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左江鳖大规格苗种健康培育技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从培育池建设、稚鳖挑选、饲料选择、水质控制、日常管理和常见病害防治等环节介绍了左江鳖大规格苗种健康培育技术。以期确保左江鳖养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左江鳖养殖过程中,通过投喂不同的饲料和使用与不使用环境改良剂及微生态制剂进行对比养殖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动物饲料和微生态制剂有利于左江鳖的健康生长,鳖的成活率、增重量、投资回报率高,且外观形态好。  相似文献   

3.
研究养殖池边角种植藤蔓和花草与不加盖遮荫设施对稚龟培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设置遮荫设施养殖的幼龟个体均匀,四肢健壮.生长成活率、增重量和投资回报率高。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的池塘养殖环境及饲料条件对中华鳖的养殖成活率、增重量、饲料系数、经济效益和成品鳖外观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软泥底的池塘底质、用木板或竹板制成晒背台和饵料台、池塘水面种植一定面积的水浮莲、投喂福寿螺肉和小杂鱼虾的池塘养殖的中华鳖生产性能最好、经济效益最高,成品鳖外观体色光鲜,裙边硬,体态生猛,在中华鳖的养殖生产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鳖人工繁殖有关技术及影响鳖卵受精率、孵化率及稚鳖越冬成活率的研究表明,2a供试亲鳖8100只,产卵172229粒,受精率88.83%,孵化稚鳖141852只,孵化率为92.72%,其中利用自制亲鳖促性腺发育配合饲料投喂比天然饲料投喂的雌亲鳖产卵量提高23.32%;利用LRH-A对亲鳖进行人工催产的受精率为91.82%,比自然产卵受精率(85.13%)提高6.69%;保温越冬稚鳖4800只,成活率95.3%,比常温越冬成活率(81.75%)提高13.55%;平均饲养稚鳖229d,增重倍数为5.14,饲养幼鳖3400只,成活率97.01%,增重倍数为7.63。  相似文献   

6.
环境改良剂对黄沙鳖成鳖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黄沙鳖成鳖养殖生产过程中开展生石灰和以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消化细菌和粪链球菌为主要菌群的微生态制剂的池塘改良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收获鳖的平均成活率、增重量和投资回报率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养殖鳖的饲料系数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在养殖池水面以上的斜坡上建设半圆型浅水槽和在养殖池水面以上的斜坡上没建有半圆型浅水槽的养殖池中开展广西拟水龟的养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的养殖生产操作上更便于管理;在养殖生产性能上,试验组的成活率、增重量和投资回报率分别比对照组高1.9个百分点、6.2 kg和9.9百分点;试验组的饲料系数比对照组低0.9。  相似文献   

8.
黄沙鳖庭院标准化仿生态养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赵忠添  陈志玲  何为 《现代农业科技》2011,(10):320-321,323
按照"1136"自繁自育的养殖池建设模式建设黄沙鳖标准化养殖池7 200 m2,亲鳖产卵池、鳖苗养殖池、中鳖养殖池、成鳖养殖池面积按1∶1∶3∶6的比例建造。在露天养殖池自然温度条件下开展黄沙鳖标准化、仿生态养殖试验研究。2008年3月放养亲鳖475只,6—10月共孵化鳖苗16 018只;挑选优质鳖苗12 000只放于鳖苗养殖池养殖,次年3月25日移到中鳖养殖池,第3年3月15日移到成鳖养殖池养殖,主要用福寿螺、河蚌、蚯蚓、鱼、虾等动物性饲料进行投喂,通过换水、种植水生植物以及施放生石灰和微生物制剂等调控水质,采用中草药进行病害防治,经过3年养殖,收获商品鳖7 800只,产量8 790 kg,商品鳖色泽好、活力强、肉质结实,风味和品质可与野生鳖相媲美,该养殖模式可推广应用于黄沙鳖的产业化养殖中。  相似文献   

