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恢复型”小麦品种是指具有高产稳产性能而又能很好恢复雄性不育系育性的品种。通过不育系与恢复系的杂交 ,选出了恢复型品种川农 19和一大批优良恢复型品系 ,这类品种有利于简化杂交小麦的制种程序和降低生产成本 ,在杂交小麦育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我国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的出现,使原有的抗病亲本失去抗性。在小麦育种缺乏新抗源利用的情况下,采用国内小麦资源与法国抗源材料V.P.M.991复合杂交的方法,成功地培育出了我国小麦育种可直接利用的新的抗源亲本——宛抗号系列材料,共47个类型。株高55~90cm,农艺性状与国内小麦品种接近,对三锈病和白粉病高抗至免疫。国内利用宛抗号选育出一个小麦新品种正在推广利用,多个新品系正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3.
利用太谷核不育基因设计了一个小麦轮回选择育种程序,即以含太谷核不育基因的辐繁17与其它8个赤霉病抗笥来源不同的小麦品种(系)分别杂交,再互交,组成基础群体,进而选择流通 株和可育株并杂交开展轮回选择和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从第一轮回选择群体中选出一批赤霉病抗性强的单株,经系统育种程序选择和鉴定,育成了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华南T2003和华南T531,对用轮回选择和系统育种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小麦抗赤  相似文献   

4.
云南滇型杂交粳稻育种取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属传统高原粳稻生产区,粳稻种植面积达50多hm^2,优质高产杂交粳稻的推广应用,一直是水稻育种家梦寐以求的目标。自1965年李铮友教授在云南省保山地区“台北8号”田中发现天然不育株,育成我国第一个粳稻不育系(红帽缨不育系)以来,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滇型杂交粳稻育种日益发展,先后培育出了独具特色的高原优质高产杂交粳稻组合,屡创高产佳绩,1994年“榆杂29”最高单季产量达16628.25kg/hm^2,2000年“滇杂32”达15441.15kg/hm^2.金秋时节,云岭大地再传捷  相似文献   

5.
基因库育种法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太谷核不育建拓组成小麦抗赤病基因库,开展小麦抗病品种选育,并由此而确立起来的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新体系,是育种模式的一个创新。几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对基因库进行连续轮选的过程中,组群个体的平均抗生水平逐年提高;释放的优良单株也随之增多,在短期内所育成的一些抗病新品系已显示出可供生产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小麦T型恢复系R16的选育及其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恢复源的T型复系原选124、普里美比、斯卑尔脱小麦等的复合杂交,育成了恢复力高达96.7%的恢复系76107。在此基础上,再与小麦品系983/高加索杂交,对其农艺性进行改造,育成了R16。经1988-1993年年在不同不育系背景下鉴定,R16的力都在93%以上。由R16配制的杂种小麦已开始用于生产示范。  相似文献   

7.
科技要闻     
《北京农业》2012,(28):54
正我国杂交小麦育种研究获突破山西省运城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冯树英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研究,改变以远缘杂交培育小麦不育系的通用做法,采用6倍体普通小麦近缘杂交的方法,培育成功一种新型小麦不育系,并以冯树英名字命名为"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其研究方法获得国家专利,达到世界领先。  相似文献   

8.
《世界农业》2007,(10):F0002-F0002
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专门从事小麦遗传育种、栽培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高新技术研究机构。中心主任兼首席专家赵昌平博士。“十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863、农业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现主持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小麦项目。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二系杂交小麦应用技术、小麦新品种选育、小麦DNA指纹图谱库的建立,以及小麦光温敏不育系遗传机理与分子机制研究等。  相似文献   

9.
用已育成的显著性雄性不育六倍体小黑麦为母本分别与硬粒小麦、二粒小麦及黑麦杂交,并每代选不育株用原父本回交。结果表明,来源于太谷核不育小麦4D染色体上的Ms2基因已易位到A或B染色体组的某一条染色体上。从而育成了显性核不育硬粒小麦和二粒小麦。  相似文献   

10.
辐照小麦花粉与有性杂交技术相结合选育小麦新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为母本,分别用5、10、20和30Gy60Co-r射线辐照处理4个小麦品种(系)的成熟花粉进行杂交授粉。通过对杂种后代的调查观察,以10Gy剂量辐照处理小麦的成熟花粉诱变效果好,在M2代突变性状中有株高、穗长、熟期、颖壳颜色、芒性等性状变异。已育成3个小麦品种的实践证明,辐射小麦花粉与有性杂交技术相结合,育种效率高,周期短。本文提出了辐照小麦花粉与有性杂交技术相结合的复合育种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1.
以异质小麦品种(Ae.uniaristata)-Chris为母本,两个不同细胞质的正反杂交后代株(系)为父本1和2,先后进行了杂交和成对连续置换回交,培育出稳定的单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并用一批小麦品种(系)对其保持性和恢复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单型不育系既不同于粘类,更不同于提类.是一个稳定的新不育类型.其突出特点是:(1)仅少数小麦品种(系)是其稳定的保持系:(2)恢复源很广泛,绝大多数小麦品种(系)对其不育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力,并且恢复度高于80%以上的恢复系比其它具有较广泛恢复源的不育类型在普通小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3)长势正常,种子饱满,胞质无不良的母性影响.为杂种小麦与常规育种更好地结合,常规育种的最新成就更有效地应用于杂种小麦,加快杂种小麦的选育和生产应用创造了很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我国杂交水稻成功经验对杂交小麦育种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回顾了我国三系杂交水稻的育种历程 ,重温了其育种经验 ,分析了杂交小麦研究落后于杂交水稻的原因。作者指出 ,对于T型、AL型和Q型杂交小麦 ,应首先解决不育系种子严重皱缩和发芽率低的缺陷 ,其次应降低恢复系的株高 ;对于K型杂交小麦 ,应着重解决易恢性差的缺点。  相似文献   

