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4年5月中旬至8月上旬,在中山大学校园内的细叶女贞树上,发现罹病而死的灰白天蛾(Psilogramma increta)幼虫,自然死亡率达30—60%。经光学和电子显微镜鉴定,其病原体是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B亚组的颗粒体病毒,简称PiGV。这种病毒的颗粒体呈卵形,大小为289—368×184—289毫微米,平均约336×221毫微米  相似文献   

2.
云斑粉蝶(Pontia daplidice Linnaeus)又称“朝鲜斑粉蝶”、“花粉蝶”,属鳞翅目粉蝶科(Pieridae)。在泰安地区主要危害甘蓝、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1980年9月,在泰安县泰山公社南关大队的花椰菜上发现自然患病死亡的云斑粉蝶幼虫,经采  相似文献   

3.
孙发仁 《植物保护学报》1984,11(4):274-274,282
桑褐刺蛾(Setora postornata Hampson)属鳞翅目刺蛾科。其幼虫为害栗、柿、核桃、梨、白杨和石榴等多种植物的叶。1982年秋,在泰安市下港公社上港和黄前一带发现桑褐刺蛾幼虫自然患病死亡,野外自然感病率高达70%以上。经分离鉴定是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所致。本文着重报道该株病毒的分离和形态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4.
桑褐刺蛾厂Thosea postornat (Hampson)属鳞翅目刺蛾科。幼虫为害柿、栗、核桃、梨、桑、石榴、白杨和枫杨等植物的叶,身上生有枝刺和毒毛,触及皮肤会发生红肿,疼痛异常。1982年秋,从泰安市下港公社大林大队发现自然患病死亡的桑褐刺蛾幼虫,经采集分离鉴定是一种颗粒体病毒感染所致。室内用病虫稀释液(经青、链霉素各1500单位/毫升处理12小时)浸叶添食感染2—3龄的桑褐刺蛾幼虫,其致病力在90%以上,且寄主专一性强。本文着重报道该株病毒的分离和形态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超微结构水平上重点讨论黄地老虎[Scotia segetum(Schiffermiiller)]幼虫感染颗粒体病毒后细胞器的病理变化与病理学意义。通过对内质网多变化过程和大量多层环膜的观察分析而就病毒粒子囊膜的获得方式提出新的推测和解释;探讨了溶酶体在GV侵染中的变化和作用;此外,还报导了核糖体、线粒体、环孔板和微管状结构等细胞器的病变现象。  相似文献   

6.
褐边绿刺蛾颗粒体病毒(Parasa consocia GV),1975年在山东省无棣县发现。最初由中国农科院土肥所鉴定。并经山东惠民地区农科所、武汉大学病毒所等单位鉴定。笔者1976~1980年进行利用该病毒防治枣树刺蛾[Lafoia consocia(Walker)]研究,经多年设点试验,杀虫效果明显。为了探讨病毒治虫的后效作用,连续进行多年多项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苹掌舟蛾(Phalera flavescens Bramer et Grey)是我国南北方的主要果林害虫,为害苹果、杏、梨、枇杷、栗、榆等多种果林。福建省南平、三明等地区珍贵用材树种光叶石楠(Photinia glaba Maxin),遭受猖獗为害。1982年在福建南平院口光  相似文献   

8.
通过带病组织汁液和带病组织超薄切片负染电镜技术对侵染观赏百合的病毒粒子和内含体进行观察,证明在表现不同症状的5个品种中存在球状、短线状、长线状、短杆状4种病毒粒子和晶体状、风轮状、束状、卷筒状、正六边形5种内含体,通过ELISA检测及病毒粒子形态、大小及内含体形态分析,确定球状病毒粒子(直径29.5 nm)为黄瓜花叶病毒,短线状病毒粒子(593.29~639.97 nm×12.15~14.12 nm)为百合无症病毒,长线状病毒粒子(757.58~846.25 nm×12.12~12.75 nm)为马铃薯Y病毒,短杆状病毒粒子(500~807.69 nm×153.85~192.31 nm)为烟草脆裂病毒。  相似文献   

9.
柑桔凤蝶(papilio xuthus Linnaeus)为柑桔大害虫,在山东泰安地区主要为害花椒等植物。1980年6月,室内饲养的柑桔凤蝶幼虫,有自然患病死亡的现象,这些虫尸研碎稀释,经青、链霉素(各2,000单位/毫升)灭菌处理后,涂叶饲喂柑桔凤蝶低龄  相似文献   

