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材种的价格和经济效益。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林木单位面积蓄积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达到某一值时达到最大,其后随着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上蓄积量逐渐减小;林分密度越大,林木直径的平均值越小,单株材积也就越小。林木个体或群体生长与林分密度紧密相关的现象,反映出林分密度对林分存在着一系列的制约作用,称为密度效应规律。一、造林密度确定的密度1、根据配置方式确定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2.
正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材种的价格和经济效益。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林木单位面积蓄积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达到某一值时达到最大,其后随着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上蓄积量逐渐减小;林分密度越大,林木直径的平均值越小,单株材积也就越小。林木个体或群体生长与林分密度紧密相关的现象,反映出林分密度对林分存在着一系列的制约作用,称为密度效应规律。一、造林密度确定的密度1、根据配置方式确定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3.
该文对科尔沁沙地雨养条件下杨树(白城41号)固沙林的密度、配置与林木胸径、株高、冠幅、单株材积以及林分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随林龄增大的动态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5年生林木的生长不受密度的影响,密度大,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大。6龄以后,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开始表现出来,并随着林龄的增大,密度小的林分较密度大的林分的林木胸径、单株材积量逐年显著增加。大约在11年生之前,林分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受密度的影响而相互变化,其后趋于稳定,以密度为825株/hm2的林分的最大,可达153.39 m3/hm2,其他依次为540>420>1 215株/hm2(35.18 m3/hm2)。密度在400~1 000株/hm2的杨树人工林干、枝、叶量比例合理。同密度时,充分发挥林木边行优势的行带式配置结构的林分比均匀分布的林分的胸径、单株材积生长快,单位面积木材蓄积量显著增加.造成行列带林分生长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明显地出现了一个土壤水分主要利用带及其外侧的高含水率的土壤水分渗漏补给带,确保水分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元谋干热河谷赤桉林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3333株/hm2(1m×3m),5000株/hm2(1m×2m)和10000株/hm2(1m×1m)3种不同密度的赤桉林生长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分密度较大程度地制约着林木的生长,密度较小的林分生长状况较为良好,单位面积蓄积量、树高、胸径和叶面积均居首位;而密度>5000株/hm2的林分生长状况很差.从小到大3种密度的林分蓄积量分别为80.653m3/hm2,55.927m3/hm2和44.541m3/hm2.单株林木生长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而增大,胸径分别为8.68cm,4.80cm和3.97cm,树高分别为9.46m,9.07m和7.22m.因此,干热河谷区的赤桉造林密度不应>3333株/hm2.  相似文献   

5.
不同造林密度对杉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4a杉木造林密度试验的结果表明,不同造林密度对杉木林分生长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随着密度增加,林分的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冠幅生长减小,而林分的枝下高、高径比和胸高形数则增加,但对林分平均优势高的影响不显著,林分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和出材量以密度C(1m×2m)和D(1m×1.5m)最高,同时,对林分的径阶分布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油松林分断面积与蓄积量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北京地区油松林分断面积、蓄积量生长模型进行研究,为建立通用的、相容的断面积、蓄积量生长模型奠定基础。利用北京市油松一类清查数据,以Richards和Shumacher 为基础模型,通过选取不同的密度指标,分别拟合油松林分的断面积、蓄积量生长模型,并选取最优的断面积、蓄积量模型,引入哑变量,将间伐林分和未间伐林分合并建立林分断面积、蓄积量生长模型。结果表明,油松林分的断面积、蓄积的模拟效果都较好,R2分别最高达0.900 0、0.890 0,而且不同的密度指标直接影响模型的预估效果,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选用林分密度指数作为密度指标的预估效果更好;林分蓄积量生长模型选用林分断面积作为密度指标时预估效果更好,当在模型中的渐近值参数引入密度指标后,Schumacher模型对林分蓄积量的预估精度又要略优于Richards模型,通过模型的独立性检验,预测精度均在91%以上;而在最优的模型上引入哑变量后的林分断面积、蓄积量模型的R2、预测精度都比常规的模型稍高,R2均在0.900 0以上,预测精度在0.950 0以上。引入哑变量能适当的提高模型的精度,可以用来描述北京地区油松林分在不同措施下的生长变化规律,也解决了不同类型林分合并建模不相容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兴安落叶松3种林型林分生长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复层异龄林林分结构较复杂,对林木年龄的测定难度很大,通过林木径阶估算林木平均年龄,构建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每公顷公顷蓄积量的生长模型,来预估林分未来的生长状态和特征,对当地兴安落叶松林分的合理经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兴安落叶松为研究对象,利用201株解析木数据,选择12种生长方程分别对兴安落叶松林木年龄与径阶关系,3种林型林分年龄与平均胸径、林分年龄与平均树高和林分年龄与单位面积蓄积量的关系进行分类拟合。结果显示,兴安落叶松林木年龄与径阶之间存在正相关,并呈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年龄与胸径,蓄积的关系采用生长函数是最佳选择;年龄与树高的关系利用二次函数为更合适。  相似文献   

