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为改善造纸法再造烟叶的外观质量,使用烟梗提取液制备造纸法再造烟叶着色剂。【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葡萄糖添加量、反应物pH、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造纸法再造烟叶着色剂色率(EBC)的影响。【结果】(1)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分别为120℃和50 min时,得到的造纸法再造烟叶着色剂的色率具有明显优势;(2)正交试验发现: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50 min时,影响造纸法再造烟叶着色剂色率的因素顺序为催化剂用量反应物pH葡萄糖添加量;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50 min,催化剂用量为6.0%,反应物pH=5.5,葡萄糖添加量为40%,可制备出色率为35 974 EBC的优质造纸法再造烟叶着色剂。【结论】使用烟梗提取液制备的着色剂既可以有效改善造纸法再造烟叶的外观质量,又可提高其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2.
试验以不同产地、不同品种及不同部位烟梗原料为材料,研究其化学成分和梗膏感官质量差异,并对不同烟梗原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不同部位烟梗常规化学成分分析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直接表现为梗膏感官评吸质量不同。其中,以玉溪、昆明、大理、红河、曲靖K326中部梗的梗膏制成的再造烟叶感官质量较好;对于不同部位烟梗而言,以中、上部烟梗梗膏制成的再造烟叶感官质量较好,下部烟梗梗膏制成的再造烟叶感官质量较差;不同品种间,以K326烟梗梗膏制成的再造烟叶香气量、清晰度及烟气浓度较好;红大烟梗梗膏制成的再造烟叶香气质较细腻,清晰度较好。  相似文献   

3.
为考察造纸法再造烟叶生产过程中烟梗、烟叶原料对产品得率的影响,在福建金闽一期生产线的基础上,通过采集各牌号薄片产品烟梗、烟叶投料比及进高浓磨前皮带秤质量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生产过程中烟梗、烟叶原料配比对薄片产品得率的影响,并探讨了在提取段使用最优烟梗、烟叶原料配比情况下,梗膏、叶膏产出对生产过程物料平衡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烟梗用量比例在50%~65%时,烟草纤维得率随烟梗用量比例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当原料全部使用烟梗时烟草纤维得率达到最小值,为25.92%,当原料全部使用碎烟叶时烟草纤维得率达到最大值,为51.3%。因此在成本控制的前提条件下,适当提高碎烟叶原料的投料比例有利于薄片得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近红外光谱法同时测定卷烟配方中膨胀烟梗颗粒和再造烟叶的可行性。[方法]对常规卷烟配方物质、卷烟膨胀烟梗颗粒和再造烟叶的化学常规成分含量、物质表面形态差异及近红外光谱差异进行分析。以60个含有不同量膨胀烟梗颗粒和再造烟叶的卷烟样品为建模样品集,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卷烟配方中膨胀烟梗颗粒和再造烟叶的近红外定量校正模型。[结果]样品中膨胀烟梗颗粒和再造烟叶的实际值和预测值的相关系数(r)分别达到0.996 1、0.994 9,校正误差均方根(RMSEC)分别为0.477和0.668。[结论]用近红外光谱可以同时快速准确地测定卷烟配方中膨胀烟梗颗粒和再造烟叶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为梗膏在再造烟叶生产上的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通过设置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不同酶处理梗膏,对不同酶处理梗膏进行致香成分分析,并对不同酶处理梗膏制备成再造烟叶产品进行有害成分分析和感官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在醇类、醛类和酮类等8个大类致香成分中,除酯类致香成分含量木瓜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处理梗膏较未经过酶处理的梗膏有所降低外,其余类别致香成分含量木瓜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多酚氧化酶处理梗膏均较未经过酶处理梗膏增加;木瓜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多酚氧化酶处理梗膏再造烟叶产品感官评价总分均高于未经过酶处理的梗膏,分别提高13.38%和21.83%;危害性指数,未经过酶处理梗膏再造烟叶产品最高,为5.19,木瓜蛋白酶-多酚氧化酶处理梗膏再造烟叶产品最低,为3.29,木瓜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多酚氧化酶处理梗膏再造烟叶产品较未经过酶处理梗膏再造烟叶产品分别下降17.92%和36.61%。不同酶处理梗膏均能有效改善再造烟叶产品的感官品质,降低木质杂气和刺激,从而提高梗膏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为了推进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在诸城烟区开展了烟田绿肥种植和翻压、综合防治技术以及烟秸烟梗灰分在烟叶生产上的循环利用3个方面试验.结果表明:移栽前30 d进行绿肥翻压,翻压量为30 000 kg/hm^2时烟叶的经济效益最好;综合防治措施能够大大降低病虫害对烟叶生产造成的损失,提高烟叶的品质;烟草秸梗灰分的施用可以部分替代磷钾肥,且烟叶品质与对照烟叶品质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发酵烟梗水提物的制备及其在再造烟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烟梗水提物的抽吸品质与可用性,采用从红大烟叶表面分离的HD4、HD12菌株对烟梗水提物进行发酵处理.经GC - MS检测,与未经处理的烟梗水提物(CK)相比,经徽生物处理后的烟梗水提物中香味物质的含量增加,其中,经HD4、HD12菌株处理后的烟梗水提物样品中香味物质总相对含量分别增加了12.3个百分点和18.7个百分点;杂环类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均明显增加,HD4菌株处理后的样品杂环类物质由6种增加到11种,相对含量由3.29%增加到40.63%;进行再造烟叶涂布后感官评价发现,使用微生物处理烟梗水提物的再造烟叶样品香气丰富性与香气量增加、木质杂气减少、细腻性与甜润感改善,抽吸品质有较大提升,且HD4样品的抽吸效果好于HD12样品.因此,使用微生物对烟梗水提物进行发酵处理是提高烟梗水提物抽吸品质与可用性的有效方法,且HD4菌株的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8.
