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闽清县耕地调查表明院水稻土土壤是全县主要耕作土壤,面积达17 484.36 hm2,占全县耕地土壤面积的98.34%。其中中低产田面积达14 331.91 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0.61%。主要低产田类型有干旱型、渍涝型、缺素型和瘠薄型。相应提出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善引水渠和田间灌溉渠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逐年加深耕作层等改良中低产田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巍山县国土总面积2200km2,其中,山区面积2052km2,占总面积的93.3%。共有耕地26620hm2,其中常耕地21086.67hm2、水毁及低标准农田5533.33hm2。主要分布在巍山坝子、山箐沟两旁,山区、半山区丘陵、山槽、山洼等地带;旱地12386.67hm2,占58.74%,主要分布在山区。2008年,全县有9213.33hm2中低产田地,占全县总耕地的34.61%。这些中低产田地耕种质量差,农田基础  相似文献   

3.
耕地地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基于测土配方施肥调查结果,分析吉首市耕地地力现状,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策略。结果表明,全市高产耕地面积仅26%,74%的耕地为中、低产土壤,尤其是在旱地土中,中低产土壤占的比例较大。吉首市耕地以三级地分布面积最大,为2189.7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9.8%。园地只在三至七级地中分布,其中以六、七级地分布面积较大,分别为2221.5 hm2和3062.1 hm2,占园地总面积的26.5%和36.6%。耕地和园地中低产田以瘠薄培肥型和障碍层次型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分别为6165.1 hm2与6418.2 hm2,分别占障碍型土壤面积的36.3%和37.8%。旱地土耕作层浅化问题较严重,耕地土壤养分失调、缺素较普遍,也是当前吉首市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地消除土壤障碍因子,加速吉首市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粮食和经济作物同耕地地力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容量相互协调和农村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丽英 《河南农业》2013,(21):24-24,28
根据鄢陵县耕地地力评价专家组制定的鄢陵县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将鄢陵县基本农田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一等地面积为12 951.16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9.31%;二等地面积为29 010.86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3.25%;三等地面积为17 211.55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5.66%;四等地面积为7 898.29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1.78%。一等、二等属高产农用地,面  相似文献   

5.
根据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对环县耕地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环县高产田面积为3 299.81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66%;中产田面积为89 842.34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5.12%;低产田面积105944.36 hm~2,占总面积的53.21%。中低产田类型主要为干旱灌溉型、瘠薄培肥型、坡地梯改型和沙化耕地型,占耕地面积的98.34%。提出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效率;综合技术措施,改善农田环境,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全面提升土壤肥力;实施防风固沙措施,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等中低产田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6.
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土促进贵州农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唐志坚 《贵州农业科学》1999,27(6):69-70,57
1 改造中低产田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低山丘陵过渡的梯级斜坡地带,境内气候差异明显,属典型喀斯特地形地貌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土壤侵蚀严重,黄壤和石灰土为主要土壤类型.全省地表崎岖,起伏大,平均坡度17.8°,92.4%土地属山地丘陵,坝地仅占7.6%;以苗岭为分水岭,河流分属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占65.79%和34.3%.全省耕地总面积184.5万hm2(统计面积,下同),其中稻田77.0万hm2,旱耕地108.0万hm2,旱地中坡度15°以下的面积为26.2万hm2,占旱耕地面积24.3%;15~25°的缓坡地40.0万hm2,占37.1%;25~35°的陡坡耕地40.7万hm2,占37.74%,35°以上极陡坡耕地0.9万hm2,占0.82%.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8):177-178
迁西县耕地面积18517.4hm2。通过耕地地力评价分析,全县耕地地力水平分为6级,其中三级以下占了近80%,这些中低产田存在土壤侵蚀严重、干旱严重、土层瘠薄、土壤质地较粗、土壤板结、底砾漏砂等问题。应采取加强水土保持、建设高标准粮田、合理轮作、科学施肥、改良利用滦河滩涂等措施对这些中低产田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8.
摘要:根据708个耕层土样pH测定结果,探讨云霄县耕地土壤酸化状况,评价耕地酸化空间分布特点。参照福建省土壤酸碱性评价指标,结果表明,2019年云霄县耕地土壤以酸性耕地土壤为主,面积7960.26hm2,占全县耕地土壤总面积12035.56hm2的66.14%,其次是微酸性耕地土壤,面积达2099.63hm2,占全县耕地土壤总面积的17.45%,强酸性、微碱性和中性耕地土壤面积分别为1099.44hm2、830.25hm2、0.04hm2,分别占全县耕地土壤总面积的9.13%、6.90%和0.0003%。耕地土壤pH值变化于3.82-8.37之间,均值为5.33±0.97,变异系数为18.20%。云霄县耕地土壤酸化治理对策主要有合理施用碱性土壤调理剂、施用有机肥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9.
基于耕地地力评价成果的条山农场中低产田划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依据条山农场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对条山农场中低产田类型及障碍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中低产田面积占农场耕地总面积的73.2%,其中中产田和低产田分别占农场耕地总面积的49.0%、24.2%。中产田主要分布在农场中部及南部区域,低产田主要分布在北部一条山地带。中低产田障碍类型主要为干旱灌溉型和瘠薄培肥型。  相似文献   

