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1992、2002、2008年三个时相TM数字遥感影像和1:10万地形图数据,通过目视解译方法提取冰川面积,研究了青藏高原腹地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地区冰川变化问题。结果表明:各拉丹东地区总冰川面积自1992年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面积由1992年的931.59km2减少至2002年的927.66km2,至2008年时缩减至915.13km2。1992~2008年冰川面积共减少了16.46km2,年平均递减约1.03km2,总面积减少约1.77%。2002-2008年总面积下降约1.35%,约为1969-2000年的31a间冰川消融面积的80%,表明近二十年青藏高原腹地冰川退缩速率明显加快。进一步分析发现,面积较小的冰川其消融或退缩速度更快,面积较大的则相对较为缓慢。在总体退缩趋势下,2号冰川末端部分地区2002年出现了增长趋势,其变化趋势表现为:退缩-短暂前进-退缩。对影响冰川变化气候因子分析表明,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地区升温所引起的气候变暖是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该地区冰川加速消融的根本原因,气候显著变暖冰川明显退缩。  相似文献   

2.
冰川是大自然修筑的"固体水库",在水资源的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新疆地处内陆干旱区,是我国现代冰川面积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冰川和冰川融水为新疆灌溉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障。本文根据中国冰川编目及近年来其它冰川研究成果和监测资料,对1960年以来新疆,主要是天山山区的冰川与冰川径流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上世纪60年代以来至本世纪初,天山冰川的变化整体上以退缩为主,1963-2000年冰川面积平均减少12.5%。但受地理位置和地势条件的影响,不同流域的冰川变化存在着较大的区域性差异。随着冰川的强烈退缩和冰川融水的增加,使得近十余年来新疆天山地区大部分冰川补给河流径流量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2002-2009年中国干旱区积雪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增艳  车涛 《干旱区研究》2012,29(3):464-471
以中国干旱区为研究对象,利用MODIS和AMSR-E融合后的2002-2009年8个水文年份(8月1日至7月31日)的无云积雪产品,计算并验证了用遥感方法提取研究区积雪日数、初雪日期和终雪日期的精度,结合积雪日数制图和积雪面积统计,分析了研究区8 a来积雪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① 与气象台站观测资料获取的积雪参数的对比验证表明,遥感方法提取积雪参数的精度较高,误差日数大多在20 d以内,主要表现为遥感方法积雪日数的低估,初雪日期的延后和终雪日期的提前。② 除山地冰川和永久积雪外,天山和阿尔泰山山系间的北疆地区是研究区内季节性积雪最为丰富的地区,积雪日数一般在60 d以上,不过积雪的分布不均匀,大体上从边缘山区向内部盆地中心积雪日数递减,初雪日期延后,终雪日期提前。③ 干旱区在2005年、2007年和2002年积雪面积较大,而2008年和2006年积雪面积较小。各年稳定积雪存在的地区和范围相对稳定,面积变化不大,其年际变化主要体现在积雪日数的增减上;不稳定积雪的面积一般高于稳定积雪,且年际变化较大,积雪日数大多在20 d以内。  相似文献   

4.
哈希勒根51号冰川位于新疆奎屯市以南的天山依连哈比尔尕山北坡,即奎屯河上游支流哈希勒根河源区。继1998年对冰川末端和运动速度的首次观测之后,相继开展了多次重复测量,完成了冰川面积测量和首次雷达厚度测量。结合冰川实测资料和已有相关研究,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964-2006年哈希勒根51号冰川面积共减小了0.123 km2,年平均退缩率约为0.19%,相比低于天山地区的整体水平(0.31%)。冰川末端累计退缩84.51 m,年平均退缩率为2.01 m。对于冰川运动速度,1999-2006年整体偏低,各流速点的年际变化较小,且略微有下降的趋势;7 a间物质平衡年际变化较小,整体表现出沿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1964-2010年冰川厚度减薄了约10 m,年均变化率约为0.22 m。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相比,整体消融趋势稍弱。  相似文献   

5.
以1972,1989,2000,2011四个不同时段的遥感影像资料为基础,通过计算机自动提取结合人工解译获得研究区各时段冰川信息。参考世界冰川编目(WGI)分别对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冰川进行编目及属性更新,完成南阿尔泰山蒙古境内冰川编目。对不同时段冰川信息进行对比,并结合气温、降水等气候资料对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72-2011a,南阿尔泰山区冰川总面积从633.91km2减少至329.03km2,退缩面积304.88km2,占1972a冰川总面积的48.1%;(2)不同面积等级冰川数量与面积变化呈反相关关系,小冰川对气候的响应更为敏感;(3)研究区各坡向冰川均在退缩,其中南向、东北向、东向、北向退缩较快,西向、西南向、东南向、西北向相对缓慢;(4)1972-2008a研究区增温显著,降水以1987a为界先增后波动中稳定,二者的水热组合是区内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对青海高原冰川资源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青海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区内有现代冰川2965条,冰川面积3675km2,冰储量2650×108m3。冰川面积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6.19%,占西北冰川总面积的6.31%,是我国中低纬度地带山岳冰川较多的地区。青海高原山岳冰川具有稳定河川径流和调节作用,是青海高原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高原气候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由暖干向暖湿变化,对冰川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据预测到2050年青海高原温度上升2.2-2.6℃,降水量增加6~15%,青海高原现代冰川虽有退缩,但未来冰川不一定消失。  相似文献   