10.
线茸毒蛾(Dasychira grotei Moore),在福建南平、三明一带为害法国梧桐、重阳木、月季、樟树等植物。1984年9~10月室内饲养线茸毒蛾幼虫时,发现罹病致死,死虫腹足紧贴叶片或培养皿上。同时,在林间、行道树上也发现病死幼虫,呈典型的病毒症状,经鉴定是一种质型多角体病毒(CPV),本病毒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为我们首先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1.
烟草病毒病预测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1980~1995年间的有关数据资料,以月均温和降雨量为预测因子,以6月下旬烟草花叶病病情指数为预报量,对山东青州烟区花叶病的发生流行初步建立预测模型,通过验证该模型准确度高,可适用于黄淮烟区的烟草花叶病流行中期预测  相似文献   

12.
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增效基因的初步研究①吕颂雅孟小林徐进平郜金荣叶林柏(武汉大学病毒研究所,武汉430072)PRELIMINARYSTUDYONTHESYNERGISTICFACTORGENEOFTHEPLUTELLAXYLOSTELLAGRANULO...  相似文献   

13.
大白菜孤丁病主要病原芜菁花叶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北京地区大白菜病株上分离到芜菁花叶病毒一个分离物(TuMvB),这个分离物侵染大白菜、油青菜、甘蓝,产生花叶症状,在心叶烟上表现系统枯斑,三生烟和千日红上产生局部枯斑。
该分离物为线条状病毒,粒体大小为700-700hm×13-15nm,PEG沉淀后经二次差速离心得到的病毒纯化制剂,对紫外钱呈典型的核蛋白吸收,A260/A280为1.21;分析超离心获得病毒的沉降系数为145s.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得:外壳蛋白亚基由单一组分组成,分子量为27,000道尔顿,病毒制剂在冰箱内存放2个月后电泳,产生两条蛋白带,分子量分别为27,000和25,000道尔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得:TuMVB-RNA的分子量为3.2×106遭尔顿。电镜下病组织超薄切片中存在风轮状内含体,还有环状体和带状体。以纯化病毒制剂为抗原制备了TuMVB的抗血洁,效价为1:1024。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检测了田间大白菜上芜菁花叶病毒的带毒率为75.4%。  相似文献   

14.
茶刺蛾颗粒体病毒生物学特性和应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年从四川省珙县某茶场自然罹病死亡的茶刺蛾幼虫中分离到一种颗粒体病毒,该病毒为杆状,大小为281nm×73.5nm,对茶刺蛾幼虫具较强的感染力,对3龄茶刺蛾幼虫的LD_(50)为2.63×10~4GB。该病毒专一性强,用10~6GB/ml的茶刺蛾颗粒体病毒防治4龄茶刺蛾幼虫的防治效果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大豆花叶病毒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世界性病害,导致大豆产量降低并产生种粒斑驳。目前国内外对SMV株系的划分不统一。美国报道了G1-G7,G7A,C14九个株系,日本报道了A-E 5个株系,中国东北1、2、3号株系,江苏SA-SH株系,湖北S1,S2株系,黄淮Y 1-Y7株系。各地学者开展了抗源的鉴定和抗病育种工作,筛选和选育出一批抗病品种。美国已命名3个抗性基因,Rsv1,Rsv2,Rsv3。由于抗源不同,对中国东北3个株系SM V抗性遗传研究结果不同,抗性受1对或2对显性或隐性基因控制;对江苏株系抗性遗传研究结果一致,抗性受单显性基因控制。对感染SM V后大豆植株及种粒生理生化性状的变化及抗性机制进行了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等性状与抗性有关。目前已鉴定出与抗性基因连锁的SSR,RFL P和R APD分子标记,成功的克隆了SMV外壳蛋白基因并导入大豆中。  相似文献   

16.
豆野螟颗粒体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采用差异离心术、超薄切片与电镜术对豆野螟颗粒体病毒进行分离纯化、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研究。发现颗粒体多呈椭圆形,直径大小300~500nm×200~300nm;病毒粒子呈杆状,稍弯曲,大小200~300nm×40~50nm。该病毒侵染宿主脂肪体,表皮、中肠上皮、气管、马氏管等组织的细胞核,并观察到颗粒体病毒在细胞核中复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安徽烟草病毒病发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浚 《植物保护学报》1990,17(2):117-122
  相似文献   

18.
小麦丛矮病的病毒寄主范围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生物测试和电镜检查,明确小麦丛矮病的病毒感染寄主植物是小麦、春麦、燕麦、大麦、谷子、高粱、画眉草、大画眉草、牛筋草、狗尾草、金色狗尾草、虎尾草等十二种。非感染植物是水稻、玉米、毛马唐、黑麦草及棉花。稗草和早熟禾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水稻类普矮病在闽西、闽北和闽南均有发生,其为害性不可忽视。病害症状因品种不同而表现为两种基本类型——普矮型和草丛型。将类普矮病和普矮病接种在同一稻苗上.可先后产生各自的症状。
病害仅能通过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传播。电光叶蝉、白翅叶蝉、褐飞虱和缢管蚜均不传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