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指出了我国城市河流污染的现状,包括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破坏加剧,自净能力减弱,污染加剧,生态环境退化,探讨了导致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工业污水未能有效得到处理等,从生态空间设计、生态物种选择以及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河流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城市河流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不透水面增加、河流面积缩减、河岸硬质化等造成的城市内涝和水体污染是近年来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重要环境问题。盐城市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发展,区域内河流湖泊面积缩减、调蓄功能趋弱,急需对其境内河流重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强化城市河流的生态景观功能。蟒蛇河是盐城市一条主要河流,其盐龙湖段跨越乡镇、农田和城市多种景观,对其2岸滨水景观进行海绵化生态改造,能够有效改善城市河流水体污染和周边地区水涝问题。通过对盐城市蟒蛇河盐龙湖段进行实地踏勘,结合海绵理念和滨水生态需求,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治理思路,提出“一格局、三带、多点”的规划策略,其中“一格局”为水生态安全格局,“三带”为水域、陆域、水陆交界景观带,“多点”为海绵功能单元,三者相辅相成,构成蟒蛇河盐龙湖段海绵型生态滨水景观。  相似文献   

3.
正城市的规划布局离不开河流,绝大多数城市建设围绕河流展开布局或开源引流,将城市外部水体引入城中形成城市河流,从而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城市河流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史,是城市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滨河绿地是指位于城市内部河流两侧,通过模拟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相结合,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持水土、为人们提供休闲游憩等多种功能的城市绿化用地。城市滨河绿地由城市河流与城市绿地两部分组成。滨河  相似文献   

4.
冷苗  刘骏 《广东园林》2021,43(1):13-17
传统水利工程措施展现的弊端促使着城市河道管理的范式由工程治理向生态修复转变.而绿色基础设施(GI)在尺度、功能等方面对城市河流问题都有其相对应的"柔性"调控方式.从GI视角出发,类比河流廊道与GI网络的功能特征并探索其定位与功能,提出了基于GI理念的河流廊道生态修复流程,并以重庆盘溪河为实例提出多尺度(中观-微观)生态...  相似文献   

