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法选育灰树花多糖高产新菌株,经过大量的诱变筛选试验,获得一株灰树花新菌株,其液体摇甁发酵试验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内多糖产量分别达到1.15 g/100 m L和0.78 g/L,在同样条件下比出发菌株提高了40.2%和37.5%,且遗传性状稳定,有望作为优良菌种应用于液体深层发酵法制备灰树花多糖的工业化生产中。  相似文献   

2.
吴强  ;胡宝坤 《食用菌》2014,(5):20-21
以莲花菌多糖产生菌GF12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诱变原生质的方法,获得1株莲花菌多糖高产菌株,其摇瓶发酵产糖最高达1.0 mg/ml左右,比出发菌株提高了56.25%。通过摇瓶发酵试验,研究了该菌株的传代产多糖能力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多次传代,GFS2402产多糖能力没有改变,遗传性状稳定,有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相似文献   

3.
为选育高产多糖的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菌株,以黑威单片作为出发菌株,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 ARTP)诱变原生质体,经过3轮迭代诱变,从菌丝生长速度较快的诱变菌株中筛选多糖产量较高的菌株,通过5代继代培养测定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稳定性,采用拮抗实验观察菌株间的拮抗情况,通过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分子标记分析菌株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与黑威单片相比,诱变菌株D3-56的菌丝生物量和多糖含量分别提高15.02%和48.40%,诱变菌株D3-60的菌丝生物量和多糖含量分别提高13.15%和60.83%,诱变菌株D3-56和D3-60的多糖产量分别提高70.69%和81.97%;诱变菌株D3-56和D3-60菌丝生长速度稳定,且与黑威单片存在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菌株‘新河大P-2号’为岀发菌株,利用多功能等离子体诱变技术(multifunction plasma mutagenesis system,MPMS)对菌丝进行诱变,获得367个在黍子(Proso millet)秸秆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的菌株,通过拮抗实验获得39个诱变...  相似文献   

5.
对从不同地区引进多株云芝菌株,进行云芝液体发酵试验,筛选出云芝菌丝体多糖产量高的菌株作为出发菌株,运用低能N~+离子注入诱变选育出云芝液体发酵高产云芝多糖的新菌株。对新菌株最佳培养基及液体发酵参数的研究与优化使其液体发酵菌丝体多糖产量高于高产出发菌株50%,液体发酵量菌丝体多糖达到了2.26 g/L。  相似文献   

6.
松口蘑 Tm-3 菌株的紫外诱变育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松口蘑(Tricholorna matsutake)Tm-3出发菌株进行紫外诱变处理,将茵丝体生长快且茂盛的诱变菌株进行初筛和复筛,比较茵丝体生长量和胞内多糖产量.筛选出诱变株Tm-3-21为胞内多糖发酵的优质菌株,其胞内多糖产量达0.67mg/mL,得率是9.41%,比出发菌株提高1.19倍。  相似文献   

7.
采用低能离子射线诱变原生质体选育桑黄菌株SH009,在确定诱变剂量效应曲线的基础上选择了1.5×1015 ions/cm2氮离子的诱变处理剂量.经过对诱变原生质体单个再生菌落的筛选,得到8株变异株,选取生长速度较快的5个菌株进行摇瓶培养,这5个菌株的菌丝体多糖和总黄酮产量均比出发菌株有所提高,其中P4的多糖和总黄酮产量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了87.76%和73.24%.5个诱变菌株经平板传代5代以后的生长速度均保持稳定,无明显回复突变.结果表明,采用低能离子射线诱变桑黄菌株是一种有效的诱变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应用低能N~+离子注入金耳酵母状分生孢子菌株进行诱变,以获得一株多糖产量更高的金耳诱变菌株。试验确定了低能N~+离子注入的适宜参数:注入剂量为60×10~(14)ions/cm~2,注入能量20 KeV,靶室真空度10~(-3)Pa。以5 s脉冲式注入,间隔时间为15 s。离子注入后,分别以液体发酵生物量(孢子量)及多糖产量为初筛和复筛标准,经遗传稳定性试验验证,筛选到了一株金耳多糖高产菌株,其产量较对照菌株提高了12.3%,液体发酵多糖产量(包括菌体多糖与发酵液多糖)达2.7 g/L。结果表明:低能N~+离子注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金耳诱变育种手段。  相似文献   

9.
以北虫草‘CM016’为出发菌株,将液体培养的菌丝体片段用生理盐水稀释104倍,在20 W紫外灯下32 cm处照射100 s,研究了紫外线诱变对北虫草优良菌株筛选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紫外线诱变共获得了31个菌丝体长势较好的菌株;拮抗试验表明,其中15株诱变菌株与出发菌株存在拮抗线,对其进一步采用脂酶同工酶电泳鉴定亲缘关系,筛选出了与出发菌株有明显差异的诱变新菌株11个,将其进行出草试验及统计产量和虫草素含量测定,有8个菌株具有出草能力,其中C16菌株子实体产量极显著高于出发菌株,C6菌株子实体虫草素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出发菌株.  相似文献   

10.
60Co-γ射线辐照菌丝选育多糖高产菌株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采用^60Co—γ射线诱变茵丝,在辐照剂量为1000Gy,剂量率为67.8Gy/h的条件下,经过拮抗试验和酯酶同功酶电泳验证,选育出一株巴西蘑菇新菌株。经液体培养其胞外多糖产量较出发菌株提高12%。  相似文献   