10.
对宁夏暖泉农场4 765 hm2耕地土壤类型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农场土壤类型为灰钙土、潮土、新积土和风沙土,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51.6%、38.0%、9.1%和1.3%;成土母质中洪积物、冲积物、黄土母质和风砂沉积物分别占52.9%、23.7%、12.2%和11.2%;中低产田面积4 325 hm2,主要分布在1队、2队、3队、4队和8队。并针对不同土壤类型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了改良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1.
徐搏  李淑杰  王雨虹  张帅  李宏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528-10530,10535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范围、位置的选择是落实土地整治规划项目、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基础.该研究以长春市域乡(镇)为基本单元,基于长春市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分区,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体系,并定量筛选长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为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及空间布局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长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总规模1 072 026 hm2,其中限制建设区面积359 183 hm2,主要限制因子为黑土流失;依据2011年长春市基本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资源禀赋和产能潜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共涉及56个乡镇,总面积规模679 643 hm2;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11 ~ 2015年长春市需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35 800 hm2,万亩(667 hm2)以上连片高标准基本农田36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可实现新增粮食产能1 566kg/hm2,农民新增平均纯收入1 052元.  相似文献   

12.
基于系统平衡的四川省耕地面积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保护事关一个地区粮食战略安全问题,而耕地面积的测算与预测为耕地保护提供了决策支撑。本文以2004年为基期年,在综合分析四川省人口、粮食单产、复种指数、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耕地等因素的基础上,以区域耕地需求预测模型和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分别探讨2005~2020年间耕地需求量与耕地有效供给量。结果表明2005~2010年耕地有效供给量都高于低粮食自给率下的耕地需求面积,但基本都低于高粮食自给率下的耕地需求面积,至2020年四川省预测耕地有效供给量分别低于低粮食自给率和高粮食自给率下耕地需求面积56.21×104hm2和83.41×104hm2。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与高、中、低产田在各乡镇的分布,探究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的有效措施,本文利用ArcGIS软件平台、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单元、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和隶属度,建立耕地质量评价数据库,完成杜集区的耕地质量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杜集区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4.58级,高产田主要分布在朔里镇、石台镇和段园镇,面积1 547.93 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19.34%;中产田分布范围较广,包括矿山集街道、朔里镇、高岳街道、段园镇和石台镇,面积6 455.68 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80.66%。依据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结果,初步判断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的限制因素为灌溉能力和排水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耕地质量提升措施,并分析了耕地质量提升模式及其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移栽密度对超级早稻陵两优268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超级早稻陵两优268在南方双季稻区适宜的栽培密度,于2011年在湖南长沙以陵两优268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比较了不同移栽密度下陵两优268的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和产量构成特点。结果表明:稀植(18.8万穴/hm2、14.0万穴/hm2、10.8万穴/hm2)可以提高分蘖成穗率,有利于花后干物质积累及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提高,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不足,导致产量不高;与此相反,密植(67.9万穴/hm2、40.1万穴/hm2)因为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多而获得较高产量;适宜密度(26.5万穴/hm2)在保证基本苗的同时,具有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及较小的顶三叶叶基角,并能协调产量构成因子,从而获得最高产量,达8.70 t/hm2。由此可见,在南方双季稻区,陵两优268适宜的移栽密度为26.5万穴/hm2。  相似文献   

