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带籽紫云英作为绿肥对稻田土壤性质的影响,为推进绿肥生产和农田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开展3年田间定位试验,第一年设置4个不同紫云英翻压量(2.81,5.61,8.42,11.23 t/ha)处理,无紫云英翻压作对照处理,后两年均延续上一年试验结果,每年水稻移栽前将各小区田面自然长出的带籽紫云英测产后直接翻耕;测定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养分、生物学性质以及水稳性团聚体等指标。【结果】紫云英带籽翻耕的绿肥处理可使水稻有效穗及产量显著增加,并增加土壤中的有机酸,同时土壤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等活性均明显提高;土壤水溶性有机碳随绿肥施用量增加而升高,但过多绿肥施用量会抑制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由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向中微团聚体富集。【结论】带籽紫云英作为绿肥施用能起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稳步提高土壤肥力,显著增加水稻产量的作用,水稻移栽前翻压量以不超过8.42 t/ha(干重)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带籽紫云英作为绿肥对稻田土壤性质的影响,为推进绿肥生产和农田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开展3年田间定位实验,第1年设置4个不同紫云英翻压量(2.81,5.61,8.42,11.23 t/hm2)处理,无紫云英翻压作对照处理,后两年均延续上一年实验结果,每年水稻移栽前将各个小区田面自然长出的带籽紫云英测产后直接翻耕;测定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养分、生物学性质以及水稳性团聚体等指标。[结果]紫云英带籽翻耕的绿肥处理可使水稻有效穗及产量显著增加,并增加土壤中的有机酸,同时土壤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等活性均明显提高;土壤水溶性有机酸随绿肥施用量增加而升高,但过多绿肥使用量会抑制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由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向中微团聚体富集。[结论]带籽紫云英作为绿肥施用能起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稳步提高土壤肥力,显著增加水稻产量的作用,水稻移栽前翻压量以不超过8.42 t/hm2(干重)为宜。  相似文献   

3.
与传统紫云英4月压绿相比,紫云英带籽翻耕则是在单季稻秧苗移栽前的6月初紫云英黄枯种子完全成熟时用旋耕机一并翻入稻田.结果表明,稻田翻耕带籽紫云英可以使水稻产量提高,迅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带籽紫云英施用量为11 250~45 000 kg/hm2(干草率21.7%)时,当年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5.9%,水稻产量增加10.1%~14.1%;且当年水稻收割后紫云英自然出苗,第2年又会有带籽紫云英27 000~ 31 500 kg/hm2(干草率23.1%)翻入稻田,到第3年有机质含量增加9.8%,水稻产量增加12.4%~17.2%;并使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增加,使有效磷、速效钾相对释放增加.稻田翻耕带籽紫云英收到了一次播种、多年受益的功效,起到了生态培肥连年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决紫云英带籽翻耕时草秆不易腐烂问题,同时研究与统传紫云英翻耕相比较对土壤培肥水稻增产的效果。[方法]以不施肥、施纯化肥为对照,对传统压绿(紫云英盛花期翻压45 000 kg/hm2)、带籽紫云英翻耕(草秆22 500 kg/hm2翻耕,15 d后加氮肥移栽)、带籽紫云英加氮肥混合翻耕(草秆22 500 kg/hm2加氮肥翻耕,15 d后移栽)利用方式进行试验。[结果]在施入总养分量相同的情况下,紫云英3种翻耕处理方式均可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生物学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当年单季稻增产显著。与传统压绿相比,紫云英带籽翻耕增效1 350元/hm2。[结论]3种利用方式都起到培肥增产的作用,而将作基肥用的氮肥全部与带籽紫云英混在一起翻耕更能起到促腐培肥增产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稻田种植紫云英一般在开花初期产量最高时压绿,而紫云英带籽翻耕则要到水稻秧苗移栽前的6月初前后紫云英种子成熟时用旋耕机一并翻入。试验表明,带籽紫云英施用量1875kg/N,当年可使水稻产量增加10.1%-14.1%,有机质平均增5.9%,碱解氮、速效钾增加。而且当年水稻收割后紫云英自然出苗,第二年又会有带籽紫云英1800-2100kg/亩、草籽16.6~22.3kg/亩通过翻耕进入土壤.对土壤来说起到了生态培肥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紫云英和油菜不同时期翻压对土壤培肥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寻紫云英和油菜的最佳翻压时期,为提高紫云英、油菜的综合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9~2010年,按作物进行翻压的不同时期设5个处理(紫云英盛花期、紫云英结荚成熟期、油菜盛花期、油菜成熟期和空白对照), 测定作物的鲜、干物质量,并探讨紫云英、油菜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的培肥效果及经济效益。【结果】紫云英和油菜在盛花期后鲜产量逐渐降低,相应的干物质量呈上升趋势。不同翻压处理对土壤培肥效果影响不同,紫云英盛花期翻压土壤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最显著,相比基础土壤提高6.6%。紫云英和油菜翻压对后作水稻均有极显著的增产效果,其中紫云英盛花期翻压处理水稻产量最高,达9244.5 kg/ha。油菜成熟期翻压处理的利润(6696元/ha)最高,产投比为2.49∶1.00,其经济效益最优。【结论】土壤培肥效果和经济效益分别以紫云英盛花期翻压处理和油菜成熟翻压处理最优。  相似文献   

7.