11.
二、诱变前的准备(一)选择出发菌株出发菌株就是指用于育种的原始菌株,出发菌株的好坏可直接影响育种效率。食用菌的出发菌株目前尚无确切的标准,一般应选择经自然选育后证明其性状比较稳定的菌株,或是经杂交或诱变后的性状较稳定的菌株。有的菌株在发生某些变异后,对一些诱变物质会提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以国内灵芝(Ganoderma)栽培菌株粤GL-YW( G.lucidum)和粤GL-YWZ(G.sinense)为对照,对3株采自坦桑尼亚的野生灵芝(Ganoderma)菌株的人工栽培子实体进行多糖和三萜含量测定.结果表明,3个野生菌株子实体中多糖和三萜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菌株,值得进一步开发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香菇菌丝深层培养及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获得多糖产率高的香菇菌株和提高香菇菌丝体多糖收率,从多种香菇菌中筛选出优良菌株,经过深层培养实验,初步确定了香菇多糖提取工艺。认为,黄豆粉、葡萄糖培养基是最适的合成多糖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14.
香菇菌深层培养及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获得多糖产率高的香菇菌株和提高香菇菌丝体多糖收率,我们从多种香菇菌中筛选出优良菌株。经过设计和深层培养实验,初步地确定了香菇多糖提取工艺。 一、材料和方法 (一)香菇菌株的筛选 对7402、7405、7912、7839、7912、7403、日香5、LD1等菌株,采用测量菌丝在PDA培养基上和甜菜渣麦麸袋栽培养基上的长速,称量在液体培养中菌丝的湿重和干重,测定干菌丝中多糖含量。各菌种分别接种在两种培养基中,每品种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桑黄(Phellinus baumii)黄酮生产能力,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技术诱变桑黄菌株SH1(出发菌株)的原生质体,经过筛选获得了3株高产胞内黄酮的优势菌株A67、A130、A157,与出发菌株相比,菌株A67、A130、A157液体发酵胞内总黄酮产量分别提高了86.7%、20.0%和60.0%。拮抗实验和RAPD分析显示3株优势菌株与出发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TEAC(Trolox equivalent antioxidant capacity)和FRAP(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实验结果表明,A67菌丝体醇提物比出发菌株具有更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本研究为桑黄属菌株的选育提供了高效可行的诱变方法,并为桑黄黄酮相关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优良的新菌株。  相似文献   

16.
60Co-γ射线辐照诱变尖端菌丝选育猴头菌多糖高产菌株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60Co-γ射线辐照诱变尖端菌丝,在辐照剂量为800Gy和剂量率为27、84Gy/min的条件下选育出一株猴头菌多糖高产菌株。其拮抗试验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试验均证明其为变异株。经液体培养其生物量和原始菌株相比提高14、2%,菌丝多糖产量提高2倍。经6次传代培养后,其生物量和菌丝多糖产量较稳定,且明显超过原始菌株,表明其遗传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猴头菌活性多糖高产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株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菌株的菌丝多糖产量和体外免疫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的猴头菌菌株发酵所产生的菌丝多糖量及其多糖对刺激巨噬细胞产生NO的产量不同;其中华中猴头(H10)不仅菌丝多糖量高且对巨噬细胞的刺激作用也较强,可作为深层发酵生产猴头菌菌丝多糖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苯酚一硫酸比色法测定多糖含量,对7个榆黄蘑菌株的菌丝体与子实体多糖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菌丝体阶段6号菌株多糖含量最高,5号菌株多糖含量最低;子实体阶段3号菌株的多糖含量明显高于其它供试菌株,1号菌株多糖含量最低。供试菌株的菌丝体阶段和子实体阶段的多糖含量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以实验室保存的蛹虫草菌株("BY2")为出发菌株,采用^60Co-γ射线与ARTP复合诱变方法对其进行处理,经过初筛、复筛及稳定性试验,研究了诱变菌株的菌落特征及子实体产量,以期获得蛹虫草高产菌种。结果表明:经复合诱变处理,筛选出3株高产突变株,其子实体产量与出发菌株相比提高率分别为32.27%、36.00%和33.87%。通过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及工厂化生产测试,BY2-1122菌株是传代稳定性较好的菌株,其子实体产量明显高于现行生产菌株,增幅达17.3%。研究表明,利用^60Co-γ射线与ARTP复合诱变选育蛹虫草,可以获得高产子实体菌株。  相似文献   

20.
采用热水(80℃)提取和75%乙醇沉淀、Sepharose CL-4B凝胶过滤及DEAE Sepharose CL-4B阴离子交换等方法分离纯化大杯伞(Clitocybe maxima)柄粗多糖,获得伞柄多糖纯品,制备多糖抗体;采用热水法提取大杯伞菌丝体粗多糖。用碳二亚胺法将纯化伞柄多糖与牛血清白蛋白进行共价化学偶联,并将偶联产物(拟糖蛋白)免疫兔子以制备抗血清,以酶联免疫法检测抗体滴度。依据该抗体与来自相同菌株的菌丝体粗多糖免疫反应差异对这两种多糖进行免疫识别,结果表明:经过亲和层析纯化后,第六次免疫抗血清对伞柄多糖的抗体滴度可达64K,而且对菌丝体粗多糖反应呈阴性,显示该抗体可识别这两种多糖之间的结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