻穗部的输入,故在增产的基础上,同不施钾处理比较,施钾后杂交稻氮的总吸收量增加7.1~9.3kg/hm2,利用效率提高3.7~7.1%;磷的总吸收量增加1.0~2.0kg/hm2,利用效率提高2.0~7.7%。同常规稻比较,每季杂交稻氮和磷的平均总吸收量分别高出7.6kg/hm2和1.2kg/hm2;氮和磷的利用效率平均高出3.1kg/kg和34.7kg/kg;在养分的吸收、积累以及利用效率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生理优势[1]。因此,在杂交水稻的生产实践中,应相对增加钾肥的施入量,从而提高氮肥和磷肥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基于气候适宜度模型,利用Anusplin软件对中国北方谷子一作区314个气象站点谷子生长季气候资源和气候适宜度进行1km×1km的精细化插值,分1960-1989年、1990-2019年两个气候年代对其空间分布和年代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方谷子生长季气候资源呈现出日照时数由东到西、由南到北递增,累积降水量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递增,平均气温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随着气候变暖,研究区谷子生长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和累积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2)北方谷子生长季气候适宜度呈现出温度适宜度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递减,降水适宜度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日照适宜度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态势;由于气候变暖,温度适宜度和降水适宜度高值区增多,日照适宜度高值区减少。(3)根据综合气候适宜度的计算结果,利用自然断点法将其划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1960-1989年(前30a)北方约21.5%的地区为谷子种植气候最适宜区,随着气候变暖,1990-2019年(后30a)约有10.5%的地区从适宜区转变为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一带,未来可以考虑在该区域根据实际情况扩大种植规模。  相似文献   

16.
陈梅  王远  陈贵  纪荣婷  施卫明 《土壤》2021,53(4):700-706
采用两个超高产籼粳杂交水稻甬优12、冬制14为材料,以常规粳稻秀水134为对照,设置田间小区试验,比较研究超高产杂交稻甬优12、冬制14氮平衡指数(NBI)及产量对不同施氮量(0、200、300、400 kg/hm2)的响应,评估超高产杂交水稻叶片NBI与叶片氮含量、地上部氮素累积、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施氮量下,超高产杂交稻甬优12、冬制14的产量高于对照品种秀水134,产量优势主要体现在穗大粒多,在施氮量300 kg/hm2时产量最高,分别为13.48 t/hm2和11.51 t/hm2,而常规粳稻在施氮量200 kg/hm2时产量最高,为9.49 t/hm2。氮肥的施用提高了了甬优12、冬制14的叶绿素指数、NBI,降低了类黄酮指数,施肥量越高NBI提高的幅度越小。在齐穗期,超高产杂交稻的NBI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在水稻分蘖期和拔节期,甬优12、冬制14的NBI与叶片氮含量、地上部氮素累积、产量显著正相关,NBI可以用于超高产杂交水稻快速氮素营养诊断和产量预测。  相似文献   

17.
炭基有机肥在改善土壤环境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同土壤条件下炭基有机肥的施用分区研究对于区域土壤管理具有现实意义。选择贵州省毕节植烟区为案例区,在对其土壤pH和酸碱缓冲潜力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地区以改良酸化土壤为目的的炭基有机肥施用适宜性等级进行了区域划分。结果表明,毕节烟区全部采样点的pH均值为6.5,其中大方县、七星关区和威宁县的pH均值较低,分别仅为6.2、6.3和6.3,而织金县、金沙县和黔西县的pH均值超过了7.0,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变异性;土壤酸碱缓冲潜力在各县区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大方和威宁两县区的缓冲综合指数均仅为0.96,而织金县的缓冲综合指数达到了1.23。各成土母岩和土壤类型的pH和酸碱缓冲潜力的综合分级表明:砂岩、砂页岩和玄武岩土壤属于最适宜施用炭基有机肥来提升土壤pH的区域,其次为砂页岩紫色土,页岩黄壤、黄棕壤、紫色土,以及碳酸盐岩黄棕壤和黄壤,而碳酸盐岩粗骨土和石灰土则属于当前不适宜施用炭基有机肥提升pH的区域。毕节烟区的全部乡镇中,威宁、织金和赫章等县区的82个乡镇属于炭基有机肥重点施用乡镇,大方县和七星关区为主的144个乡镇属于一般施用乡镇,而黔西和金沙等县区中的32个乡镇属于当前不宜施用炭基有机肥的乡镇。研究结果不仅可对毕节烟区土壤的精准施肥和科学管理提供有益参考,也可丰富烟区土壤管理分区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西南地区水稻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全面评估水稻洪涝的综合风险,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利用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193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日降水资料、396个县(市)1981-2012年水稻产量、面积资料和17个农气站点水稻生育期数据,以及西南地区数字高程(DEM)数据,构建区域水稻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区域抗灾能力指数,以及综合风险评价模型,对西南地区水稻洪涝进行风险分析与区划。结果表明:(1)水稻不同生育阶段洪涝等级风险概率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洪涝危险性表现为移栽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成熟期;全生育期高、次高危险区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和东北部、贵州南部,以及四川的成都、眉山和德阳地区。(2)基于不同时间序列的水稻相对暴露率明显波动,水稻生产承灾体高、次高暴露区主要集中在四川东北部和重庆地区;孕灾环境高、次高敏感区主要位于云南北部、四川南部和贵州东南部地区;水稻洪涝低抗灾能力区主要位于贵州。(3)西南地区水稻洪涝综合风险呈由中部向四周递增的趋势,高、次高风险区主要位于贵州南部、云南南部和四川东北部地区,低风险区位于重庆南部和云南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9.
GIS支持下的江西省优质早稻种植气候区划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26  
在亚热带山区气候考察多项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省地形,地貌特征,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和多层复合方法,融合农业和气象专家的思想,利用1961-1996年的气象资料和GIS中的数字高程数据,进行江西省优质早稻适宜种植区的划分和评价,为我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