酵母在造纸法再造烟叶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造纸法再造烟叶制备中,利用1种酵母微生物对烟梗原料的萃取液进行了处理,并对处理后的萃取浓缩液及其再造烟叶成品的烟碱、糖、氯、硝酸盐、钾、总氮等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利用酵母处理,在优化条件下,烟梗萃取浓缩液糖含量降至空白对照的一半,再造烟叶成品糖含量明显下降,糖碱比趋于更合理。对经处理后形成的再造烟叶进行感官质量评吸,结果表明:酵母具有明显提高造纸法再造烟叶整体吃味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梗膏在再造烟叶生产上的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通过设置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不同酶处理梗膏,对不同酶处理梗膏进行致香成分分析,并对不同酶处理梗膏制备成再造烟叶产品进行有害成分分析和感官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在醇类、醛类和酮类等8个大类致香成分中,除酯类致香成分含量木瓜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处理梗膏较未经过酶处理的梗膏有所降低外,其余类别致香成分含量木瓜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多酚氧化酶处理梗膏均较未经过酶处理梗膏增加;木瓜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多酚氧化酶处理梗膏再造烟叶产品感官评价总分均高于未经过酶处理的梗膏,分别提高13.38%和21.83%;危害性指数,未经过酶处理梗膏再造烟叶产品最高,为5.19,木瓜蛋白酶-多酚氧化酶处理梗膏再造烟叶产品最低,为3.29,木瓜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多酚氧化酶处理梗膏再造烟叶产品较未经过酶处理梗膏再造烟叶产品分别下降17.92%和36.61%。不同酶处理后的梗膏能有效改善再造烟叶产品的感官品质,降低木质杂气和刺激,从而提高梗膏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烟梗浆料蛋白质的最佳酶解条件,为造纸法再造烟叶蛋白质的调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红花大金元长梗为试验材料,考察pH、反应温度、绝干浆料质量浓度、粒径、蛋白酶用量及酶解时间6个因素对烟梗浆料蛋白质酶解效果的影响.[结果]烟梗浆料蛋白质的最佳酶解条件为:在pH 6.4~7.2、反应温度35~55℃、粒径≥20目、绝干浆料质量浓度≤2%、中性蛋白酶用量400~800 U/g的条件下酶解2~3 h,烟梗浆料蛋白质的脱除率可达55.70%左右.[结论]在适宜条件下,中性蛋白酶可有效酶解烟梗浆料中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干筋温度对烟叶烤后质量的影响,为确定不同部位烟叶最佳干筋温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翠碧1号品种为材料,通过设置4个不同干筋温度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下、中、上部位烟叶外观及内在品质的影响。[结果]干筋阶段最高干球温湿度对烤后烟叶的外观质量和内在品质有较大影响,中下部烟叶干筋期最高温度64℃,上部叶68℃,烤后烟叶颜色光泽鲜亮,物理特性好,烟叶的外观等级质量较好,化学成分协调性和感官评吸质量改善效果较为突出。[结论]适当降低烟叶干筋期最高温度对提高烤后烟叶工业可用性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改善上部烟叶质量和优化密集烘烤工艺,研究了密集烘烤干筋期不同温湿度对上部烟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致香物质含量和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筋阶段的湿度状况对上部烟叶的外观质量和内在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适当提高干筋后期(60℃以后)湿度能够明显改善上部烟叶的烘烤质量,其中以处理T3(干球温度54~59....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烟梗成丝的最佳工艺参数及其在制作高档烟中的应用。[方法]通过进行压梗、切梗厚度参数调整试验,寻求烟梗成丝效果较好的工艺参数,把成丝效果最好的梗丝按不同的比例搀兑到某牌号一类烟中进行卷制,然后对卷烟进行感官质量评价以及卷烟烟气的分析检测。[结果]烟梗的压梗厚度在0.8 mm,切梗厚度在0.10 mm时,烟梗成丝的效果较好;在高档烟中搀兑适当比例(≤15%)的丝状梗丝可提高卷烟香气的透发性,改善余味,降低卷烟的刺激性,提高卷烟的感官质量。但是过高的比例(〉15%)对卷烟感官质量有不利的影响;烟支的焦油含量、烟气烟碱量、CO量会随着丝状梗丝比例的增加而减小。[结论]该研究为提高梗丝的利用价值以及提高梗丝在高档烟中的使用比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打顶及外源α-萘乙酸(NAA)对烟叶钾素吸收、积累及再分配的影响,为烤烟营养和品质调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置打顶、留顶和NAA处理,在不同时期探讨其对烟株钾素的吸收和积累、再分配的影响.