9.
在露天水泥池养殖条件下,比较了黄河鳖、日本鳖、太湖花鳖、本地鳖、杂交鳖等5个群体稚鳖养殖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日本鳖和杂交鳖孵化率最高,达到96%以上,其次是本地鳖和太湖花鳖,黄河鳖最低;杂交鳖生长速度最快,成活率最高,饵料系数最低,养殖性能最佳;5群体越冬成活率达95%。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稚鳖的生长,为下一步研究中华鳖的生长发育历程提供相关参考,以360只平均个体重5.167 g的中华鳖为试验对象,分设6个网箱,每箱置60只入内,试验期为60 d,每30 d采样检测试验鳖始、中、末期重量,及每日投饵量重量。结果表明,试验30 d稚鳖日增重为0.286 g,试验60 d稚鳖日增重为0.536 g。饵料系数分别为1.11和1.31,试验期间稚鳖饵料系数平均为1.21,平均日增重0.411 g。可得出结论:早期稚鳖所需饵料蛋白含量较中后期特别是500 g以上中华鳖所需饲料蛋白质含量低,中后期特别是500 g以上中华鳖生长缓慢,饵料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11.
甲鱼的代谢废物及残余饵料是养殖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同时也是可被水生植物(水葫芦)利用的高能、优质的营养物质。针对在甲鱼废水池中养殖的用于净化水体的水葫芦经常出现幼叶发白症状的问题,采用4种处理来分析诊断其原因,即:①延长废水在水葫芦池中的停留时间;②用硝酸将原始废水的pH值调节到6.5左右;③添加微量Fe-EDTA;④先用硝酸将废水pH调至6.5左右后,再添加微量Fe-EDTA。试验表明,这4种方法均能使水葫芦克服缺绿症状而正常生长。考虑到废水处理的经济性,处理①和②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黄喉拟水龟一龄龟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对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 Cantor)一龄龟长生的研究表明,在自然温度,人工饲以鱼肉的条件下,黄喉拟水龟生长418d,体重由9.8g增加到100.1g,平均日增重0.22g,成活率为93.4%,体重,背甲长,背甲完与日龄呈正相关,背甲长与宽正相关,背甲长,背甲宽与体重同样呈正相关,黄喉拟水龟一龄龟在50g 以下时生长缓慢,50g以上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个体间的生长速度差异较大,一龄龟最大个体可为同龄最小个体的4倍。  相似文献   

