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筛选对花生褐斑病田间防治效果好的杀菌剂,结合室内毒力测定(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载玻片萌发法)和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对四种杀菌剂与常规使用的杀菌剂多菌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室内毒力测定中,多菌灵对菌丝的抑制效果最强,抑菌率为91.4%;其余四种供试杀菌剂中以咪酰胺效果最好,抑菌率达85.6%;王铜效果最差;多菌灵对分生孢子的抑制率为60.9%,其余四种杀菌剂效果差异不显著。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咪酰胺2 000mg/kg对花生褐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60.62%,远远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15.53%)以及其它三种供试杀菌剂(王铜、爱可和戊唑醇)。此外咪酰胺比清水对照增产32.28%,也远远高于其它几种药剂。通过室内毒力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表明,田间杀菌剂防治花生褐斑病时,咪酰胺比对照药剂多菌灵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适用于花生褐斑病重病地区。  相似文献   

2.
生物药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花生叶斑病防治筛选出安全、高效的生物药剂,经室内外试验测定了7种生物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毒力和药效。丁子香酚、申嗪霉素对花生褐斑、黑斑、网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均小于1mg/L,明显低于生产上常用化学药剂多菌灵的EC50值。1%申嗪霉素悬浮剂600、800、1000倍的田间防效均在80%以上,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的防效。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600倍、80%乙蒜素乳油1000倍防效达到45%,与对照药剂防效相当。1%申嗪霉素悬浮剂、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80%乙蒜素乳油是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有效生物杀菌剂。  相似文献   

3.
不同杀菌剂对花生网斑病菌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Phoma arachidicola引起的花生网斑病是目前花生生产中重要叶部病害之一,发病面积广,危害严重。为筛选出对花生网斑病防治效果好的新型药剂,本试验测定了13种杀菌剂对花生网斑病菌的室内毒力、田间防效和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毒力测定中,30%苯甲·丙环唑EC的毒力最强,EC50为1.934 4mg/L;50%啶酰菌胺WG、30%醚菌·啶酰菌SC、50%多菌灵WP和10%苯醚甲环唑WG的EC50均小于6mg/L,抑菌效果较好。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30%苯甲·丙环唑EC 100.00mg/L倍液的防效最好,可达67.90%;其次为60%唑醚·代森联WG、50%啶酰菌胺WG,防效分别为64.93%和62.84%。30%苯甲·丙环唑EC较对照增产43.86%。综合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30%苯甲·丙环唑EC、50%啶酰菌胺WG、60%唑醚·代森联WG、30%醚菌·啶酰菌SC、10%苯醚甲环唑WG对花生网斑病的防治效果均较好,在田间发病不同时期,可以轮换使用以上药剂,以降低抗药性,达到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9种杀菌剂对火龙果革节孢属病菌(Scytalidium sp.)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有10种杀菌剂对病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该10种杀菌剂EC50值和毒力回归方程中斜率比较分析认为,腈菌唑的毒力效果最好,其次为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及咪鲜胺锰盐4种杀菌剂,异菌脲、氟硅唑+恶唑菌酮、多菌灵3种杀菌剂抑菌能力也较强。以上8种杀菌剂均可作为防治火龙果革节孢属病菌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5.
进行了4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马铃薯黑痣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室内盆栽试验及田间药效试验。采用菌丝干重法测定4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室内毒力结果表明,烯肟菌胺、唑菌酯、唑胺菌酯及烯肟菌酯对马铃薯黑痣病菌毒力相当,与嘧菌酯无明显差异。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测试药剂,烯肟菌胺与唑胺菌酯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效相对更好,分别为74.3%和77.1%。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时,沟施烯肟菌胺或唑胺菌酯对马铃薯黑痣病有较好抑制作用,推荐剂量均为187.5 g/hm~2。  相似文献   