[结果]打顶加速烟叶、茎秆和根系干物质的积累,提高根系及前期中部叶和茎秆的钾含量,降低上部叶及后期中部叶和茎秆钾含量;利于促进钾素在烟叶、茎秆和根系中的积累;促进钾素向烟叶分配;降低烟株钾素生物利用率,提高烟株钾素经济利用率.打顶期施用外源NAA可明显提高烟株干物质的积累量,提高前期中部叶和后期根系的钾含量,但降低上部叶、茎秆的钾含量;提高烟叶、茎秆和根系中钾的积累量,促进钾素在烟叶中的分配,提高烟株钾素生物利用率和经济利用率.[结论]打顶期施用外源NAA有助于保持烟株内源激素的平衡,增加烟叶钾积累,促进钾素的吸收与再分配,改善烟叶品质.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烘烤工艺对红花大金元初烤烟叶整体质量的影响,提高烟叶质量及工业可用性,对低温低湿和中温中湿2种不同烘烤工艺初烤烟叶的内在化学成分含量、感官评析质量、初烤烟叶物理特性及外观质量和经济性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低温低湿烘烤工艺相比,中温中湿烘烤工艺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感官评析质量和外观质量提高,物理特性表现更优,烟叶均价提高3.5%~4.8%。综合比较分析,建议保山植烟区红花大金元采取中温中湿烘烤工艺。  相似文献   

16.
低温变黄与干筋烘烤工艺对中上部烟叶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优化与改进密集烤房烘烤工艺,以现行三段式烘烤工艺为对照(CK),研究了低温变黄与干筋烘烤工艺(即增加35℃和60℃稳温时间,低温65℃干筋)对中、上部烟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香气物质和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烘烤工艺对不同部位烟叶质量的影响有所不同。上部烟叶的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协调性和感官评吸质量在该工艺下得到了较为突出的改善,其致香物质总量、质体色素降解产物、苯丙氨酸类香气物质、类西柏烷类物质和其他类香气物质的含量分别较CK显著增加了36.93%、24.66%、52.48%、92.18%、64.78%。该工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上部烟叶的质量,但是对中部烟叶质量的改善效果较为一般。  相似文献   

17.
应用生物酶制剂改善再造烟叶内在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再造烟叶的内在品质,将生物技术应用于再造烟叶的生产过程中,通过生物酶的作用,增加再造烟叶中的致香成分,对再造烟叶的内在品质具有明显的增香提质、减少刺激和杂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耐破度是烟叶物理特性中的一项,一般指烟叶在生产加工时破碎前的能承受的最大压力,广泛应用于评价烤烟和再造烟叶的加工性能。概述了烟叶耐破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分析了烟叶耐破度与烟叶外观质量、烟叶物理特性和烟叶化学成分的关系,介绍了耐破度在初烤烟叶和再造烟叶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旨在为今后研究提高烟叶耐破度的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了解微生物菌剂在烟草育苗期的作用,探究其对烟草幼苗根系生长发育和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在烟草育苗时期,向漂浮育苗营养液中分别添加3种微生物菌剂:侧孢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研究微生物菌剂对烟草幼苗农艺性状、根系活力、抗氧化酶相关指标以及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微生物菌剂对烤烟农艺性状、根系活力、抗氧化酶相关指标和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均有影响。随着烟苗的生长,3种微生物菌剂处理中,添加侧孢芽孢杆菌较对照显著提高了烟苗的根鲜重、根长度、根表面积、根体积及SOD、POD 和CAT活性,显著增强了根系活力,增加了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了MDA含量,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更加协调。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推荐在烟草漂浮育苗营养液中添加侧胞芽孢杆菌促进烟苗根系发育,培育壮苗,提升烟叶品质。  相似文献   

20.
采用感官评吸的方法,对从陈化烟叶上初筛分离获得的224株产淀粉酶菌株进行复筛,得到3株能显著改善烟叶品质的产淀粉酶菌株A-7、A-8和A-9。对不同浓度酶液改善烟叶品质的分析表明,0.29 U/m L的酶液A-7、80.67 U/m L的A-8、213.33 U/m L的A-9对烟叶评吸指标有所改善。以菌株A-8为进一步研究对象,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A-8在37℃、p H 6.0的条件下,震荡培养36 h生物量达到最大,60 h酶活达到最高,发酵条件的优化可使其单位酶活力提高2.7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