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稻曲病为我国水稻生产上严重影响稻米品质与产量的重要病害,研究稻曲病菌侵染行为可为稻曲病抗性品种选育、防控药剂特异性靶标选择以及防控策略制定等提供理论参考。从稻曲病接种体系、初侵染源、侵染关键期、侵染位点、侵染过程、侵染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当前研究表明,稻曲病菌通过菌核或厚垣孢子越冬后形成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源,在水稻幼穗形成后通过人工注射将稻曲病菌分生孢子液注入水稻穗苞,病菌通过颖壳间隙进入颖内后,首先攻击水稻花丝,阻止水稻花粉成熟,阻断子房受精,劫持水稻营养库进而形成稻曲球。稻曲病菌与水稻花丝的分子识别机制、稻曲病菌如何激发水稻相关灌浆基因的表达进而获取营养物质形成稻曲球可能是将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稻曲病菌的精准侵染时期,从而为稻曲病综合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依据,2021年针对稻曲病菌侵染时期进行了水稻孕穗期“套袋—暴露”田间试验,并结合孕穗状态进行分类。田间调查结果表明:稻曲病菌的侵染时期为水稻破口前后3 d,主要侵染时期为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侵染时期较短且比较集中。  相似文献   

3.
稻曲病菌侵染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评述了近20a来国内外有关稻曲病菌侵染过程的文献.其中,大多数文献认为此病菌厚垣孢子从孕穗期侵入,也有人认为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亦可侵染,而且病菌可从芽期和苗期侵染.此外,多数文献报告认为稻曲病菌为局部侵染,但也有几父篇文献报告提供了系统侵染的证据.上述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药剂处理、分期接种、组织解剖、PCB检测等,未见用转基因标记方法研究稻曲病菌侵染过程的报道.  相似文献   

4.
5.
水稻稻曲病(Rice false smut,RFS)发生情况日趋严重,已经上升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目前对稻曲病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对其病菌侵染方式和侵染机理的了解还有局限性。通过激光共聚焦和透射电镜等方法已经基本明确了稻曲病菌在颖花内的侵染过程,然而稻曲病是否具有系统侵染、种子带菌以及幼苗根部侵染对病害发生的影响程度仍有待明确。对稻曲病菌研究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同时也对稻曲病主要的防控手段和病原监测方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对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曲病菌厚垣孢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5.8 ̄6.3,糖分及光照对孢子的萌发均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稻曲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 ̄28℃,最适pH值为4.92 ̄6.98,菌丝生长对碳源选择性不强,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贮存在田间的厚垣孢子及菌核的萌发能力大大高于室内。其在7、8、9这3个月的萌发能力明显高于其它月份,这一现象与  相似文献   

7.
稻曲病侵染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稻曲病侵染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 ~2011年对稻曲病的侵染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稻曲病菌厚垣孢子的生存力很强,即使在-20℃的低温条件下也可保持8个月以上的活性,揭示厚垣孢子完全可以成为来年稻曲病的初侵染来源;在水稻的苗期、分蘖期、孕穗期和齐穗期分别对其进行药剂处理,孕穗期处理的防效最高,均超过90%,与其他处理间有极显著的差异,揭示孕穗期是稻曲病菌侵染的关键期;水稻不同播期对稻曲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抗性越强的品种分期播种对稻曲病的影响越低.  相似文献   

9.
利用稻曲病菌无性孢子接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ns(cke).Tak.〕已上升为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病害之一。稻曲病一般使水稻减产1~5%,而发病严重的个别地块产量损失可达30~50%。稻曲病菌可产生一种潜在性的慢性毒性,食用被其污染的大米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有关该病原菌的稻侵染源、侵染时期、侵染途径仍有许多地方不明确,成为研究和解释稻曲病发生规律的障碍。人工接种是明确上述疑难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国内若干关于稻曲病菌接种的报道,都是利用其厚垣孢子进行喷雾接种。采用注射接种还未见报道。国外有些学者利用稻曲病菌厚垣孢子进行喷雾及注射接种虽获得成功,但接种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温度、pH值、氮碳源及无机盐对稻曲病菌生长、孢子萌发的影响和寄主生育期对病菌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温度为10~30℃,最适为28℃;菌丝在pH值3~10之间均可以生长、最适pH值为6~7。孢子萌发最佳温度为28℃。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氮源为蔗糖和L-天冬门酰胺,最佳浓度分别为2%和0.2%;无机盐为磷酸氢二钠与硫酸镁组合。病菌孢子释放量受气象因子影响较大,晴天夜间释放为主,阴雨天全天释放。孕穗前、中期为稻曲病菌主要侵染时期。  相似文献   

11.
11个水稻品种抗稻曲病的田间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上海交通大学七宝校区农场和闵行区两地测定了11个水稻品种(楚梗3号、楚梗24号、95Y-2、水晶3号、桂朝2号-6542、寒优湘晴、楚梗22号、合系41、9522、9363、东繁1号)对稻曲病的抗病性,鉴定结果分析表明,水晶3号为抗病品种、9522为感病品种,东繁1号为中抗品种.通过田间观察发现: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易感病,田块的边缘发病重,中间轻.  相似文献   