6.
花生疮痂病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供试19种杀菌剂对花生疮痂病防效经室内抑菌作用测定与田间小区药效试验,从中筛选出具良好效果 的托布津、世高、速克灵和多硫超微多菌灵。进一步测试表明, 70%甲基托布津(浓度为2. 00g/L)和10%世高(浓 度为1. 00g/L) ,于发病初期开始,每隔10d连续施药2次防效较好。5种药剂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 70%甲基托 布津可湿性粉剂2. 00g/L和10%世高水分散粒剂1. 00g/L的防效分别为80. 3%和79. 3% ,明显优于其它3种参试 药剂;与对照(CK)相比,果荚增产60. 8%和53. 9%。且世高能兼治锈病,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试验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双炔酰菌胺、恶酮.霜脲氰、氟菌.霜霉威、烯酰.松脂酮、丙森锌.霜脲氰、代森锰锌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丝生长都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双炔酰菌胺的毒力最强,其EC50值为0.029μg/mL,恶酮.霜脲氰、丙森锌.霜脲氰、烯酰.松脂酮、氟菌.霜霉威毒力依次减弱,而代森锰锌毒力最差,其EC50值为5.502μg/mL。根据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及药剂特性,供试的6种杀菌剂在田间防治上可视病害的发生情况交替或混合应用,做到科学合理搭配,以避免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12种药剂对蛴螬的田间药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有效控制花生蛴螬危害,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选用12种不同杀虫剂,采用毒土处理方法进行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12种药剂中,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4050 g/hm2、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2250 g/hm2,对蛴螬防治效果分别为80.85%、78.73%,与3%克百威颗粒剂135 g/hm2、10%二嗪磷颗粒剂750 g/hm2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它药剂,其对花生的保果效果分别为81.45%、80.99%,增产幅度分别为15.74%、12.71%,可作为替代高毒产品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9.
无公害防治花生菌核病药效测定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田间和室内药效测定,田间以药剂喷洒地面、药剂拌种抑制初侵染源,药液喷洒叶面控制再侵染源流行,室内测定药剂抑菌率,筛选出较好的生物制剂绿色木霉菌剂、农乐一号、菌毒清、春雷霉素和低毒化学杀菌剂霉易克、菌克宁、纹霉星、菌核净等,无公害防治花生菌核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有效防止菌草食用菌病原真菌的药剂,本研究选用 7 种杀菌剂对菌草食用菌 4 种病原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采用菌落直径法对 4 种病原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7 种供试杀菌剂对菌草食用菌 4 种病原真菌的作用效果中,百菌清对哈茨木霉的抑制作用最好,EC50 值最小为 0.291 4 mg/L;多菌灵对蜡孔菌和侧耳木霉的抑制作用最好,EC50 值最小分别为 0.257 mg/L 和 1.030 4 mg/L;精甲霜?锰锌对赭曲霉的抑制作用最好,EC50 值最小为 9.233 4 mg/L。百菌清、咪鲜胺、多菌灵和精甲霜?锰锌对 4 种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建议生产上将这 4 种药剂轮换使用,以有效控制菌草食用菌病害。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不同类别杀虫剂对玉米穗期主要鳞翅目害虫的防控应用前景,采用人工饲料混药法测定6种杀虫剂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幼虫的毒力,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评价其对玉米穗期害虫的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腈对棉铃虫、玉米螟、桃蛀螟具有较高的室内毒力,LC50值分别在0.29~0.51、0.17~0.51、0.03~0.20、0.61~8.32 mg/L;辛硫磷毒力最低,对3种害虫毒力分别为127.76、80.57、62.11 mg/L。田间药效试验表明,6种杀虫剂对玉米穗期害虫均表现出一定的防治效果,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腈各处理对穗虫防治效果较高,防效在73.29%~83.52%,显著高于甲氧虫酰肼、辛硫磷各处理防效,能有效控制玉米穗期害虫危害。综合室内毒力、田间药效试验,氯虫苯甲酰、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腈在玉米穗期害虫防控上具...  相似文献   

12.
不同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防治效果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新型药剂,以传统药剂多菌灵为对照,采用三次叶面喷雾法测定了12种新型杀菌剂对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12种新型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在18.27%~44.24%之间,其中有效成分为25%吡唑醚菌酯、60%唑醚·代森联、32.5%嘧菌酯·苯醚甲、12%氟环唑、490g/L丙环·咪鲜胺、30%苯甲·丙环唑、46.1%氢氧化铜的防治效果较好,达到30%以上。从产量结果来看,各处理对花生产量增幅在10.53%~25.00%之间,其中增产效果最好的是75%肟菌·戊唑醇、25%吡唑醚菌酯、60%唑醚·代森联,增产效果分别为25%、20.8%和20.3%,显著优于其他药剂。总体来看,12种杀菌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与增产效果呈一致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防治花生网斑病的新型药剂,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13种杀菌剂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效和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杀菌剂的防治效果在32.19%~72.08%之间,其中60%唑醚·丙环唑WG、30%苯甲·丙环唑EC、43%戊唑醇SC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72.08%、72.03%、71.06%。各处理对花生产量的增幅在8.81%~24.87%之间。其中增产效果较好的为43%戊唑醇SC、60%唑醚·丙环唑WG、30%苯甲·丙环唑EC、75%肟菌·戊唑醇WG的处理,分别为24.87%、22.80%、21.76%、20.72%。13种药剂中60%唑醚·丙环唑WG、30%苯甲·丙环唑EC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最好,因此可以作为生产上防治花生网斑病较为理想的杀菌剂。  相似文献   

