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铜·镉·铬·铅对河南华溪蟹的急性毒性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米静洁  袁慧  王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273-7274
[目的]为水产品的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对环境因子敏感的指示生物河南华溪蟹为材料,研究了Cu、Cd、Cr、Pb对河南华溪蟹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在同一时间,河南华溪蟹的死亡数随重金属浓度的升高呈"S"型增长。处理组中河南华溪蟹溪蟹的死亡数和死亡率均随重金属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4种重金属对河南华溪蟹的半致死剂量(LC50)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减小。4种重金属在24h对河南华溪蟹的毒性依次为Cu>Cr>Cd>Pb,而48h毒性依次为Cd>Cu>Cr>Pb。与其他3种重金属相比,Cd的半致死浓度随时间的延长而较为显著地下降。[结论]河南华溪蟹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耐受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水产品的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对环境因子敏感的指示生物河南华溪蟹为材料,研究了Cu、Cd、Cr、Pb对河南华溪蟹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在同一时间,河南华溪蟹的死亡数随重金属浓度的升高呈“S”型增长。处理组中河南华溪蟹溪蟹的死亡数和死亡率均随重金属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4种重金属对河南华溪蟹的半致死剂量(LC50)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减小。4种重金属在24h对河南华溪蟹的毒性依次为Cu〉Cr〉Cd〉Pb。而48h毒性依次为Cd〉Cu〉Cr〉Pb。与其他3种重金属相比,Cd的半致死浓度随时间的延长而较为显著地下降。[结论]河南华溪蟹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耐受力。  相似文献   

3.
用浸浴法将河南华溪蟹用铅(Pb2+)染毒,设7个处理组,Pb2+浓度分别为0.05、0.5、1、5、10、30、50 mg/L.于处理后96 h解剖,测定其脏体比、心肌线粒体肿胀程度和心肌线粒体DNA损伤.结果显示,供试蟹心脏和肝胰腺对铅较为敏感,随着铅浓度的升高心肌线粒体肿胀程度增大,线粒体DNA链间交联程度增加,剂量-效应关系明显.  相似文献   

4.
采用慢性镉暴露同时加入不同浓度N-乙酰半胱氨酸(NAC)的方法,以河南华溪蟹卵巢组织镉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脂质过氧化水平(MDA含量)和卵巢组织细胞结构的变化为指标,探究了NAC对河南华溪蟹(Sinopotamon henanense)卵巢镉氧化损伤的缓解作用。实验设置对照组、镉(0.725 mg·L~(-1))单一作用组、镉(0.725 mg·L~(-1))和NAC(0.1、0.2、0.4 g·L~(-1))联合作用组,结果显示:镉单一作用下,卵巢组织镉含量和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SOD、CAT和GPx活性在不同时间点显著升高;组织显微结构出现不同程度损伤。NAC和镉联合作用下,卵巢组织镉含量在14 d和28 d显著降低;SOD活性于14 d显著降低;CAT、GPx活性和MDA含量均在28 d降低,并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和NAC浓度的增加,卵巢组织细胞损伤程度出现改善,核膜逐渐完整,仅有少量染色质凝集,细胞内及细胞核内空泡化现象基本消失,卵巢组织结构趋于正常化。实验结果表明,NAC对镉诱导的河南华溪蟹的生殖毒性具有缓解作用,同时进一步证实了氧化损伤是镉生殖毒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山西农业科学》2017,(5):740-742
为了研究铅(Pb~(2+))对河南华溪蟹(Sinopotamon henanense)的雄性生殖毒性,试验设置了1个空白对照组和5个Pb~(2+)浓度处理组(3.675,7.35,14.70,29.40,58.80 mg/L),分别进行了3,5,7 d的染毒,分析和测定了铅染毒后对精巢和副性腺的性腺指数以及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铅未造成性腺指数显著下降;随着铅染毒浓度的增大和染毒时间的延长,精巢和副性腺中ACP活性有下降趋势,58.8 mg/L铅处理下染毒7 d时,精巢中ACP活性显著降低(P0.05),副性腺在染毒5,7 d时,58.8 mg/L铅处理组的ACP活性显著降低(P0.05)。推测铅可能通过降低精巢和副性腺中ACP活性对雄性河南华溪蟹造成生殖毒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比较研究急性和亚慢性镉处理对河南华溪蟹(Sinopotamon henanense)鳃组织病理学和生物化学的影响,设置了急性(4d,28.55 mg/L Cd2+)和亚慢性(21 d,2.86 mg/L Cd2+)镉处理组及对照组.将处理组和对照组的部分鳃组织采用光学显微技术进行组织病理学的观察,对剩余鳃组织分别采用比色法、火焰原子吸收法和镉-血红蛋白饱和法检测了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膜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Cd2+蓄积和金属硫蛋白(MT)含量,并计算了MT的镉结合率(CBP).结果显示,急性镉处理后鳃叶肥大增厚,部分上皮细胞中出现空泡;亚慢性处理后,鳃叶边缘通道紧缩,上皮细胞高度肿胀,鳃血腔缩小变窄.所检测指标在处理组中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Cd2+蓄积量和SOD活性在两个处理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急性处理组MT含量显著高于亚慢性组,而亚慢性组MDA含量显著高于急性组.表明亚慢性镉处理对河南华溪蟹鳃组织结构的损伤程度比急性组严重,可能与亚慢性组鳃的MT含量低,脂质过氧化程度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半夏主要器官干物质积累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绵阳本地圆叶半夏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对生育期内半夏主要器官的干物质积累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半夏叶和根的干物质积累主要在5月中旬以前,5月中旬以后干物重逐渐下降,生育后期叶和根完全脱落消失;自开始出现至生育后期,珠芽的干物质都持续增长;球茎的干物质在前期出现下降,中期后一直持续增长。各器官干物质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都在前期和中期,但球茎在生育后期也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植株总干物质重在生育前期持续上升,生育中期达到最大值后一直趋于稳定。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各器官干物质占植株干物质总量的比例发生明显的变化,最终植株干物质都归积到球茎和珠芽中。  相似文献   