8.
不同密度Ⅰ—69杨丰产林林分的生长预测及数量成熟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目的的培育杨树人工林,并为其合理设计、投入、抚育管理及采伐等提供科学依据,讨论Ⅰ-69杨树人工林5个密度组(11种密度)的林分生长规律,建立了三种具有S型增长的林分生长模型.并选出最适宜的chanter模型预测林分的生长,探讨林分的数量成熟龄。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组达到数量成熟的年龄不一样、密度较大的林分,首先进入数量成熟,密度较稀疏的林分达到数量成熟相对较晚。林木的单株材积生长随密度的增加而递减,林分总蓄积量的初期生长随造林密度的增加而递增,密度为(5m×6m,6m×6m)的林分后期生长量最大。不同密度林分连年生长量在6~13a间处于生长峰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观测样地,研究了广西陆川县湿地松工程林的生长过程的经济效益,基本情况是林分生长正常,投资项可行,但经济效益不够理想。其主要原因是:(1)造林密度小,每化顷仅1667株;(2)投入偏低;导致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少,按林价计算的单位面积产值较低。  相似文献   

10.
林分拥挤度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分密度的量化表达及其合理密度的确定已成为森林经营的关键科学问题。林分平均冠幅是对林木光合作用面积大小的直接反映,林木平均距离则体现了林木最大空间利用的可能性,而林分密度是影响这两个重要指标大小的直接原因。本文以林木平均距离和冠幅为基础,提出了林分拥挤度(K)的数字化表达方法。林分拥挤度用来表达林木拥挤在一起的程度,用林木平均距离与平均冠幅的比值表示。该指标清晰直观地表达了林分中林木间的拥挤程度——K值越小,林木间越拥挤,能有效反映林分生长过程中林木拥挤程度及其动态变化特征。该指标的合理标准区间为[0.9,1.1],并用长期造林密度试验数据进行了论证。该指数是对林分密度更为直观科学的表达,具有简单易操作的优点,可用于评价森林是否需要经营及确定首次间伐时间与经营强度,最终为密度控制与调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广西国有博白林场14年生湿加松进行采脂密度试验,分析林分密度及立地条件对湿加松生长和产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加松不同密度之间生长和产脂量存在较大差异,立地条件对生长及产脂量也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在不同的保留密度试验中,胸径和枝下高的密度效应最明显,树高次之;林分平均胸径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减小,枝下高与树高则是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升高,保留密度为1 125株/hm2林分蓄积最大;5种不同林分密度下产脂量的差异显著,单株产脂量随胸径增加而增加,林分产脂量随密度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以900株/hm2密度产脂量最大;综合单位面积蓄积量与松脂产量,林分密度900~1 125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2.
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的适宜经营密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不同造林密度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管理方式32年生时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以间伐后保留密度为1 200株·hm-2的林分最高,1 620株·hm-2的林分其次,600株·hm-2的林分最低;径级分配状况差异明显,随着林分经营密度的降低,径级分布向大径木的方向偏移;不同规格材的出材量高低与林分密度相关密切.分析不同密度管理方式对杉木林分生长的影响,建立冠幅与胸径和最大密度等相关数学模型,得出培育杉木大径材的适宜主伐密度18指数级为1 005~1 382株·hm-2,20指数级为959~1 319株·hm-2,确定了不同径级适宜经营密度.表5参11  相似文献   

