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大竹县狠抓春蚕饲养“六个到位”。1.蚕种落实到位。全县采取了蚕农自报统计、村社统一共育、区乡统一调剂等办法,千方百计将春季蚕种落实到户,全县17850张蚕种已基本落实到蚕农,部分地方还增加了蚕种饲育量。如妈妈乡发种 2246张(其中原种 286张),比上年同期增加 6%。2、小蚕共育到位。全县使用共育室403个,共育蚕种12078张,共育面达67.6%。其中,26个基地乡使用共育室313个,共育蚕种9394张,共  相似文献   

2.
<正> 小蚕共育是经济省力养蚕、集约化养蚕、提高养蚕效益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蚕茧单产,增加总产的关键措施之一。我县利用典型引路、逐步推行,把小蚕共育工作作为一项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使小蚕共育的推广面逐年扩大。蚕桑生产分户经营后,原有的小蚕共育点基本解体,1988年全县小蚕共育的推广面下降到只有30—40%,而1990年后小蚕共育的面基本稳定在95%左右。目前全县已有巩固的小蚕共育点4387处,平均每三个农业合作社就有2处共育室,由于共育工作的  相似文献   

3.
如东县是蚕桑生产的重点县,也是优质蚕茧生产大县,年饲养蚕种近20万张,生产蚕茧7100吨左右,多年来我县一直实行小蚕共育,蚕农已习惯于小蚕共育,依赖于小蚕共育。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县曾拥有共育室1500余座,参与共育人员9000多人,承担着全县1~3龄蚕的共育任务,形成完整的共育体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养好小蚕一半收".小蚕集中共育在如东县已具相当长的历史,曾对我县的蚕桑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全县现有小蚕共育室1000多座,承担着全年近20万张蚕种的共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正> 我们从1987年中秋蚕开始,进行了小蚕片叶立体育的示范推广。1988年,全县先后有6个乡、10个共育室的300多张蚕种推广应用了此项技术,其中永阳乡陆纯良共育室全年饲育的186张小蚕,除了3张蚕采用普通育作为对照外,其余183张均应用立体育,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片叶立体育的推广效果与技术要点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共育大户顾维才18年来每年都进行春、秋2季小蚕共育,每期共育220多张,经他共育的7200多张蚕种的小蚕,分发给蚕农饲养后期期高产,得到了广大蚕农的信任,成为全县闻名的共育大户。他的共育经验是高标准建设共育室和配套共育设施,在共育中加强消毒防病、做好补催青工作、控制好共育室的温湿度、使用收蚁袋收蚁、精选良叶坚持试喂蚕、稀放饱食做好眠起处理等关键技术措施精心饲养小蚕;同时,为确保小蚕共育质量,建立了小蚕共育成品蚕的标准、安全防范、跟踪服务等共育室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7.
汪亚平 《蚕桑通报》2010,41(4):38-39
<正>近年来,淳安县对"小蚕联户共育"示范和推广工作非常重视。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加大工作力度,出台扶持奖励政策,积极推进"小蚕联户共育"试点和示范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2010年春蚕期梓桐镇范围133联户共育点(每个点4~6户蚕农,十五张左右蚕种)保质保量完成"共育养小蚕,十天眠三眠"目  相似文献   

8.
<正> 安康县恒口区陈开慧、杨家珍、唐纪存三名妇女,科学兴桑养蚕,1987年,三户产茧都突破了500公斤,成为全县妇女养蚕中的佼佼者。大同乡双椿村民组陈开慧,自83年5年来,为本村和邻近8个乡(镇)16个村的100多农户共育蚕种741张,并积极传授养蚕技术,使平均张产达到32.5公斤,比未共育的蚕种高出4—8公斤。1987年,她共育小蚕276张,自养大蚕18张,产茧  相似文献   

9.
唐宁 《四川蚕业》2011,39(1):32-34
<正>集中收蚁是我县的一种收蚁方式,它的特点是以乡镇集中于一个点或几个点将催青后的蚕种集中收蚁,按每张蚕种以一定的蚁量称重发放到各养蚕户或小蚕共育室。集中收蚁的优越性在于收蚁技术措施统一贯彻,各饲养户或共育室饲养的蚕批次  相似文献   

10.
吴永才 《广西蚕业》2006,43(1):62-63
小蚕共育为了有效防止蚕病的发生,促进蚕体强健好养,降低养蚕成本,达到稳产高产、增加蚕农收入的目的,特制定以下制度:1蚕室、蚕具及蚕药的准备共育小蚕,首先要有条件较好的共育室。共育室一般要求能保温、保湿、光线均匀、空气流通、水泥地面、墙面批灰、有天花板便于消毒和清洗。每共育10张蚕种需蚕房面积10~15平方米,蚕匾80个(每个面积0.7平方米,可共育至四龄饷食),以及相配套的蚕架等蚕具。还需要约5公斤的漂白粉、1盒蚕安王、一包小蚕“防病一号”、生石灰20公斤等蚕药。2小蚕共育技术2.1共育室及蚕具的消毒养蚕前一周进行,用共育室催…  相似文献   