种植翻压紫云英对耕层土壤结构性能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5年连续种植、翻压紫云英的定位试验稻田为平台,研究了紫云英-单季水稻种植体系下土壤结构性能及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长期种植翻压紫云英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及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促进土壤大颗粒团聚体的形成,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在4个处理中,翻压紫云英+施用化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C、微生物量N含量均最高,土壤活性有机碳比例高达38.5%。  相似文献   

8.
利用5年连续种植、翻压紫云英的定位试验稻田为平台,研究了紫云英-单季水稻种植体系下土壤结构性能及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长期种植翻压紫云英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及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促进土壤大颗粒团聚体的形成,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在4个处理中,翻压紫云英+施用化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C、微生物量N含量均最高,土壤活性有机碳比例高达38.5%。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连续4年田间定位试验,探究紫云英与稻草翻压还田替代部分化肥对双季稻产量以及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方法】开展双季稻田间定位试验,测定早、晚稻产量及连续试验4年后的土壤有机碳和土壤高活性、中活性、活性及非活性有机碳含量,计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试验设6个处理:(1)冬闲+氮、磷、钾化肥(CF);(2)翻压紫云英+氮、磷、钾化肥(MV);(3)冬闲+稻草低量还田+氮、磷、钾化肥(RSl);(4)冬闲+稻草高量还田+氮、磷、钾化肥(RSh);(5)翻压紫云英+稻草低量还田+氮、磷、钾化肥(MV+RSl);(6)翻压紫云英+稻草高量还田+氮、磷、钾化肥MV+RSh)。晚稻收获后,采集0—15 cm耕层土壤,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高锰酸钾氧化法测定土壤高活性(33 mmol·L-1)、中活性(167 mmol·L-1)、活性(333 mmol·L-1)有机碳含量。【结果】等氮磷钾养分投入量下,MV+RSh处理的双季稻产量与CF、RSl处理差异显著,其他处理间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双季稻总产量RSl处理最高,为13 347 kg·hm-2,MV+RSh处理最低...  相似文献   

10.
进行绿肥压青提升水稻产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稻田翻压盛花葫豆青作肥料能够有效地协调水稻从土壤中平衡吸收养分,构建水稻群体和个体的协调发展,从而奠定增产的基础。紫云英压青增产率虽然较葫豆青压青降低4.4个百分点,但其化肥施用量较葫豆青压青减少幅度大,说明稻田翻压紫云英作肥料的效用明显高于翻压葫豆青。由于油菜生长期间残落的枯枝落叶和根茬数量较多,翻耕入田的腐熟较快,故而能够在施入较少化肥的情况下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发育之需,从而获取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不同水稻土多年冬种紫云英配施化肥的培肥效应。【方法】在湖南紫潮泥、江西黄泥田双季稻区设置了连续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冬闲(CK)、紫云英(MV)、紫云英+40%化肥(MV+40F)、紫云英+60%化肥(MV+60F)、紫云英+80%化肥(MV+80F)、紫云英+全量100%化肥(MV+100F)、单施全量100%化肥(100F)共7个处理的稻田土壤有机质(OM)、可溶性有机质(DOM)含量及其光谱学特性。【结果】湖南紫潮泥土壤OM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DOM的荧光吸光强度明显高于江西黄泥田,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DOM的紫外-可见吸收峰值则相反。土壤OM在两地均表现为MV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多数处理(黄泥田MV+100F处理除外);同100F相比,MV+100F处理降低了湖南紫潮泥、但增加了江西黄泥田的土壤有机质;而绿肥种植体系下随着配施化肥量的增加,绿肥对两类土壤OM的贡献降低。种植绿肥配施80%—100%化肥,土壤DOC含量较100F高(黄泥田MV+100F除外),但单种绿肥(MV)以及绿肥配施40%—60%化肥对两地土壤DOC影响不尽一致。单种植绿肥能够降低两类土壤DOC/SOC,其中,在江西黄泥田上显著低于100F处理;两类土壤上种植翻压绿肥,随着配施化肥量的增加,土壤DOC/SOC随之增加(黄泥田MV+100F除外),表明配施化肥量越高其活化土壤碳库的作用越强。种植绿肥较100F能够有效降低土壤DON含量(黄泥田MV+100F处理除外),且在湖南紫潮泥上更为显著。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发现,绿肥及绿肥配施40%—60%化肥下,两类土壤DOM的紫外-可见吸收峰值较100F低,且E250/E365值随配施化肥量的增加而降低,表明随着配施化肥量的增加,土壤DOM分子量增大,分子结构越稳定。荧光光谱分析发现,两类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均以类富里酸为主;与100F相比,单种绿肥(MV)以及绿肥配施化肥(黄泥田配施40%—60%化肥)能够增加土壤DOM的荧光强度,降低DOM的腐殖化指数(HIX)。【结论】种植紫云英能有效促进稻田土壤有机质积累,配施化肥降低紫云英对土壤有机质积累的贡献。绿肥配施化肥能够提高土壤碳库活性,并且增加可溶性有机质的分子量及腐殖化程度,进一步解释了配施化肥降低紫云英对土壤碳库贡献。  相似文献   

12.