7.
基于landsat卫星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以及气象数据,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定量分析了1977年到2012年西藏羊卓雍错流域内冰川、湖泊的变化及其原因。结果表明:35年间该流域冰川面积持续缩小,并且在2000年以后有加速退缩的趋势,共减少了58.45km2。湖泊经历了先缩小后增大再加速萎缩的过程,35年来湖泊共缩小了46.19km2。流域35年来年均气温上升明显,尤其是冬季气温上升幅度大,气温的升高是冰川快速退缩的主要原因;湖泊的消涨取决于降水和蒸发的综合作用,冰川和湖泊之间的水文关系不显著。该区域近年来有暖干化的趋势,水资源压力较大。  相似文献   

8.
1972-2013年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冰川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期遥感资料,分析了新疆玛纳斯河流域1972-2013年的冰川变化,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2-2013年冰川共退缩了159.02 km2(变化率为-24.61%),海拔3 800~4200 m之间退缩最为强烈,冰川末端海拔升高明显(41 a间海拔3 200~3300m之间的冰川消失).冰川变化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性,玛纳斯河主源冰川退缩速度最快,左岸次之,右岸退缩速度最慢.从朝向上看,各个朝向的冰川均处于退缩状态,偏东向的冰川退缩面积明显大于其他方向.近40 a,流域冰川总储量减少了59.09~85.94 km3.与中国天山其他地区冰川相比,该流域的冰川退速率较高,气温升高是该区域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国冰川近期变化及其对干旱区冰水河迳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冰川长度变化比的方法,对178条冰川的统计表明,中国冰川的近期变化以退缩为主,退缩冰川的比例占66%。其中,60年代退缩最强烈,70年代有所减缓,80年代前期退缩又增强。对9条冰水河迳流变化的分析获知,在冰川退缩时期,冰水比≤10%者迳流量逐渐减少,≥50%者则是增加。冰水比愈大愈对气温波动敏感,反之则对降水敏感。  相似文献   