14.
采用含毒介质法分别测定玉米穗腐病菌禾谷镰孢菌和拟轮枝镰孢菌对9种药剂的敏感性,在田间进行防治玉米穗腐病的药效试验,综合评价化学和生物药剂以及不同施药处理对玉米穗腐病的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9种药剂在一定浓度下对玉米穗腐病均有毒力作用,10%苯醚甲环唑、70%甲基托布津对禾谷镰孢菌毒力较强;70%甲基托布津对轮枝镰刀菌毒力较强,10%苯醚甲环唑次之。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防效为92.3%,5%井冈霉素为80.64%;且先接菌后喷药的防治效果优于先喷药后接菌处理。  相似文献   

15.
采用孢子萌发法对分离自海南的木薯褐斑病菌进行了10种杀菌剂的室内筛选。结果表明,国光多菌灵(50%多菌灵WP)和咪鲜胺(25%咪鲜胺EC)的EC50值最小,抑菌效果最好;腐霉利(50%WP)的EC50值最大,抑菌效果最差。建议生产上使用多菌灵和咪鲜胺等来防治木薯褐斑病。  相似文献   

16.
为获得花生褐斑病生防资源,对从阜新、锦州等辽宁花生主产区采集到的60份健康花生叶片进行分离,获得微生物563株,从中筛选出对花生褐斑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18株,其中抑制作用最强的为TL6菌株,其对花生褐斑病菌的抑菌圈直径达64.3 mm。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和保守序列同源性分析,明确TL6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TL6菌液对花生褐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发酵液原液对花生褐斑病防治效果为69.17%,发酵原液200倍稀释液对花生褐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42.48%,TL6发酵原液200倍+50%多菌灵悬浮剂1 000倍对花生褐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81.33%,联合使用能够显著增效,解淀粉芽孢杆菌TL6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对供试菌株海南大棚西瓜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及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菌丝在西瓜汁培养基上生长最好;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8和30℃;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pH值分别为7~8和7~9;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孢子致死温度为60℃、5 min;果糖和葡萄糖作为碳源利于菌丝生长;酵母浸粉和蛋白胨作为氮源利于菌丝生长。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0%咪鲜胺锰盐WP对西瓜枯萎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为0.730 9 μg/mL;32.5%苯甲嘧菌酯SC、30%苯甲·丙环唑EC、10%苯醚甲环唑WG、25%溴菌·多菌灵WP和25%溴菌腈WP对海南大棚西瓜枯萎病菌也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EC50为1.884 7~8.161 0 μg/mL,该研究为田间防治海南大棚西瓜枯萎病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出适合大田防治番木瓜疮痂病的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8种药剂进行室内药效筛选。结果表明:8种药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不同,从方差分析结果来看,25% 咪鲜胺乳油、10% 苯醚甲环唑可湿粉填料、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25% 丙环唑乳油的EC50极显著或显著差异优于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50%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而25% 咪鲜胺乳油、10% 苯醚甲环唑可湿粉填料和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间的EC50无显著差异,其中25% 咪鲜胺乳油的EC50最小。建议在生产上推广使用25% 咪鲜胺乳油、10% 苯醚甲环唑可湿粉填料和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相似文献   

19.
2015年在河北石家庄鹿泉市3502农场、湖北省襄阳市农科院合肥试验基地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合肥试验基地同时开展了3种新型杀菌剂(70%代森联、55%多菌灵·氟硅唑和20%烯肟菌胺·戊唑醇)与传统杀菌剂50%多菌灵的田间对比试验,以评价它们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该年份3个试验点花生叶斑病均发生严重;在3个试验点杀菌剂处理小区花生叶斑病的扩展速度均慢于对照小区,病情发展曲线下面积小于该试验点的对照小区。与常规药剂多菌灵相比,喷施55%多菌灵·氟硅唑和20%烯肟菌胺·戊唑醇在石家庄试验点防治效果分别提高21%和1%,荚果和籽仁产量分别提高13%、9%和15%、10%;在襄阳试验点,3种新杀菌剂比多菌灵的防效提高10%~34%,比多菌灵处理的荚果和籽仁产量增加9%~17%和9%~18%;在合肥试验点,3种新杀菌剂比多菌灵防效提高6%~10%,但荚果和籽仁产量不及多菌灵处理。  相似文献   

20.
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菌落直径法测定了金雷多米尔、杀毒矾、克露、克霜氰、大生M-45和进富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的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丝生长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克露对晚疫病菌毒力最强,其EC50值为0.16μg·mL-1,毒力最差的是大生,其EC50值为2.89μg·mL-1,其余4种药剂按毒力大小依次为克霜氰、金雷多米尔、进富和杀毒矾,其EC50值分别为0.24μg.mL-1、0.28μg·mL-1、0.43μg·mL-1和1.17μg·mL-1。根据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及药剂特性,供试的6种杀菌剂在生产上可视病害的发生情况交替使用,以避免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