13.
pH对水葫芦净化养殖废水效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葫芦是一种能有效净化污水的维管束水生植物,在不同的水体其净化效率并不相同。本文探索养鳖废水不同的pH值对水葫芦去污速率的影响。试验中废水的pH值调节在:①pH=6.5~5.5;②pH=7.5~6.5;③pH=8.5~7.5;④直接排放的养鳖废水。检测指标包括总磷(TP),总氮(TN),化学需氧量(COD),水葫芦生物量等。结果显示:pH在7.5~6.5之间水葫芦净化效率相对较高,直接排放的养鳖废水随着停留时间的增加pH值逐渐降低,在水葫芦净化过程中可适当延长废水在净化池中的停留时间,使得pH值下降至净化效率较高的区域值之后以获得较好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比较3种水生植物在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混养池塘中的应用效果,探讨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在池塘养殖尾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为建立罗非鱼池塘综合养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主养罗非鱼、混养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的池塘中,分别设置占池塘面积10%的绿狐尾藻、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和大薸(Pistia stratiotes)3个浮床处理组及无植物对照组。试验初期和末期分别测定鱼类重量、植物体重量和氮磷含量,试验期内每月监测试验水体的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及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计算池塘中植株生长及氮磷移出量、鱼单位净产量、水体氮磷含量及氮磷比(N/P),以及水体TN、TP、CODMn与BOD5排放达标率和排污量,对比分析3种植物的应用效果。【结果】试验末期绿狐尾藻、凤眼莲和大薸净增生物量分别为1076.4、2278.4和3545.1 kg,单位面积氮磷移出量分别为0.37、0.23和0.35 kg;对应的池塘鱼单位净产量分别为14497.5、12857.5和11274.7 kg/ha。试验期内TN和TP变化范围分别为0.53~2.21和0.108~0.279 mg/L,3个植物浮床组水体N/P值介于4.41~12.11,适合3种试验植物生长;凤眼莲和大薸生长迅速但后期植株出现发黄腐烂现象,后期绿狐尾藻生长优于凤眼莲和大薸。绿狐尾藻、凤眼莲和大薸3个植物浮床组水体营养物质TN、TP、CODMn和BOD5均达到淡水池塘养殖尾水二级排放标准,水体排污量分别为221.32、229.62和229.24 kg/ha。绿狐尾藻组池塘单位面积鱼净产量及植株氮磷移出量最高,水体排污量最小,大薸组居中,凤眼莲组较差。【结论】绿狐尾藻能在池塘环境中漂浮生长且生产和生态效果俱佳,可替代凤眼莲和大薸用于淡水鱼池塘综合养殖模式构建和养殖尾水处理。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水葫芦净化富营养化水体过程中根系脱落物的氮磷释放对于水质的影响,在滇池草海水域,利用围栏控制性种养水葫芦,于2013年5-11月,每隔30 d监测单元框内水葫芦生物量(鲜重)与干重,采集水葫芦样品测定植株氮磷含量;收集单元框内根系脱落物,并监测鲜重与干重及其氮磷含量。结果显示:(1)5-9月(旺盛生长期)和10-11月(逐渐枯萎期)的水葫芦植株干物质氮磷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旺盛生长期内水葫芦的生长速率明显高于逐渐枯萎期(P<0.05),使得旺盛生长期内水葫芦对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明显优于逐渐枯萎期。(2)根系脱落物的鲜重仅占水葫芦鲜重增加值的7.72%;根系脱落物的干重仅占水葫芦干重增加值的2.10%,根系脱落物含氮量仅占水葫芦植株含氮量增加值的2.50%;根系脱落物含磷量仅占水葫芦植株含磷量增加值的3.05%。分析认为,与水葫芦植株从水体带走的氮磷量相比,随着根系脱落物降解释放而返回水体的氮磷量极少,不会对湖泊水质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5种水生植物对净化生活污水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柳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6):161-163
分别以凤眼莲、黄花水龙、空心莲子草、水鳖和浮萍5种水生植物对总氮超过40mg的生活污水进行了3个月的生态修复处理,结果表明水生植物对总氮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平均水平达到60%以上,五种水生植物的除氮率最高的为凤眼莲(86%),空心莲子草最低(58%).不同水生植物对其他形态氮的去除率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凤眼莲对氨氮的去除率最高(88%),黄花水龙最低(14%);浮萍和凤眼莲对硝态氮的去除率相当,高达85%以上,空心莲子草对硝态氮吸收较低(2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饵料中添加不同水平沼泽红假单胞菌对罗非鱼养殖的影响,为罗非鱼的规模化、高密度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沼泽红假单胞菌(有效活菌数≥5&#215;109个/mL)为饵料添加剂,分别按3%、5%和7%的比例添加于饵料中投喂罗非鱼;试验期为160 d,分6次检测养殖池水质,试验结束起捕计算罗非鱼的单位产量、均末重、成活率及饵料系数等指标并进行研究与评估.[结果]与对照组比,添加沼泽红假单胞菌试验组能有效稳定水体pH,抑制水体氨氮、亚硝酸盐和化学需氧量(COD)等有毒物质的产生(P<0.05,下同);各试验组中罗非鱼的单位产量、均末重、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其中单位产量提高15.52%~34.67%、均末重提高9.10%~18.18%、成活率提高5.87%~13.97%,饵料系数降低9.42%~21.52%.综合比较来看,以添加5%沼泽红假单胞菌综合效果最佳,所产生的单位产量最高.[结论]罗非鱼饵料中添加适量沼泽红假单胞菌,可减少养殖中后期有害物质的积累从而改善水质,促进罗非鱼生长、提高成活率、降低饵料系数和提高经济效益,而过量添加则会影响食欲,抑制生长.最适添加量约为5%,可在罗非鱼养殖区域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自净式工厂化养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普通温室养鳖池水质恶化快的难题,对养鳖池进行了简单改造,将底砂改造为净化滤床,以增氧充气泵为水循环动力。并且对该鳖池的结构、波床的熟化、再生、净化能力、应用管理做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养鳖池水使用时间是普通鳖池的3-10倍,且水质稳定,鳖生长良好。该种养鳖模式能够显著节省开支,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幼兔饲养中影响成活和增重主要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兔具有投资少、效益高、见效快等优点。兔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幼兔死亡率高。山西省幼兔平均成活率为57%,全国兔的死亡率为30%-50%,严重影响养兔业的发展。通过日喂量测定和兔出血症感染试验,探讨出精料、青草日喂量和兔出血症感染是幼兔饲养中影响成活和增重的主要因素。一日内的精料喂量以占体重的2.5%,消化能0.322兆焦/公斤体重、食入粗蛋白质3.90克/公斤体重,青草(含干物质30%)25%,消化能0.912兆焦/公斤体重、食入粗蛋白质3.10克/公斤体重为适宜。这样,幼兔成活率可达到90%以上,增重相对提高23.3%,差异显著(P<0.05),料重比最低。日喂量如果过大,会引起消化不良,造成营养物在盲肠等大肠内的积聚,使腹泻和腹胀等消化道病增多,成活率降到60%-75%。60日龄的幼兔即可感染兔出血症(RHD),感染死亡率(18.5%-66.7%)与日龄呈正相关,r=0.9698,P<0.01,相关关系极显著。在幼兔饲养中做到料、草日喂量适宜,断奶与防疫同步,对提高成活率和增重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