13.
闽北杉木人工林经验收获表编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ichards方程描述杉木人工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平均材积、平均胸径和平均高的生长过程,结合有关公式编制了杉木人工林经验收获表 经检验证明适用,可用于林分生长、收获的预测以及林木资产评估  相似文献   

14.
以2007年第7次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云南松林为研究对象,筛选了天然云南松纯林样地503个,结合气候、地形和林分调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13个影响因子进行组合,拟合了基于公因子的云南松林分蓄积量回归模型,分析各个公因子对云南松林分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的5类公因子分别为温度因子、林分因子、水分因子、密度因子和光照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6%;云南松林分蓄积量随公因子变动量的绝对值按由大到小的排序为:林分因子密度因子水分因子温度因子光照因子。云南松林分蓄积量随林分因子的变动最为显著,林木的生长对温度因子和光照因子不敏感,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并不适合云南松生长。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北京地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生长过程,建立相容的断面积和蓄积模型,通过引入间伐林分与未间伐林分的哑变量,分别建立林分断面积、林分蓄积生长模型,然后从相容的角度出发,建立林分断面积、蓄积量的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并与不含哑变量的传统生长模型的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进行比较。经检验,传统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中林分断面积和林分蓄积生长模型的预测精度都在92%以上,对油松林分断面积的预测精度高达0.921 5,决定系数高达0.900 1,对油松林分蓄积量的预测精度达到了0.928 3,决定系数高达0.912 3,而引入哑变量的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中,模型的预测精度和确定系数稍高,均在93%以上,对油松林分断面积的预测精度高达0.939 8,决定系数达到了0.927 9,对油松林分蓄积量的预测精度在0.930 0以上,决定系数达0.932 8。这说明引入哑变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而且所建模型比较合理,形式相对简单,便于应用,不仅使得林分水平上的林分断面积、蓄积量的预测结果具有相容性,同时还考虑了间伐措施对林分生长的影响,达到了林分生长与收获模型整体化研究的目的,为林分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杉木中龄林抚育采伐后,开展了不同保留密度和施肥试验,6年后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林分不同保留密度对树高生长影响不显著,林分胸径生长量随着保留密度的减少增加显著,林分蓄积要保持较大的生长量,林分保留密度和蓄积量应科学合理;与未施肥试验地相比,施肥后林分胸径、树高、蓄积等生长量显著提高,生长量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宁夏盐池县白榆纯林及宽幅林带形成低产林和"小老头树"的原因,并采取强度间伐、实施抚育管理、加强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措施进行改造。结果表明:①间伐对白榆树高长生影响不显著;②间伐对白榆树直径生长影响显著,且随着间伐强度的加大,直径生长也加大;③在白榆同龄林中,间伐后不同密度的林分,单位面积上的蓄积量及其增长率是不同的;密度为1 620株/hm2的林分蓄积量最大,2010年时蓄积量为47.3 m3/hm2;密度为470株/hm2的林分蓄积量最小,为27.4 m3/hm2;蓄积增长率则与间伐强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调控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林分密度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林龄39年、立地条件相似的5种林分密度(225、500、600、700和800株/hm2)下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地调查法,研究人工林密度对林木各生长因子的影响。[结果]在225~800株/hm2的密度范围内,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木直径、冠幅、冠径比和单株材积逐渐降低,高径比和林分蓄积量逐渐增大,树高变化不明显。综合考虑林木生长因子的长势和林地生产力,当林木经营密度为500~600株/hm2时,各生长因子长势较好,林分蓄积量较大。[结论]塞罕坝机械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密度为500~600株/hm2。  相似文献   

19.
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种植点的数量,也称初值密度.它直接影响着林木的生长过程和林产品的产量、质量、并且关系到林分的稳定程度、寿命长短及其防护效益的大小.  相似文献   

20.
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种植点的数量,也称初植密度.它直接影响着林木的生长过程和林产品的产量、质量、并且关系到林分的稳定程度、寿命长短及其防护效益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