11.
小蚕盒帐育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盒帐育是在深入认识小蚕生理特性的基础上,设计的一种小蚕饲育方法。经室内反复试验,农村两个公社两年五季的社办共育室使用,均获得好的效果。 一、实验室试验效果 盒帐育装置,由蚕盒和帐子两部分构成。蚕盒为木框竹席底或木框硬网代底结构。规格:66×50×6厘米,框上部沿中间向两侧开口46×0.5厘米和30×0.5厘米,做空气对流窗。每张蚕种需蚕盒8个。盒子重叠,套上帐子(塑料薄膜或纱布帐),构成一个可以人为控制的小气候环境(见图)。  相似文献   

12.
<正>宁南县2012年晚秋蚕于9月17日出库,饲育的品种为菁松×皓月,9月25日发到共育室,9月27日收蚁,共育小蚕于10月6日陆续分发到农户,11月28日开称收茧。全县发种30182.1盒,较2011年同期增加6521.3盒,增幅27.6%,产茧118.6万kg,单盒产茧仅39.3kg,比2011年同期降低5kg,创近几年来晚秋蚕养蚕单产新低。笔者就宁南县2012年晚秋蚕饲养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分析如下。1晚秋蚕单产下降的原因分析1.1主观因素1.1.1常规技术落实不到位。2012年晚秋蚕生产有三个方面表现比较好:一是订种增幅大,全县共发种30182.1盒,较2011年同期增加了6521盒,个别乡镇比2011年同期增加高达1000多盒。二是催青效果好,共育室收蚁整齐,一日孵化率  相似文献   

13.
广西桑蚕小蚕共育技术创新集成与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广西桑蚕小蚕共育技术水平,通过调查、研究、集成总结出一套适合广西养蚕及气候特点的桑蚕小蚕共育集成创新技术,包括小蚕共育专用桑园管理、小蚕共育高效省力化技术、控制日眠和强健体质、专用设备创新、专用蚕种自动催青等5项创新技术,通过扶持建设我区50个标准化小蚕共育室、举办小蚕共育现场会和技术员培训,加大宣传力度,在广西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动广西小蚕共育率、单张蚕种产茧量增加,全面提高广西蚕茧产量和质量,实现广西桑蚕生产的高产、高效、优质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 1986~1988年连续三年,我场蚕种生产徘徊在11万张左右,连续三年没有完成省公司下达的蚕种生产任务。针对现状我们进行了认真总结,我场蚕种生产上不去的主要原因是饲养蚁量占全场总蚁量的70%的原蚕点设备条件差,饲养技术水平低,达不到饲养种茧育的要求。主要问题是:一是零星分散,最多一年设有9个点,最小的一个点饲养蚁量只有160克;二是没有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不能正常发挥各级组织的职能作用;三是设备条件差,共育室保温保湿性能差,蚕具不足,共育蚕头密度大,小蚕发育不齐,有的共育室用煤球加温,煤气中毒常有发生。壮蚕没有专用蚕室,有的没有对流门窗,不能通风透气,环境闷湿。桑园偏施氮肥,壮蚕用桑不摘芯。在这样的条件下饲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原蚕点两年的蚕种生产现状着手,提出了改变对农户的结账比例、加强技术培训、规范桑园管理、抓好消毒防病工作、实施小蚕共育及集中制种等发展原蚕点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1 基本情况推广小蚕共育和方格簇上簇 ,能有效地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 ,深受广大蚕农的欢迎 ,多年来一直是我县蚕桑技术推广的重点 ,2 0 0 0年也不例外。全县 2 0 0 0年有共育点 5个 ,有专职共育员 2 0名 ,共育率 30 % ,其中联户共育 4 0户 ,商品化共育 1个。 2 0 0 0年小蚕共育  相似文献   

17.
潘家宽 《广西蚕业》2007,44(3):40-40
近年来随着我县桑蚕业不断发展,小蚕共育技术发展迅速。特别在2004年我县采取每个新建小蚕共育室补助2000元以上共育用具的措施后,全县小蚕共育室以每年30~50个增  相似文献   

18.
嵊县1958年秋蚕期蚕病发生严重,7295張中秋蚕在收蟻后第4天已经有2个公社的蚕开始发病,并且随着蚕龄的增長,发病率急剧扩大,收蟻后第七天已发現倒蚕,如城区人民公社7个大队在9月5日統計,配发的1989張蚕种中,因病倒光的就有100張,全县627个饲养單位的4373.5張蚕种,到9月7日发病倒蚕的有302个共育室共倒蚕种  相似文献   

19.
新丰县栽桑养蚕虽从八十年代开始已有,但1990年冬才开始扩大发展,到1992年冬有桑园面积354.7公顷(其中新桑276.3公顷),由于新桑多且大部份是新养户,技术跟不上。所以1992年全县共发放蚕种8,620张,收购蚕茧175.75吨。试办“小蚕共育室”18个(其中乡镇办2个,管理区办7个,村办3个,个体办6个)。共育蚕种2,826.5张,产茧75,449.9kg,单张产茧  相似文献   

20.
桑式蚕台电器化控温共育室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叠式蚕台电器化控温共育室由电器化控温设备系统和共育室及操作室组成。可将温度控制在目的温度±0.5℃ ,每室可共育蚕种60~80张。其优点是可增加共育室有效容量、小蚕体质强健、降低劳动强度 ,从而提高了小蚕共育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