水稻施用紫云英,可有效减少化肥用量,促进水稻的高产优质。水稻施用紫云英绿肥与化肥的配比关系以翻压施用紫云英绿肥22.5t/hm~2,搭配施用80%的常规化肥量(N156.8kg/hm~2,P_2O_5 66kg/hm~2,K2O72.0kg/hm~2),水稻产量表现最佳。稻田翻压紫云英绿肥,不仅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且土壤全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也有明显增加,对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紫云英翻压对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云英是稻区最主要的绿肥作物,其种植和利用可以提升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本试验在减施化肥的基础上进行绿肥紫云英翻压对水稻的生长指标以及对土壤基本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减施化肥20%并进行绿肥翻压相对于100%化肥处理,水稻产量增加240 kg/hm~2,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稻的基本生长性状;减施化肥20%并进行绿肥翻压处理的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CEC也较100%化肥处理分别增加了0.6 g/kg、0.04 g/kg、0.18 cmol/kg,明显起到了土壤培肥作用。因此,绿肥翻压可以替代部分化肥,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不仅能提供当季作物所需养分,减少化肥的投入,还能起到土壤培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不同紫云英翻压量对土壤物理特性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设置不施肥(CK)、仅施化肥(F100%)、60%化肥分别与15000、22500、30000、37500 kg/hm2紫云英配施(依次为F60%+GM1、F60%+GM2、F60%+GM3、F60%+GM4)6个长期定位试验处理,研究土壤持水供水能力、容重、孔隙度、团聚性、土壤养分、水稻产量等的变化情况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与CK相比,60%化肥配施不同量紫云英使土壤容重降低9.8%~15.6%,F100%处理无变化;总孔隙度与容重相反,有效孔隙占比变化趋势为:CK≤F100%、F60%+GM4、F60%+GM3、F60%+GM2≤F60%+GM1;持水供水能力表现为F60%+GM1、F60%+GM3≥F60%+GM4、F60%+GM2≥F100%≥CK;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在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施紫云英处理均显著提高大团聚有机碳含量.(2)与CK相比,5个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但相互间无显著差异.(3)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持水能力与容重、孔隙度、有效孔隙比例、土壤有机碳、大团聚体有机碳、速效氮均显著相关;水稻产量不仅与以上土壤理化特性显著相关,标准回归系数进一步表明,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排序为:速效磷>土壤有机碳>速效氮>容重>有效孔隙比例.综上所述,单施化肥对于土壤物理特性影响没有化肥-紫云英配施效果好,化肥施用量为60%时,紫云英施用量并非越高越好,用量为15000~30000 kg/hm2时综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紫云英不同翻压量对水稻产量和产值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紫云英不同翻压量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减少化肥施用量20%时,各不同紫云英翻压量处理的水稻产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化肥处理.当化肥施用量减少40%时,增加紫云英翻压量至30 000 kg/hm2或37 000 kg/hm2才能增产.紫云英翻压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紫云英翻压和化肥减量后,有效穗、实粒数以及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提高.比较各处理经济效益发现,当减少化肥施用量20%时,各不同紫云英翻压量处理的经济效益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化肥处理.减少40%化肥施用量时,紫云英翻压量≥30 000 kg/hm2时,经济效益高于化肥处理的.  相似文献   

16.