13.
将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用于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在育种上具有易恢复、恢复源广的优点,但这需要解决核不育性难以有效保持的遗传学问题.基于小麦细胞遗传学理论和大量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实践,建立某种特殊细胞遗传学保持机制,可以实现小麦核不育性的有效保持.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的成功建立,实现了小麦核不育性的有效保持, 既实现了细胞核雄性不育系白粒种子(正常小麦粒色,相对蓝粒而言,基因型为2n=42W(msms)=42)与雄性不育保持系蓝粒种子(可自交繁殖、“一系两用”,基因型为2n=42W(msms)+4E’=43)粒色的细胞遗传学标记,使小麦核不育杂种优势的育种和生产利用成为可能.简述了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创建的遗传育种学原理、“兰州核不育小麦”突变体的发现与鉴定,及蓝粒小麦的相关研究,重点介绍了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的育种应用研究进展和尚存在的技术难点及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4.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利用研究──鲁麦15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麦15号是利用由核显性单基因控制的太谷核不育小麦作为育种工具和基础亲本育成的冬小麦新品种。其亲本系谱血缘关系复杂,遗传基础丰富,包括欧、亚、美三大洲的18个品种(系),育种方法新颖独特,品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多方面的突出优良性状,为我国小麦育种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15.
1988年重新配制非抗性亲本阿夫×台湾小麦正反交组合,严格鉴定杂交后代的抗赤霉病性,进行多代混合选择和单株选择,经7a试验,育成24个抗赤霉病性相当于苏麦3号或较之更强的小麦新品系,验证了60年代江苏省苏州地区农科所通过该组合育成抗赤霉病性超亲品种苏麦3号及其姐妹系的育种过程,并对小麦赤霉病超亲抗性的选择效应、抗赤霉病性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及正反交遗传差异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宁夏小麦育种及育种方向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是宁夏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耕地面积减少、人口增加,提高小麦单产势在必行;宁春4号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以来,迄今也有近30a的历史,但仍没有更好的品种出现来实现宁夏春小麦的第5次更新;而引进的以蓝粒作为标记性状分离、保持不育系的新型蓝粒二系法杂交小麦系统,是一套切实可行的杂交小麦系统。  相似文献   

17.
<正>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历经20余年,在国内外率先创制了冬性二系杂交小麦新品种京麦6号和京麦7号,构建了二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体系,在北京、天津、河北、新疆、安徽等地共示范杂交小麦近2.6万公顷,平均增产15.7%。该技术体系被庄巧生、程顺和、刘旭等院士鉴定认为是我国小麦育种领域中的一项重大成果,使我国杂交小麦研究达到世界  相似文献   

18.
《农业科技通讯》2006,(8):59-6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创新中心(淮安)”揭牌仪式在淮阴所隆重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张保明书记与省农科院常有宏副院长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创新中心(淮安)”揭牌。矮败小麦是利用我国特有的遗传资源太谷核不育小麦作材料,以“矮变一号”为标记供体,集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败育彻底和“矮变一号”降标作用强的特性于一体的一种新型小麦育种工具。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农科院利用核不育杂交技术与棉花抗病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出优质抗病核不育两用系,并以丰产抗病品系为父本,采用一系两用法成功培育出双抗病、优质、高产的棉花杂交种川杂棉26号。该品种F1杂交种优势强,但F2及以后世代将分离出不育株,在各类试验中均表现出抗黄萎病及枯萎病、高产稳产、增产潜力大、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四川作物育种科技的发展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作物育种科技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经历了初期、中期和发展时期,特别是80—90年代发展时期的进步大,成绩显。育成了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粮、锦、油新品种(组合)300个以上,创造和发明了杂交水稻的冈型、D型、K型不育系;水稻的无融合生殖“SAR”系;杂交玉米的山区育种模式及“三高”自交系和T型、C型、类型及G型雄不育系;小麦系统应用冬冬麦杂交模式及T型雄不育“三系”配套;锦花的“洞A”雄不育系及“两用品法”制种;锦花高技枯萎病源;油菜雄性不育“三系”配套等。选育了一批高产、优质、技性好的作物新品种(组合),实现了全省粮、锦、油品种(组合)的四次更新换代,储备了一批超高产的、优质的、高抗病(虫)的后备材料,为21世纪的趋高产育种奠定了好的基础。本总结了20世纪四川作物育种科技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