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建立一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在数量调控规则下对贷款冲击与货币供给冲击的宏观经济波动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进行估计,并引入贷款冲击与货币供给冲击的相关性,发现二者在短期内会使产出、投资和通胀率出现较大波动,贷款冲击波动性更大。因此,中国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应谨慎对待信贷扩张与宽松货币政策,而在长期则应持续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向价格调控规则过渡。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基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地方债置换分析框架,研究表明,地方债置换将通过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在贷款与债券之间的配置调整影响货币供给,它将使银行可贷资金增加,并导致贷款规模的变化,在贷款创造存款的信用放大机制下,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进而造成货币政策的扩张(收缩)。贷款市场的供求弹性将决定地方债置换的扩张效应或收缩效应。在经济增长放缓、银行为弥补持有地方债收益下降、地方债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的抵押品和质押品范围的情况下,地方债置换具有货币政策扩张效应。为减少地方债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央行需密切监测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情况,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针对性,并加强同财政政策的协同配合。  相似文献   

3.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问题一直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在我国,该问题有特殊的表现形式,而影响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货币乘数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入手阐述该问题,说明货币供给是货币的内生因素而非外生因素,从而对我国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改善"三农"问题有着相当巨大的作用,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则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在文中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明确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机器抵押贷款的内涵,并就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汇率制度条件下会对一国贸易差额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构面包含汇率制度虚拟变量在内的面板协整方程,结合1994-2011年中国、日本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别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贸易差额对货币供给并不产生影响,而在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或者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贸易差额会引起货币供给的同方向变化,即贸易顺差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贸易逆差则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因此,在当前实行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要适度控制贸易顺差对货币供给的冲击作用,以防范通货膨胀等风险。  相似文献   

6.
运用耦合度模型和阻碍度模型对2010—2019年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与农民生活富裕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与农民生活富裕耦合度较低但处于逐年改善状态。阻碍度检验表明,当前阻碍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与农民生活富裕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来自农村普惠金融供给,小微企业贷款、扶贫贷款是主要阻碍因子。建议从提高协调关系、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着重解决小微企业贷款与扶贫贷款获得性问题等方面促进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与农民生活富裕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农村信用社信贷配置选择模型,分析市场化条件下农村信用社(简称农信社)的信贷行为,并利用苏北地区21家农信社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农信社信贷配置规模和效率。结果表明,随着县域金融市场竞争度的提高,农信社贷款供给增加,贷款价格下降,县域金融市场的整体福利水平提高;但是出于信贷风险和信贷成本的考虑,商业化运行的农信社更偏向于企业贷款,农户贷款占比呈下降趋势;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农信社更加遵循根据成本和风险定价原则,定价能力大幅提高。要缓解农户贷款市场资金供给不足这一问题,政府应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增加农户贷款市场上的供给主体,并积极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发放小额信贷等政策性贷款,积极探索抵押品改革,增加农户可抵押品类别。  相似文献   

8.
在财政分权框架下,将货币引入效用函数(money-in-utility,MIU)讨论了均衡点处消费者、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最优化问题。在财政分权的框架下,货币和货币的供给在长期都不对均衡的经济产生影响,即货币是超中性的。最后给出了加入货币之后财政分权体系的社会最优的决定方程。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2008年我国执行货币从紧的金融政策,然而开年首月就新增人民币贷款8036亿元,同比增加2373亿元。大量贷款增加到底是从紧政策失灵,还是另有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支持我省“菜篮子”工程建设,增加副食品生产的有效供给,抑制和稳定市场物价,最近省农业银行在信贷规模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又下拨了“菜篮子”工程专项贷款4000万元。据介绍,这笔贷款在区域上主要用于济南及其他几个重点地级城市;在用途上主要解决肉、菜、蛋、奶等主要副食品的生产、加工及流通方面的资金急需;在对象上主要支持那些国有、集体骨干副食品生产企业。  相似文献   

11.
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从扶贫资金供给端着眼,对精准扶贫资金投入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构建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精准扶贫资金多方投入机制:以财政资金为基础的政府供给端,以政策性贷款为重点的资金供给端,以引入社会资本为动力的市场供给端,以农户自筹为补充的活力供给端。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7年1月到2014年2月我国货币供应量和农产品价格月度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方法分析了货币供应量与农产品价格的关系。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与农产品价格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货币供应冲击在5%置信水平上显著;基于此,对稳定农产品价格提出一些建议:短期应该关注游资炒作和协调农产品的供需;长期应该合理控制货币的供应量和研究货币供给对农产品价格的传导路径。  相似文献   

13.
经济系统中无效能量越大 ,货币表现“虚收”的价值部分也就越大 ,从而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越加剧 ,生态系统越失衡 ,有效物质和能量的供给也就越少 ,经济系统更加依赖扩张投资和提价去开发哪些有限的资源 ,边际生产力也就越低 ,产出结构就越来越不合理 ,供给缺口越来越大 ,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愈演愈烈 ,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熵越来越大 ,系统也因此失去平衡。这种恶性循环的产生是由于货币既不遵循“守恒定律” ,也不遵循“定量循环定律” ,总是随着时间而复制下去 ,越来越多地超出生态系统供给的物质和能量所离的货币越来越多 ,通货膨胀不可…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增长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相关性,认为由加工贸易项目顺差与FDI流入所导致的双顺差是造成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原因,而外汇储备增长则造成了基础货币的供给,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上升。这些结论对于治理我国经济外部失衡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东部沿海地区存在一种新型的民间借贷形式,鱼货收购商放贷给渔民,货币利息为零,可以用折扣价收购渔民的鱼货.这种合约通常被认为是收购商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收取了很高的实际利率,是高利贷.通过入户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这种表面上的高利率,实际上是由于信贷合约与鱼货收购合约捆绑在一起的捆绑合约,渔民在获得货币贷款的同时,也获取了一些其他服务,扣除其他服务的价格之后,货币信贷本身并没有收取过高的利率.信贷与鱼货产品的捆绑定价是一项很有意义的金融创新,丰富了捆绑定价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供给是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它涉及到多方利益的博弈。采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政府监管部门与银行、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多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其演化策略及演化路径。研究发现,银行开办农村土地经营权贷款所额外承担的信贷风险、政府监管部门的激励和惩罚力度、监管成本对政府监管部门与银行之间的多方博弈产生重要影响。据此,从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加大政府监管部门惩罚力度、提高银行激励收入这3个角度提出了破解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供给困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3):137-138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银行供给意愿不强,"惜贷"现象明显。因此,建议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夯实土地流转基础;构建银保合作模式,探索贷款风险缓释及补偿新路径;完善贷款要素设计,提高客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结合乌苏市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支持基本情况,从信贷角度研究对农户生产投入的供给支持,分析乌苏市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类别及农户贷款情况,针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对农户信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农户资金投入力度、相关服务政策及农户贷款环境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干预外汇市场,导致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加,外汇占款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缓解外汇占款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包括收回再贷款、正回购、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冲销措施。本文对中央银行货币冲销措施一一进行分析,着重分析了它们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24.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主动适应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农民需求,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信贷、金融监管等政策措施,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确保农业信贷总量持续增加、涉农贷款比例不降低。完善涉农贷款统计制度,优化涉农贷款结构。延续并完善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有关税收政策。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提供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