12.
水稻稻曲病抗性遗传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选用经多年接种鉴定,对水稻稻曲病有较强抗性的水稻地方品种早光头粳(P1)与感病品种粤B(P2)配置了P1、P2、F1、F2、BC1(F1×P1)和Bc2(F1×P2)6个世代。在水稻孕穗期,对这6个世代单株进行人工接种稻曲病病菌,调查各个单株对稻曲病的抗性表现,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稻曲病为2对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第1对主基因的效应以显性效应为主,加性作用次之;第2对主基因的效应以显性效应为主,加性作用不明显;对于该组合,按F2分离世代计算,水稻稻曲病抗性的遗传率为82.84%。  相似文献   

13.
水稻对稻曲病抗性的分级及相应级别的产量损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4个水稻品种(系)与稻曲病抗性有关的3个主要组分(病穗率、平均每穗病粒数、每千粒含病粒数)进行主成分分析;用线性回归法分析衡阳具代表性的14个水稻品种产量损失率与平均每穗病粒数的关系;以中选组分用欧氏距离和最长聚类法对101个品种进行聚类.结果表明:平均每穗病粒数为主要抗性组分;14个品种的产量损失率与平均每穗病粒...  相似文献   

14.
稻曲病菌产孢能力及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测定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产孢稳定性、产孢能力与致病力的相关性及在水稻品种上的致病性分化。【方法】采用液体培养和人工接种的方法对采自全国9个省(市)的150个稻曲病菌菌株进行产孢能力及田间致病力测定。【结果】3次产孢试验中产孢量标准偏差小于10.0的菌株有132个,占总数的88.0%。接种于两优培九(感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67.7,其中98个菌株病情指数大于50;接种于淮稻5号(中等抗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21.8;接种于武育粳3号(抗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16.1,其中113个菌株病情指数小于25。稻曲病菌的产孢量与致病性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偏低,是中度-低度相关;根据150个稻曲病菌菌株在武育粳3号、淮稻5号和两优培九3个不同抗性品种上的致病力,将供试的150个稻曲病菌划分为7个致病类型,其中,第3致病类型(武育粳3号、淮稻5号和两优培九3个水稻品种表现为抗、抗、感)有53个菌株,占总数35.3%,为优势致病类型。【结论】稻曲病菌产孢性能较稳定,稻曲病菌的产孢量与致病力呈正相关。150个稻曲病菌菌株和3个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之间存在2种互作关系,大多数菌株与水稻品种抗性表现为弱互作关系,少数菌株与水稻品种抗性表现为强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15.
湖南稻曲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用10个随机引物,利用RAPD技术,分析了来自湖南不同县(区)的53个稻曲病菌株的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以遗传相似系数0.78,将供试53个菌株划分为5个谱系,这5个谱系所含菌株数分别为42、7、2、1、1个,分别占总株数的79%、13%、4%、2%和2%,其谱系I为优势谱系.由此说明湖南稻曲病菌遗传群体有分化,但分化不明显;来自同一地区和不同地区同一品种的菌株大多数聚集在同一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出有效控制水稻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杀菌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分别测定烯唑醇、丙环唑、咪鲜胺杀菌剂对稻曲病病菌的毒力,并采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其毒力回归方程。[结果]烯唑醇对稻曲病菌的毒力方程为:Y=0.331 4X+5.946 5(R2=0.941 8),计算得烯唑醇对稻曲病菌的EC50=0.06μg/ml;丙环唑对稻曲病菌的毒力方程为:Y=0.489X+6.175 1(R2=0.982 4),计算的得丙环唑对稻曲病菌EC50=0.09μg/ml。咪鲜胺对稻曲病菌的毒力方程为:Y=0.116 3X+5.032 1(R2=0.99),计算得咪鲜胺对稻曲病菌的EC50=0.76μg/ml。[结论]烯唑醇对稻曲病菌毒力最高,丙环唑次之,咪鲜胺最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安徽省稻曲病菌菌株与品种的寄生适合度。[方法]从安徽15个水稻种植县(市)采集、分离并随机抽选24个菌株,采用人工注射接种诱病的方法,测定其在4个水稻品种上的致病力。[结果]不同菌株接种不同水稻品种后,诱发的稻曲病病穗率、平均穗病粒率和最高穗病粒率差异显著,菌株与品种互作特性明显。[结论]试验结果为稻曲病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稻曲病菌核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稻曲病菌核做了发芽、子实体形成等研究。在一定湿度和光照条件下,菌核发芽产生子实体,主要取决于温度的高低。形成子实体的最适温度为26~28℃。在土表或土表下2~3cm的菌核均可发芽形成子实体。所产生的子囊孢子可成为稻曲病的初次侵染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9.
稻曲病是影响稻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外在稻曲病菌作用机理和多样性、抗稻曲病资源的筛选以及遗传进行综述,并在抗稻曲病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见解。首先是目前的研究侧重于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多样性。二是在水稻抗稻曲病的生理机制研究较少,进展缓慢。三是抗稻曲病基因的遗传和定位进展缓慢,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克隆还未开展。  相似文献   

20.
国内稻曲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全面概述了国内稻曲病在病原菌特性、侵染源、侵染时期、发病规律、品种抗性、病菌毒性和毒素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对该病的防治措施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