10.
近50 a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我国监测时间最长、资料最为完备的一条冰川.1962年以来,采用5种观测方法共开展过9次地形图测量和3次乌鲁木齐河源区的航空摄影测量.通过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已有观测数据的分析,结合2012年最新观测资料对该冰川近50 a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62年和1980年的面积数据存在偏差.对原始测图重新数字化后,得到1962年和1980年该冰川面积分别为1.91 km2和1.86 km2.2012年采用GPS-RTK测量技术,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进行详细的地形测绘和末端变化观测,结果显示,冰川面积为1.59 km2,其中东支和西支面积分别为1.02 km2和0.57 km2.近50 a来,该冰川退缩率为16.8%.冰川整体处于消融状态,但冰面消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冰面坡度10°区域消融最为强烈.东支南北坡退缩普遍较强,西支北坡退缩快,东北坡面积有所增加,消融速度加快主要受气温和地形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气象灾害对新疆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用了大量的资料论证了气象灾害是新疆主要的自然灾害,同时,阐明了气象灾害是制约新疆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以及产生原因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不育技术控制长爪沙鼠种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爪沙鼠对混合不育剂EP-1的摄食系数为0.87,适口性良好。在野外投饵试验中,其洞口密度和洞系密度比对照组下降,表明该药对长爪沙鼠有毒杀作用。成幼比从0.6∶1降至0.45∶1。表明该药控制长爪沙鼠繁殖的效果显著。本试验还对该药对长爪沙鼠的生理作用作了测试。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荒漠化系统中人文作用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漠化是人为强烈活动与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地关系矛盾的结果,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荒漠化发展的速度很快,已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应用地球动力学原理分析和研究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建立了GIS技术支持下人为作用对荒漠化影响的通用数学模型,并以松嫩平原西南部为例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一致,表明所提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番茄碱对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cycle nucleotide phosphodiesterase,cAMP-PDE)是激素的第二信使,它对于维持细胞内cAMP和cGMP的浓度相对恒定上起重要作用[1].番茄碱是存在于番茄植物中的甾体生物碱糖苷,是番茄生长过程中的次生物质,能抑制真菌和细菌的生长[2].我们曾研究了番茄碱对人红细胞膜上Ca2 -Mg2 -ATPase及Na -K -ATPase的影响,提示番茄碱的作用与钙调蛋白的作用有关[3,4].因此作者从激素的第二信使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入手探讨番茄碱对cAMP-PDE活性的影响,以获得对依赖和不依赖CaM的cAMP-PDE活性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番茄碱的杀虫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develop a pheromone‐trap monitoring system for the sweet potato weevil, Cylas formicarius (Fabricius), in sweet potato, Ipomoea batatas (L.) Lam., fields in four states: Florida, Louisiana, North Carolina, and Texas. The present studies examined the attractiveness of sex pheromone synthesized by two sources (USDA and AgriSense) and pheromone of different purities (75–99%) to weevils in the field. In all but one trial, weevil counts did not differ between traps baited with pheromone from the two sources for each of two doses (10 and 100 μg). Percentages of weevils caught per replicate per sample date were not consiste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urity (significant in four of 10 trials); however, slope estimates were steeper in regions with lower trap counts (North Carolina and Louisiana) than in those with higher trap counts (Florida). Because the pheromone will be used to monitor weevils In both weevil‐free and weevil‐infested regions, the use of pheromone with a purity level >99% is most appropri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data in pheromone‐trap monitoring programmes for this weevil worldwide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广东、海南荔枝采后主要病害及其发生和危害情况,从两省荔枝主产区取果,在常温贮藏条件下观察荔枝采后病害的发生情况,测定荔枝果皮上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及其对荔枝采后生理变化和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荔枝采收后在28℃下贮藏,炭疽病、霜疫病和酸腐病的发病率分别为95.3%、6.5%和8.2%。炭疽病在采后3—4天开始表现症状,7天后发病率为60.8%~100%,9天后发病率为83.1%~100%,该病害是引起荔枝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害,其病原菌主要来自采前潜伏侵染。从幼果果皮上可分离出潜伏侵染的炭疽病菌,随着果实的生长,果皮上的潜伏侵染率不断上升,到采收时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达到90%左右。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较高的荔枝果实。其采后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量、果皮丙二醛含量均显著升高,褐变腐烂较快,贮藏效果较差,即使在采后用杀菌剂处理,防治效果也不明显。采收时荔枝果皮上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越低,贮藏效果越好。在荔枝果实生长期间喷雾2—3次杀菌剂可显著地降低炭疽病菌潜伏侵染率,减轻荔枝采收后炭疽病的发生严重程度,提高荔枝贮藏效果。  相似文献   

17.
阜康绿洲环境变化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月气象资料,对过去近30 a阜康绿洲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阜康绿洲气温具有显著的增暖趋势,年平均气温增加约0.6 ℃,对年气温变暖贡献最大的是春冬两季,分别升高1.2 ℃和1.3 ℃;阜康绿洲变暖的主要特征是最低气温升高,最低平均气温增幅达0.7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不论是年还是季节的日照时数均呈上升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并且总体呈下降趋势;蒸发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90年代比70年代蒸发量下降约537.9 mm,夏季是年蒸发量下降的主要季节;降水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90年代比70年代降水增加约60.54 mm,春夏两季是年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季节.  相似文献   

18.
锈色粒肩天牛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锈色粒肩天牛是严重为害国槐的蛀干害虫。近年来,该虫发生为害不断扩大和加重,严重影响了城市绿化和市容景观。为此,根据文献资料,对该虫的分布、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连续干旱对土壤干层深度及植物生存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以绥德县为基点,分析研究了陕北1997-2001年连续五年,由于降水总量少,有效性差,气候变暖,以及沙尘暴频率加快,使年内时段干旱发生次数多,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经济损失大,成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干旱,造成草地,农耕地0-100cm以内土壤含水量均低于4.2%(干土重),林地0-180cm内仅3.6%,刺槐林地0-500cm平均仅4.2%,其直接后果是以林草地地力衰退为特征的人工林草地土壤干化日益严重,导致群落衰败以致大片死亡,但还有些植物经过灾变的考验,表现出高度抗旱耐高温特性,为我们以后防旱抗旱,退耕还林(草)及作物布局对品种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涪江中游沿岸部分平坝和丘陵台地进行小麦条锈病抽样定点调查,对调查地与河沿不同距离的条锈病病情指数进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初步表明,局部地形、地貌与小麦条锈病发病程度(病情指数)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河谷平坝地区距河沿越远条锈病越轻,距河沿每隔500m,条锈病病情指数降低2.6%~3.21%;在丘陵坡台地随海拔的升高,距河沿越远条锈病也有逐渐减轻的趋势,即距河沿每隔500m,条锈病病情指数降低2.69%~4.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