15.
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粮食生产能力的核心要素,保护耕地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辽宁省鞍山市作为研究区域,在耕地保护方面具有其特殊性。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结合耕地面积、粮食单产等有关数据分析,预测规划目标年(2010和2020年)的耕地需求量,为基于粮食安全模式下的耕地保护提供有益探索。结果表明,2010年鞍山市耕地最大可供给量为239 000 hm2,2020年耕地最大可供给量为238 000 hm2,2010年鞍山市耕地需求量为204 186.02 hm2;到2020年鞍山市耕地需求量为226 409.61 hm2。因此,鞍山市耕地可供给量可以满足粮食生产目标。  相似文献   

16.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笔者依据济南市统计数据重点分析了济南市耕地数量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1978—2004年,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至2004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为0.055hm2。(2)1978—1999年粮食总产量总体以增长为主,1999年粮食总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0年以后,粮食总产量大幅度下降。(3)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生产具有持久的约束作用。1979—1982年耕地面积与粮食总产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强,1983年以后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逐渐变小,表明耕地面积变化对粮食总产的约束作用弱化。但是,受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制约,粮食总产的增加不可能完全依靠提高粮食单产来实现,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验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山西岔口小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风险源,以流域2008和2010两年的矢量化土地利用现状图为数据,提取分析土地覆被变化数据构建马尔科夫模型,利用转移概率矩阵对流域2020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做出了预测。结果表明,按照目前趋势发展,坡耕地和裸地面积会不断减少,到2020年分别减少至1348.81hm2和763.54hm2;乔木林和梯田的面积则会逐步增加到3985.74hm2和1339.65hm2。耕地改良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取得实质性成果,流域生态将得到逐步恢复,水土流失将有效减少。  相似文献   

18.
基于"3S"的云南省石屏县土地利用动态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土地利用电子数据和SPOT-5卫星遥感数据,在3S技术的综合应用基础上对石屏县1992、2005年两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①1992年至2005年,研究区园地变化速度较快,动态度达到了20.23%。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18865.48 hm2,耕地、林地面积分别增加了7143.22和6057.07 hm2。但由于未利用土地、耕地、林地在研究初期面总量较大,动态度较小。②在研究时段内,该区土地利用动态转化过程中以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三者之间的转化、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转化为园地,耕地、林地转化为居民用地及工矿等11种转化为主。③该区土地利用综合指数1992年为193.19,2005年为204.49,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但与全国土地利用综合指数220相比有一定的差距。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地方政府政策导向以及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等是影响研究区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从确定延边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及区域分布的角度出发,构建包含自然地理条件、土地利用状况、粮食生产能力、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区域发展条件5个方面、14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将基本农田按照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稍加整治和需全面整治3类区域进行划分,为延边州科学规划、高效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的基本农田建设条件较好,共31 359.67 hm~2,分布在敦化市和安图县;稍加整治的基本农田存在一些不足,面积为70 093.97 hm~2,主要分布在敦化市、安图县、延吉市等县市;需全面整治的基本农田则应在田、水、路、林、村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整治,面积共197932.92 hm~2,在全州广泛分布。  相似文献   

20.
石林县耕地数量和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石林县1996年以来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农用地分等成果,分析了耕地数量和质量状况,结果显示:1996~2006年,石林县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呈平缓下降趋势,人均耕地占有量明显下降,10年共减少耕地面积4476.33hm2,年均减少耕地447.63hm2,人均减少耕地0.047hm2。耕地的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经济等别依次下降。耕地生产力主要为中低产水平。石林县耕地、人口和粮食生产矛盾主要表现在耕地质量水平较低和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现有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