8.
以耐铜植物海州香薷(Elsholtzia haichowensis Sun)为材料,研究水培条件下不同浓度CuSO4处理7 d后,海州香薷根、茎、叶中铜积累量与其生物量、含水量、根系伸长、叶绿素含量及蛋白表达等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铜处理浓度的增大,海州香薷根、茎、叶中的铜含量均显著增加;10μmol/L铜对海州香薷的生长起显著促进作用,高浓度的铜处理抑制其生长;100μmol/L铜处理下植株的总生物量达到最大,但根伸长和叶绿素含量均被显著抑制,此时植物根和叶中诱导出一些低分子量的蛋白,可能与海州香薷耐铜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培养盐藻的微量元素条件,试验研究了微量元素铜、锌的不同浓度组合对盐藻细胞生长与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液中适当铜锌浓度的组合对盐藻细胞的生长和物质积累有促进作用,而铜锌浓度过高或过低则都是相对不利的。在试验的9种铜锌浓度组合中,以培养液中125μg/L的铜和6 mg/L的锌浓度组合对盐藻细胞的生长和物质积累促进作用最好,它可使培养液中的盐藻细胞密度、蛋白质积累量和β-胡萝卜素积累量都达到最高;培养液中175μg/L的铜和8 mg/L的锌浓度组合可使单个盐藻细胞中β-胡萝卜素和蛋白质积累量都最高,但也可能仅是在铜、锌过多的逆境条件下,盐藻细胞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铜(Cu)在“淡水贝类观察”研究体系指示生物——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中的积累特征,本研究基于对重金属毒性更为敏感的幼蚌,根据Cu对幼蚌96 h-EC50和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中Cu限量设定5个浓度(2.0、1.0、0.1、0.01、0.005 mg·L-1),进行了24、48、72、96 h暴露及组织(鳃、外套膜、斧足、消化腺、其余组织及整个软组织)Cu含量的ICP-MS测定。结果显示:暴露组各组织中Cu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鳃对Cu积累反应最为灵敏,在暴露24 h时Cu含量就显著增加(P<0.05),且显著高于斧足和消化腺中Cu含量(P<0.05);外套膜在暴露72 h后Cu积累量最高,含量(干质量)可达到669.2μg·g-1;整个软组织中的Cu含量随暴露浓度的升高和暴露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研究结果显示,背角无齿蚌幼蚌的鳃和外套膜是水体Cu积累的潜在靶组织。  相似文献   

11.
用溶液培养的方法研究了青菜对铜的吸收、分布 ,以及铜在青菜体内的存在形式。结果表明 :青菜根系铜含量远大于地上部 ,随着铜处理浓度的升高 ,根系和地上部的铜含量显著增加。青菜根系中的铜主要与小分子物质结合 ,但这些物质并不是由铜诱导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吴涛  伍钧  许杰  吴兴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979-3980
通过土壤培养试验研究Cu、Pb及其交互作用对鱼腥草累积Cu和Pb的影响.结果表明,鱼腥草中Cu、Pb累积量随土壤中Cu和Pb添加量增加而显著增加.鱼腥草各部位对Cu的累积量为:地下茎>地上茎>叶,Pb的累积量为:地上茎>地下茎>叶.表明鱼腥草体内对Pb和Cu具有不同的转运机制.土壤中少量的Pb对鱼腥草累积Cu具有促进作用,当Pb添加量达到2 000mg/kg时又抑制鱼腥草累积Cu,Cu对鱼腥草累积Pb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郭凌  张肇铭  杨官娥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6119-6120,6129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光合细菌球形红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菌悬液对铜胁迫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油菜(Brassicacampestris)幼苗生长及富集铜的效应。结果表明:过量Cu2+对小麦、油菜幼苗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油菜幼苗比小麦幼苗更易积累环境中的Cu2+;施用球形红细菌菌液后,小麦、油菜生长受到Cu2+的抑制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其各部分铜的积累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且70 mg/L菌悬液比35 mg/L菌悬液缓解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焦志超  高宗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590-18591
[目的]为合理地调整农药用量、控制果品品质提供依据。[方法]研究苹果种植土壤中铜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讨论地质条件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对土壤中铜的分布影响。[结果]铜在土壤中呈现明显积累的趋势,且随剖面层次的加深,铜含量逐渐降低,说明外源铜主要对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产生较大影响。研究区内铜在植物体系中的分布为叶〉茎〉根〉果实,且对果实影响很小,表明铜容易在植株中富集。[结论]铜在研究区表层土壤中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且主要来源是含铜的杀菌剂(蓝矾、波尔多液等)。  相似文献   