5.
在对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将河流在空间上分为流域、河流廊道、河段3个尺度。在城市中,城市河流廊道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正常与否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概况,发现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城市河流的综合研究是实现“自然-人类-水体”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作者通过对城市河流的研究尺度、生态效益、功能等方面的分析.以期为构建城市河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生态学价值视角下的城市河流绿道宽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河流绿道作为河流廊道在城市生态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设置合理的绿道宽度能使河流绿道的生态价值更加凸显,是城市河流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文章从保土控污、生物保护和改善微气候3方面就绿道宽度对河流生态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总结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城市河流绿道在城市生态环境层面的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滨水景观的日益繁荣,河流区域受到过度开发,河流流域被破坏,河岸带空间被占用,生物多样性缺失等问题日益严重,植物群落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来,近自然草本植物群落景观以低成本、低维护、生态稳定可持续等优势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城市滨水建设的重要措施.从自然植物...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治理必然是人们愈加关注的问题。我国河流众多,每一条河流都关乎于河边的居民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注重河流的治理和修复,是实现美丽中国的主要措施之一。位于肇庆市高要区白诸镇的重要河流白诸水面临着污染的问题,对白诸水进行研究和提出治理方案,是肇庆市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品质的切实需要。为此,分析了白诸水水质污染与生态破坏现状,对比了国内外不同生态修复技术的特点,总结提出了复合微生物制剂技术、曝气增氧技术、微生物活化技术、生态护坡和生态浮床等对白诸水整治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9.
城市河流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对城市的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城市安全有着重要作用,当前中国对城市河流湿地以及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的研究较薄弱.结合浙江安吉西港湿地景观带规划,针对西港湿地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在防洪安全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水系、实施蓄水工程、进行科学的湿地坡面设计、合理地规划现状土地、营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景观等方法、措施,探索季节性河流湿地的防洪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马圣玥  李明柱  朱佳 《绿色科技》2019,(16):117-119,125
指出了黑臭水体治理是当前国内水环境治理的突出热点问题,但目前普遍存在完工后水质不稳定,黑臭现象反复出现的问题。选择中国南方一线城市典型黑臭河流开展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半年和一年后的现场和水质调研,分析了其水质出现反复、间歇性黑臭的原因,提出了工程治理的措施,可为同类河流水质提升和保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城市河道污染的成因,以此为切入点,逐一阐述城市河道污染的治理技术;河水化学处理技术、曝气复氧技术、底层疏浚和综合调水技术、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并对每项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一一点评,指出:河道污染后采用修复技术,要视河水污染程度而定,要视治污达到的标准而定,目标决定技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林业资源管理》2015,(4):18-23
近年来,在我国掀起以河流湿地修复促进城市再生的热潮,但局部的治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整治效果和后续维持。以济南小清河流域为例,提出以流域为尺度,从单项治理向湿地生态整体优化转变,通过水脉、绿脉和文脉的三脉贯通与河流的横向、纵向、竖向及时序的四维共建措施,以保护与恢复小清河流域湿地的水源涵养、滞蓄洪水、水质净化、维护生物多样性、休闲游憩等生态功能,构建生命健康的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实现流域湿地与城市发展公正、高效、和谐的生态共生。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随着西安市城镇化节奏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也与日俱增,城市发展带来的水污染问题影响着城市的水生态环境。针对西安市发展中的水环境问题,基于水敏性城市设计(WSUD)理论,对其水生态环境进行了治理。以"八水绕长安"中所指的八条河流作为主要治理对象,总结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针对深圳城市河流综合整治工程,通过CCA分析了河流治理前后的水质与水生态因子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6条河流经过综合治理后,水质明显好转;河流治理前,优势种脆杆藻与磷酸盐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优势种微型裸腹蚤与磷酸盐有较强的正相关性;河流治理后,优势种小环藻与溶解氧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优势种菱形藻与亚硝氮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优势种无节幼体溶解氧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优势种摇蚊属与生化需氧量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研究成果可为下一步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云南省城市与河流分布关系并对比了全国的城市与河流分布情况。运用统计分析法,分析了云南省县级行政中心与河流的关系,结果表明:等级高的城市多分布在河流交汇处且河流多为弯曲状;等级低的城市河流侧过数量增加;城市分布在河流左侧略多于右侧;腹抱型多于背托型。以期为城市合理布局、城市选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推动下,城市河道硬化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石板衬底和浆砌护岸让各地的城市河道发挥了治水功能,但是河流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被大大削弱.本文从生态学和景观学角度出发出发,提出治理河道应考虑营造多元化的生物群落,还要合理配置绿化树种和水生植物,使河道“活起来”、“美起来”.  相似文献   

17.
茹河流域长期治理的实践中,运用科学的沙棘种植技术在茹河流域发展大片沙棘林,既能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践证明,沙棘是茹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发展经济的先锋树种.有耐贫瘠、耐干旱、耐盐碱、耐践踏,适应性强,成林速度快的特点,沙棘种植的关键技术及沙棘产生的效益,在同类流域治理中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程晓倩  翟付顺 《绿色科技》2022,(5):39-44,48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与河流之间的矛盾开始突显,线性滨水空间景观提升逐渐受到重视.竖向设计是景观规划的专项设计之一,对城市线性滨水空间景观营造具有重要作用.以京杭大运河聊城城区段为例,通过对运河两岸线性滨水空间现状的实地调研与调查分析,针对其竖向设计存在的亲水性差、排水隐患大、竖向空间变化单一、道路连续性差等问题,从...  相似文献   

19.
日常休闲与旅游功能是现代城市河流的两大重要功能。文章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指出现代城市河流中经常出现日常休闲功能与旅游功能发展失衡的现象,并提出平衡发展两种功能的基本思路。文章以府南河为例,探讨了府南河在日常休闲功能与旅游功能的失衡与平衡措施。  相似文献   

20.
杨鑫  张琦 《广东园林》2007,29(6):24-26
小清河(济南段)是济南市主要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纳受水体,是进入济南的门户和河流治理的重点对象.规划设计以生态保护和河流治理为基本前提,充分体现济南作为历史名城所独有的人文气息和景观特色.设计围绕"泉·湖·山"这一主题,将自然与人工景观巧妙结合,按照生态性与功能性、景观美化与时序动态和文化多元性原则,选用乔木、灌木、地被植物、水边水生植物,营造集防洪除涝、生活、学习、娱乐、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开放与私密相结合的绿色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