2014-2015年期间,在15个县(市、区)开展紫云英不同翻压鲜草量对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后季水稻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紫云英不同翻压鲜草量处理的平均增产效果都在5%左右;有机质含量增幅范围都在30%以内。随着紫云英翻压鲜草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也随着增加,但增量变小。种植紫云英有利于提升稻田土壤有机质,值得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品种冬绿肥联合稻秆还田对汉中盆地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探索适宜汉中水稻生产的绿色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连续2年定位试验,设置水稻秸秆不还田(WSN)、水稻秸秆还田(WS)、紫云英和稻秆还田(CS)、油菜秸秆和稻秆还田(RS)、毛苕子和稻秆还田(HS) 5个处理,研究紫云英、毛苕子、油菜、冬闲联合稻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并对各因子与水稻产量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WSN处理相比,冬绿肥联合稻秆还田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CS、HS和RS处理水稻产量2年平均增产14.51%,14.52%和8.49%。稻田土壤速效磷、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以CS处理最高,且均与WSN处理达到差异显著水平。与WSN比较,CS、RS和HS处理稻田土壤微生物总量分别增加70.15%~336.19%,48.57%~183.11%和57.33%~293.55%,其中CS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数量比例上调,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比例下调,细菌与真菌数量的比值(B/F)升高,有效改善了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CS处理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WSN处理分别增加17.69%,3.85%,35.36%和62.32%。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土壤速效磷、全氮含量,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及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结论】冬季种植紫云英联合稻秆还田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强土壤酶活性,是适宜汉中水稻生产的绿色高效栽培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40年红壤长期有机培肥试验为研究平台,探究长期施用紫云英、猪粪及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土壤微生物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6个处理:不施肥处理(CK)、化肥处理(NPK)、早稻施绿肥紫云英处理(M1)、早稻施绿肥紫云英和早稻施猪粪处理(M2)、早稻施绿肥紫云英和晚稻施猪粪处理(M3)、早稻施绿肥紫云英和晚稻秸秆还田处理(M4)。于2020年晚稻收获前采集耕作层(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组分、微生物量碳氮等肥力指标。【结果】(1)长期有机培肥处理提高了水稻产量,较不施肥处理CK相比,绿肥紫云英添加猪粪的M2、M3处理早稻产量,分别提高1.4、1.25倍,晚稻产量则分别提高0.59、0.65倍;绿肥紫云英添加猪粪的M2、M3处理早稻产量,较化肥NPK处理分别提升18.1%、10.6%,晚稻产量分别提升15.7%、20.0%。(2)长期有机培肥处理提高了各形态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早稻绿肥紫云英+猪粪的M2处理较不施肥CK处理显著提高易氧化性有机碳、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含量(P0.05),且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均高于化肥NPK处理,其中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含量M2处理(0.97 g·kg~(-1))显著高于NPK处理(0.68g·kg~(-1))(P0.05);化肥NPK处理和有机培肥处理(M1、M2、M3、M4)土壤微生物量碳较不施肥CK处理相比提高了22.1%~58.9%,早稻绿肥紫云英+猪粪的M2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231.2 mg·kg~(-1))最高且提升最为明显(P0.05)。(3)长期有机培肥提高了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且早稻施绿肥紫云英+猪粪M2处理效果明显;易氧化性有机碳是红壤有机碳的主要存在形式;土壤有机碳与易氧化性有机碳、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及可溶性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4)长期有机培肥提高了全氮、碱解氮等养分指标,产量与速效磷、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可溶性有机碳极显著相关(P0.01),与全磷、游离态颗粒有机碳、易氧化性有机碳显著相关(P0.05)。【结论】长期有机培肥通过提升红壤肥力水平,调增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促进水稻稳产增产,尤其是紫云英添加猪粪处理模式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水稻种植区土壤紧实、有机质含量低、透气性差的难题,于2016—2021年开展了绿肥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016—2021年绿肥翻压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提高,土壤pH值升高,土壤容重降低,水稻产量有所提高。由此说明,翻压绿肥既可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培肥地力,又可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20.
免耕条件下水稻产量及稻田无机氮供应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免耕条件下水稻产量及稻田无机氮供应特征。【方法】于2007—2010连续4年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方法。试验设传统翻耕、免耕两个处理,4次重复。供试水稻品种为皖稻68。【结果】免耕显著提高了水稻生育前期耕层土壤NH4+-N含量,但是降低了水稻生育中、后期耕层土壤NH4+-N含量。同时免耕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NO3--N含量,降低了主要生育时期10—20 cm土层NO3--N含量,有利于减少耕层土壤NO3--N的淋失。免耕促进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在表层土壤的富集。0—10 cm土层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比翻耕处理显著增加,而10—20 cm土层上述养分含量明显低于翻耕处理。免耕提高了耕层(0—20 cm)土壤容重,增幅为3.06%—6.25%。产量结果显示,免耕使水稻减产4.11%—7.70%。【结论】免耕稻田自拔节期后期土壤NH4+-N供应量的减少使免耕水稻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氮素吸收量均明显低于翻耕处理,导致免耕水稻成穗率的减少,是免耕水稻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