15.
超高产冬小麦铜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超高产冬小麦(≥9 000 kg&#8226;hm-2)的铜素营养特点,为确定铜肥施用技术提供依据。【方法】2005—2006年度种植4个冬小麦品种,于各生育时期在田间取植株样品,分器官测定铜的含量。【结果】小麦地上部不同器官中的铜素含量为5.5—18.8 mg&#8226;kg-1(DW),器官间比较,叶片含铜量始终较高,但含铜量最高的器官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更替。生育前、中期各器官中以叶片的铜积累量最高,孕穗期以前叶片中铜的分配率几乎均占全株总积累量的55%以上;接近成熟时籽粒中铜的积累量最高,成熟时籽粒中铜的分配率达到全株的33.7%—37.7%。全生育期的吸收强度以生育中期(起身至开花)最高,生育后期(开花至成熟)次之,生育前期(出苗至起身)最小。9 000 kg&#8226;hm-2左右产量水平的冬小麦全生育期铜的积累量为144.8—163.8 g&#8226;hm-2,每生产100 kg籽粒平均需吸收铜1.7 g。成熟期籽粒中积累的铜,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开花后的直接吸收,而来自营养器官中铜再分配的比率仅占17.1%。【结论】根据铜的这些吸收积累特点,铜肥应主要作为播种前拌种或基肥施用,以促进小麦生育前期的生长和吸收。但在早期施铜不足的情况下,还应该采取中后期叶面喷铜的措施,以保证关键吸收阶段充足的铜素供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查培养基中铜元素和锌元素的含量对小麦胚芽愈伤组织维生素E积累的影响。[方法]通过建立维生素E积累和细胞生长的数学模型,描述小麦胚芽愈伤组织的维生素E积累和细胞增长。以次生代谢产物维生素E积累最多为目标,通过试验优化确定铜锌含量的最佳组合。[结果]结果表明,当B5培养基中ZnSO4.7H2O为2.0mg/ml;CuSO4.5H2O为0.1mg/ml时,有利于维生素E积累。维生素E积累的动力学模型的拟合度为97.53%,细胞干重的动力学模型拟合度为95.60%,非线性关系良好。[结论]微量元素铜和锌对小麦胚芽愈伤组织维生素E积累有影响,铜元素较锌元素的影响显著,且低浓度的铜锌之间有协同作用;随着浓度增大,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7.
铅锌矿渣堆周围农田土壤中铜和铅的分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海立  余荣龙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884-7885,8010
对堆积15、25年左右的铅锌矿渣堆周围10、20、50 m农田土壤中的重金属铅和铜的含量及其变化规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堆积时间越长的渣堆周围土壤中总铅的含量越高,而总铜的含量相对较低;距渣堆越近的土壤中重金属总量越高;在50 m内距渣堆越远的土壤中有效铜的含量随距离的增加而升高,有效铅的含量却相反,在距铅锌矿渣堆周围50~100 m甚至更远范围内的土壤都会受到重金属铅的污染。  相似文献   

18.
紫鸭跖草细胞中铜的分配和化学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从Cu在组织细胞中的分配特征和结合形态的角度揭示紫鸭跖草超积累Cu的机理。[方法]利用差速离心技术研究Cu在紫鸭跖草中的亚细胞分配特征,并运用化学试剂顺序提取法和酶解法研究Cu在紫鸭跖草根和叶中的赋存形态。[结果]根部Cu的分布位点主要是细胞壁,占根部全Cu的1/3以上;而叶部以叶绿体中的Cu占叶片全Cu的比例较大,约为1/4。在高浓度Cu处理或处理时间延长的情况下,根细胞中Cu向细胞壁的分配增多,向质体中的分配减少;而叶细胞中Cu向叶绿体中的分配增多,向细胞壁的分配减少。叶片中Cu主要与氨基酸、小分子色素、蛋白质、多糖等结合;而根部Cu主要与纤维素、膜结合蛋白等细胞壁物质结合。[结论]Cu在细胞内的分配和存在形态可能是紫鸭跖草超积累Cu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